心理學家分析哲學家的4大愛情觀:為什麼愛一個人?自私還是無我

2020-12-20 心理學簡報主筆團

心理學簡報|品質原創

我們為什麼會愛上另一個人?愛一個人的目的是什麼?或者愛一個人需要目的嗎?

在目前所發現的所有動物裡,只有一部分哺乳動物和鳥類會「談戀愛」[1]。人類作為地球上最會談情說愛的動物,似乎並不知道人與人之間為什麼會相愛,也不明白愛情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生當復來歸, 死當長相思",為什麼會愛一個人?作品:Adam Martinakis.

如果愛是有目的的,那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心理學,到目前為止都還沒有完整的理論知識能夠解釋清楚愛的目的到底為是了什麼。但哲學家們在過去近三千年的時間裡始終沒有放棄過追問「愛情」的意義,心理學家們也從六十年前開始逐漸將「愛情」作為一個嚴肅的科學課題進行解析。

因此,為了概述目前人類對於愛情的認識,我們心理學簡報團隊在查閱了一系列文獻後,基於現有的研究和理論,追根溯源總結出了四大主流愛情觀,按照理論提出的時間順序並結合心理學知識解析整理出了一份關於「愛情觀」的綜述,與各位讀者分享。

(本文共計三千餘字,閱讀時間預計6分鐘。)

柏拉圖(公元前427-347年):愛是為了使自己變得完整

柏拉圖(公元前427-347年)。圖源:網絡。

「靈魂伴侶」是使我們心思、情感、意志變得完整的另一半柏拉圖(Plato)應該算得上是談論愛情的哲學鼻祖了。他在公元前385年的《會飲篇》中記錄了古希臘作家阿里斯託芬在酒宴中講述的故事[2]:

「人類本來長著四條腿、四隻胳膊和一個有著兩張臉的頭顱,但宇宙之神宙斯害怕人類的力量,因此把人分成了兩半,迫使人類窮盡生命去尋找自己的另一半。所以在一生中,為了使得自己達到完滿,人的其中一半總是在尋覓另一半,也就是在尋找「靈魂伴侶」。」

靈魂伴侶是自己缺失的另一半。作品:Adam Martinakis.

這裡提到的「靈魂伴侶」被後世奉為「精神戀」,被人們認為是追求「靈」和「魂」的合一,是心思、情感、意志的相融與一致。這種建立在肉慾之上的精神戀愛常常被人們津津樂道為愛情的最高境界。同樣,在當年的酒宴上,柏拉圖也被阿里斯託芬關於「靈魂伴侶」的故事所打動,並從這個故事裡提煉出了關於愛情的哲學思想。柏拉圖認為,愛一個人是為了使自己變得完整。更深入地說,愛是為了自己的完整性,是從自己的欲望出發,換句話說,愛為了自我實現

愛是為了自我實現

愛一個人是為了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作品:Adam Martinakis.

柏拉圖的思想與後期心理學泰鬥弗洛伊德的觀點相似,弗洛伊德並沒有專門提出關於愛情的心理學理論,但他在提出本我,自我,超我的理論時提到了愛一個人是為了實現「自我理想」。弗洛伊德通常都將人性歸因於無意識的欲望,所以他認為愛一個人是為了滿足對「自我理想」的需求,只有當一個人有了自己愛的人,並被愛人尊重後,才能成為他自己想要成為的人的形象

叔本華(1788-1860年):愛是為了「騙」我們生小孩

叔本華(1788-1860年)。圖源:網絡。

愛是為了維繫種族利益而非個人利益阿圖爾·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關於愛情的思想是主張家族生殖意志論。他認為愛的維持是基於性慾,激情的本質是本能的迷妄,是為了產生後代維持種族的利益而非個人利益。愛情帶來的幸福感是一種幻覺,這種幻覺使人誤以為本來只對種族有價值的事情也有利於個人,讓人誤以為愛上一個人能使自己感到快樂和幸福。叔本華認為愛情的幸福感是人的錯誤幻想,這種幻想在種族的目的達成後,愛情的幸福感就隨即消失[3]。

嬰兒降臨後,種族利益就得以實現。作品:Adam Martinakis.

叔本華在《愛與生的苦惱》中曾這樣寫道:

「婚姻本來就是維持種族的特別安排,只要達成生殖的目的,造化便不再惦念嬰兒的雙親是否「永浴愛河」,或只有一日之歡了。」

叔本華認為,愛情是為了滿足個人的性慾,性的目的是使男女繁衍種族,婚姻的目的是為了未出世的兒女著想。所謂幸福的婚姻是需要夫妻能夠在肉體、智慧、道德、精神方面相互彌補和適應;白頭偕老的婚姻需要雙方在性愛的基礎上加上「性向一致」的友情,這種「友情」與「性」是由完全不同的根源所產生的感情,雙方以最貼切的心情相互慰藉,這是在性慾得到滿足且激情消失後產生的一種精神上的和諧和融合[3]。

激情轉瞬即逝是因為負向驅動激增

愛情的幻覺「轉頭空」。作品:Adam Martinakis.

叔本華提到的愛情「轉頭空」的觀點可以用哈佛大學著名心理學家Richard Solomon在1980年提出的「情緒相對歷程論」(opponent-process theory of emotion)來解釋。Richard Solomon認為情緒(包括愛情的激情)是受兩個對立驅動過程共同產生拮抗作用而產生:激情由正向驅動(positive drive)與負向驅動(Negative drive)組成,當激情高漲時是正向驅動激增的過程;當正向驅動的加速度達到最大值時,激情到達頂峰;激情過了高峰體驗後,正向驅動趨於平穩,負向驅動將迅速陡增。所以激情過了最火熱的感覺後,人就會出現焦慮、煩躁、空虛、失落的負面情緒[4]。

Richard Solomon並沒有解釋為什麼會有正負的情緒驅動,但叔本華將這樣的情感反差歸結為種族利益與個人利益的矛盾。

羅素(1872-1970年):愛是為了解除孤寂

羅素(1872-1970年)。圖源:網絡。

愛是為了解除欲望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是英國著名的哲學家,在1929年出版了專門探討愛情和婚姻的著作《婚姻與道德》並因此書於195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羅素認為人之所以戀愛是為了解除自己身體上和心理上的欲望[5]。在羅素的觀點裡,他認為愛情能給人帶來狂喜,如果沒有愛情裡的激情體驗哪怕滿足了性需求也不會讓人感覺到滿意[5]。

愛是為了解除欲望。作品:Adam Martinakis.

每個人都是孤獨的人,人的本性是害怕外界羅素曾在他的自傳《我為什麼而活著》的序言中這樣寫道:

「我尋求愛情,首先因為愛情給我帶來狂喜,它如此強烈,以致我經常願意為了幾小時的歡愉而犧牲生命中的其他一切。我尋求愛情,其次是因為愛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顆震顫的心,在世界的邊緣,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測的深淵。」

愛是為了解除每個人本性裡的孤獨。作品:Adam Martinakis.

羅素認為,人的本性是害怕外界。外界的陌生、殘酷會讓人在心理和精神層面為自己建立「與世隔絕」的壁壘,以此來保護自己。所以說從這個角度上來講每個人都是孤獨的,但人渴望解除這種孤寂感,於是「愛」就應運而生。愛是一種親密且溫暖的感覺讓人能夠克服對外界的恐懼,從而解除自身的孤寂感,以此來獲得更豐富的人生體驗[5]。

波伏瓦(1908-1986年):愛是為了讓我們超越自己

波伏瓦(1908-1986年)。圖源:網絡。

愛是為了變成更好的自己法國哲學家西蒙娜·德·波伏瓦(Simone de Beauvoir)認為愛是人渴望和他人融為一體的欲望,這使得人生充滿意義。

愛是人渴望和他人融為一體的欲望。作品:Adam Martinakis.

波伏瓦是著名的女權運動理論家和創始人,她認為傳統的愛情太讓人沉淪以至於失去自我,依附於戀人會讓自己失去存在感。因此,波伏瓦認為真正的愛情應該類似於偉大友誼一般,愛人之間應該相互支持對方以幫助彼此更好地活出自己,從而超越原本的自己,最終能攜手同行創造出豐富精彩的人生。

友伴式愛情才是最長久的愛情波伏瓦提出的新型戀愛模式與頂級心理學家Robert Sternberg在1986年提出的「友伴式愛情」殊途同歸。在Robert Sternberg的經典愛情理論「愛情三因論」中,提到了愛情的其中一個類型是「友伴式愛情」,是指:激情強度較弱,但親密感和責任感都很強的一種愛情模式,這種愛情被認為是長久、幸福婚姻的模式[6]。

愛人如友伴一般相互用「愛」支持,超越自我,活出更好的人生。作品:Adam Martinakis.

Robert Sternberg雖然提出了影響深遠的著名愛情理論,但他並沒有研究過愛一個人的目的,為什麼會存在「友伴式愛情」。波伏瓦的觀點或許解答了這一疑問,長久幸福地愛一個人,或許是為了超越我們自己,讓雙方都活出更美好的人生。

寫在最後:愛讓人傷心,但每一顆被傷過的心都在曾經被愛過

雖然還是很難明白我們為什麼會愛一個人,但因為愛情,我們還是會走在無人小路上情不自禁地露出遮不住的微笑,會在想到戀人時像觸電一樣心裡又麻又癢,也會因為「愛別離」而痛飲淚水,因為「求不得」而顧影自憐。

那時我們有夢,關於文學,關於愛情,關於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們深夜飲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夢破碎的聲音。--北島 《波蘭來客》

無論愛是一杯甜膩的馬提尼還是苦澀的比特酒,每一次舉杯,我們都毫不客氣地暢飲,直到醉來不省人事,醒來後的好幾天都聞不得酒香。但關於舉杯,我們就喜歡聽杯子碰到一起發出「夢破碎的聲音」。

人的一生就是在與種種異己打交道,打交道的結果有可能是喪失自己,也有可能在另一個高度將自己找回:愛可以讓人失去自己,但也能讓我們發現自己;愛讓人迷失,但也能幫我們找到回家的路;愛讓人幼稚,但也讓人成熟,那些本應在暮年才能聽懂的歌也會突然在不經意間頓悟;愛讓人傷心,但每一顆被傷過的心都在曾經被愛過。

就算破碎,再活一次也還是會有同樣的選擇。作品:Adam Martinakis.

無論「愛」是沉醉之美,還是清醒之痛,「愛」都因為太過美好而讓人重蹈覆轍。最後,就以羅素的話作為結尾吧,「我覺得這一生是值得活的,如果真有可能再給我一次機會,我將欣然再重活—次。」

參考文獻:

[1] Fisher, H. E., Aron, A., & Brown, L. L. (2006). Romantic love: a mammalian brain system for mate choice.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361(1476), 2173–2186.

[2] The Internet Classics Archive | Symposium by Plato.

[3] [德]叔本華.叔本華人生哲學[M]. 李成銘等譯註.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7.

[4] Solomon, R. L. (1980). The opponent-process theory of acquired motivation: The costs of pleasure and the benefits of pain. American Psychologist, 35, 691-712.

[5] Russell, B. (1972). Marriage and morals. London: Allen and Unwin.

[6] Sternberg, R. J. (1986). A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Psychological Review, 93(2), 119–135.

原創作者| 吉夕心 (心理學簡報主筆團首席編輯)

審稿| 心上田 (心理學簡報主筆團審稿人)

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未經「心理學簡報」授權禁止轉載

心理學簡報團隊| 一批有志於為傳播科學知識做出貢獻的基礎科研工作者

相關焦點

  • 跟前任說生日快樂是真心祝福 還是出於自私?
    還是要如《無痛斷舍離》般,把舊物一一拋棄或歸還,再見亦是朋友,甚至大方地跟前度的現任也成為朋友,那才算大度、文明男女應有氣度?心理學家分析:跟前度聯絡人生不能向前走心理學家Gwendolyn Seidman就認為跟現任的關係愈是認真,就愈不會想跟前度聯絡;但卻跟與前度關係認真與否無關。
  • 愛情的哲學思考——西方哲學家愛情觀述評
    這一漫長的思考上下幾千年 ,涉及的問題既多又廣 ,本文將古希臘至德國古典哲學期間西方哲學家對愛情的思考概括為人與愛情、愛情的本質與特徵、愛情的價值與意義、愛情的形式與藝術、愛情與婚姻、愛情中的嫉妒六個方面 ,並對其進行簡要述評。人與愛情的問題 ,實際上就是愛情的起源問題。愛情從何而來 ?為什麼會產生 ?這是愛情哲學思考中首先要解決的問題。西方哲學家大多是從對「人」的基本認識出發去解釋這一問題的。
  • ​「我沒有說謊,我何必說謊」|心理學家告訴你人為什麼要說謊
    近期有一位公眾號讀者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自己在意的人對自己說謊了,應該怎麼辦?關於如何應對別人撒謊時的措施,筆者相信因人而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但是除了回答這個讀者的疑問以外,筆者更好奇的是,人為什麼要說謊?
  • 吳尊的愛情觀:一生只愛一個人
    雖然演藝圈裡經常會出現夫妻離婚的現象,但其實大部分藝人的愛情觀還是很正的,譬如吳尊,他就是一個愛情觀非常正的男人。對於吳尊來說,「一生只愛一個人」就是他的愛情觀。從16歲到如今41歲,25年裡,他可以終於如一地愛著同一個人。
  • 42%美國人拒絕接種疫苗|耶魯大學心理學家:不確定性讓人變得自私
    接下來,我們將主要參考這份研究文獻,從心理學角度為讀者們分析為什麼有的人願意接種疫苗,有人卻十分抗拒。耶魯大學心理學家:接種疫苗產生的不確定性影響人們的接種意願在這個假設性實驗假設中,研究人員構建了一個維護自身利益還是保護他人利益的二選一困局:自身利益受損:離職對個體的經濟、職業生涯會造成損失,不利於個體利益;他人利益受損:帶病上班保護了自身利益,但有可能會將病毒傳染給同事,
  • 推薦日本知名心理學家,哲學家岸見一郎新作《請你迷失在我身旁》
    今天看了一本好書「那天晚上,我在車站前的咖啡屋喝了咖啡。」「母親在等著,但是我就是不想回家。」不知道是不是這種還不想回家的心情讓母親感應到了,不知道母親是不是覺得不能讓女兒這麼辛苦,第二天早上,母親離世了……」日本知名作家,心理學家,哲學家岸見一郎寫過《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阿德勒心理學入門》等多部暢銷作品在最新的一本心理學新作《被討厭的勇氣》裡寫到這麼一個關於一個作家的遺憾事。
  • 數位世界著名心理學家的經典語錄——句句引人深思,值得收藏
    威廉·詹姆斯(1842年 - 1910年),美國心理學之父,美國本土第一位哲學家和心理學家,也是教育學家、實用主義的倡導者,美國機能主義心理學派創始人之一,亦是美國最早的實驗心理學家之一改變你的想法,你就能改變你的生活。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
  • 世界10大心理學家,中國汪敬熙和郭任遠上榜,你知道他們嗎?
    1、威廉-馮特:威廉-馮特,德國生理學家、心理學家、哲學家,被公認為是實驗心理學之父。他於1879年在萊比錫大學創立世界上第一個專門研究心理學的實驗室,這被認為是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的標誌。2、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奧地利精神病醫師、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他開創了潛意識研究的新領域,促進了動力心理學、人格心理學和變態心理學的發展,奠定了現代醫學模式的新基礎。3、約翰-華生:約翰-華生是美國心理學家,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他在使心理學客觀化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對美國心理學產生了重大影響。
  • 心理學:極度自私的人,往往有這5大特徵,千萬不要深交!
    襲人這一番當著別人的面去貶低林黛玉的言辭,說林黛玉小心眼、任性,反而讓人看到了襲人的腹黑本質以及精己主義。心理學家分析:「貶低別人是一種缺乏自信的表現。」唯有弱者,才竭盡所能貶低勝過自己的一切,以此來自我安慰。
  • 海登·懷特:作為分析的心靈哲學家
    正是在劍橋大學科學哲學系,哲學家們對語言哲學和認識論哲學之間的相關性進行了嚴密論證。而也正是在科學哲學這一領域內,分析哲學——更不必說分析的歷史哲學——走在了哲學發展的前沿。我和我那些研究科學哲學的同儕在內的分析哲學家們都期待著這樣一個時代:科學的因果關係理論與正在發展的人類行為理論緊密融合。在他們的構想中,思維和大腦、人性和基本粒子、理性和運算、歷史學和物理學從根本上講別無二致。
  • 有一個「自私」愛自己的媽媽,是家庭的福氣,孩子也會更幸福
    對於有孩子的媽媽來說,養育孩子餵養孩子本來就是一件特別頭疼的事情,那麼對於那些不餵孩子自己先吃飯的真的是自私嗎?有一個懂得愛自己的媽媽,是家庭的福氣,也是孩子的幸福1、 媽媽愛孩子先有一副好身體其實我們都知道餵孩子先吃,那麼結果可能就會導致孩子沒有餵飽,飯菜都已經涼了。
  • 心理學家:缺愛的人,一生都會被這4個東西牽絆,看完扎心了
    我們知道幸福被愛的童年與不幸缺愛的童年肯定不一樣,不然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不會說出「幸福的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來治癒」這樣經典的話了。根據研究發現,一個人缺愛,一生都在追求這些東西,而且非常執著。
  • 【薦讀】15位哲學家的至理名言,你悟懂多少句?
    當然,哲學並非一兩句話就能概括的,不過從下面這些哲學家的名言中,我們或許也能悟出某些生活的真諦。1、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什麼都不知道。2、這個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快樂的豬,一種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樂的豬。3、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度過。
  • 世界最頂級的心理學家是如何看待人生的
    4 人生有兩大悲劇:一個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另一個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 人生有兩大快樂:一個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於是可以尋求和創造;另一個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於是可以去品味和體驗。 5 沒有一個沒有理智的人,能夠接受理智。
  • 研究生為愛殉情,是愛還是自私?
    陳陸洋發給藍藍的這條簡訊顯示,他似乎無法接受藍藍和他「分手」的現實:「你執意不面對我們的過去,失去了那就去死吧,以後看到大海或者珠江,請記得我……」簡訊裡,陳陸洋流露出殉情的念頭。其中,2020年6月27日陳陸洋在日記寫到:結束了,我愛你,也愛這個世界,但是你的自私與冷漠無情拋棄了我!
  • 十四位哲學家的人生忠告丨一個人只有在獨處時才能成為自己
    ——大衛·休謨(1711.4.26—1776.8.25,英國哲學家)1.  如果世間真有這麼一種狀態:心靈十分充實和寧靜,既不懷戀過去也不奢望將來,放任光陰的流逝而僅僅掌握現在,無匱乏之感也無享受之感,不快樂也不憂愁,既無所求也無所懼,而只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處於這種狀態的人就可以說自己得到了幸福。
  • 原諒,不是因為寬容,而是因為自私:我想有一個美好的生活
    01、原諒一個人,不是因為寬容,而是因為自私:我想有一個美好的生活!這幾天,賈靜雯竟然和前夫同框的照片和新聞引發了網友的驚異和討論。十年的時光,讓賈靜雯和孫志浩把對彼此的怨恨和恨都化作了對女兒的愛,站在女兒兩邊,彼此早已不再是夫妻,但卻永遠是女兒的父親和母親。如果說賈靜雯在拍下這張照片的時候,是為了女兒畢業典禮的美好回憶,那麼在微博上分享這張照片則是想告訴所有人的不是她對孫志浩的原諒,而是她與自己內心的一種和解,這或許不是寬容,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自私,這樣做只是因為她賈靜雯希望擁有一個美好的生活。
  • 想要與另一個人在一起到底是出自於愛還是自私?
    迫切地想要與另一個人在一起到底是出自於愛還是自私?這事兒我幹過,因為我覺得我付出了全部,所以當時誰要誰我自私我跟誰拼命;當時覺得那就是愛,現在覺得自己很自私自私到了不顧對方的感受完全以自我為中心;自私到了失去理智失去自己;自私到了覺得只要自己努力就可以改變對方永遠不要忘記強大自己,也要有包容不同想法和批評的雅量;要愛自己,也要讓自己變得更好;自尊自愛,也是尊重他人的一種表現
  • 極度自私的男人,看起來並非斤斤計較,而是具有這三大特徵
    法國著名哲學家伏爾泰曾經說過:自私是永遠存在的。在心理學家看來,人都是利己主義者。每個人都有其自私的一面,這是天性,無可厚非。其實,我們生活中會遇到很多極度自私的男人。事實上,自私的人總有一種莫名的優越感,自我感覺良好。但在別人的眼中,他們是很討厭的,沒有誰願意和這樣的人相處。那麼,我們該如何去辨別一個男人是否自私呢?心理學家認為,極度自私的男人看起來並非斤斤計較,而是具有這三大特徵。
  • 柏拉圖:真正的愛情絕不會是只愛一個人
    柏拉圖對於愛情有個一針見血的分析。不管是男女之間的愛情還是同性戀,都可以追問:愛情的本質是什麼?人為什麼要有愛情?對於愛情這個現象,比如一個人A愛上一個人B,柏拉圖會提出如下幾個問題:第一,A是出於什麼原因愛上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