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從袁紹父子手上得到多少人才?兩大名士,三大謀臣,四大名將

2021-02-07 說三國

帶你認識不一樣的三國

ID:shuosanguo



曹操從袁紹父子手上得到多少人才?兩大名士,三大謀臣,四大名將




說到三國時期哪位諸侯帳下人才濟濟,大都想到的是曹操,因為曹操推行「唯才是舉」的用人策略以及他「挾天子以令諸侯」佔據了道義上的主動,這使得投奔他的人才很多,這個不能否認;其實還有一人人才積累不在曹操之下,甚至一度有過之而無不及,此人就是坐擁四州之地,實力遠超曹操的袁紹袁本初。今天不對比雙方陣容如何?也不說雙方有多少謀士多少名將,只列舉下袁氏敗亡前後曹操從袁紹父子手上得到多少人才?至少有兩大名士,三大謀臣和四大名將。


兩大名士:陳琳和崔琰


「身處三公之位,而行桀虜之態,汙國害民,毒施人鬼!加其細緻慘苛,科防互設;罾繳充蹊,坑阱塞路;舉手掛網羅,動足觸機陷:是以兗、豫有無聊之民,帝都有籲嗟之怨。歷觀載籍,無道之臣,貪殘酷烈,於操為甚!」這段話把曹操罵得體無完膚,曹操當時正生病看了此文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病居然好了。沒錯罵曹操的就是建安七子之一的天下名士陳琳,當時他是袁紹的幕僚之一,不過曹操這點很好為人大度,袁紹敗亡後曹操愛其才而對其既往不咎,委任他為司空軍師祭酒,後又徙為丞相門下督。


崔琰冀州人,東漢末年名士,少有賢名所以被袁紹徵召任用為騎都尉在帳下聽用,袁紹死後兩子相爭都搶著想把他歸於麾下,崔琰兩不得罪稱病不出結果被投入監獄(以他在冀州來看可能是袁尚把他下獄的)幸虧陳琳等人營救才倖免於難。曹操擊敗袁氏後徵召崔琰任別駕從事,曹操為魏王后任用他為魏國尚書,崔琰為人大公無私且剛正不阿,史稱其「甚有威重,朝士瞻望,而太祖亦敬憚焉。」連曹操對他都有幾分敬畏之心,不過最後卻被曹操賜死,在所有被曹操所殺之人中包括孔融楊修在內,崔琰是最冤枉的。


三大謀臣:許攸,辛毗和董昭



曹操官渡之戰之所以能以少勝多,一個相當重要的原因就是在雙方僵持階段曹操處於下風的關鍵時刻,袁紹的重要謀士許攸來投;當時袁紹手下最出名的有六大謀士,論能力沮授田豐為最,許攸審配次之。許攸棄袁奔曹一舉扭轉了曹操的不利局面,為曹操擊敗袁紹立下大功,當然後面許攸自己作死被許褚所殺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辛毗的哥哥辛評是袁紹重要謀士之一,所以辛毗隨同辛評一起效力於袁紹,甚至因此拒絕了曹操對他的徵召;官渡之戰後辛毗輔佐袁紹長子袁譚,在曹操攻破鄴城後效力於曹操,從此成為曹魏重臣:曹操時為丞相長史,曹丕時為侍中,魏明帝曹叡時為衛尉,死後諡肅侯,袁紹舊部中除了董昭估計就要算辛毗混得好了。


董昭原為袁紹帳下參軍,因其弟在張邈軍中,張邈和袁紹不和因此袁紹聽信讒言欲治董昭之罪,董昭以覲見漢獻帝為由藉機脫離了袁紹。董昭先後效力於張揚和曹操,在曹操前期擊敗楊奉以及遷都許昌等一系列大事上,董昭都頗有建樹,隨後歷任冀州牧,徐州牧,司空軍祭酒等重要職位;曹操先後進爵魏公和魏王都是出自於董昭的建議,曹魏立國後,董昭深受重用,最後在魏明帝曹叡時官居司徒,死後諡號定侯,他可能是袁紹舊部中投效曹操後混得最好的一個了。


四大名將張郃,高覽和朱靈,牽招



張郃高覽是投降曹操大將中名氣最大的兩位,兩人和顏良文丑齊名一起並稱「河北四庭柱」,兩人都是在官渡之戰中投降曹操的重要將領,一來就被曹操封為偏將軍和都亭侯。張郃不多說,日後曹魏五子良將之一;和演義中被趙雲咔嚓不同,高覽並未死於趙雲之手,不過可能能力不如張郃,投降後就沒什麼突出事跡了。


朱靈投降曹操的時間很早,曹操東徵徐州討伐陶謙時,那時袁紹和曹操兩人關係很不錯,於是袁紹就派了些人以大將朱靈為首前去幫助曹操作戰,結果曹操撤軍之後其他人都回去了,朱靈卻留了下來,因為他看出來曹操更值得自己追隨,「靈觀人多矣,無若曹公者,此乃真明主也。今已遇,復何之?」因為這個原因,朱靈在曹軍中地位一直頗高,曹操生前的四方將軍中前將軍是夏侯惇,左將軍于禁,右將軍樂進,後將軍就是朱靈,甚至於張遼張郃徐晃等人一度都不如他。


曹操之所以能專心和劉備孫權爭鋒而不用管北疆之事,是因為曹魏在北疆有幾位得力幹將:一位是其子曹彰,一位是田豫,另外一位就是牽招。牽招原本是袁紹大將,袁紹死後輔佐袁尚,後來因為袁紹外甥高幹加害於他就投奔了曹操,逐漸成為曹魏威震北疆的一員猛將,陳壽《三國志》中說:「牽招威風遠振,治邊之稱,次于田豫,百姓追思之『。










商務合作

微信號:rs803803
QQ:122414540





相關焦點

  • 袁紹究竟為曹操貢獻了多少員名將?
    而且許多人都是主動投奔曹操,這一點讓所有人不禁感嘆,曹操究竟是多有魅力……或者我們換個角度想,良禽擇木而棲嘛……而在龐大繁雜的名士群體中,作為北方曹操最大對手的袁紹陣營,究竟向曹操輸送了多少名將?除了以上在袁紹陣營中的名將名士之外,還有一大批良材在曹操與袁紹的戰役中陸續投靠曹操,從而形成了曹操陣營中的一投來自河北的新勢力,我們來簡單做個介紹吧(可能有所遺漏,歡迎評論補充):與呂翔同是袁紹屬下,袁紹去世後,為袁尚守東平,後來投降曹操。兗州東平郡人。東漢末年袁紹部下武將。袁紹死後追隨袁尚,後投降曹操。
  • 三國十位頂尖謀士,曹操擁有5人,孫權袁紹各得2人,劉備得1人
    在亂世之中,要想稱霸天下,對一個領導者來說人才是最重要的。誰把握了人才,誰就更有優勢。而在三國之中的謀士搶奪戰中,曹操以五位謀士高居榜首,孫權和袁紹排名第二,劉備則只得到了一位人才。荀彧應該是曹操的首席謀臣了,荀彧在職期間不但為曹操獻出了很多的計策,還給曹操推薦了許多的人才。曹操之所以不缺人才,這完全是荀彧的功勞。荀彧為曹操制定了一統北方的藍圖和戰略。曹操也把荀彧看作是劉邦時期的張良。荀攸荀攸是荀彧舉薦給曹操的一位名士。
  • 韓馥留給袁紹的陣容有多豪華?兩大猛將,四大謀士,一萬強弩軍
    袁紹雖然「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但是才能比起韓馥還是要強上很多,加上他四世三公的光環很嚇人,冀州到了他手上才是真正成了他日後統一河北稱雄北方的王霸之地。袁紹實實在在的要感謝韓馥,因為韓馥留給他的資產很多,陣容也足夠豪華:三國時期有幾個人才聚集之地,首推是日後曹操佔據的潁川,陳留和許昌一帶,韓馥的冀州也是其中之一,袁紹日後之所以能掃平河北,坐擁冀並青幽四州之地,他手下來自冀州的謀臣猛將和能徵善戰之士功不可沒,可以說這麼說沒有冀州就沒有袁紹。袁紹從冀州得到的陣容簡單點來說就是『兩大猛將,四大謀士,一萬強弩軍「。
  • 袁術手下無名臣名將,為什麼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率先稱帝?
    曹操帳下有張遼、張郃等名將,還有荀攸、司馬懿等謀士,劉備帳下有臥龍鳳雛,五虎上將,孫權帳下有四大都督和十二虎臣,大家都是才華橫溢,為人稱帝,但袁術帳下沒有名臣,實力甚至不如他的長兄袁紹,為什麼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率先稱帝?
  • 三國時期十大頂級謀士,袁紹孫權劉備各得其二,其餘皆在曹操帳下
    這些人都堪稱是各個勢力的「中樞神經」,負責處理陣營中的大小事務,而其中能力最為突出的幾人則被稱為頂級智囊,三國時期排的上號的幾大戰役或者政治事件都出自他們之手。     第九位:沮授   沮授是袁紹麾下的頂級謀臣,「少有大志,擅於謀略」的他曾經做過冀州別駕,後來仕於韓馥手下,但胸無大志的韓馥對沮授提出的許多爭奪天下的提議都熟視無睹。
  • 三國中排場最大的猛將,為除掉他,敵人派出3大軍師、7大名將
    呂布脫離長安後曾經吞併了曹操的兗州,後來被曹操逆襲。隨後呂布又吞併劉備的徐州,最終被劉備和曹操聯手將其擊殺,動用了非常多的資源,場面非常大。到了三國中期,劉備的二弟、蜀漢的軍事統帥關羽經歷的排場比呂布還要大。為了殺他,曹魏和東吳甚至出動了七大名將和三大軍師,和無數資源,在他們的合力下才將關羽擊殺。
  • 莫名其妙的「曹魏五謀臣」的概念,以及他們起到的作用和影響
    有些組合是當時人標榜、認可的,比如"三君"、"八顧"、"八及"這些名士群體,還有一些則是後人的排列,名氣或者被認可的程度還要高於前者。大家可能都知道曹操集團中有一個組合叫"五子良將",是五個表現比較優秀的武將;另外曹操集團中還有一個由五個謀士組成的組合,被稱為"曹魏五謀臣"。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五個人物。
  • 袁紹為何敗給了曹操?都以為袁紹剛愎自用,偉人一語令人大悟
    然而,為何袁氏兄弟,尤其是袁紹明明坐擁河北四州之地,實力當屬第一,為何卻敗給了實力弱小的曹操呢?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分析原因。1.派系之爭。我們知道,袁紹比袁術比起來,還是非常出色的。袁術雖然是袁氏嫡子,但目中無人,飛揚跋扈,連劉備都看不起,更何況其他人呢?所以許多袁氏的門生和世家大族的人才都投奔了庶子袁紹。袁紹實力漸漸增強,打敗白馬將軍公孫瓚後,成了名副其實的河北之主。
  • 三國最強的六大謀士,若得到他們輔助,統一三國沒有問題
    二、擅出良策的沮授沮授,漢末著名的謀臣,史載他「少有大志,擅於謀略」,作為袁紹的首席某主,擅出良策,曾協助袁紹,一統北方四州,無奈,袁紹無能,不經常採納其良策,導致官渡之戰時袁紹大敗,沮授未及逃走,被曹操所獲,因拒降被曹操處死。
  • 曹操為什麼不稱帝?
    曹操顯然已為其子建國做好了人才、機構和制度上的充分準備,這其中的關鍵就是曹操在建安時代(漢獻帝的年號,196年-220年)建立的霸府統治。199年,漢獻帝封董承為車騎將軍取代曹操。200年董承密謀誅殺曹操,事敗,董承被滅三族。董承的女兒為漢獻帝的貴人,也被曹操殺掉。司空霸府期間,曹操謀臣武將人才濟濟,謀士的審時度勢、料事如神尤為突出。
  • 袁紹 VS 曹操
    大將軍何進找來袁紹,組成一對王炸,對付太監十個同花順。可惜何進無決斷,被同花順先斬殺於嘉德殿前,剩袁紹一個小王。但這個小王能力夠強,硬是領著一群人把同花順全殺了。整個洛陽城內,殺死的大監足有二千人,有些不長鬍鬚的雞動青年,也被當成太監殺掉了。看來男人不長鬍鬚,風險還挺高。
  • 【讀通鑑】曹操大破袁紹,誰是最大的功臣?
    我們大軍正與袁紹相持,各縣肯定認為無法得到我們的救援,而劉備又以強兵威嚇,他們叛變,實屬正常。劉備剛剛接手袁紹的兵,用起來還不趁手,現在攻擊劉備,一擊可破。正在這時,許攸家裡有人犯法,留守鄴城的審配將他們逮捕,許攸知道後大怒,投奔曹操。曹操聽說許攸前來,鞋都來不及穿,光著腳丫子跑出來迎接,拍手笑著說,子遠(許攸字),你來了,我事濟矣!入座以後,許攸問曹操,袁軍勢大,你打算怎麼對付他?現在,你還有多少糧草?曹操說,還可支撐一年。許攸說,切!你再說。曹操說,可支半年。
  • 是什麼讓曹操下決心殺了首屈一指的名將淳于瓊
    淳于瓊,是一個有名聲,有能力,也是有較深資歷的名將。曾在官渡大戰的前以段時間,袁紹就命令他和郭圖顏良一起去攻打白馬,那時由於顏良貪功冒進,又大意輕敵,於是被張遼關羽刺死於軍中。也是辛虧了淳于瓊,袁軍才不會導致潰敗,才使得袁紹能繼續保持對曹軍的對峙氣焰,一路追擊到延津。
  • 三國被低估的五位謀臣:個個才華橫溢,若遇雄主可成大器
    漢朝末年,群雄並起,天下紛爭,為了爭奪土地,各諸侯紛紛招攬人才。從人才方面來看,三國絕對稱得上是整個封建歷史上最璀璨的一個朝代,在三國時期,無數的猛將謀士聲名鵲起,他們或者用智謀或者用武術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自己的姓名。但是有些猛將謀士他們雖然有著出世之才,但是因為主公能力有限並不被人熟知,若是他們能夠遇到能主,必成大器。
  • 同樣是背叛曹操,為何張邈被誅全家,而陳宮的家人卻得到厚待?
    曹操搖身一變,成了爭霸天下的梟雄。陳宮有大功於曹操,同樣受到了曹操的重用。按道理說,兩人沒有背叛曹操理由。陳宮之所以背叛曹操,從史料上的零星記載推測,應該是曹操與兗州名士之間產生了比較大的矛盾。曹操因為是宦官家族出身,其祖父為有名的大太監曹騰,所以,兗州名士對其出身頗有微詞。而曹操又最忌諱人說他的出身,一怒之下殺了邊讓等多名兗州名士。
  • 袁紹與曹操
    而跟他爭奪北方的霸權的對手曹操非公孫瓚韓馥這樣的庸碌之輩可比,袁紹謀士也曾一再的提醒袁紹,曹操非公孫瓚可比,是我們的勁敵,不能用對付公孫的方法對付曹操。更關鍵的是曹操先袁紹一步搶到了皇帝。曹操代表朝廷,袁紹儘管強大,卻代表地方,甚至袁紹的官職也高於曹操,但是曹操卻是皇帝的代言人,時不時以皇帝的名義給袁紹發詔書,批評袁紹幾句,這使得袁紹勃然大怒兼非常不爽之餘,更加後悔沒能及時把皇帝搶到手。
  • 曹操和袁紹有什麼關係
    然而卻被曹操在官渡一戰中打敗,成就了曹操,令他有了真正實力令諸侯,成為天下的眾矢之的。曹操和袁紹縱看袁紹和曹操的生平,他們走的是從合作到分裂的一種道路。當曹操還是少年的時候,他還是很崇拜袁紹的。建寧二年(公元169年),曹操進入太學,得以同袁紹相識,而且有著親密的聯繫。熹平三年(公元174年),曹操和袁紹同任朝廷官職。
  • 荀攸是曹操五大謀士裡名氣最小的,卻是曹操擊敗袁紹的首席謀士?
    曹操迎天子入許都之後,荀攸成為曹操的軍師。 獻奇計水淹下邳城,活捉呂布。又策奇兵,派徐晃燒袁紹糧草,畫策烏巢,立下大功。平定河北期間,荀攸力排眾議,主張曹操消滅袁紹諸子,計謀百出,深受曹操稱讚。荀攸擅長靈活多變的克敵戰術和軍事策略。他生前設奇策共十二計,只有鍾繇知道。鍾繇整理未全就去世了,故後世不得而知。
  • 三國時期,諸葛亮為何不輔佐曹操?
    曹操是三國時代最重視人才的霸主,還沒起兵的時候曾經問袁紹。假如以後天下大亂該如何平定天下?袁紹回答依靠我家四世三公的影響力奪取河北,憑藉河北四州雄厚的實力自然可以統一天下。袁紹反問曹操呢?曹操回答會集合天下人的智力,不管到哪個地方都能夠成就一番事業,等時機成熟自然可以一統天下。
  • 徐復觀:袁紹與曹操
    那末,你寫一篇董卓與曹操,怎樣?"在我心目中的董卓,是一個太醜惡的東西。人生幾何,提起筆來總以少寫這種醜惡的東西為妙。所以我只好說,"寫袁紹與曹操吧"。少夫點點頭。題目是這樣逼出來的,文章的內容早可想見。我之所以敢寫袁紹與曹操,並不是我對這兩位古人特別有興趣或研究,而是當時的謀士之一的郭嘉,對這兩人早有論定,可供我的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