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舍客棧設「居民議事廳」 喝茶議事共商街道事務

2020-12-19 新快網
■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設置在僑宅景區,凸顯「僑」文化。

如何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與古城「微更新」有機融合,汕頭、潮州有「秘籍」

如何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與古城「微更新」有機融合,打造群眾身邊的交流服務平臺?汕頭、潮州有各自的「秘籍」 。

11月10日-14日, 廣東省委宣傳部組織中央及省市媒體採訪團前往汕頭、潮州進行實地走訪,汕頭、潮州在注重保護歷史文化的基礎上,以規範志願服務為抓手,煥發古城新活力。

■圖文:新快報記者 何生廷

實踐中心盡顯「僑鄉」特色

彰顯潮汕優秀文化特色魅力,是汕頭市澄海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工作的一大亮點。澄海區依託區、鎮、村全覆蓋的403個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為展示澄海優秀特色文化搭建平臺載體。

在弘揚「僑」文化方面。記者在澄海區隆都鎮前美村陳慈黌故居看到,陳慈黌故居的「郎中第」內設置了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盡顯「僑鄉」特色。

澄海區委宣傳部副部長王積勇告訴記者, 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設置在僑宅景區的做法較少見,能充分利用當地的僑文化、潮文化,開展文化教育活動和便民活動。據介紹,該實踐中心每個月會定期開展活動,邀請專家、學者、藝術家等前來為村民做宣講、展示,「此前邀請了古箏表演藝術家演奏,廳堂上的臺階坐滿了聽眾。」王積勇說。

而在項目的選取上,王積勇介紹, 主要從村民的角度去考慮, 常態化組織志願服務活動,「由群眾下單,群眾需要什麼,就組織什麼項目」,在活動開展前,有人員將對村民的需求進行收集,然後綜合考慮,比如舉辦眼科義診、組織過潮劇表演等。

記者從汕頭市澄海區文明辦獲悉,澄海區因地制宜,致力打通基層精神文明創建「最後一公裡」, 探索新時代文明實踐「澄海模式」。

一方面通過組織民間藝術傳承人到各實踐陣地傳習潮汕歌冊、鐵枝木偶、剪紙等潮汕優秀傳統文化。另一方面,在弘揚「潮」 文化上,澄海區聯合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在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和蓮下、澄華等文明實踐所建設「潮汕文化傳播基地」,並常態化邀請專家授課,組織澄海民間藝人傳習潮汕優秀傳統文化。

賦予茶舍客棧社區議事等功能

在古宅裡設置新時代文明實踐場所,潮州同樣也有著自己的做法。

據了解,潮州湘橋區已有20多處老宅舊院改造為新時代文明實踐場所。將曾是危房的雙忠廟原貌修繕, 在保留旅遊功能的同時,打造成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賦予文旅體驗、愛國主義教育、家風傳承等功能,群眾和遊客不分彼此,不知不覺中參與了文明實踐活動,了解古城文化。

由於潮州市湘橋區太平街道位於潮州古城區牌坊街,受地域限制,居民日常活動的公共場所不多。近年來,太平街道藉助轄區各巷道的茶舍和客棧等資源, 並賦予其社區議事、公益服務、群眾休閒活動等功能,增強居民參與服務意識,引領居民成為社區自治的中堅力量。

記者從湘橋區太平街道工作委員會獲悉,自2014年9月,太平街道以義興社區甲第巷為試點,推行「小巷大道」的治理模式,即由街道牽頭建章立制,引導居民推薦產生小巷巷長,由巷長帶領居民自我管理。

同時,建立社區議事制度,每月組織一場巷長會議,街道領導班子成員和居委會幹部參加,收集民意,共同協商、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並將議事協商事項處理結果及時向居民反饋。

「在茶舍、客棧設置了居民議事廳,街坊鄰裡有什麼小矛盾,坐下來泡上一杯工夫茶,平心靜氣談談, 事情也就好解決了。」一社區工作人員介紹,街道還會定期組織巷長和社區居委會幹部,召集居民代表到茶舍、客棧以茶論事,共商街道事務。

  以上內容版權均屬廣東新快報社所有(註明其他來源的內容除外),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報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發表。

相關焦點

  • 客棧裡的「居民議事廳」市民身邊有個實踐服務站
    太平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客棧裡的「居民議事廳」。  潮州市湘橋區太平街道位於潮州古城區牌坊街的核心位置,轄區內的義興甲巷獲評「中國歷史文化名街」,是著名的旅遊打卡地。民居、客棧、茶舍眾多,原住民、經營者、外來客雜處。太平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進行了大膽創新實踐,以「居民議事廳」的模式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更好融入百姓生活。  實踐點設置在了交通便利、環境清幽的古樸客棧。
  • 西城區推進社區議事協商常態化 解決民生「關鍵小事」
    2020年以來,西城區通過打造社區居民議事廳示範點,推進社區議事協商常態化,讓居民們「把事兒議透,將事兒做實」,解決垃圾分類和物業管理這兩件「關鍵小事」,讓「西城區參與型社區分層協商模式」進一步優化,實現居民共治共享,提升基層治理水平。
  • 「疏整促」社區建起居民議事廳,家門口環境換新顏
    居民議事廳是社區居民的議事平臺近年來小紅門地區通過打造居民議事廳平臺充分調動了群眾參與社區建設的積極性小紅門地區的小區日常生活配套設施,有些因年久失修已經老化破損,存在安全隱患,也有一些跟不上現在的生活需求,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小紅門地區充分發揮居民議事廳作用,開展居民議事協商會議徵求居民意見及相關部門批准,在小區內安裝棋牌石桌石凳、自行車地籠,並更換兒童遊樂設施。
  • 搭建生態環境議事廳 合力畫出環保「同心圓」(深度觀察)
    2017年年底,市生態環境局奉化分局決定開設生態環境議事廳,探尋生態環境共治新途徑。議事廳活動針對熱點環境問題,邀請企業、行業協會、環保專家、群眾代表、政府部門、鎮(街道)及社會組織等參與,共同議事會商,明確解決方案。
  • 《人民日報》聚焦寧波:搭建生態環境議事廳 合力畫出環保"同心圓"
    2017年年底,市生態環境局奉化分局決定開設生態環境議事廳,探尋生態環境共治新途徑。議事廳活動針對熱點環境問題,邀請企業、行業協會、環保專家、群眾代表、政府部門、鎮(街道)及社會組織等參與,共同議事會商,明確解決方案。  「我們在實踐中認識到,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解決好生態環境難題,不能只靠嚴厲處罰,不能只靠生態環境部門單打獨鬥,只能通過方方面面共建共治共享。
  • 明光市韓山社區:「小巷」議事,解決居民出行難
    會後,社區提出這次路面整修上報社區報街道預算,小巷修路的捐款事宜就交給巷長來組織,大家紛紛表示同意。第一次小巷會議非常成功,通過這次會議,共收集捐款1100元,並順利完成修路的工作。「小巷」議事,成效顯著居民通過第一階段會議推選巷長,到第二階段議題討論解決方案,再到第三階段協商結果實施落實,整個過程,社區都主動張貼公示。居民對修路的進展及籌資事宜情況能及時掌握,居民參與感強,連連稱讚。
  • 老胡同居民過上新生活
    北京市東城區轄區內14個街道的504條胡同位於老城內,其中,歷史文化街區有348條,佔全區胡同總數的69%。如今,胡同實現了華麗轉身,留住了老北京的記憶,老胡同裡的居民也過上了新生活。  「共生院」裡的胡同人家  崇寶財所住的30號院是一座公房院,原是清朝值年旗衙門馬廄所在地,總面積300平方米,有3排房,過去住了14戶居民。
  • 黨建引領「居民議事」制度解民憂|良田街道商城社區福泰花園小區...
    福泰花園小區位於高新區新區東路2號,建於2007年,共12棟住宅樓,實際居住1400餘人,2019年7月,在商城社區黨總支指導下成立了小區黨支部。今年以來,福泰花園小區黨支部將黨建引領「居民議事」制度的落實作為革新小區治理的一種形式,小到垃圾桶的設置、鄰裡糾紛,大到小區停車位集中改造等。
  • 「這裡是我家,我來當管家」 豐慶路街道居民議事會議召開
    12月18日,豐慶路街道第一屆居民議事會議第一次會議伴隨著國歌聲拉開序幕,至此「居民議事會」制度正式走進金水北部城鄉接合部區域。豐慶路街道辦事處會議室人內,居民代表、社區居委會、企業代表等69名「發言人」齊聚一堂,為轄區未來發展謀良策、獻良計,街道與居民心連心共同開啟「這裡是我家、我來當管家」的發展模式,手挽手大步推開轄區高質量發展的幸福大門。街道居民議事會議是民心工程。
  • 守望互助,雨花區9個「紅色議事廳」亮相廣益社區
    雨花區政協與黎託街道廣益社區聯手打造的9個「紅色議事廳」授牌    「紅色議事廳」亮相每個小區,黨員當先鋒、政協委員齊助力,幫解居民急難愁盼。1月6日,雨花區政協與黎託街道廣益社區聯手打造的9個「紅色議事廳」正式掛牌,同日啟動的社區文化節上,一群熱心腸的「最美廣益人」更獲得大夥點讚。  「我們社區內9個小區全部建立了黨支部,實現黨的組織全覆蓋!」在廣益社區,居民們的驕傲溢於言表。與之同步的是,9個小區均設立「紅色議事廳」,政協委員、街道社區工作人員、物業負責人以及熱心黨員居民,都是參與者。
  • 東營市東營區辛店街道:黨建引領彰顯「民呼我應」成效 合力驅動...
    東營市東營區辛店街道始終堅持民有所呼,我有所應。以黨建引領「強服務、解民憂」。有效破解服務難題,提升居民群眾的生活質量。用精準切實舉措回應群眾訴求。「搞好小區物業不單單是社區自己的事情,小區每個居民都應該盡一份力。小區建設得好,大家都是受益者......」小區民主議事協商會上一位居民代表說道。
  • 「這裡是我家,我來當管家」 鄭州豐慶路街道召開居民議事會
    映象網記者 阮海峰 通訊員 薛梅 文/圖12月18日,鄭州市豐慶路街道第一屆居民議事會議第一次會議伴隨著國歌聲拉開序幕,至此「居民議事會」制度正式走進金水北部城鄉接合部區域。
  • 共建共治共享,「美美與共」的東湖實踐
    共駐共建,開闢黨員服務中心、黨章文化園、黨建聯盟等黨建新陣地,聚合單位資源、聚力項目建設,發力「城中村」改造;共商共治,推出了東湖夜話、民情快遞員、百姓家常議事會等創新基層治理新途徑;共擔共享,編制出了屋頂菜園、志願服務精準配對等黨建新紐帶。
  • 西城首個物業管理委員會召開首次會議,解決居民身邊事兒
    5月30日上午,在廣內街道西便門內社區的居委會會議室裡,廣安門北街20號院物業管理委員會成立後的第一次會議在這裡召開,11位物管會委員及20位居民代表共同議事,解決小區物業難題。通過9大管理公約 優化物業管理模式會上,全體委員和居民代表在現場共同商討並通過了物業管理委員會的議事規則及管理公約,9大管理公約明確了物業管理範圍,業主權利、義務與責任等內容,進一步優化20號院物業管理模式,切實推進形成黨委領導、政府主導、居民自治、多方參與、協商共建、科技支撐的工作格局。
  • 六裡山街道辦事處積極推進轄區居民自治工作
    英雄山路92號院是六裡山街道六裡山南路社區的老宿舍院落,佔地面積大、小區內駐地單位多、樓宇多、居住人員多是該小區的特點。設施老化、衛生管理難、12345投訴件多,直接影響著社區居民的切身幸福感。六裡山南路社區綜合黨委高度重視,一核多元多元共治,進行多方協調,積極組織居民協商議事,推動宿舍院落自治管理工作。英雄山路92號院作為一處老舊宿舍院落,加之佔地面積大、居住人員等諸多客觀問題。長期以往基礎設施、公共衛生常出現一些難免的問題,如:小區內下水道淤堵,公共區域內出現一些廢棄物品、建築垃圾,公共衛生環境雜亂等。民有所呼,我有所應。
  • 小區「微治理」 居民「笑開顏」
    駝峰路街道「小巷管家」協商議事。「自『黨員+議事小屋』成立以來,恆安路社區將小區日常管理、基層矛盾化解、人居環境整治、社區服務等事務,統一納入『議事小屋』中解決。」通過召開小區居民代表會議,把群眾威望高、責任心較強、有為民服務情懷的居民推選出來,成立小區居民自管小組,讓小區居民反映問題、提出建議,協商議事有了平臺和渠道,居民群眾真正成為實施小區「微治理」的主體。在此基礎上,榆陽區創新治理項目實施機制,激勵引導群眾參與小區共治共建,所有「微治理」實施項目堅持以居民為中心。
  • 寶山區友誼路街道寶林五村綠色共治助力垃圾分類
    寶山區友誼路街道寶林五村通過社區通「線上線下」開展繽紛多彩的垃圾分類宣傳活動,進一步培養居民「垃圾分一分、環境美十分」環保理念。自分類推行以來,在黨總支的領導下,在社區「三駕馬車」、志願者和小區居民的共同努力下,合力形成「綠色共治」,成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