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的《背叛》《遙遠的救世主》、《天幕紅塵》三部曲在中國小說界名氣並不算大,但讀過她書的人絕大部分都認可思想性高、可讀性強,有很高的藝術性和教育性,是真正覺悟人、蕩滌人靈魂的書籍。

很多人從各個側面對豆豆這三部書的主題、思想、文化意義進行了分析。但到現在為止從書的主題對當時中國政治經濟現實性的關照角度分析的評論很少。今天我們試著從這方面進行分析。
豆豆是一個很低調到有些什麼的作家,很少接受採訪,公開渠道很少有她的信息。以下是百度百科對豆豆的介紹:
豆豆,女,1970年生,高中文化。作者十七歲時因工作關係認識了一個好朋友李紅英(此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及其人格、品德和思維方式都給作者產生了重要影響)。1990年,李到歐洲定居,此後李不斷寄給豆豆大量的參考資料,每次回國都給作者講述一些作者所陌生的社會生活。作者於1995年6月動筆創作長篇小說《背叛》,1997年8月完稿。《背叛》一書在雜誌《啄木鳥》2000年1—4期連載。2000年作者為一名普通工人,有一個可以長相廝守的丈夫。2011年12月,又完成長篇政治小說《天幕紅塵》,於2013年7月出售。

從坊間流傳的各種猜測,比如李紅英是誰,纏中說禪和李紅英是不是一個人,豆豆是不是幕後人的臺前白手套等,引起很多的討論。這些討論和質疑豆豆從來沒有主動回應過。
讓人感到神秘的不僅僅是豆豆和幕後人的身份,這三本書的出版時間也引人遐想。從公開信息查詢可知:《背叛》出版於2000年5月,《遙遠的救世主》出版於2005年5月1日,《天幕紅塵》出版於2013年5月1日。可以看出時間都是定在5月1日(只有《背叛》查不到具體哪一天,只能查到是5月初,由後面兩部書的出版日期我們可以推測作者也是想5月1日出版)由於這三部書的出版日期奇特的都是定在勞動節這一天,我們基本可以推測是作者有意如此。至於原因,後面我們再分析。

從這三部書的主題內容的現實性上講,《背叛》是1995年開始寫的,當時我們的社會處於市場經濟摸索、確立的階段。其主題是反映的是踐踏規則的商業狼道精神,這在1995年以前兩種經濟方式轉變過程中司空見慣的事情(想想蘇聯解體後瞬間湧現的寡頭們),作者通過這部小說對當時的現實進行了思考和關照,實質上是對現實的一種批判。
《遙遠的救世主》出版於2005年,那麼應該寫於出版前的1-2年。中國已經加入WTO,市場經濟模式已經牢牢確立起來,市場經濟的原則和規則深入人心。但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中國人應當秉持什麼樣的心態、原則參與進去,這部書有很多的描繪。丁元英是一種,丁元英的朋友們和歐陽雪,肖亞文是另一種,馮世傑、劉冰是第三種、王廟村民是第四種、林雨峰則是第五種。這五種參與的心態和原則構成了當時的眾生相,給人以深深的啟迪。這部書其實是一種文化上對經濟社會的啟蒙,是文化屬性在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如何塑造社會、如何塑造個人的展示臺。作者在其中用兩位主人翁的對話進行了闡釋:

「文化產業是扒拉靈魂的藝術,如果文化、影視的創作能破解更高思維空間的文化密碼,那麼它的功效就是啟迪人的覺悟、震撼人的靈魂,這就是眾生所需,就是功德、市場、名利。」
「中國應該多一個強勢文化傳播公司……用小說的形象思維和影視藝術的語言去揭示文化屬性與命運的因果關係,去傳播強勢文化的邏輯、道德、價值觀。」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在此書中對當時社會現實主要時代任務的思考,以及文化在推進時代任務所能起到作用的探索。

《天幕紅塵》出版於2013年。我記得作者曾說過,她對此書的主題很早就進行過思考,只是當時時機不成熟,寫出來也沒辦法出版。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該書對時代命題的密切關照。一般評論認為是對社會哲學新思維的探討。2008年後,隨著中國國勢的上升和西方社會次貸危機爆發帶來的社會政治、經濟危機凸顯,中國改革開放進入新的階段。此時和國外的政治理念衝突和交鋒、經濟融合和競爭、文化碰撞和交融進入全新的階段,深度、廣度和烈度上都是歷史上所沒有過的。而這部書的主題恰恰就是對這些新命題的探討和解析。
由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豆豆《遙遠的救世主》三部曲絕不是作者隨意而寫的商戰愛情小說,而是思考時代脈絡、回應時代命題,解決時代任務的系統性文化作品。關於文化對社會的塑造所用,作者在這三部書中都有明確的探討,這些探討也都揭示了作者的寫作初心。那麼,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豆豆確實是通過一些列的思考試圖引導社會摸索出一個講求商業原則和規則,兼顧人性和社會、符合社會經濟文化本身發展規律、深入啟迪和蕩滌人類靈魂的文化之路。
這,確實可以稱得上是一個文化大棋了。

回到最上邊出版日期的選擇上,我想作者的本意還是想要揭示這樣一個道理:無論社會如何發展、經濟如何進步、文化如何革新、政治如何改變,真正不變的永遠是人類的勞動。這是根本,是作者無論通過作品的思想性、啟發性讓人覺悟,也最終想要強調的更基礎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