邴原:敢於拒絕曹操「求親」的三國名士

2021-02-13 劉根勤

作者按:這部分內容是為正道書院公益講座分享的《邴原:仁勇兼備的三國名士》,此處有刪節。

大家好,我們今天來分享一下邴原的事跡,這個人名氣不大,但品德高尚,深可發掘。而且,他與我們上次說的管寧,也就是錢穆先生眼中的「三國第一人」是好朋友。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邴原與華歆、管寧相友善。時人稱三人為一龍:華歆為龍頭,邴原為龍腹,管寧為龍尾。

邴原出生於北海朱虛,現在山東濰坊下屬的臨朐縣級市,生年不詳,跟管寧是同鄉。

十一歲時,父親去世,邴原成了孤兒。家中貧窮,不能上學。他家隔壁有學堂,邴原經過學堂旁就哭泣。老師問他說:「小孩子悲傷什麼?」邴原說:「孤兒容易傷心,窮人容易感懷。那些學習的人,必定都是父兄都有的人,一是羨慕他們沒有成為孤兒,二是羨慕他們能夠學習,心裡悲傷,因此流淚。」

老師也為邴原的話哀傷,說:「想讀書,可以啊!」邴原回答說:「沒有學費。」老師說:「孩子如果有讀書的志向,我白教你,不要學費。」於是邴原就入了學。一個冬天的時間,便將《孝經》與《論語》背誦下來。

「邴原泣學」是中國歷史上最勵志的故事之一。它不如匡衡的「鑿壁偷光」出名,但後來匡衡成為貪官,被免為庶人,有始無終,邴原卻一以貫之,令人敬仰。

邴原學問深厚,品行也高,他年輕時與管寧齊名,二人都以節操高尚著稱於世。州府下令徵召他們出任官職,兩人都一樣不願為貪圖榮華富貴去做官。黃巾起義爆發後,邴原將家屬安置在北海城內,自己避進鬱洲山中。

當時,孔融任北海國相,舉邴原為有道,這是東漢察舉制中的特舉科目。邴原認為黃巾軍勢力興盛,中原難以久留,於是與山東地區的大批親友前往遼東公孫度的地盤,這裡面有我以前跟大家介紹過的王烈與管寧,還有邴原的同鄉劉政,他們都富於勇略雄氣。

公孫度的事跡我說過不止一次,是一個野心勃勃的軍閥。他招募俊傑,收容流民,是為了稱霸一方甚至染指天下。他想招徠管寧,管寧看穿他的本質,不理他。他無可奈何。邴原的性格比較坦率,就在公孫度面前侃侃而談。管寧提醒他,公孫家族志大才疏,不是真命天子,他看中你,不為他所用,會死於非命,為他所用,也難以善終。邴原聽了,惕然而懼。

《世說新語·賞譽》中說,公孫度看待邴原如「雲中白鶴,非燕雀之網所能羅也」。這就是邴原看穿了他的本質,拒絕他了。好在拒絕得早,才能倖免。

但劉政就沒有這麼幸運。他的才氣側漏,公孫度厭惡他,想殺死他,拘捕他全家。劉政得以脫身。公孫度通告各縣:「敢有窩藏劉政的人,與劉政同罪。」劉政窘迫危急,前去投奔邴原,邴原把他藏了一個多月。

當時東萊人太史慈也避居遼東,這是三國遊戲中的明星,一代名將,孝義雙全,他的事跡太出名,我就不展開了。他在遼東時間很短,要返回中原,邴原就把劉政託付給了太史慈,然後對公孫度說:「將軍前些日子要殺劉政,把他當作自己的禍害,現在劉政已經離去,您的禍害難道不是已經除去了嗎?」公孫度說:「是這樣。」邴原說:「你所以害怕劉政,是因為他有智謀。現在劉政已經脫身,他的智謀將得到使用,為什麼還拘押劉政的家屬呢?不如赦免了他們,別又結下一仇怨。」公孫度於是放出了劉政家屬,邴原又出資把他們送回家裡,使他們都得以返回故鄉北海。

邴原在遼東郡,一年內前往歸附居住的人有幾百家,遊學的士人,教授學問的聲音,絡繹不絕。

這就是邴原仁勇兼備的來源。

邴原一生最著名的事跡,一個是小時候的泣學,體現他好學向道的誠摯,還有一個,就是他和曹操的關係,不卑不亢。

邴原從遼東返回,當時曹操擔任司空,實際上就是丞相,闢邴原為司空掾。

東漢光武帝的時候,皇帝將司空這一官職列為三公之一,朝廷中的司徒,司空和太尉,分別負責民政,監察和軍事。

董卓死後,曹操將漢獻帝劉協挾持到許昌,由此曹操開始攜天子以令諸侯,漢獻帝封曹操為司空,負責監察文武百官,當時漢獻帝上朝廷文武百官都要聽從司空的命令。

雖然司空只是三公之一,但是曹操這個司空卻有非常大的權力和責任,可以隨時調遣文武百官,問責百官。曹操名義上為司空,但實際上是天子。

所以邴原擔任的是很重要的職務,他直接對曹操負責。這很重要也很敏感甚至危險。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的愛子曹衝突然病逝,曹操傷心欲絕。正好邴原的女兒也在這個時候病死,曹操想要求將曹衝與邴原的女兒合葬。

這就是一般說法中的「冥婚」。因為容易引起不適,不上圖。

冥婚是當時的習俗,曹操是邴原的頂頭上司,威震天下,而曹衝又是他最愛的兒子,寵愛程度在諸子之上。邴原似乎沒有拒絕的理由。

但邴原體現了大臣與醇儒的特質。他推辭說:「合葬,是不符合禮儀的。邴原之所以追隨明公,明公之所以接納邴原,是因為都能遵守規則制度,決不改變的緣故。如果我這次聽從了明公的命令,那就會變得平凡庸俗,明公難道認為這事值得做嗎?」

曹操的性格是很難預料的,邴原這麼說,風險不言而喻。但他很幸運,曹操居然打消了這個念頭。

因為曹操的本質,是非常理性的。甚至有人說,他是一個徹底的無神論者。

正因為曹操的通情達理,三觀超正,邴原的一席話,打動了他,他就打消了「冥婚」的想法。

這次交流,對雙方的境界都有提升,邴原的勇氣、仁德都得到了體現。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曹操調邴原為丞相徵事。

東曹掾崔琰曾在自己推讓官職的奏記裡說:「徵事邴原、議郎張範,都秉賦德行純正美好,志向行為忠正端方,清廉潔淨足可以激勵凡俗,堅貞自守足以求取事功,正是所謂龍鳳的羽翼,國家的重寶。推舉任用他們,將使不講仁德的人遠遁。」

曹操出徵時,經常留下邴原與張範,與曹丕一同居守。曹操對曹丕說:「有什麼事情要多向這二人討教。」於是,曹丕對邴原與張範執子孫禮。曹丕有次宴請賓客,酒酣之時,曹丕出了道難題:「君主和父親各自都有疾病,救命的藥丸只有一顆,是當救君上呢?還是當救父親呢?」眾說紛紜,自然有許多人願意在太子面前表露忠心,偏偏邴原一言不發。曹丕問邴原這個藥丸究竟該給誰?邴原回答道:「父親!」曹丕也沒有責難他。

邴原這話,深得儒家古禮。忠臣必出於孝子之門。這本來是常識,是系統末任。是曹丕的提問不合禮,更不符合人君之道。所以他無話可說。

後來邴原代替涼茂為五官將長史,他閉門自守,不是公家事務不出門參與。

曹操徵討孫權時,邴原隨軍出發,不幸於途中病逝。

邴原還有一些故事。

他幼年時,就聰明特異。等到長大,他的品行如金玉一般美好。他要遠行求學,拜訪了安丘孫崧。孫崧推辭說:您家鄉的鄭君,您知道嗎?」邴原回答說:「知道。」孫崧說:「鄭君學貫古今,博聞強識,能探求深遠的學問,真是學習者的老師和楷模。您卻捨棄他,跑了一千裡路來找我,這是所謂把鄭君當作東家丘的做法。您好像不知道鄭君而說知道,是什麼原因。」

邴原說:「先生的話,真可以說是苦藥良針了,但還沒有完全了解我的內心志向。人各有自己的志向,各人打算不同。所以才有登山採玉的人,有入海採珍珠的人。怎麼能說登山的人不知道海深,入海的人不知道山高呢?您說我把鄭君當作東家丘,您認為我是西家的愚夫嗎?」

孫崧向邴原致了歉,又說:「兗州、冀州的士人,我認識很多,沒有像您這樣的。我應該用書信來為你作訪學求師的媒介。」邴原看重孫崧的好意,難以推辭他的介紹信,就拿著信告別了。邴原心裡認為拜求老師、開導學問這樣的事,志向高遠的人之間自然能夠相契合,不像交朋友這樣的事要靠介紹來完成。信有什麼用呢?於是把信藏在家裡,就出行了。

邴原很喜歡喝酒,但想到喝酒會荒廢學業,就毅然下定決心戒酒。

邴原在外遊學八九年之久,他常常通宵達旦地和摯友高談闊論,和名師一起談詩論道。俗話說:「酒逢知己千杯少。」每逢有人勸酒,邴原都是只望一眼酒杯,然後含笑搖手,表示自己不會飲酒。其實邴原是為了不荒廢學業才克制自己,滴酒不沾的。學成回鄉後,邴原廣收門徒,為了盡心教學,他仍是酒不沾唇。在邴原耐心地教誨下,門徒中有幾十人學得精深,成為當時有名的學者。

邴原去世後,曹操很捨不得,他說:邴原名高德大,清規邈世,魁然而峙。一代完人荀彧也評價說:此一世異人,士之精藻。

陳壽在《三國志》邴原和其他人的合傳中說:袁渙、邴原、張範躬履清蹈,進退以道,蓋是貢禹、兩龔之匹。

南宋學者陳普有詩讚譽邴原:無數潛龍不肯藏,炎精展轉遂無光。間關鯨海緣何事,更問遼東作範滂。

貢禹是西漢名臣,「以明經潔行著聞」於世。主張選賢能,誅奸臣,罷倡樂,修節儉。後世尊為「貢公」。

範滂是東漢名士,名列「八顧」、「八俊」,名揚天下。千年以後,蘇東坡開蒙,母親程氏讓他以範滂為偶像。

陳壽、陳普相隔千年,但對邴原的評價都很高,他們將他與前代名人相提並論,這是漢末三國時期的德性之光。

                             —END—

                            本文作者:劉根勤

劉根勤,男,江蘇興化人,文史學者,中山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歷史學博士後。

相關焦點

  • 曹操的軍師聯盟--邴原
    點擊上方「歐非血統「關注,送玉符和藍票哦邴原(生卒年不詳),字根矩,北海朱虛(今山東臨朐東)人。
  • 管寧華歆邴原:境界之異
    但還是認為,要先看著貫中先生筆下的三國,胸中有了仁義豪情,再仔細看正史裡的真容,才可冷靜洞察人物。管寧華歆邴原,一生雖各有追求,但都步步成就,於風起雲湧之時烙下深印。因為都是德行高尚的人,雖境界不同,但都得了善終,這是他們善因種下的,所以人間萬事還是德為先吶。
  • 三國名士司馬徽
    和很多喜愛名作《三國演義》的朋友談論起人物,諸葛亮、司馬懿、劉備和曹操等都是最為熱門的人物。
  • 曹操從袁紹父子手上得到多少人才?兩大名士,三大謀臣,四大名將
    兩大名士,三大謀臣,四大名將說到三國時期哪位諸侯帳下人才濟濟,大都想到的是曹操,因為曹操推行「唯才是舉」的用人策略以及他「挾天子以令諸侯」佔據了道義上的主動,這使得投奔他的人才很多,這個不能否認;其實還有一人人才積累不在曹操之下,甚至一度有過之而無不及,此人就是坐擁四州之地,實力遠超曹操的袁紹袁本初。今天不對比雙方陣容如何?
  • 三國時期,曹操為什麼沒有統一中國?
    三國時代,在曹操,劉備,孫權三人中,最有機會統一三國的就是曹操,但是曹操始終一個沒有稱帝,第二個沒有統一三國。
  • 曹魏第一美男子何晏:從曹操養子到司馬懿仇敵,他都經歷了什麼?
    在三國故事當中,曹魏政權永遠是最有話題性的。從魏武大帝曹操打下半個天下開始,到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曹氏三祖奠定曹魏基業,最後到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把曹魏江山轉變為司馬氏江山,其中有太多的人和故事可以訴說。本期《墨說三國》我們就來聊聊一位從曹操時期一直到司馬懿時期的曹魏第一美男子:何晏!
  • 【語音詳解版】文言文詳解100篇(26)邴原泣學
    邴原少孤,數歲時,過書舍而泣。原曰:「孤者易傷,貧者易感。夫書者,凡得學者,有親也。一則願其不孤,二則羨其得學,中心傷感,故泣耳。」師惻(cè)然曰:「欲書可耳!」原曰:「無錢資。」師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資也。」於是遂就書。一冬之間,誦《孝經》《論語》。注釋1.     孤:年少失去父親。
  • 南陽名士,傅粉何郎,原來是曹操的養子和女婿!
    父親何鹹早亡,母親尹氏於建安十二年,帶著不滿周歲的何晏,嫁給了當時實際上的北方皇帝曹操。何晏在少年時代聰慧過人,「晏小時養魏宮,七八歲使慧心大悟。眾無愚智,莫不貴異之。魏武帝讀兵書,有所未解,試以問晏。晏分散所疑,無不冰釋。」《世說新語·夙惠》載:「何晏七歲,明惠若神,魏武奇愛之。」愛才的曹操後來把女兒金鄉公主嫁給何宴,也足見其對何宴的賞識。
  • 三國英雄雖眾多,洪邁卻最認可他,是言過其實嗎?
    由此可見,雖然洪邁沒有在歷史上留下善於識人的名聲,比不上主持「月旦評」的東漢許劭——連曹操都欲求之片語以定身價,但洪邁的見識也值得參考,他對太史慈的評價需重視與思考。 1,太史慈重信義 《三國志邴原傳》講述了一些太史慈的故事,邴原曾藏匿劉政,後又把他託付給太史慈。 《三國志邴原傳》:原匿之月餘,時東萊太史慈當歸,原因以政付之。
  • 三國家底最雄厚的武將,連曹操都自愧弗如,因拒絕曹丕借錢被貶黜
    子淵之前曾給大家介紹了不少三國名將的逸聞趣事,引發了讀者們的強烈興趣。不過這些三國武將並非都是指揮打仗的莽夫,有些是遠近聞名的儒將,還有些則是頗擅經商利財。今天子淵就和大家說說三國時期最會理財的武將。三國時期,擅長理財的文臣武將自然也不少,劉備的大舅哥糜竺是天下有名的富商巨賈,蜀漢政權早期的資金來源都是糜竺一手提供的。在曹操麾下也有一位武將擅長此道,不僅軍事才能突出,其家產在三國眾多武將中也堪稱翹楚,他就是曹魏宗室武將曹洪。
  • 說三國故事14:求個好評有多難:曹吉利的蹦躂人生
    1000個故事,說一部三國天下。開說。。。故事說到這兒,我們先來看看到什麼年代了,看看三國的時鐘,指在了哪兒。 現在是漢靈帝建寧年間,大約公元168年到174年,離天下土崩的黃巾之亂,還有10年。 袁紹快二十歲了,曹操也十七八了。
  • 從《求才三令》談到曹操的用人
    從《求才三令》談到曹操的用人  曹操有《求才三令》。第一次《唯才是舉》命令頒布的時間,比《自明本志令》還早十個月左右。《三國志》卷1《武帝紀》載建安十五年(210年)春操下今曰:  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易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賢也,曾不出閻巷,豈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
  • 三國最狂妄的謀士:欣賞曹操卻看不起劉備,諸葛亮自嘆不如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的是,當時的一個非常狂傲的名士,就讓張飛吃過癟——他對張飛施行冷暴力,張飛卻選擇了默默忍受。這個敢於招惹張飛的狂士,到底是誰呢?此人不是別人,正是荊州名士劉巴。劉巴,字子初,劉備在荊州期間,他便出現在了劉備和張飛的視野中——最初的時候,劉備想請劉巴教導周不疑,劉巴卻直接拒絕,後來劉備和諸葛亮數度請他出山,他都沒有應允,反而在「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之時,選擇了投奔曹操。後來,赤壁之戰爆發,曹操被打回了江北,當時還有任務在身的他,沒能隨曹操而去,劉備和諸葛亮再次對他拋出橄欖枝,他再一次毫不留情的拒絕,並隱姓埋名,到往了巴蜀,輔佐劉璋。
  • 建安二十四年,三國相繼死去許多名士,到底是巧合還是其它原因?
    可見,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對戎馬一生的曹操來說,這一年過得實在是太難了,以至於剛回到洛陽,曹操便頭疼欲裂而撒手人寰了。而就在建安二十四年,三國太多名士相繼死去,到底是巧合還是其它原因呢?其實,如果我們細細觀察那些名士,他們最後的歸宿大多集中在三個地方:漢中、荊州和魏郡鄴城。這樣,歷史的脈絡便清晰起來。源頭:漢中之戰公元218年,劉備揮師北伐,在蜀軍接連受挫後,於219年從陽平關南渡沔水,駐紮於定軍山。
  • 諸葛亮的四個朋友為什麼拒絕了劉備的邀請,反而投奔了曹操陣營?
    然而這些人都以山野之人無意於仕途的理由推脫,拒絕了劉備的招攬。從《三國演義》後來的情節看,這些人都逐漸投入了曹魏門下,成為曹魏政權的封疆大吏。對比小說中的評價,劉備無論是品德,還是志向,或者是求賢若渴的程度,都遠在曹操之上。雖然這裡面有尊劉抑曹的原因,可就人品本身而言,劉備的確好於曹操,為什麼這些英才拒絕了他的招攬呢?
  • 陳宮為什麼會離開曹操?離開後為什麼選擇呂布而不是劉備?
    但此後陳宮因曹操殺害邊讓等漢末名士而與曹操反目,並遊說張邈背叛曹操迎呂布入兗州,輔助呂布攻打曹操並先後取得兗州與徐州。下邳城中,呂布不聽陳宮兩面互補之計,以致失敗。呂布戰敗後,隨呂布等一同被曹操所擒,決意赴死。
  • 【三國】曹操手下的眾謀士們
    大家好,又到了聊三國的時間了。前面幾篇中,小編介紹了三國中大量的戰鬥和強力武將,今天咱們就來點文的,介紹一下曹操手下的眾謀士們。
  • 10年前的《三國》:陳建斌的曹操,從奸臣成了英雄,符合歷史嗎?
    時光匆匆,一轉眼已經2020年,距離高希希導演《三國》的第一次播出,也已經過了10年。這是一部明星群集的大製作,在10年前電視劇劇集還不多的情況之下,就已經高達95集。《三國》和唐國強版的《三國演義》有著很大的不同,它以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為藍本,但加了一些史實,加了一些現代人對三國的想像和理解。
  • 諸葛亮為什麼推崇名士劉巴?
    諸葛亮為什麼推崇名士劉巴?○楊廣恩諸葛亮在中國是無人不知的賢相典範,他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被君主三顧茅廬邀請出山救民於水火的人。在他的身上,有著太多的神話與傳說,並被後人冠以「智聖」的封號。那麼,像諸葛亮這樣的傳奇人物,在同時期有沒有他特別推崇和敬佩的人呢?
  • 梟雄曹操,子女教育的典範
    前段時間,《軍師聯盟》在各大衛視熱播,被不少網友譽為「《琅琊榜》之後的古裝良心大作」,自然引出了一批三國粉,其中于和偉扮演的曹操,更是讓觀眾直呼演技在線,更有人稱,曹操笑起來比哭還可怕。 曹操這人,在歷史上可謂爭議頗大,支持者認為他是歷史上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統一了分裂的北方,是個大英雄;反對者認為曹操奸詐狡猾、亂臣賊子、破壞正統,是個奸雄。 「功首罪魁非兩人,遺臭流芳本一身」,今天,我們暫且不論曹操是奸雄還是英雄,單單看三國風雲人物對子女的教育,沒有一個能比得上曹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