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有太極安天下,武有八極定乾坤。」今天,我們要講的,便是以剛猛脆烈聞名的拳法——八極拳。八極拳屬於短打拳法,動作追求剛猛、樸實無華但發力迅猛,擊技手法上講求寸截寸拿、硬打硬開,爆發力極大,大有「晃膀撞天倒,腳跺震九州」之勢。
「八極」一詞原為古地理概念,源於漢《淮南子·墜形訓》:「天地之間,九州八極。」,「九州之外有八寅,八寅之外有八紘,八紘之外有八極。」,這裡八極代表了極遠之處。而八極拳取其意,表達「發勁可達四面八方極遠之地」的拳術理念。
關於八極拳的起源時間和地點,有不同的說法。一說起源於明代,因在戚繼光著《紀效新書——拳經捷羅篇》中,曾提到「巴子拳」即「八極拳」;一說是南宋河南焦作月山寺第二任住持崇蒼所創,因所在明月山,故又名「月山八極拳」;還有一種說法說是明末一位號「癲」的雲遊高人所創。
八極拳以其剛勁、樸實、動作迅猛的獨特風格流傳至今,早年因地域不同曾被稱作「巴子拳」、「八忌拳」、「八技拳」、「開門八極」、「開拳」等,後經發展,以「八極」二字定名。
經吳鍾、馬圖鳳、李書文等八極拳武術大師的發展傳承,八極拳得以在全國傳播,並影響深遠。
清雍正年間,著名八極拳大師吳鍾,隻身三進南少林寺,機關暗器無一沾身,且一支大槍經南北十三省,打遍天下無敵手,被譽為「南京到北京,槍神數吳鍾」的美譽。
近代八極拳名家李書文寒暑不輟,深得槍法之奧秘,武術界內稱「神槍李」,《正定滄縣誌》載:「李書文室內排掌擊空,離窗五尺,窗紙振蕩有聲。李以槍刺樹上棗,一槍一隻。刺壁之蠅,蠅落而壁無痕。鐵錐入壁,力拔甚難,他以槍攪之,錐即出。」
李書文的三個弟子,也是八極拳師的三大保鏢。大弟子霍殿閣做過末代皇帝溥儀的武術教師和警衛官。最後一個弟子劉雲樵,當過侍衛隊教官和蔣介石警衛。與劉雲樵同時跟李書文學八極拳的李健吾,做過毛澤東主席的警衛。如此,傳奇般的李書文的三個弟子先後出現在多變的中國歷史權力層支撐點上,可見八極拳的強勁。
八極拳傳播至今,已形成了各具特色、風格不同的拳法技術,有古樸、莊重、實用的「霍氏八極拳」;有靈活、快速的「馬氏通背八極拳」;有流暢、活潑的「吳氏劈掛八極拳」;有節奏鮮明的「臺灣螳螂八極拳」等等。
八極拳講究八方發力通身是眼,渾身是手,動則變,變則化,化則靈,其妙無窮。最聞名的,是其剛猛暴烈的拳風,拳諺云:「動如繃弓,發若炸雷」。絕招「鐵山靠」便是其中翹楚。八極弟子們習練「鐵山靠」時,常常會用自己的身體去靠牆、靠樹、靠樁,可想而知其威力之大。
下盤功夫中,「搓踢」是八極拳重要的腿法之一。講究「行步如趟泥,腳不過膝」,要求踢擊時攻擊點落於對手的膝關節以下,尤其是足部。用不強的勁力巧妙的達到擊倒對方的效果。
此外,八極拳是非常注重實戰、打練結合的拳種之一,猛起硬落、硬開對方之門,連連進發是八極拳技擊中的最大特色。
金剛八勢包括:撐錘(崩弓竄箭急)、降龍(五嶽朝天錐)、伏虎(六合撲地錦)、劈山掌(劈山斧加鋼)、探馬掌(登山探馬準)、虎抱(圈攔虎抱急)、熊蹲(熊蹲硬靠擠)、鶴步推(鶴步推山穩)。
六大開為八極拳之絕技,意為先開門,後進招,包括頂、抱、單、提、挎、纏。招式有朝陽手、單提手、朝天掌、半步胯打、斬龍手、達踢蹬、開門炮等。
八大招包括:閻王三點手,猛虎硬爬山,迎門三不顧,霸王硬折韁,迎風朝陽掌,左右硬開門,黃鶯雙抱爪,立地通天炮。
在放置江湖中,八極拳是官府的武學之一,發源於北地,不知由何人所創,初始只流傳於山野村夫之間,後由高人將其整理、提煉,成為一門威力強大、自成一系的拳腳武學。同時準備八極大槍術為招架,可使用主動技能「貼山靠」。
貼山靠,對目標造成一次罡勁傷害,如果目標身上有減益效果,將目標擊倒,如果目標身上有增益效果,則打掉其身上所有增益效果。
八極拳以其剛猛的獨特風格為武術愛好者所青睞,在眾多影視及動漫產品中,也有許多八極拳的影子,對於八極拳,大俠們有什麼想法和建議,記得在評論區留言~
*本文部分內容來源於百度貼吧、知乎等,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參考,具體內容請以遊戲內實際情況為準*
喜歡本文的大俠記得分享、點讚、在看,「一鍵三連」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