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為什麼不稱帝?

2021-02-23 冷熱防務


NO.497 - 曹操不稱帝

作者:Q先森

本文由公眾號看歷史授權轉載


公元二三世紀之交,曹操掃平眾多軍閥豪強,統一北方,其官爵也從司空、丞相升至魏公魏王。曹氏集團總攬軍政大權,朝廷百官形同虛設。漢獻帝淪為傀儡,他在許都的皇宮由曹操心腹統領的禁衛軍守護。


到220年3月曹操死前,以魏代漢可以說萬事俱備。那麼,曹操是如何打下魏國霸業的,又為何沒有稱帝?


▲ 曹操



在曹操死後僅數月,即公元220年10月,漢獻帝被逼禪讓,曹丕登基,魏王府原有的文武重臣多成為魏國的開國元勳,曹操時期的制度也基本未做調整,漢魏易代順利完成。


曹操顯然已為其子建國做好了人才、機構和制度上的充分準備,這其中的關鍵就是曹操在建安時代(漢獻帝的年號,196年-220年)建立的霸府統治。


▲ 曹丕


霸府,按照學者陶賢都的解釋,是「權臣建立的控制皇帝和朝廷,作為國家實際權力中心的府署機構」。


建安元年,曹操任司空,行車騎將軍事,「百官備員而已」。東漢司空的職權不大,主要負責修堤築城以及相關官員的監督考核,其府內的僚佐數量有限。曹操把持朝政,建立霸府,與漢廷中樞構成一實一虛的雙重政治架構,司空府的規模也就隨之膨脹。


在東漢舊制之外,曹操設置了新的司空府僚佐職位,比如參軍、軍祭酒、軍謀掾等。郭嘉、荀攸、董昭、賈詡、陳群、崔琰等一大批謀臣都在這一時期加入司空府,這些僚佐名義上為司空府辦事,實際上行使東漢中樞機構的職能。


▲ 荀攸


東漢中樞實權漸失,但官僚體制尚在,漢獻帝與少數忠於漢室的重臣並不甘心做傀儡。199年,漢獻帝封董承為車騎將軍取代曹操。200年董承密謀誅殺曹操,事敗,董承被滅三族。董承的女兒為漢獻帝的貴人,也被曹操殺掉。


司空霸府期間,曹操謀臣武將人才濟濟,謀士的審時度勢、料事如神尤為突出。


公元200年的官渡大戰前,荀彧、郭嘉和賈詡分別提出「四勝四敗論」「十勝十敗論」和「四勝論」,堅定曹操勝袁的信心。從袁紹大營叛逃出來的許攸更是獻上火燒烏巢之計,燒盡袁軍糧草,袁紹由是大敗。


▲ 賈詡


公元208年,曹操廢東漢三公制度(太尉、司徒和司空),自任丞相,高度集權。丞相霸府的機構設置趨於完善,統治能力進一步強化,東漢中樞已被徹底架空,曹操的霸府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的朝廷!


建安早期,曹操沽名釣譽,吸引孔融入朝廷為官,但孔融認識到曹操「終圖漢室」,對其作為多有譏諷。曹操做丞相之後,不再容忍,很快誅殺了孔融。這一時期加入霸府的人才主要有司馬懿,以及來自荊州的桓階、司馬芝、王粲等人。


曹操開始培養鍛鍊繼承人。211年曹丕被獻帝封為五官中郎將,並為丞相副。其次是擴張領地,213年曹操以獻帝名義合併東漢十四州為九州,以此方式擴展了冀州直屬控制的區域。

丞相霸府(208-13年)時期,曹操在赤壁之戰慘敗給孫權和劉備的聯軍,但也平定了涼州,擴展了北方之半壁江山。


213年,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公。三年後,又封為魏王,其禮儀規格與天子相同,國土囊括冀州十郡。曹操立曹丕為魏國太子,魏國的臣僚包括尚書、侍中、六卿、御史大夫等,建制與東漢沒有區別。


曹操手下的漢廷官員大多轉為魏國官員,雖然曹操沒有皇帝的稱號,但曹魏實質上已取代劉漢。218年曹操擊敗烏桓、鮮卑聯軍,鞏固北方,三分天下有其二。219年襄樊會戰中與孫權聯合,反敗為勝,除掉關羽,削弱劉備。


▲ 關羽


從公元216年曹操稱魏王到220年病逝,漢室可謂命懸一線,只是,曹操為何沒有稱帝、名正言順地取代漢朝?



董卓之亂後漢獻帝一路輾轉逃難,惶惶不可終日,追隨的朝廷百官也傷亡殆盡,然而漢室皇權仍有深厚的政治社會土壤,皇帝作為名義上的天下共主,仍有重要影響力。


北方最強大軍閥、四世三公之後的袁紹本來更有資格和實力奉迎漢獻帝,其謀士沮授也如此建議。但袁紹多謀少斷,自己也有稱帝的野心,故而沒有採取行動。因此,當時曹操這樣實力普通的軍閥才有機會「挾天子以令諸侯」。


▲ 袁紹


196年曹操「迎獻帝都許」,獲得匡扶漢室的令名,吸引天下士子能人紛紛投靠。甚至在官渡決戰前,袁紹的著名謀士許攸等人也加入曹營;荀彧早在191年就慧眼識英雄,舍袁投曹,成為曹操的首席謀臣,後來正是荀彧力薦曹操奉迎漢獻帝。


建安早期,曹操對獻帝至少保持表面的尊敬,更不敢出爾反爾,冒天下之大不韙廢掉獻帝。直到晉封魏王,這個顧慮仍是曹操不敢稱帝的原因之一,也就是司馬光所說的「畏名義而自抑」。


曹操容忍獻帝一個最明顯的表現是,獻帝恢復了「交戟叉頸而前」的舊制。這個東漢舊制是針對握有重兵的權臣,他們面見天子時,必須由衛兵長戟交叉架於脖頸之上。


▲ 漢獻帝


這個制度不只是對曹操威嚴的嚴重損害,甚至可能威脅其生命,被獻帝趁機奪權。曹操並沒有反對此項措施,但他不再朝見天子了。


袁紹的異母弟袁術更缺乏對漢室合法性的正確認識。公元197年,袁術定都壽春,自立為帝,結果眾叛親離。曹操、呂布、孫策和劉備等諸路軍閥競相討伐,袁術兵敗後走投無路,吐血而死。


對比兩漢末年的情形:公元8年,外戚王莽建立新朝取代西漢,僅遭到朝野和士人的零星反對;東漢末年既有割據一方的豪強,更有權勢滔天的權臣,卻都不敢稱帝,兩漢易代為何會有如此強烈的反差?


▲ 袁術


西漢奉儒家為顯學,但對忠君觀念並未特別強調,官僚、士人和百姓的忠君思想較為淡薄,這是王莽輕易改朝換代的社會基礎。


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吸取西漢教訓,「極力尊崇節義,並大張旗鼓地褒揚不仕王莽的忠節之臣」,東漢一代更是以「天降符瑞」「君尊臣卑」等理念來解釋劉漢皇室的合理與正統,將忠君思想理論化。


此外,東漢比西漢遠為重視推廣儒學教育,在選拔官員上,更強調官員的節氣和孝廉品行。通過上述種種制度與舉措,君臣大義等思想植入東漢民眾觀念之中,難以撼動,曹操本人早年也深受影響。

188年,冀州刺史王芬欲勾結曹操廢掉漢靈帝,遭曹操拒絕,他認為「夫廢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中,漢室苟延殘喘、無兵無權,卻代表了不可取代的正統性,(至少表面上)擁護漢室,方能獲得道義優勢,贏得輿論民心,曹操如此,劉備更是如此。


這一時期,廢立皇帝者皆不得好死,比如廢掉少帝的董卓和自立為帝的袁術。建安晚期的曹操封藩建國,篡位野心暴露無遺,未能稱帝主要是因為現實的政治形勢阻礙。


▲ 董卓



在曹操霸府統治過程中,效忠漢室、反抗曹氏的密謀與行動,以及名士的譏諷與不合作屢見不鮮,比如上述的董承和孔融等人。


漢獻帝的皇后伏壽目睹董貴人被殺後,深感恐懼,密書父親伏完,求其誅滅曹操,但伏完一直不敢動手。公元214年11月,曹操發覺此事,命華歆帶兵入宮捕殺伏皇后。伏皇后與獻帝的兩個皇子也被毒酒殺害,伏氏宗族株連致死一百多人。


霸府內部反對曹操篡權者也大有人在,曾經的首席謀士荀彧就是其中之一。荀彧是潁川三大望族之一荀家的領袖人物,具有濃重的正統觀念,對漢室情感深厚。


▲ 荀彧


當年他主張奉迎獻帝是為復興漢室,非助曹操篡位。204年曹操佔領冀州時,就有人建議恢復古代的九州,藉機擴大冀州的領地,但荀彧反對,曹操從之。


212年曹操欲晉爵王公,又遭荀彧反對。曹操不得不再次作罷,對荀彧大為不滿,冷落之,荀彧憂鬱畏懼而死。荀彧死後一年(213年),曹操就恢復九州擴大冀州,受封魏公,加九錫(中國古代皇帝賜給諸侯、大臣有殊勳者的九種禮器,以示最高禮遇)。


潁川士族影響力巨大,有很多人才效力於曹操霸府,故而曹操稱魏王后,為安撫潁川集團,拜潁川鍾氏代表人物鍾繇為相國,不過相國一職只有象徵意義。


▲ 鍾繇


上述皇親國戚與漢室重臣的密謀,以及霸府內部的阻力對曹操篡權構成一定威脅,但並未發展為實際行動,建安末年的兩次反叛才是妨礙曹操稱帝的關鍵因素。


218年正月,趁關羽進逼樊城之際,金禕與耿紀、韋晃、吉本等人在許都發動叛亂,企圖「挾天子以攻魏,南引關羽為援」。


這次叛亂雖很快被平息,但曹操在許都的得力助手王必被殺,曹操一怒之下殺掉大批漢朝官員。值得注意的是,反叛首領之一耿紀曾是丞相府的僚屬,甚為曹操器重,韋晃更是丞相府(曹操仍兼任丞相)的在任僚屬。


▲ 關羽水淹七軍


219年9月,魏國都城、曹操霸府所在地鄴城也發生了一場謀反。謀反發起者魏諷是青年名士,與曹操同為譙沛人,也是霸府僚佐。曹操起家、建立霸業過程中,譙沛人和潁川士族是兩大核心勢力集團,前者多與曹氏有密切的血緣宗親關係。


參與謀反的其他幾人是曹操親信重臣王粲、劉廙等人的子弟。這次謀反未及發動,就被曹丕鎮壓,並未造成動亂。


金禕等人叛亂時,曹操霸府統治已有22年,軍政大權在握,朝廷遍布心腹,自認為異己勢力已被盡數剷除,不料仍然有如此激烈的反叛行動。不但霸府重臣的子弟、僚佐、青年士人都捲入其中,甚至他倚重信任的譙沛集團裡也有人帶頭謀反。

對於魏諷謀反案,曹操並沒有牽連濫殺,反而低調處理,避免激化霸府內部矛盾。兩次發生反叛期間,曹操正與劉備在西線和南線兩線作戰,如果冒然稱帝,致使內外交困,曹魏天下危矣,故而曹操死前不得不放棄稱帝。



曹氏經營霸府24年,兩代人完成漢魏易代,為以後朝代更替樹立了一個相對和平的模式:皇帝被逼禪讓,霸府權臣上位


249年高平陵政變後,魏國重臣司馬懿如法炮製建立起霸府,架空曹氏皇帝與中樞。司馬氏歷經三代人(司馬懿及其子司馬師和司馬昭、司馬懿之孫司馬炎)、十六年霸府統治,終以西晉取代曹魏。


▲ 司馬懿


西晉一朝吸取曹魏皇室宗族羸弱的教訓,實行宗王出鎮之策,各宗王勢力極強,結果導致八王之亂,期間有兩位宗王也採取了霸府統治。


到了東晉,飽嘗叛亂的司馬皇室力量大為削弱,外戚與江南高門大族輪流支配朝政,終於被掌握軍權的桓玄控制,霸府復現,東晉也被顛覆。然而桓玄倒行逆施、百姓疲苦。低等士族出身的劉裕擊敗桓玄,重新擁立晉帝。


從408年起,劉裕確立霸府統治,歷經十二載登上皇位,建立南朝第一個朝代劉宋。此後南朝宋、齊、梁、陳更替無不是通過霸府權臣上位完成,只是霸府統治時期僅有兩三年,甚至一兩年。


▲ 宋武帝劉裕


從曹氏兩代24年,司馬氏三代16年,劉氏一代12年,到南朝的一兩年,權臣運用霸府控制朝政、篡位換代的手法越來越嫻熟,存續時間相應縮短,而南北朝戰亂頻仍也為此提供了契機。


同期的北朝也出現多次霸府換代,直到北周后期霸府權臣楊堅立隋代周,重新統一中國,霸府政治退出中國歷史舞臺。

延伸閱讀 -

- 冷熱軍事史更多好文- 

入群、投稿、轉載與商務合作

請聯繫微信號:potereio

相關焦點

  • 曹操為什麼不稱帝?看司馬光怎麼說
    那是為什麼?司馬光的回答出人意料。無論劉備、孫權如何詆毀曹操,也無論後世戲曲舞臺如何把曹操塗抹成大奸大惡之臣,人們還是不得不承認,在曹、孫、劉三位漢末最大的梟雄中,曹操是唯一未曾在生前稱帝的。這個現象為喜愛漢末三國歷史的人們津津樂道。
  • 曹操、曹丕為什麼都不敢殺漢獻帝?曹操不稱帝真實原因揭秘
    而司馬師直接弒君,根本不把皇帝放眼裡,不過當時曹魏的實際掌權者也已經是司馬師跟司馬昭了。其實曹操當年想稱帝也就一句話的事,為什麼這句話曹操就那麼難開口呢?實際上曹操心中還是有敬畏之心的,而且一生也都是漢城。漢獻帝從稱帝的第一天起,就註定是被挾持的命,而且在那個位置上整天還提心弔膽,前半輩子都沒過過平靜的生活,如果漢獻帝沒有這個漢室血脈的話說不定日子還會過的更舒坦一些。
  • 一代梟雄曹操為什麼沒有稱帝?|思想食堂
    ,也無論後世戲曲舞臺如何把曹操塗抹成大奸大惡之臣,人們還是不得不承認,在曹、孫、劉三位漢末最大的梟雄中,曹操是唯一未曾在生前稱帝的。孫權在派使者向漢獻帝進貢的同時,卻又同時派人去見曹操,勸說曹操取代漢獻帝,自立為帝。孫權這麼做,當然有他自己的算盤。曹操在收到孫權的「勸進表」後的反應,非常耐人尋味,他說孫權這招是想把他放在火爐上烤。言下之意,曹操一旦稱帝,就會成為名副其實的篡漢賊臣,也就成為了天下英雄的眾矢之的,這或許正是孫權樂於看到的局面。
  • 曹操明明可以稱帝,為何在最後一步卻停了下來?
    曹丕受禪稱帝,改元黃初,大赦天下。三國鼎立的局面拉開帷幕。終是曹魏取代漢,不見當年曹阿瞞。登基稱帝時炫赫隆重的場面,曹操看不見了。從曹操病故到曹丕稱帝,只有十個月的時間,可以說曹操生前就已經為取代漢朝做好了準備,卻在最後一步的時候停下了。
  • 曹操晚上做了一個夢,算命先生只說8字,曹操至死都不敢稱帝
    三國是中國歷史上又一個大分裂時期,從剛開始的群雄逐鹿,到最後的三分天下,其中劉備和孫權先後稱帝,而實力最強大的曹操為何沒有稱帝了,這是為何!據說是和曹操做的一個夢有關,有一天晚上,曹操做了一個非常奇怪的夢,自己不知道什麼意思,於是請來了算命先生。
  • 「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為什麼終其一生沒有稱帝?
    「魏武以相王之尊,雅愛詩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辭賦;陳思以公子之豪,下筆琳琅,並體貌英逸,故俊才雲蒸。」(《文心雕龍•時序》)。「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篤好斯文。」(《詩品•序》)曹操的文字樸實無華、不尚藻飾,一如其為人之性格。區區在下最喜歡的,是那首《步出夏門行•觀滄海》:平實的文字,平靜地敘述,呈現的卻是吞吐日月、包容宇宙的絕大氣象,非大手筆不能為也。
  • 袁術為什麼敢率先稱帝?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廝殺,更有甚者挾天子以令諸侯,但即使如此,也沒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稱帝建國,無論是曹操還是袁紹,但真有那麼一個頭鐵的傢伙率先稱帝
  • 連袁紹、曹操都不敢稱帝,袁術憑什麼給自己戴皇冠?
    可是董卓忘了,他佔了人家巢穴,給幾根骨頭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於是,袁紹逃奔渤海拉杆子,袁術跑到南陽佔山為王,曹操跑到陳留散資聚兵,各地太守關門自重,都成了獨立王國。袁術鼻孔朝天慣了,天下諸侯,有幾個敢看不起曹操的,袁術張口就稱曹操「宦官之後」。他不光看不起曹操,連同父異母的哥哥袁紹也不在眼裡,稱他為「賤妾生的」。想想天下,除了他哥倆和曹操,當時天下的割據勢力,無非就是割據一郡、一州而已,亮出來曬曬,有幾個不是袁家的馬仔?野心勃勃袁紹曾經跟袁術通氣:咱哥倆合作,擁立劉虞為帝如何,跟董卓對著幹!
  • 劉備稱帝之後 他為什麼不給自己的兄弟封王
    劉備稱帝之後,為什麼不給自己的好兄弟關羽和張飛封王呢?其實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因為劉備稱帝的時候關羽已經被害,而張飛沒過多久也被屬下殺害。
  • 僭越與稱帝,曹操的艱難抉擇,千秋功過誰分說
    三國曹操,位極人臣,把持天子,距離皇帝的寶座僅一步之遙。最終,他之所以沒有稱帝,是因為受到自己一路以來的心路歷程所影響。 荀彧的反對和離世 荀彧是曹操陣營的元老重臣,功勳卓著。荀令君一心認為,輔佐曹操,即是輔佐漢室,曹操勢必忠君愛民。然而人心隔肚皮,曹操的野心逐日增長,繼而準備進位魏公。 荀彧眼看形勢不對頭,極力反對曹操的做法,聲稱自己自始至終都是漢臣。
  • 關羽不死劉備不敢稱帝?不要再被欺騙了
    隨著歷史的面紗被一點點揭開,人們對於關二爺的真實面貌有了很深的認識和更多的探究,有人提出「關羽忠於大漢,不忠於劉備」,「關羽在劉備不敢稱帝」等等的說法,那麼這樣的說法是否正確呢?失語個人認為,並不是。原因如下:
  • 三國第一梟雄,為何至死不稱帝?
    但曹操的野心仍不滿足,到了61歲這一年(216年),漢獻帝更是被迫將曹操從公爵提升為王爵,從魏公晉封為魏王,並且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勸進」稱帝的信,惹得曹操騷動不已。 但曹操很精,至死,他都堅持不稱帝,沒有邁出公開「篡逆」的最後一步。 事兒都辦到了這個份上,但曹操為什麼不稱帝? 2 儘管在稱帝的道路上步步挺進,但曹操的大後方,其實一直不穩。
  • 袁術手下無名臣名將,為什麼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率先稱帝?
    曹操帳下有張遼、張郃等名將,還有荀攸、司馬懿等謀士,劉備帳下有臥龍鳳雛,五虎上將,孫權帳下有四大都督和十二虎臣,大家都是才華橫溢,為人稱帝,但袁術帳下沒有名臣,實力甚至不如他的長兄袁紹,為什麼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率先稱帝?
  • 孔融為什麼被殺?就因為曹操看他不順眼嗎?
    無論荀彧、荀攸、郭嘉、程昱、賈詡還是鍾繇、司馬懿等,他們其實都是知識分子,而且都是雄才偉略之人,但為什麼曹操不殺這些知識分子,卻要殺禰衡、孔融、楊修這些知識分子,那是因為這些知識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會寫文章,是當時影響深遠的文人,這也是後代文人不喜歡曹操的根本原因,更是《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把曹操定性為一代奸雄的根本原因。
  • 曹丕為什麼一當魏王立刻就篡漢稱帝?全因一場謀反
    電視劇裡的曹操但是217年爆發席捲整個中原的大瘟疫改變了曹操的想法,這場瘟疫不但造成大量民眾傷亡,曹操集團裡主張曹操「稱帝」的那部分士大夫也病死了不少,比如「建安七子」一下子就病死了5個。這一下子把曹操嚇住了,要知道東漢時期是讖緯學說最流行的時期,換言之,就是東漢時期士大夫都相同迷信。曹操把這場瘟疫視作是上天對他企圖篡漢自立的警告,不然怎麼會那麼多擁戴他稱帝的士大夫病死?之後218年、219年曹操在事業上應該說也處於低潮期,尤其是與劉備爭漢中失利,夏侯淵被殺,這更加讓曹操堅信自己目前還沒有得到「天命」。
  • 為什麼曹操、曹丕不敢殺漢獻帝,而司馬家的司馬昭卻敢弒君呢?
    值得注意的是,在曹魏取代東漢王朝的過程中,不管是曹操還是曹丕,都不敢殺漢獻帝劉協。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曹操、曹丕不敢殺漢獻帝,而司馬家的司馬昭卻敢弒君呢?一首先,在筆者看來,三國時期,曹操、曹丕沒有殺漢獻帝劉協,司馬昭卻敢弒殺曹髦,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
  • 曹操為何至死都沒有稱帝?或非忠於漢室,他步步上位暗藏三個布局
    文:龍城胖達(作者原創授權)本篇,我和各位讀者朋友談一談曹操為何至死都不稱帝?首先自創一個概念:「曹黨」。這個概念與「曹操軍政集團」有交集,但是不完全等同。比如荀彧就是「曹操軍政集團」的人,但是荀彧忠於漢室(日後開貼專門論證),就不是「曹黨」。「曹黨」、「曹軍」(包括魏軍)、「曹魏」是三個不同,但是又緊密不可分的概念。今天我們先說曹操和「曹魏」的關係,就引出了本文的主題:「曹操不稱帝,是漢臣嗎」。
  • 劉備曾說: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為何他還要稱帝?
    經過多年的角逐之後,孫權、曹操、劉備三人脫穎而出,各種割據一方,誰也奈何不了誰。到了公元220年,其中年紀最大的曹操病逝,其子曹丕很快就放棄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做法,逼迫漢獻帝退位,建立了曹魏,率先稱帝。第二年,劉備便不甘落後的成都稱帝,雖然號稱繼續的是漢室的皇位,實際上建立的卻是屬於自己的政權。反倒是孫權最沉得住氣,一直到劉備去世,吳蜀兩方關係修復才稱帝。
  • 漢賊不兩立與王業不偏安,曹丕劉備和孫權的稱帝理由
    打個比方說,就好比父親栽樹,澆水,施肥,等到秋天果實快成熟的時候,父親去世了,兒子繼位,於是不費什麼力氣,就輕而易舉的獲得豐收的果實。曹丕就是這個摘果子的兒子,曹操已經把什麼都做好了,他只要水到渠成、順水推舟就可以完成這個過程。
  • 孫權算計曹操,結果被曹操一句話就輕鬆化解,可惜後代不給力
    在三國時期,曹操的權謀之強自是不必多說,但與曹操鼎足而立的孫權和劉備在權謀一道上卻也是絲毫不弱;而這裡主要說的就是孫權和曹操之間的那些個明爭暗鬥的事。孫權如此示弱如此作為,背後當然是有算計的,當時曹操已是人臣的巔峰,再進一步就只有稱帝了;但曹操麾下是比較複雜的,有忠於他的,也有忠於漢室的,而天下人才也是如此,如果曹操稱帝了,那必然寒了那批漢臣之心,說不定還會起不少叛亂,然後孫權再乘機北上,未嘗沒有機會問鼎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