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 是 場 庫 的 第 2086 部 每 日 一 片
我 明 白 你 會 來,所 以 我 等
速看!
《大偵探皮卡丘》片源遭洩露,電影完整版如下
怎麼樣,有沒有被皮卡丘跳勁歌辣舞的畫面萌到
萬眾期待的《大偵探皮卡丘》,終於在今天(5月10日)全國上映了。
對於大多數觀眾來講,終於能在大熒幕上看皮神和各種神奇寶貝賣萌耍寶,真是活久見的感動時刻。
況且這部電影還將遊戲與動畫角色成功3D視覺化呈現,尤其是我們最愛的,操著一口大叔(死侍)音的長毛皮卡丘。
簡直做到了喪心病狂的纖毛必現、眼神靈動的地步。
不愧是反差萌的終極形態:
(看口型就知道它的臺詞說的是:皮卡皮卡~)
還有熟悉的初代御三家:
小火龍、妙蛙種子、傑尼龜。
在我們這代人心中,帶著鴨舌帽的小智和立在他肩頭的皮卡丘,他的夥伴小剛和小霞,以及時不時來擾人火箭隊,是童年不可忘記的自留地。
但當你來到電影院開始看起這部電影,可能會驚訝:
「怎麼和我小時候看的動畫片設定不一樣。主角為什麼不是小智?」
畢竟國內最早是以動畫引進這個日本神級IP。
但對於8090後這一代玩遊戲卡牌長大的遊戲迷來說,比起「神奇寶貝」、「寵物小精靈」,人們更喜歡教它「口袋妖怪」、「精靈寶可夢」。
而電影,其實是根據日本任天堂2016年推出的同名遊戲《名偵探皮卡丘:新組合誕生》所改編。
這部遊戲屬於寶可夢遊戲正傳以外的衍生遊戲作品。
電影版沿用了遊戲中的世界觀和劇情:
在一座人類與寶可夢和睦相處的城市「萊姆城」裡,人類主角蒂姆意外與父親生前寶可夢搭檔皮卡丘相遇。
他們決定共同揭露案件的真相。
從銷量平平的街機遊戲
進化到世界級流行文化大IP
要追溯寶可夢起源,還得從田尻智說起。
田尻智,精靈寶可夢的原案策劃,寶可夢開發公司Game Freak的社長,TV動畫主角小智的原型。
在獲得如此多頭銜以前,他還不過是一個出生在日本町田市普通少年。
因罹患「阿斯伯格綜合症」,田尻智從小就害羞內斂,不善與人交往。
他有兩大截然相反的愛好,去附近的森林、稻田、小溪觀察捕捉昆蟲和小動物,和喜歡待在遊戲廳一玩就是一天。
因為捕蟲水平高超,又了解昆蟲的生活習性,田尻智被同學戲稱為「昆蟲博士」,
又因為廢寢忘食的玩遊戲,他在遊戲廳成了無人能敵的遊戲高手。
田尻智甚至根據自己的經驗整理了一份詳細攻略書,
專門在他們自己的遊戲圈子裡傳閱。
由於這份攻略細節太過完善,在經過無數人的傳閱和宣傳後,消息竟然落入了遊戲開發商的耳中。
遊戲開發商極為惱火,一邊暗中派遊戲的製作人遠藤雅伸調查,一邊向媒體宣布:
市面上流傳的這份攻略是假的。
但這也遠藤雅伸注意到了田尻智,他沒想到這份就像從內部流出的攻略竟然出自少年之手。
從此之後二人成了忘年交,而遠藤雅伸也成了田尻智向遊戲業進軍的跳板。
1989年,田尻智創辦了遊戲公司Game Freak。小時候在田野中捕捉蟲子的經歷讓他想出了《口袋妖怪》的創意。
在遠藤雅伸的幫助下,田尻智聯繫了任天堂,想要獲得授權來為GameBoy開發一款遊戲。
口袋妖怪早期企劃案:膠囊怪獸
但任天堂並不認為一款教人們捕捉昆蟲的遊戲能大火,數次拒絕田尻智。
最終在馬裡奧之父宮本茂的堅持下,才勉強同意。
6年之後,1996年《口袋妖怪》初代終於面世。
《口袋妖怪》最初分為「紅」、「綠」兩個版本,兩版在怪物出現頻率上有細微差別
然而,由於當時街機遊戲江河日下,再加上遊戲bug之多,開發能力有限.
《口袋妖怪》銷量十分慘澹。
但當時誰也沒想到,
這個即將被腰斬的遊戲,卻被一部漫畫拯救了。
這部名叫《皮皮轉》的漫畫和遊戲並沒有什麼關聯。
甚至裡面充斥著各種三俗搞笑的情節。
漫畫中刻畫了兩隻可愛萌寵的動物 ——
皮卡丘和皮皮,意外獲得了年輕人的喜歡。
之後,擁有敏銳嗅覺的田尻智乘勝追擊,推出《口袋妖怪》系列動畫。
最終成功帶火了遊戲。
《口袋妖怪》就這樣一飛沖天成為了遊戲界的黑馬,作為系列開山之作的《口袋妖怪:紅/綠/藍》在《FAMI通》銷量TOP30排行榜連續上榜157周。
銷量更是可怕到爆炸,3140萬份的總銷量,讓其他遊戲望塵莫及。
甚至直到今天,每一部《口袋妖怪》銷量都在百萬級別以上。
其中僅四部作品沒有達到千萬銷量。
《口袋妖怪》歷代銷量排行表
去年switch也終於發售了寶可夢系列的第一作《精靈寶可夢 Let's Go 皮卡丘/伊布》。
雖然算是初代的復刻版,但也讓不少人回憶起了童年。並且這也是第一部支持簡體輸入法的寶可夢作品。
沒想到中國玩家們起的名字真是各有各的沙雕。
比如有給皮卡丘取名「楊永信」,讓「楊永信使用電擊.
跟楊永信玩,你的良心不會痛嗎……
遊戲界無人能敵,其他領域也被寶可夢攻佔。
當時看到遊戲這麼火,小學館(日本一綜合出版社)找到任天堂,準備開發口袋妖怪動畫片。
就這樣,在1997年4月1日,我們小時候看到的經典動畫《神奇寶貝》誕生了。
不僅如此,伴隨著遊戲和動畫的發展,精靈寶可夢在書籍、電影、玩具衍生品等領域同樣大展拳腳,風靡全球,1999年還登上了時代雜誌。
到如今,其所創造的市值以超過300億美元穩定排在遊戲排行榜的首位。
寶可夢系列也已經成為一種流行文化符號。
網友曬出的寶可夢收藏,這也太幸福了吧
但不管它被叫做《口袋妖怪》還是《精靈寶可夢》、《神奇寶貝》。
到底為什麼,它長達二十年獲得人們喜愛?
除了上手門檻很低,適合很多路人玩家;
畫風萌系男女通吃,第八世代寶可夢的精靈數甚至有有800+種,滿足了收集癖等遊戲因素之外。
我想,《口袋妖怪》無論遊戲還是動漫、影視作品中,所傳遞出的每個生命都是有它獨特之處;
以及不斷探險的精神內核,都讓這個IP經久不衰。
可即便如此,好遊戲究竟能否改編成一個好故事、好電影?
依舊是個難題。
遊戲改編電影孜孜不倦
卻多以失敗而告終?
縱觀電影史,遊戲成功改編成電影的例子屈指可數。
在近二十年間,我們看過太多由暢銷小說或文學名著,甚至漫改的優秀電影。
可仔細想想,自90年代以來開始進行遊戲改編電影嘗試的好萊塢,無論票房還是口碑,在這一領域總在遭遇不同程度的翻車。
不管是去年經典IP《古墓麗影》再度翻拍;
還是根據上世紀街頭遊戲改編的改編的《狂暴巨獸》;
以及大手筆大製作的另一個世界級IP《魔獸》。
這些電影雖然都獲得了商業上的成功,口碑卻並不怎麼理想。
《古墓麗影》中扎著馬尾的蘿拉,被稱為遊戲改電影最成功的角色。即便對遊戲不了解的影迷,也對她印象深刻。
被很多觀眾吐槽的劇情庸俗、人物單薄、節奏混亂。
簡直就是遊戲改編電影的通病。
《最終幻想》更別提了。
雖然遊戲粉絲購買的藍光數量足足讓電影收回了製作成本。
但過於粉絲向的設定與頗為隱晦的敘事方式,導致這部作品對於普通觀眾實在不友好。
哪怕是還算是「成功」代表的《生化危機》系列,
卻依舊有人不爽。
這個系列在商業上雖然獲得了實打實的成功,成功討好了普通觀眾。但混亂的設定讓整個系列與遊戲缺少了聯繫。
V姐身邊就沒見有遊戲粉看完最終章電影不罵街的.
看出問題了嗎?
遊戲粉絲和普通觀眾兩個群體的衝突,讓遊戲改編電影很難滿足所有人的口味。
遊戲玩家更在意它是不是我熟悉的劇情和玩法。
普通觀眾只想走進電影院看一部跌宕起伏能夠敘述完整的電影。它本質,和其他電影並無不同。
然而,一個好的遊戲通常意味著擁有好的交互體驗。
無論是玩家的參與感、體驗感、對遊戲劇情的理解、還是娛樂性,都需要玩家花費大量時間進入遊戲的世界。
這些,卻很難在短短2個小時的電影體量裡傳遞出來。
更何況很多電影為了強調體驗感而弱化了劇情。
但講好一個故事,卻是電影最基礎的要求。
這是是遊戲改編電影最根本的難點。
不然,也不會有那麼多魔改遊戲電影的出現了.
傳說中的《拳皇》真人版...
但寶可夢不同。
就如我上面所說,《口袋妖怪》從遊戲到動漫再到各種衍生周邊。
二十年的時間裡,它早已不再單純作為一款遊戲出現在大眾視野,而是打破次元壁,成為了一種流行文化。
尤其是這次電影將主角設定為人人都愛的皮卡丘。
早在電影上映前,國外就有影評人預測這將是有史以來最成功的遊戲改編電影。
儘管影片才剛剛上映,微博上大V推薦度達到80%,寶可夢系列能否從遊戲改編電影的瓶頸中成功突圍,還有待市場考驗。
但相信我,
沒有人能拒絕一隻一言不合就叫著「皮卡皮卡」賣萌的電老鼠。
哪怕變成大叔音也不行。
比起討論劇情,我們還是來聊聊皮卡丘到底毛該多長才是重點~
V姐往期文章推薦:
(點擊下方題目可直接跳轉至文章)
被這部街頭美食片饞哭:每一個路邊攤,都是食神誕生的地方
看到這些年僅10歲的日本偶像,我不知道該為她們歡呼還是替她們報警…
看完這部映射晚年生活的日劇,20多歲的我慌了……
微信改版後,為了大家快速找到v姐,
請記得將場庫標星呀,跟著下圖操作,小手動起來~
【和V姐聊聊】
你最喜歡哪只寶可夢?
點「在看」,讓更多人被皮卡丘萌吐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