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這部分內容是為正道書院公益講座分享的《邴原:仁勇兼備的三國名士》,此處有刪節。
大家好,我們今天來分享一下邴原的事跡,這個人名氣不大,但品德高尚,深可發掘。而且,他與我們上次說的管寧,也就是錢穆先生眼中的「三國第一人」是好朋友。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邴原與華歆、管寧相友善。時人稱三人為一龍:華歆為龍頭,邴原為龍腹,管寧為龍尾。
邴原出生於北海朱虛,現在山東濰坊下屬的臨朐縣級市,生年不詳,跟管寧是同鄉。
十一歲時,父親去世,邴原成了孤兒。家中貧窮,不能上學。他家隔壁有學堂,邴原經過學堂旁就哭泣。老師問他說:「小孩子悲傷什麼?」邴原說:「孤兒容易傷心,窮人容易感懷。那些學習的人,必定都是父兄都有的人,一是羨慕他們沒有成為孤兒,二是羨慕他們能夠學習,心裡悲傷,因此流淚。」
老師也為邴原的話哀傷,說:「想讀書,可以啊!」邴原回答說:「沒有學費。」老師說:「孩子如果有讀書的志向,我白教你,不要學費。」於是邴原就入了學。一個冬天的時間,便將《孝經》與《論語》背誦下來。
「邴原泣學」是中國歷史上最勵志的故事之一。它不如匡衡的「鑿壁偷光」出名,但後來匡衡成為貪官,被免為庶人,有始無終,邴原卻一以貫之,令人敬仰。
邴原學問深厚,品行也高,他年輕時與管寧齊名,二人都以節操高尚著稱於世。州府下令徵召他們出任官職,兩人都一樣不願為貪圖榮華富貴去做官。黃巾起義爆發後,邴原將家屬安置在北海城內,自己避進鬱洲山中。
當時,孔融任北海國相,舉邴原為有道,這是東漢察舉制中的特舉科目。邴原認為黃巾軍勢力興盛,中原難以久留,於是與山東地區的大批親友前往遼東公孫度的地盤,這裡面有我以前跟大家介紹過的王烈與管寧,還有邴原的同鄉劉政,他們都富於勇略雄氣。
公孫度的事跡我說過不止一次,是一個野心勃勃的軍閥。他招募俊傑,收容流民,是為了稱霸一方甚至染指天下。他想招徠管寧,管寧看穿他的本質,不理他。他無可奈何。邴原的性格比較坦率,就在公孫度面前侃侃而談。管寧提醒他,公孫家族志大才疏,不是真命天子,他看中你,不為他所用,會死於非命,為他所用,也難以善終。邴原聽了,惕然而懼。
《世說新語·賞譽》中說,公孫度看待邴原如「雲中白鶴,非燕雀之網所能羅也」。這就是邴原看穿了他的本質,拒絕他了。好在拒絕得早,才能倖免。
但劉政就沒有這麼幸運。他的才氣側漏,公孫度厭惡他,想殺死他,拘捕他全家。劉政得以脫身。公孫度通告各縣:「敢有窩藏劉政的人,與劉政同罪。」劉政窘迫危急,前去投奔邴原,邴原把他藏了一個多月。
當時東萊人太史慈也避居遼東,這是三國遊戲中的明星,一代名將,孝義雙全,他的事跡太出名,我就不展開了。他在遼東時間很短,要返回中原,邴原就把劉政託付給了太史慈,然後對公孫度說:「將軍前些日子要殺劉政,把他當作自己的禍害,現在劉政已經離去,您的禍害難道不是已經除去了嗎?」公孫度說:「是這樣。」邴原說:「你所以害怕劉政,是因為他有智謀。現在劉政已經脫身,他的智謀將得到使用,為什麼還拘押劉政的家屬呢?不如赦免了他們,別又結下一仇怨。」公孫度於是放出了劉政家屬,邴原又出資把他們送回家裡,使他們都得以返回故鄉北海。
邴原在遼東郡,一年內前往歸附居住的人有幾百家,遊學的士人,教授學問的聲音,絡繹不絕。
這就是邴原仁勇兼備的來源。
邴原一生最著名的事跡,一個是小時候的泣學,體現他好學向道的誠摯,還有一個,就是他和曹操的關係,不卑不亢。
邴原從遼東返回,當時曹操擔任司空,實際上就是丞相,闢邴原為司空掾。
東漢光武帝的時候,皇帝將司空這一官職列為三公之一,朝廷中的司徒,司空和太尉,分別負責民政,監察和軍事。
董卓死後,曹操將漢獻帝劉協挾持到許昌,由此曹操開始攜天子以令諸侯,漢獻帝封曹操為司空,負責監察文武百官,當時漢獻帝上朝廷文武百官都要聽從司空的命令。
雖然司空只是三公之一,但是曹操這個司空卻有非常大的權力和責任,可以隨時調遣文武百官,問責百官。曹操名義上為司空,但實際上是天子。
所以邴原擔任的是很重要的職務,他直接對曹操負責。這很重要也很敏感甚至危險。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的愛子曹衝突然病逝,曹操傷心欲絕。正好邴原的女兒也在這個時候病死,曹操想要求將曹衝與邴原的女兒合葬。
這就是一般說法中的「冥婚」。因為容易引起不適,不上圖。
冥婚是當時的習俗,曹操是邴原的頂頭上司,威震天下,而曹衝又是他最愛的兒子,寵愛程度在諸子之上。邴原似乎沒有拒絕的理由。
但邴原體現了大臣與醇儒的特質。他推辭說:「合葬,是不符合禮儀的。邴原之所以追隨明公,明公之所以接納邴原,是因為都能遵守規則制度,決不改變的緣故。如果我這次聽從了明公的命令,那就會變得平凡庸俗,明公難道認為這事值得做嗎?」
曹操的性格是很難預料的,邴原這麼說,風險不言而喻。但他很幸運,曹操居然打消了這個念頭。
因為曹操的本質,是非常理性的。甚至有人說,他是一個徹底的無神論者。
正因為曹操的通情達理,三觀超正,邴原的一席話,打動了他,他就打消了「冥婚」的想法。
這次交流,對雙方的境界都有提升,邴原的勇氣、仁德都得到了體現。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曹操調邴原為丞相徵事。
東曹掾崔琰曾在自己推讓官職的奏記裡說:「徵事邴原、議郎張範,都秉賦德行純正美好,志向行為忠正端方,清廉潔淨足可以激勵凡俗,堅貞自守足以求取事功,正是所謂龍鳳的羽翼,國家的重寶。推舉任用他們,將使不講仁德的人遠遁。」
曹操出徵時,經常留下邴原與張範,與曹丕一同居守。曹操對曹丕說:「有什麼事情要多向這二人討教。」於是,曹丕對邴原與張範執子孫禮。曹丕有次宴請賓客,酒酣之時,曹丕出了道難題:「君主和父親各自都有疾病,救命的藥丸只有一顆,是當救君上呢?還是當救父親呢?」眾說紛紜,自然有許多人願意在太子面前表露忠心,偏偏邴原一言不發。曹丕問邴原這個藥丸究竟該給誰?邴原回答道:「父親!」曹丕也沒有責難他。
邴原這話,深得儒家古禮。忠臣必出於孝子之門。這本來是常識,是系統末任。是曹丕的提問不合禮,更不符合人君之道。所以他無話可說。
後來邴原代替涼茂為五官將長史,他閉門自守,不是公家事務不出門參與。
曹操徵討孫權時,邴原隨軍出發,不幸於途中病逝。
邴原還有一些故事。
他幼年時,就聰明特異。等到長大,他的品行如金玉一般美好。他要遠行求學,拜訪了安丘孫崧。孫崧推辭說:您家鄉的鄭君,您知道嗎?」邴原回答說:「知道。」孫崧說:「鄭君學貫古今,博聞強識,能探求深遠的學問,真是學習者的老師和楷模。您卻捨棄他,跑了一千裡路來找我,這是所謂把鄭君當作東家丘的做法。您好像不知道鄭君而說知道,是什麼原因。」
邴原說:「先生的話,真可以說是苦藥良針了,但還沒有完全了解我的內心志向。人各有自己的志向,各人打算不同。所以才有登山採玉的人,有入海採珍珠的人。怎麼能說登山的人不知道海深,入海的人不知道山高呢?您說我把鄭君當作東家丘,您認為我是西家的愚夫嗎?」
孫崧向邴原致了歉,又說:「兗州、冀州的士人,我認識很多,沒有像您這樣的。我應該用書信來為你作訪學求師的媒介。」邴原看重孫崧的好意,難以推辭他的介紹信,就拿著信告別了。邴原心裡認為拜求老師、開導學問這樣的事,志向高遠的人之間自然能夠相契合,不像交朋友這樣的事要靠介紹來完成。信有什麼用呢?於是把信藏在家裡,就出行了。
邴原很喜歡喝酒,但想到喝酒會荒廢學業,就毅然下定決心戒酒。
邴原在外遊學八九年之久,他常常通宵達旦地和摯友高談闊論,和名師一起談詩論道。俗話說:「酒逢知己千杯少。」每逢有人勸酒,邴原都是只望一眼酒杯,然後含笑搖手,表示自己不會飲酒。其實邴原是為了不荒廢學業才克制自己,滴酒不沾的。學成回鄉後,邴原廣收門徒,為了盡心教學,他仍是酒不沾唇。在邴原耐心地教誨下,門徒中有幾十人學得精深,成為當時有名的學者。
邴原去世後,曹操很捨不得,他說:邴原名高德大,清規邈世,魁然而峙。一代完人荀彧也評價說:此一世異人,士之精藻。
陳壽在《三國志》邴原和其他人的合傳中說:袁渙、邴原、張範躬履清蹈,進退以道,蓋是貢禹、兩龔之匹。
南宋學者陳普有詩讚譽邴原:無數潛龍不肯藏,炎精展轉遂無光。間關鯨海緣何事,更問遼東作範滂。
貢禹是西漢名臣,「以明經潔行著聞」於世。主張選賢能,誅奸臣,罷倡樂,修節儉。後世尊為「貢公」。
範滂是東漢名士,名列「八顧」、「八俊」,名揚天下。千年以後,蘇東坡開蒙,母親程氏讓他以範滂為偶像。
陳壽、陳普相隔千年,但對邴原的評價都很高,他們將他與前代名人相提並論,這是漢末三國時期的德性之光。
—END—
本文作者:劉根勤
劉根勤,男,江蘇興化人,文史學者,中山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歷史學博士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