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因為又在重複看《天道》電視劇和原著小說《遙遠的救世主》,在看的過程中,腦子中突然提出了一個問題:丁元英為什麼沒有提前把這個計劃告訴給葉曉明他們?如果告訴他們,會不會改變最後的結局?
然後帶著這個疑問,我在網上撰寫了一篇《《遙遠的救世主》:丁元英為什麼沒提前把整個計劃告訴葉曉明他們》的文章,真心沒有想到會引起好多網友的互動評論。在評論中,我看到了好多類似題主這樣的問題和困惑。
我最近幾天基本處在放假狀態,為了找到這些困惑的答案,我把豆瓣、知乎等平臺的很多帖子翻了一圈,反而陷入了更多的問題和困惑中,有很多非常精彩的作者寫的心得,各種角度去表達自己對這本書的思考,但「只要不是我覺到、悟到的,你給不了我,給了我也拿不住,葉曉明他們就是例子。只有我自己覺到、悟到的,我才有可能做到,我能做到的才是我的。」如同丁元英說的「這東西有點像禪,知之為不知,不知更非知。」
古今中外,關於「你是誰?」「你從哪裡來?」「你要到哪裡去?」這三大問題都是人類社會的終極哲學思考,古今中外多少人都是思考了一輩子都沒有想明白。
我記得自己第一次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應該是在高中階段,經常寫日記,在日記中會把這些困惑寫下來,直到今天20多年過去了,依然還是沒有想明白。只是碰巧又看到這本書,又一次激起了內心深處深藏的那三大命題思考。
在原著中,丁元英說到:
人從根本上只面對兩個問題:一是生存,得活下來;二是得回答生命價值的問題,讓心有個安住。
我們大部分人都是芸芸眾生,都還是停留在解決生存問題至上,只有極少數人天生就不需要考慮生存問題或者天生就具有普度眾人的使命。
當所有問題都混雜在一起,我們的精神世界如同進入了一個混亂的迷宮,你左走走右走走,但是始終找不到屬於自己的那條光明大道。
王家衛在《一代宗師》裡說,「 人這一生,要見眾生,見天地,見自己」。 見了眾生,明白了眾生相,所以寬容;見了天地,體會了偉大與渺小,所以謙卑;見了自己,感受了本我和真我,所以豁達。
這本書之所以引起如此多人的喜歡和不斷反覆閱讀,是因為我們在這本書中見到眾生,見到了天地,每一個人都會見到自己的影子,最難的就是最好見到本我和真我,這是屬於我們自己的人生價值和意義。
豆豆有三部曲《背叛》、《遙遠的救世主》、《天幕紅塵》,這是按照出版的順序,很多讀者去評判三個男主角分別代表男一個男人在社會意義上從男孩到男人的成熟、發展過程,是作者背後人物在歷史的變遷中,思想不斷升華的過程。
三部小說的主人公境界在逐步提升,妄猜這也是作者理解的逐步深刻。應了那句「觀山是山,觀山非山,觀山還是山」。
《遙遠的救世主》裡面丁元英自己也在尋經問道,王廟村扶貧也算是他的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見證,這個過程來見證眾生相、見證人性、見證社會的文化屬性。最後關於丁元英的最後歸宿,有個網友通過分析,判斷去五臺山出世,算是得道了。
在《天幕紅塵》中,一開篇,主人公葉子農就已經由道的不可知到「見路不走」的行動法則開始入世。
葉子農自己解釋到:「見路不走是『見路非路,即見因果』的意思,跟『見相非相,即見如來』是一個道理。見路不走是實事求是的執行和具體,更具提示性,更容易理解和操作。」
見路不走是實事求是的通俗版,是提醒你不要唯經驗、教條,要走因果、走條件的可能。見路不走是讓你解放思想,不要怕跟別人不一樣,因為很多人一看到跟別人不一樣就覺得不正常了,心裡不踏實。也不要怕跟別人一樣,因為也有很多人是生怕跟別人一樣顯不出自己高了。見路不走是解決實事求是的可操作性問題,實事求是的態度、觀念、思想,是一切正確認識和決策的基礎。
三部曲(第一部的《背叛》在這麼不再贅述,喜歡的可以自行去看)通過描述人生三個階段的不同人生命題,從成長、成熟到發展,從入世凡塵、出世求道到回歸本心,整個就是作者豆豆或者他背後的人所經歷的整個物質與精神世界的整個輪迴過程。
或許我們很多人還處在《背叛》裡面宋一坤的解決生存溫飽問題的階段,也許有人處在丁元英精神歸宿的求道階段,還有人或許已經是覺悟到「看山還是山」的人生平和狀態。說到這裡我想起馬未都講到的一個故事:馬未都在人生60歲的時候,沒有擺酒請客收禮,只是一個人去看望當年給自己接生的主治大夫,一位享受國家軍級待遇的百歲主治大夫。老人給人的最大感覺就是看淡一切,內心一片寧靜。
這就是人生,每一個人都有不一樣的人生,你人生所看到的人、所讀過的書、所經歷的事情,都是我們修行的過程,如是觀照即可,無需太多貪嗔痴的妄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