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與古城「微更新」有機融合,汕頭、潮州有「秘籍」
如何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與古城「微更新」有機融合,打造群眾身邊的交流服務平臺?汕頭、潮州有各自的「秘籍」 。
11月10日-14日, 廣東省委宣傳部組織中央及省市媒體採訪團前往汕頭、潮州進行實地走訪,汕頭、潮州在注重保護歷史文化的基礎上,以規範志願服務為抓手,煥發古城新活力。
■圖文:新快報記者 何生廷
實踐中心盡顯「僑鄉」特色
彰顯潮汕優秀文化特色魅力,是汕頭市澄海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工作的一大亮點。澄海區依託區、鎮、村全覆蓋的403個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為展示澄海優秀特色文化搭建平臺載體。
在弘揚「僑」文化方面。記者在澄海區隆都鎮前美村陳慈黌故居看到,陳慈黌故居的「郎中第」內設置了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盡顯「僑鄉」特色。
澄海區委宣傳部副部長王積勇告訴記者, 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設置在僑宅景區的做法較少見,能充分利用當地的僑文化、潮文化,開展文化教育活動和便民活動。據介紹,該實踐中心每個月會定期開展活動,邀請專家、學者、藝術家等前來為村民做宣講、展示,「此前邀請了古箏表演藝術家演奏,廳堂上的臺階坐滿了聽眾。」王積勇說。
而在項目的選取上,王積勇介紹, 主要從村民的角度去考慮, 常態化組織志願服務活動,「由群眾下單,群眾需要什麼,就組織什麼項目」,在活動開展前,有人員將對村民的需求進行收集,然後綜合考慮,比如舉辦眼科義診、組織過潮劇表演等。
記者從汕頭市澄海區文明辦獲悉,澄海區因地制宜,致力打通基層精神文明創建「最後一公裡」, 探索新時代文明實踐「澄海模式」。
一方面通過組織民間藝術傳承人到各實踐陣地傳習潮汕歌冊、鐵枝木偶、剪紙等潮汕優秀傳統文化。另一方面,在弘揚「潮」 文化上,澄海區聯合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在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和蓮下、澄華等文明實踐所建設「潮汕文化傳播基地」,並常態化邀請專家授課,組織澄海民間藝人傳習潮汕優秀傳統文化。
賦予茶舍客棧社區議事等功能
在古宅裡設置新時代文明實踐場所,潮州同樣也有著自己的做法。
據了解,潮州湘橋區已有20多處老宅舊院改造為新時代文明實踐場所。將曾是危房的雙忠廟原貌修繕, 在保留旅遊功能的同時,打造成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賦予文旅體驗、愛國主義教育、家風傳承等功能,群眾和遊客不分彼此,不知不覺中參與了文明實踐活動,了解古城文化。
由於潮州市湘橋區太平街道位於潮州古城區牌坊街,受地域限制,居民日常活動的公共場所不多。近年來,太平街道藉助轄區各巷道的茶舍和客棧等資源, 並賦予其社區議事、公益服務、群眾休閒活動等功能,增強居民參與服務意識,引領居民成為社區自治的中堅力量。
記者從湘橋區太平街道工作委員會獲悉,自2014年9月,太平街道以義興社區甲第巷為試點,推行「小巷大道」的治理模式,即由街道牽頭建章立制,引導居民推薦產生小巷巷長,由巷長帶領居民自我管理。
同時,建立社區議事制度,每月組織一場巷長會議,街道領導班子成員和居委會幹部參加,收集民意,共同協商、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並將議事協商事項處理結果及時向居民反饋。
「在茶舍、客棧設置了居民議事廳,街坊鄰裡有什麼小矛盾,坐下來泡上一杯工夫茶,平心靜氣談談, 事情也就好解決了。」一社區工作人員介紹,街道還會定期組織巷長和社區居委會幹部,召集居民代表到茶舍、客棧以茶論事,共商街道事務。
以上內容版權均屬廣東新快報社所有(註明其他來源的內容除外),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報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