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第一梟雄,為何至死不稱帝?

2021-02-23 歷史時間


曹操64歲這一年,37歲的孫權給他寫了一封信。

 

這一年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距離上一次赤壁大戰已過去了11年時間,此時,儘管在爭奪漢中的戰爭中敗給了劉備,但是曹操卻聯合孫權在樊城之戰擊敗了關羽,襲取了荊州大半地區的孫權此時則獻上了關羽的人頭,並且寫信慫恿曹操稱帝。

 

在將孫權「稱說天命」的信給內外群臣看了之後,曹操笑著說:

 

「這小子是想把我架爐火上烤啊!」

(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邪 !) 

 

▲2010版《三國演義》劇照:曹操


 

1

 

儘管不是皇帝,但曹操此時距離皇帝,只是差一個名分而已。

 

當時,曹操已基本統一了北方地區,儘管秦嶺、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分別被劉備和孫權佔據,但這些地方在當時開發程度仍然較低,在人口、經濟、軍事等方面遠遠無法與北方地區相比。

 

而自從在建安元年(196年)迎漢獻帝前往許縣後,曹操此後的政治造勢越來越火熱:

 

赤壁之戰當年(208年),曹操先是廢三公,恢復丞相制度,並自任漢朝丞相;

 

四年後(212年),57歲的曹操在漢獻帝面前,開始「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漢丞相蕭何故事;

 

又一年後,建安十八年(213年),在曹操僚屬的鼓譟下,漢獻帝更是被迫晉封58歲的曹操為魏公,並加九錫、建魏國,定國都於鄴城,不僅如此,魏國還擁有冀州十郡之地,置丞相、太尉、大將軍等百官;

 

到了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又折騰出了個新花樣,讓漢獻帝封「魏公(曹操)位在諸侯之上。」

 

但曹操的野心仍不滿足,到了61歲這一年(216年),漢獻帝更是被迫將曹操從公爵提升為王爵,從魏公晉封為魏王,並且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

 

到了建安二十二年(217年),62歲的曹操更是以「十二旒、乘金根車、駕六馬」的天子旒冕、車服、旌旗、禮樂郊祀天地,宗廟、祖、臘皆如漢制,而「設天子旌旗,出入稱警蹕」的曹操,此時早已位極人臣,在禮儀上已與皇帝完全沒有兩樣,他缺的,只是一個皇帝的名分而已。 

 

▲劇照:曹操離稱帝,其實只差一個名號而已

 

所以兩年後,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心懷鬼胎的孫權在斬殺關羽、被曹操表為荊州牧之後,作為政治交換,孫權馬上給曹操寫了封鼓譟「勸進」稱帝的信,惹得曹操騷動不已。

 

但曹操很精,至死,他都堅持不稱帝,沒有邁出公開「篡逆」的最後一步。

 

事兒都辦到了這個份上,但曹操為什麼不稱帝?

 

2


 

儘管在稱帝的道路上步步挺進,但曹操的大後方,其實一直不穩。

 

作為東漢末年的風雲人物,曹操一直有個難以言說的隱痛,就是他出身於宦官家族:曹操的父親曹嵩是大宦官曹騰的養子,曹騰前後歷經四代皇帝,被封為費亭侯,是熾手可熱的大宦官;曹操的父親曹嵩此後繼承了費亭侯的封爵,並且通過賄賂「捐錢一億萬」而被封為太尉,一度位列「三公」之一。

 

東漢建立以後,世家大族鼎盛,與幹政奪權的宦官逐漸形成了水火不容的態勢,而漢末天下大亂的直接起因,就是因為公元189年,宦官與外戚爭權,隨後宦官十常侍誅殺大將軍何進,引發董卓作亂而起。

 

在士族階層看來,宦官在整個東漢時期為了奪權,一直殘殺、打壓士族,以致釀成宦官禁錮士人終身的兩次「黨錮之禍」,在這種士族與宦官長期勢不兩立的對抗格局中,在士族看來,作為大宦官家族出身的曹操,天生就有政治缺點。

 

儘管曹操一直試圖擺脫這種宦官家族的名聲拖累,他本身更是在漢末的董卓之亂中「首倡義兵」,並領兵作為關東聯軍的一份子協合進攻董卓,但是士族階層仍然看不起他。後來,在與「四世三公」、作為士族代表的袁紹對戰時,袁紹的下屬、後來位列「建安七子」的陳琳《為袁紹檄豫州文》中 ,就揭露曹操的家世說:

 

「司空曹操:祖父中常侍(曹)騰,與(宦官)左悺、徐璜並作妖孽,饕餮放橫,傷化虐民;父(曹)嵩,乞匄攜養,因贓假位,輿金輦璧,輸貨權門,竊盜鼎司,傾覆重器。」

 

因此,陳琳更是在檄文中直接痛罵曹操是「贅閹遺醜,本無懿德,犭票狡鋒協,好亂樂禍。」儘管罵得很難聽,但說的卻基本都是事實。 

 

▲劇照:陳琳因為揭露曹操家醜而千古聞名

 

儘管陳琳在袁紹敗亡後被曹操大度赦免,但士族階層仍然深刻鄙視這位「贅閹遺醜」出身的亂世奸雄。

 

建安元年(196年)八月,顛沛流離的漢獻帝被「獨具慧眼」的曹操迎接到了許縣(許昌),此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而在擁漢派的士族大夫們看來,挾持漢獻帝的曹操「實為漢賊」,因此,從建安五年(200年)到建安二十三年(218年)的整整十八年間,擁漢派的士族前後三次發起了針對曹操的刺殺行動:

 

其中第一次刺殺行動發生在曹操迎漢獻帝後四年,建安五年(200年),20歲的漢獻帝劉協不甘心作為傀儡,於是密詔董貴人的父親車騎將軍董承設法誅殺曹操,然而事情洩露,董承以及將軍吳子蘭、王子服等全部被曹操誅殺。

 

第一次行刺失敗14年後,到了建安十九年(214年),盡忠漢朝皇室的伏氏家族試圖行刺曹操未果,隨後整個伏氏一百多人被曹操滅門斬殺;

 

就在曹操臨死前兩年,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擁漢派的士族少府耿紀、司直韋晃也起兵試圖誅殺曹操,失敗後,耿紀和韋晃也被「夷三族」。

 

儘管曹操前後十八年間共挫敗了三次刺殺行動,然而擁漢派的士族階層前僕後繼、不顧家族被滅門也要奮起刺殺的英勇,也極大地震撼了曹操,因此,儘管在稱帝的路上步步挺進,但是曹操明白,他的內部並不穩定,很多士族只是迫於他的威權和兵勢默不作聲而已,所以儘管到了臨死前一年(219年),已經是「設天子旌旗,出入稱警蹕」,但曹操仍然心生顧忌。 

 

▲劇照:董承。擁漢派士族持續不斷的反抗,是震懾曹操稱帝的重要因素

 

3

 

而劉備、孫權未除,則是最大的外部隱患。

 

在建安元年(196年)迎漢獻帝到許縣(許昌)後,曹操先後擊敗了呂布、袁紹等強敵,隨後又北徵烏桓,基本平定北方,但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戰的慘敗,使得三國鼎立的局勢開始形成,儘管在此後曹操又先後擊敗了馬超、韓遂,佔領了關中、隴右地區和河西走廊,但南方的劉備則趁勢襲取了益州(今四川等地),並與孫權分割了長江以南的原荊州地區。

 

就在曹操「設天子旌旗,出入稱警蹕」的這一年,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在歷經兩年的戰爭後,劉備最終擊敗曹操,奪得了漢中地區,兵鋒直指關中平原;同年,孫權為了爭奪淮河流域,再次出兵圍攻合肥;趁著曹操對抗孫權之際,劉備一方的關羽又從荊州派兵北伐樊城,並俘虜了曹操的大將于禁。

 

儘管曹操與孫權緊急休兵停戰,隨後孫權襲取荊州、斬殺關羽,解了曹軍的樊城之圍,但與此同時,孫權的勢力也再次做大,佔據了從荊州到建康(南京)的長江中下遊地區,於是,在關中平原一側,有佔據秦嶺以南的益州(四川)和漢中地區的劉備虎視眈眈;而在整個遼闊的長江戰線上,則有孫權的軍隊隔江對峙。

 

因此,儘管曹操在內部耀武揚威、不停斬殺擁漢派的士族,但在對外戰場上,劉備和孫權這兩個最大的隱患威脅,卻始終未能剷除,這也成為了曹操稱帝路上最大的隱患。

 

在曹操看來,儘管他距離皇帝只是差一個名分的問題,但只要他不稱帝,他就仍然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以漢朝中央的名義討伐作為地方勢力的劉備和孫權,怎麼說都還擁有那麼一些輿論和道德的制高點;但如果他篡漢稱帝,那麼一方面他要背負「篡漢」的罪名,另外一方面劉備和孫權肯定也會稱帝,這樣大家就會變成平起平坐,而他曹操反而被人落了口實,在輿論上處於弱勢。 

 

1994版《三國演義》劇照:劉備、孫權的制衡,是曹操稱帝的最大障礙

 

4

 

而從曹操的人生歷程來說,剛開始時,他確實沒有什麼遠大的志向,只是想做一個大漢王朝的忠臣、揚名立萬而已,儘管後來他的野心日益膨脹,但內心深處,他仍然掙扎不已。

 

就在曹操擊敗呂布和袁紹後,關於曹操想要篡漢自立的猜測越來越盛,到了建安十五年(210年),當時曹操的下屬鼓譟要漢獻帝封給曹操更多封地,於是,曹操一方面假惺惺辭讓,一方面又趁機寫了一篇文章闡述心扉,這就是後來廣為流傳的《讓縣自明本志令》,又名《述志令》。

 

在《述志令》中曹操說,他年輕時自以本非巖穴知名之士,恐為海內人之所見凡愚,欲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譽,使世士明知之,起初,他只是想做一名太守,後來黃巾軍起事、天下大亂,他升任典軍校尉,就想著欲為國家討賊立功,欲望封侯作徵西將軍,然後題墓道言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當時,曹操的人生理想從做一個太守,晉升為想做一名「為國家討賊立功」的「徵西將軍」,所以剛開始聯合袁紹等人組成關東軍討伐董卓的時候,曹操為了避禍,剛開始並不敢招募太多兵馬,所以然者,多兵意盛,與強敵爭,倘更為禍始。故汴水之戰數千,後還到揚州更募,亦復不過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然而在迎接漢獻帝到許縣(許都)後,曹操先後擊敗呂布、袁紹,基本統一北方,此時他脅迫漢獻帝晉封自己為宰相,野心日益膨脹,但對外,曹操仍然自稱身為宰相,人臣之貴已極,意望已過矣。 

 

劇照:從夢想做太守到做徵西將軍,曹操起初也有一顆愛國心

 

儘管在起初確實是一名試圖忠心報國的將領,但隨著地盤的做大、野心的膨脹,曹操已經越來越不滿足,但在對外的敘事上,他仍然努力維護著自己「忠心為國」的「人設」,並且以忠心輔佐周成王的周公自擬說:

 

所以勤勤懇懇敘心腹者,見周公有《金縢》之書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

 

但是對於外界要求曹操如果真是忠心報國,就應該放棄軍隊的說法,曹操回應說:實不可也。何者?誠恐己離兵為人所禍也。既為子孫計,又己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此所不得為也。

 

在曹操看來,如果自己放棄軍隊,則勢必將為人所禍害,所以為了自己的安危和子孫後代,也為了「保護國家」,所以他才不願意放棄軍權「慕虛名而處實禍」。

 

但前面說過的話無法收回,自己傾心打造的「忠心為國」的「人設」也已經散布出去,這也成了曹操心中的自我障礙,早在年輕的時候,面對董卓廢漢少帝、立漢獻帝等事,親眼見到董卓敗亡、遭萬眾唾棄的曹操就曾經說過,「廢立之事,天下之至不詳也。」所以,自己心中曾經的報國情懷,加上董卓廢立皇帝的敗亡下場,這些也都在內心制約和警醒著曹操。

 

5

 

但隨著權勢和年齡的日益增長,他的野心也日益膨脹。

 

41歲那年(196年),曹操先是迎接漢獻帝到了許縣(許都);43歲時(198年),曹操擊敗呂布;45歲時(200年),曹操又在官渡之戰中擊敗袁紹;52歲時(207年),曹操遠徵烏桓,大概統一北方。

 

儘管在53歲那年(208年)的赤壁之戰中慘敗,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或許是感覺到了歲月的侵蝕,於是這一年,曹操先是廢三公、自立為宰相。

 

四年後(212年),57歲的曹操在漢獻帝面前,開始「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又一年後,建安十八年(213年),58歲的曹操晉封為魏公,並加九錫、建魏國;到了61歲這一年(216年),曹操更是從魏公晉封為魏王,並且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

 

就在臨死前三年,建安二十二年(217年),62歲的曹操開始「設天子旌旗,出入稱警,至此,除了缺一個皇帝的名分,他已經擁有了一個皇帝所擁有的一切,缺的,只是最後的臨門一腳而已。

 

但現實的種種桎梏著他,無論是擁漢派士族前僕後繼的刺殺,還是劉備和孫權的虎視眈眈,抑或自身殘存的一點對於大漢王朝的內疚,以上種種,都在妨礙著他邁出最後一步。

 

而就在他準備讓漢獻帝晉封自己為魏公、建魏國之前,他先是讓手下的董昭秘密諮詢被他稱為「吾之子房」的心腹謀士荀彧,然而針對曹操逐漸顯露的陰謀,作為擁漢派的荀彧卻回應說:「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

 

曹操沒想到自己最為看好的荀彧,卻對自己的稱帝野心暗示反對,曹操當然很生氣,隨後,荀彧神秘暴死。而在荀彧死亡的前後,曹操又先後殺死孔融、崔琰等士族,以求讓士族階層不敢再發出異議。

 

但曹操之所以稱為曹操,就在於他在最後一刻的冷靜與自製。

 

於是,就在臨死前一年(219年),當37歲的孫權給他來信勸他稱帝的時候,曹操先是很得意,把孫權的信傳示給「內外群臣」觀看,於是,手下們又趁機鼓譟,其中曹操的屬臣陳群和桓階更是趁機上書勸進:

 

「漢自安帝以來,政去公室,國統數絕,至於今者,唯有名號,尺土一民,皆非漢有。……殿下應期,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漢,群生注望,遐邇怨嘆,是故孫權在遠稱臣,此天人之應,異氣齊聲。臣愚以為虞、夏不以辭讓,殷、周不吝誅放,畏天知命,無所與讓也。」

 

但曹操忍住了,關於稱帝的想法,他最後公開向「內外群臣」表示:

 

「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意思是說,如果天命真的在曹魏這邊,那麼他就當個「周文王」,讓「周武王」(曹操的兒子、魏國太子曹丕)去做他想做的事情好了,反正事後,也少不了他一個皇帝的名分。

 

在說出「吾為周文王」幾個月後,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最終病逝於洛陽,終年65歲(虛歲66歲)。他死後,繼位封國的魏王曹丕拋開顧忌,隨即開始了馬不停蹄的篡漢步驟,在「推卻」漢獻帝三次「禪讓」後,魏王曹丕最終「勉為其難」接受了「禪讓」,宣布取代漢朝自立為帝,正式建國號魏。

 

隨後,曹丕追尊父親曹操為武皇帝,廟號太祖,是為魏武帝曹操。

 

如曹操所願,他最終在死後,成為了他想要的「周文王」。

 

還是他兒子曹丕說的直接,在漢獻帝的「禪讓」儀式結束後,曹丕當眾感慨地說了一句:

 

舜、禹(禪讓)的事,我現在總算明白了。 

 

 

曹魏建國45年後,鹹熙二年(265年),權臣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也以「禪讓」的名義,從曹魏末代皇帝曹奐手中篡位,並改國號為晉,曹魏最終滅亡。

 

而曹奐則被司馬炎封為陳留王,邑萬戶,並被允許像漢獻帝一樣保留使用天子旌旗、上書不稱臣、受詔不拜的待遇。

 

永嘉之亂時(307-313年),陳留王隨晉王朝衣冠南渡,到了326年,晉成帝司馬衍封魏武帝曹操的玄孫曹勵為陳留王,以接續魏國,此後,歷經東晉、劉宋,直至南齊,陳留王國才被廢除。

 

所謂帝業,最終化為千古一夢。

 

 全文完。感謝閱讀,如果喜歡,記得隨手點個在看以示鼓勵呀~


參考文獻:

(晉)陳壽:《三國志》,中華書局2009版

王子今:《秦漢史》,中信出版集團2017年版

易中天:《品三國》,上海文藝出版社2018年版

譚緒纘:《試析曹操不敢代漢稱帝之因》,《湖南師大社會科學學報》1988年第5期

王莉娜:《從「徵西大將軍」到「吾為周文王」——論曹操政治立場的轉變》,《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1期

好聽:最愛君的「冷門歷史」在喜馬拉雅上線了,來聽聽吧~

請↙↙↙點擊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三國時期劉備稱帝,關羽如果不死的話,會不會反對
    關羽是三國演義裡面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但嚴格說來,關羽並不能算是三國時期的人,因為三國時期應該從曹丕篡漢自立算起,那個時候關羽已經被殺了。只不過三國演義這部小說是從東漢末年開始寫起,而關羽在那個時代發揮出了重要的作用,所以讓人感覺到關羽似乎是三國裡面的人物。
  • 時機未至?敢於弒君的司馬昭 為何不敢直接稱帝?
    待到司馬昭上位之時,被其控制的皇帝曹髦不堪受辱密謀刺殺他,但卻被斬殺於街道上,此時司馬氏的權勢可謂滔天,但是連弒君都敢的司馬昭卻沒有登上帝位,反而擁立曹奐又是為何呢?今天就讓月半叔與大家一同分析分析司馬昭如此行事的真實原因吧。
  • 劉備稱帝,為何不賜封關羽和趙雲?一個沒必要封一個沒想要封
    三國時期,出現了許多的英雄人物,比如說我們所熟知的「曹操」、「劉、關、張」、「趙雲」、「黃忠」等等,雖然說「曹操」是梟雄,但是其在軍事上的謀略確實也值得我們一談, 要說那個時期最為後人所知的就是「劉備」這一陣營的。
  • 一代梟雄曹操為什麼沒有稱帝?|思想食堂
    ,曹操是唯一未曾在生前稱帝的。雖然不稱帝,但他還是撂下了一句話:「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周文王生前仍然是殷商的藩臣,謹慎地效忠於殷商王朝。但在他的領導下,周民族已經非常強大,並且為消滅殷商做好了準備。所以在他去世後,他的兒子周武王才有可能在牧野之戰中擊敗商紂王的軍隊,一舉消滅商朝。
  • 曹操晚上做了一個夢,算命先生只說8字,曹操至死都不敢稱帝
    三國是中國歷史上又一個大分裂時期,從剛開始的群雄逐鹿,到最後的三分天下,其中劉備和孫權先後稱帝,而實力最強大的曹操為何沒有稱帝了,這是為何!據說是和曹操做的一個夢有關,有一天晚上,曹操做了一個非常奇怪的夢,自己不知道什麼意思,於是請來了算命先生。
  • 屈身忍辱近十年 孫權奪了荊州後為何不敢稱帝
    說實話,不管是《三國演義》中的孫權,還是歷史上的孫權,都沒有其父「江東猛虎」孫堅的勇敢剛毅,沒有其兄「小霸王」孫策的蓋世銳氣,沒有一代奸雄曹操橫掃北方、詩蓋寰宇的震撼氣魄、更沒有亂世梟雄劉備艱難創業
  • 楊素為何是隋朝第一名將又是第一奸臣?楊素為什麼不自己稱帝?
    本文的主角也是這樣一位人物,他文武兼備,極富軍事才能,堪稱隋朝第一名將;但他也曾迫害國家棟梁,助紂為虐,說他是隋朝第一奸臣也不過份!這是一個怎樣的人物?他有著怎樣的傳奇人生?以下文章小編將一一為您道來。此人名叫楊素,字處道,出身名門望族弘農楊堅一直是「自稱」。楊素「美須髯,有英傑之表」,可以說一位帥哥,明明可以靠臉吃飯,但楊素學習刻苦,「善屬文,工草隸」,精通兵法。
  • 讀不透荀彧之死,談何讀懂三國?荀彧之死代表了三國的政治主線
    而且他最終因為曹操一直不願意放棄進國公、加九錫的想法,心情憂鬱,最終一病不起,死於壽春。 《三國志》:會徵孫權,表請彧勞軍於譙,因輒留彧,以恃中光祿大夫持節,參丞相軍事。太祖軍至濡須,彧疾留壽春,以憂薨,時年五十。
  • 司馬懿死前叮囑司馬昭四字,司馬昭聽後,到死也沒敢稱帝
    司馬懿死前叮囑司馬昭四字,司馬昭聽後,到死也沒敢稱帝導語:三國初期群雄割據,當時一個又一個強悍的諸侯比如袁紹、袁術、呂布、曹操、劉備
  • 稱帝進行曲:中國古代開國君主的皇權開幕式(三國篇)
    從軍事上來看,亂世之中各憑實力,本沒什麼問題——如果曹、孫、劉三家不稱帝,也的確沒什麼問題;統一天下後再稱帝,也沒什麼問題。問題在於三家在鼎立之勢未結束的時候就各自稱帝,天命卻不會因此一分為三,那麼如何面對其它兩國的地位呢?
  • 關羽不死劉備不敢稱帝?不要再被欺騙了
    關羽劇照關羽的不屑受封,不等於劉備因為關羽不敢稱帝首先明確幾個數據,劉備是在建安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219年秋自立為漢中王的,劉備稱帝是在章武元年,也就是公元221年稱帝的。關羽則死於公元220年。所以劉備在建安二十四年稱帝,一是為了和曹操在政治上對等,二是為了凝聚人心,壯大聲勢,和曹操對抗。所以劉備稱帝,合情合理。第二個問題,關羽是否反對劉備稱帝?我覺得也是否定的。劉備如果在建安二十四年稱帝,對他來說弊大於利。劉備自認漢室貴胄,忠於漢室,要復興大漢,那麼劉備忠於漢室,不正是劉備忠於漢獻帝嗎?
  • 三國志13曹丕稱帝觸發條件 三國志13怎麼觸發曹丕稱帝
    《三國志13》是一款回合制策略遊戲,玩家在遊戲中扮演亂世梟雄但是遊戲中的歷史人物也是會按照他們的歷史軌跡行動的,比如劉備就會在曹丕稱帝後稱帝,那麼怎麼觸發曹丕稱帝的劇情呢?本期小編就給大家帶來了《三國志13》曹丕稱帝的觸發條件,還不知道怎麼觸發曹丕稱帝的玩家都快點來看看吧。   1.張飛之死,張飛,趙雲,劉備在劉備勢力,時間關羽之死下個月。
  • 讀不懂荀彧之死,就讀不懂三國政治主線,也弄不懂曹操為何不稱帝
    不管荀攸還是荀彧二人都代表了三國時期一個可以影響歷史的士族門閥——潁川荀氏。 潁川荀氏為曹操掃平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曹操之所以能夠成為漢末三雄,潁川荀氏功不可沒。
  • 劉備稱帝之後,成了一國皇帝,卻為何不給關羽張飛封王?
    而稠人廣坐, 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在《三國志·張飛傳》中提到:「羽年長(張飛)數歲,飛兄事之」!顯然,在真實歷史上,劉關張三人雖然沒有桃園三結義,但的確「恩若兄弟」!那麼,既然如此,為何劉備稱帝之後,成了蜀國的皇帝,卻為何不給關羽張飛封王呢?劉備稱帝前後,張飛關羽是什麼爵位呢?說起來還真不高!關羽是「漢壽亭侯」,張飛是「新亭侯」,後來又封為「西鄉侯」!
  • 盤點三國五大蠢貨,不作死就不會死,不光害死自己,更是葬送國家
    盤點三國五大蠢貨,不作死就不會死,不光害死自己,更是葬送國家「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東漢末年,天下群雄並起,湧現出許多傑出的名臣、謀士、將相、梟雄,雄才大略者數不勝數,像曹操、孫權、陸遜、司馬懿……;卻也有許多花樣作死的人物,先天優勢很充足,卻囂張跋扈,本著不作死就不會死的原則
  • 袁術手下無名臣名將,為何敢率先稱帝,僅僅是因為拿到傳國玉璽嗎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第二》三國是能人輩出的時代,家喻戶曉的劉關張,曹孫劉,這些都是大名鼎鼎的能人,就算是一些昏庸之人,在歷史上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比如說今天我們要談到的袁術。袁術在三國時期是少有能夠稱帝的諸侯,在這點上他哥哥袁紹都不如他。
  • 三國時期:十大謀士排行榜(第6名到第10名)
    三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人才輩出,百家齊放的時代。其天災,人禍,戰亂的特殊環境造就一批英雄好漢,梟雄能人的歷史人物。這篇介紹三國時期:十大謀士排行榜(第6-第10位)第10位:賈詡(147-223)善終洛陽,終年77歲。曾任董卓、張繡、曹操謀士。賈詡之所以能坐上:十大謀士末班車,其實智慧不容小覷,排位再升幾名亦不過份。
  • 曹操為何至死都沒有稱帝?或非忠於漢室,他步步上位暗藏三個布局
    文:龍城胖達(作者原創授權)本篇,我和各位讀者朋友談一談曹操為何至死都不稱帝?首先自創一個概念:「曹黨」。這個概念與「曹操軍政集團」有交集,但是不完全等同。今天我們先說曹操和「曹魏」的關係,就引出了本文的主題:「曹操不稱帝,是漢臣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各位讀者跟著我,來看看時間線:155年(漢桓帝永壽元年)7月18日,曹操生於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
  • 曹丕稱帝黑化,李晨演技炸裂
    在最近播出的劇情中,曹霸霸一世梟雄落幕,曹丕終於登上王者之位。登基一幕不怒自威,隔屏都能感受到霸氣一臉!網友紛紛表示」坐等曹丕黑化」。李晨對曹丕的轉變也有著自己的詮釋,「曹丕因為生在帝王之家,很多事情身不由己而已,就好像我在學校想考第一名一樣,曹丕也想做世子。希望通過我的表演讓大家對曹丕有一個新角度的理解。」
  • 「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梟雄曹操有沒有稱帝自立之心?
    有人認為他是梟雄,有人認為他是個奸詐的小人,不過論才華,論膽識,漢末乃至三國的那些諸侯們,無一可與之相較者。只不過史書以及話本和小說向來是尊劉貶曹,才導致後人對曹操的印象一直不好。(一)、一改初心,不復少年模樣在漢末有這麼一個青年,他家境殷實,又頗有俠義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