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為什麼終其一生沒有稱帝?

2021-02-07 作家文摘


選自《歷史之謎——一個經濟學的答案》

作者:華說


曹操畫像


在今日一般民眾的心目中,曹操的形象相當負面,說得好聽一點,是「奸雄」,說得難聽一點,是「奸賊」,總而言之,是一個大奸大惡之徒。這印象的得來,大抵源自於《三國演義》。在這部傳世的著名古典小說中,羅貫中將曹操塑造成為「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的大反派。《三國演義》流傳至今,傳播既廣且久,這形象也隨之深入人心。京劇舞臺上的曹操則有一張「大白臉」,無他,因為京劇臉譜以色彩表人物性格,白色喻意陰險、狡詐。三人成虎,眾口鑠金,小說、戲曲對人之潛移默化的影響,可謂大矣。留心教育者,於此實不可等閒視之。這是小說、戲曲中的曹操,與真實的曹操無關。歷史上的曹操雄才偉略,乃「非常之人,超世之傑」也。古人稱不朽有三,立德、立功、立言,曹操既「立功」而又「立言」,三者有其二,古往今來能有幾人?不止此也,曹操還寫得一手好字。唐朝張懷瓘在其所著《書斷》中,以「神、妙、能」三品排列歷代書家,曹操躋身章草「妙品」八人之列,足見其草書的水平之高,亦登堂入室矣。先說「立言」。中國文學史上,「三曹」有大名,此即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也。曹操本人不僅是建安時期的重要作家,更利用其權勢和地位,推動了建安文學的發展。劉勰和鍾嶸都認為,建安時期文學的興盛,與曹氏父子的倡導密切相關。「魏武以相王之尊,雅愛詩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辭賦;陳思以公子之豪,下筆琳琅,並體貌英逸,故俊才雲蒸。」(《文心雕龍•時序》)。「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篤好斯文。」(《詩品•序》)曹操的文字樸實無華、不尚藻飾,一如其為人之性格。區區在下最喜歡的,是那首《步出夏門行•觀滄海》:平實的文字,平靜地敘述,呈現的卻是吞吐日月、包容宇宙的絕大氣象,非大手筆不能為也。清人劉繼莊《廣陽雜記》中有一段評論:「偶與紫庭論詩,誦魏武觀滄海詩,『水何澹澹,山島竦峙,草木叢生,洪波湧起。』紫庭曰,只平平寫景,而橫絕宇宙之胸襟眼界,百世之下猶將見之,漢魏詩皆然也,唐以後人極力作大聲壯語以自鋪張,不能及其萬一也。」真乃知言也。當然,曹操一生最重要的成就,是「立功」。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逐鹿中原,曹操降黃巾、逐袁術、敗張繡、滅呂布、破袁紹、斬袁譚、高幹,擊劉表、馬超、韓遂;又降服烏桓、南匈奴、鮮卑,平定外患,一統北方中國。雄豪並起的漢末,為什麼是曹操最終在競爭中勝出,將對手一一擊敗,克成洪業?建安十五年,針對「不遜之志」的懷疑和指責,曹操發布《讓縣自明本志令》來表明他的心跡,其中有一段話道出了他為人處世的一個根本原則:「然欲孤便爾委捐所典兵眾,以還執事,歸就武平侯國,實不可也。何者?誠恐己離兵為人所禍也。既為子孫計,又己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此所不得為也。前朝恩封三子為侯,固辭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復以為榮,欲以為外援為萬安計。」曹操說得清楚,「慕虛名而處實禍」的事情,他是不幹的。是的,不慕虛名,注重實際,是曹操最大的性格特點。愚以為,正是這一點,讓曹操對自己以及競爭對手面對的局限條件看得清楚,審時度勢地制定戰略戰術,進而屢戰屢勝,最終在群雄中突圍而出,一覽眾山小。且以他最大的競爭對手袁紹為例類比之。《世說新語》記載了青年曹操和袁紹的兩則逸事,其一云:「魏武少時,嘗與袁紹好為遊俠。觀人新婚,因潛入主人園中,夜叫呼云:『有偷兒賊!』青廬中人皆出觀,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婦。與紹還出,失道,墜枳棘中,紹不能得動。復大叫云:『偷兒在此!』紹遑迫自擲出,遂以俱免。」其二云:「袁紹年少時,曾遣人夜以劍擲魏武,少下,不著。魏武揆之,其後來必高,因帖臥床上。劍至果高。」從這兩件小事上看,曹操的機警和權謀遠在袁紹之上。在某種意義上說,這似乎是兩人之間未來決戰的一個暗示。曹操與袁紹的生死決戰,是在官渡。那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名揚百世。此戰一決,北方的形勢豁然開朗,曹操統一中國北方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官渡之戰中,曹操的部隊到底有多少人,屢有爭議,存而不論。這裡要說的,是兩軍主帥的表現。曹操與袁紹的帳下,可謂謀士如雲,曹操這邊,以荀彧、荀攸、賈詡為代表,袁紹那裡,則以田豐、沮授為首。那可都是一等一的高人,在戰爭期間各為其主,頻出妙計。面對著這些計謀,兩軍主帥的表現可謂去之天壤。曹操善擇良策:用荀攸計,斬顏良誅文丑,火燒袁紹運糧車;認為荀彧分析正確,於是放棄返回許昌的念頭而堅守官渡;甚至,他還用了從袁紹陣營叛變過來的許攸的計策,偷襲袁紹部隊的屯糧之所烏巢,袁軍因此而大敗。反觀袁紹,對田豐、沮授所籌劃的計謀,「不許」,「不聽」,「不從」,「復不從」……其剛愎自用如此!《三國志》作者陳壽以為,袁紹此人「外寬雅,有局度,憂喜不形於色,而內多忌害。」誠哉斯言!「有才而不能用,聞善而不能納」,則招徠如此多的謀士又有什麼意義?袁紹「禮賢下士」的舉動,不過是為了裝點自己的門面罷了。從本文提出的角度看,官渡之戰,乃是「不慕虛名」者對決「慕虛名」者,最終的結果,是「慕虛名」者「處實禍」也。官渡之戰的尾聲,有一個細節耐人尋味。「公收紹書中,得許下及軍中人書,皆焚之。」曹操在收繳的袁紹的信件中,發現了一些許昌下屬和軍中人士與袁紹往來的信件,這是通敵的證據,但是,曹操全部把它們燒了,並沒有追究當事人的責任。曹操為什麼要這麼做?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曰:公云:「當紹之強,孤猶不能自保,而況眾人乎!」曹操所說,固然是實情,而又以己推人,有人情味,也彰顯其寬宏大度。然此舉其實亦是出於利害之考量:一則事情已經過去,而袁紹已敗,通敵的危害不復存在;二則天下未平,正是用人之際,將通敵的書信燒掉,足以令當事人感激涕零,死心塌地為其效勞,何樂而不為?換言之,以通敵的書信治罪,有害而無利,將通敵的書信「皆焚之」,有利而無害,何去何從?以曹操「不慕虛名」的做事原則,不言自明矣。曹操之不慕虛表,講究實際,在選拔人才上表現得最為深著。建安十五年,曹操下了一道《求賢令》,態度鮮明:「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乎?又得無有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七年之後的建安二十二年,曹操又下了一道《舉賢勿拘品行令》。


前後兩道令,用人的標準和原則一以貫之:我要的不是道德楷模,而是有治國用兵才能之人。不管其出身如何,品行如何,名聲如何,唯才是舉:只要有治國用兵之術,哪怕是負汙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皆可起用。是的,曹操的人才觀完全是實用主義或者說功利主義的。無他,因為他要的不是虛名,而是成就一番霸業。他看得透徹:「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自建安元年迎接漢獻帝至許昌起,曹操正式開啟「挾天子以令諸侯」模式,一手把持朝綱,權勢燻天。天下人都知道,朝廷的真正主人,不是漢獻帝,而是曹操。但終其一生,曹操沒有代漢自立為皇帝——此事由他的兒子曹丕完成。實際上,在這期間,不斷有人勸他稱帝,其中既有陳群、桓階、夏侯敦這樣的部下,也有他的對手孫權——建安二十四年,「孫權上書稱臣,稱說天命。王以權書示外曰:『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耶!』」(《魏略》);建安二十二年,「天子命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車,駕六馬,設五時副車」——頭戴懸垂有十二根玉串的禮帽,乘坐專門的金銀車,套六馬,配備五色安車、立車各一,合十乘,皆駕四馬。漢獻帝給予曹操的,完全是皇帝的禮儀待遇。也就是說,從權力到生活待遇,曹操享受著天子的一切,其實質,就是一位皇帝,所缺的,只不過是一個名號而已。然而,曹操至死沒有捅破這層窗戶紙,沒有代漢自立。

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曹操

這個問題,曹操自己曾經給過一個答案。在《讓縣自明本志令》一文中,針對有人說他有篡漢的「不遜之志」,他回應道:「齊桓、晉文所以垂稱至今日者,以其兵勢廣大,猶能奉事周室也。《論語》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謂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昔樂毅走趙,趙王欲與之圖燕。樂毅伏而垂泣,對曰:「臣事昭王,猶事大王;臣若獲戾,放在他國,沒世然後已,不忍謀趙之徒隸,況燕後嗣乎!」胡亥之殺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其勢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讀此二人書,未嘗不愴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當親重之任,可謂見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過於三世矣。孤非徒對諸君說此也,常以語妻妾,皆令深知此意。孤謂之言:『顧我萬年之後,汝曹皆當出嫁,欲令傳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孤此言皆肝鬲之要也。」此令發表於建安十五年十二月,此時的曹操做丞相兩年有餘。曹操說他所說的一切都是肺腑之言——皆肝鬲之要也,可信麼?餘以為可信。一個人的想法和行為,因其面對的局限變化而改變。曹操觀念和行為的轉變,《讓縣自明本志令》說得清楚:一開始,「欲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譽,使世士明知之」;辭官回鄉之後,則「於譙東五十裡築精舍,欲秋夏讀書,冬春射獵,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絕賓客往來之望」;後來徵為都尉,遷典軍校尉之後,又有了新的想法:「欲為國家討賊立功,欲望封侯作徵西將軍」;在發表此令之際,「身為宰相,人臣之貴已極,意望已過矣」。可以相信曹操所言屬實,此時的他沒有做皇帝的野心。但是,此一時也,彼一時也。建安二十二年,「天子命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車,駕六馬,設五時副車。」漢獻帝只是一個傀儡,這待遇顯然是曹操要求的結果,其想當皇帝的意圖昭然若揭明顯不過。然則曹操為什麼不直接代漢自立?《魏氏春秋》載,建安二十四年,「夏侯惇謂王曰:『天下鹹知漢祚已盡,異代方起。自古已來,能除民害為百姓所歸者,即民主也。今殿下即戎三十餘年,功德著於黎庶,為天下所依歸,應天順民,復何疑哉!』王曰:『施於有政,是亦為政』。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由是觀之,曹操心知肚明,曹家代漢是遲早的事情,但這一幕將由他兒子實現,在他身上不會發生——「吾為周文王矣」。內中的緣由,實際上在將孫權勸他稱帝的書信展示給眾人時已經說了:「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耶!」曹操對局限看得清楚,雖然自己一統北方中國,但天下未平,東南有孫權,西南則有劉備,兩人皆一時豪傑,是不可小覷的競爭對手。「挾天子以令諸侯」,發動戰爭師出有名,是正義的,他曹操站在政治上和道義上的制高點上。但是,一旦自己稱帝,則一切隨之反轉,孫權、劉備將站到政治上和道義上的制高點上,他們的軍隊將成為「正義之師」,可以藉此召喚天下英雄豪傑,而自己則變成了亂臣賊子,不復政治上和道義上的優勢,陷入水深火熱之中,「慕虛名而處實禍」,不得為也。或曰,曹丕即魏王位後,同樣面臨著東南有孫權,西南有劉備的格局,何以其廢黜漢獻帝自立為皇帝?卻不知曹操、曹丕之輪替,即是一重大局限轉變也。曹操於群雄紛爭之中殺將出來,統一北方,武功蓋世,此即其威權所在,足以御群下,有沒有皇帝這個名號不重要。但曹丕沒有這不世功勳,權勢和地位世襲而來,駕馭群臣,有沒有皇帝之名的加持,形勢大為不同也。「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此所不得為也。」縱觀曹操一生,此誠為其人生的座右銘也。


   Proper  Words  

《作家文摘》旗下高品質歷史文化MOOK





第三輯  全目錄


[ 點擊圖片查看詳情 ]


07 人間惆悵雪滿頭 

辛棄疾:誰搵英雄淚 | 陳啟文

永和九年的那場醉 |  祝勇 

亂世中的美神——李清照解讀 | 梁衡

徐志摩與張幼儀、林徽因、陸小曼 | 汪兆騫

張恨水:過渡時代裡一個半新半舊人 | 蒯樂昊

普希金:俄羅斯詩歌的太陽 | 陳曉黎

帕斯捷爾納克和他的紅顏知己 | 藍英年


 


[ 點擊圖片查看詳情 ]


08  家國乾坤大

秦國為什麼能後來居上 | 鞠佳

海瑞:古怪的模範官僚 | 黃仁宇

容閎: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第一人」 | 雷頤

王闓運與他的時代 | 羽戈

 福澤諭吉:一個國家的啟蒙老師 | 馬國川




[ 點擊圖片查看詳情 ]


09  嗟漫載當日風流 

回憶陳寅恪先生 | 季羨林

三姐夫沈二哥 | 張充和

我的父親梁實秋 | 梁文薔

大雅寶胡同甲二號 | 黃永玉

望之儼然,即之也溫——我心中的湯用彤先生 | 樂黛雲

失畫憶西行 | 劉心武

蟬蛻——憶顧城 | 王安憶

沈寂與張愛玲的交往 | 韋泱

我的三哥 | 錢理群

 「二流堂」的阿姨們 | 沈芸

家父沈醉與杜聿明的「手足」情 | 沈美娟


相關焦點

  • 歷史故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
    而且他死後不久,其子曹丕代漢稱帝,是以千百年來,從周瑜那句「名為漢相,實為漢賊」起,一頂「漢賊」帽子就再也摘不下來了。曹操平定羌虜、掃滅烏桓、壓制匈奴、降伏鮮卑,令其在漢末亂世不能乘虛入中原為禍,外戰功績並不遜於大一統王朝裡任何著名帝王;而同時曹操亦有屠城殺俘、殘民害士的大過。
  • 「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巨大風險,你知道嗎?
    三國中說起挾天子以令諸侯,還是會讓我們想到李傕、郭汜追殺漢獻帝時,被在山東徵戰徐州的曹操得知,曹操放棄報仇攻徐州,「搶先」迎奉獻帝。大家都非常清楚了,曹操得了一個大便宜,那主要就是出師有名,動輒就可以用天子的名義打擊其它豪強和諸侯。其實曹操這個時候迎奉天子,並不是搶,而是撿,或者收留。因為當時,天子真沒有人要。
  • 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實是曹操走的一步臭棋.
    緣來這裡,你我攜手打造有溫度有深度有期待的文化公眾平臺曹操聰明一世糊塗一時,不慎走了一步臭棋:挾天子以令諸侯。建安元年八月庚申(196年10月7日),曹操頗費周折,總算如願以償地實現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預定目標。
  • 曹操控制漢獻帝是為了「挾天子以令諸侯」嗎?真實目的是什麼?
    ID:shuosanguo曹操控制漢獻帝是為了「挾天子以令諸侯」嗎?真實目的是什麼?回到洛陽之後的漢獻帝卻發現自己變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光杆司令,身邊根本沒有一支可以調動的軍事力量。就在這個時候,時任兗州刺史的曹操成為了第一個率軍進駐洛陽護駕勤王的諸侯,這讓漢獻帝仿佛看到了漢室中興的希望。針對曹操這一個極不尋常的做法,現在很多人都認為是曹操聽從了自己首席謀士荀彧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建議。然而,歷史事實真的如此嗎?
  • 「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招兒,為何只有曹操成功了?
    用曹操的話說:有他在,我放心。(「用人如此,使天下人自治,吾復何為哉。此古所謂國之司直,我之周昌也。」)但是在《三國演義》裡,這個老毛,搖身一變成了一員戰將,在赤壁之戰中接替蔡瑁、張允的就是他和于禁。此外,他的出場次數也不少,但基本都是武將形象。只不過,「奉天子以令不臣」這句話,在《三國演義》中是沒有的,直接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而且也沒提是老毛說的。
  • 挾天子以令諸侯
    挾天子以令諸侯皇帝落到了曹操的手裡,曹操要想以皇帝的名義指揮命令天下各路諸侯,其實也沒那麼簡單。因為競爭中的選擇總是雙向的:你可以選擇指揮別人,別人也可以選擇「服從」或「不服從」。    弱者不願服從命令,他可以尋找藉口婉轉拒絕;強者不願服從命令,他就膽敢公然抗旨不遵。
  • 品讀|挾天子以令諸侯,為何只有曹操成功了
    要論《三國演義》中,最有天下格局的戰略謀劃,非「挾天子以令諸侯」莫屬。
  • 為什麼曹操由匡扶漢室轉變到挾天子以令諸侯?
    軍事上有了一些資本,政治上也有了一些資本,這時的曹操覺得終於可以一展自己的抱負,好好過把「漢室權臣」的癮。在這個時候,曹操仍然當得起「匡扶漢室」的人臣角色,並且實打實讓這個目標變得更觸手可及了。當然,這裡同時也是分水嶺。此時的曹操,站在「匡扶漢室」的制高點,更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起點。事情的第一個轉折,來自於赤壁前夕。
  • 歷史系列:挾天子以令諸侯
    因為魏武帝曹操的關係,【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個戰略被後世文人誇成花了,仿佛這是只有曹操這樣的高人才能想到的奇思妙想。
  • 「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真的是奸雄嗎?
    今天咱們來聊一聊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故事。曹操被稱為「奸雄」,很大一個原因就是他幹過一件「壞事」,就是挾天子令諸侯。在我們的理解中,曹操正是藉助這一政治行動,掌握了天下話語權,最終走向成功,成就霸業,然後過河拆橋,把漢獻帝給拋棄了。
  • 中國歷史上真正「挾天子以令諸侯」的6個人,第5位影響後世三百年
    我們經常聽說「挾天子以令諸侯」「挾天子以令士人」「奉天子以令不臣」等等之類的言語。其實,不論那種說法,但意思大同小異,核心都是:天子或者皇帝只是擺設,真正掌權的是諸侯或權臣。「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相關語錄最早見於三國時代,而最出名的一個人就是曹操。東漢末年,王朝衰敗,群雄並起,東漢天子流落四方,飲食起居竟然形同乞丐。
  • 曹操迎回漢獻帝就能挾天子以令諸侯,為什麼袁紹不去做?
    為什麼搞戰爭?你不用分析其中的關係攻略,就看一件事就夠了。自四月不雨至於是月,谷一斛直錢五十萬,長安中人相食。一斛谷都賣到五十萬錢了,而關中早已殘破,還趕上大旱,那就只能自我消滅了。關鍵是關中的西涼軍只能呆在關中、出不去。因為關東諸侯早跟他們掀了桌子。
  • 曹操為什麼不稱帝?
    到220年3月曹操死前,以魏代漢可以說萬事俱備。那麼,曹操是如何打下魏國霸業的,又為何沒有稱帝?三年後,又封為魏王,其禮儀規格與天子相同,國土囊括冀州十郡。曹操立曹丕為魏國太子,魏國的臣僚包括尚書、侍中、六卿、御史大夫等,建制與東漢沒有區別。曹操手下的漢廷官員大多轉為魏國官員,雖然曹操沒有皇帝的稱號,但曹魏實質上已取代劉漢。2
  • 第四十八戰:挾天子令諸侯(全)曹操巔峰升級的公元196年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要當初沒有孫帥哥這一通折騰,哪來的後面這麼多榮華富貴。不過這有一個疑問,為什麼王朗要跨越山河大海去投奔曹操呢?咋不再走遠點去袁紹那呢?咋不順長江西向去找劉表呢?為啥就得去找曹操呢?而且不僅僅是失敗者王朗去投奔曹操,會稽平定後,孫策也開始巴結曹操了,孫策派奉正都尉劉由和五官掾高承去許昌送禮。
  • 四大千古陽謀,挾天子以令諸侯只算半個,最後一個至今無人能解
    陽謀的前提是實施計策的一方足夠強大,對面明明看出了你的目的也沒有辦法破解,只能按你劃定的路線走,前提是實力。所謂陽謀,那是接受陽謀的結果是最好的,也是最優勢選擇。放在生活中去講,陽謀最常見的就是商場促銷活動。今天就為大家介紹歷史上最出名的四大陽謀,讓人明知是坑也不得不跳。一、二桃殺三士。
  • 古代挾天子以令諸侯,為何別人都沒啥事,而董卓卻遭全天下反對?
    先不說三國時代,「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故事早在春秋戰國已經發生,最為著名的要數春秋五霸中的齊桓公和晉文公,齊桓公率先打出「尊王攘夷」的稱號,北擊山戎,南討楚國,受到了周天子賞賜,而晉文公也請來周襄王,和諸侯會盟。
  • 曹操、曹丕為什麼都不敢殺漢獻帝?曹操不稱帝真實原因揭秘
    其實曹操當年想稱帝也就一句話的事,為什麼這句話曹操就那麼難開口呢?實際上曹操心中還是有敬畏之心的,而且一生也都是漢城。漢獻帝從稱帝的第一天起,就註定是被挾持的命,而且在那個位置上整天還提心弔膽,前半輩子都沒過過平靜的生活,如果漢獻帝沒有這個漢室血脈的話說不定日子還會過的更舒坦一些。
  • 桓範說挾天子以令諸侯,曹真卻怕了
    曹爽作為大將軍曹真的兒子,其在高平陵的表現實在是不如豬狗了,簡直如同草包一樣。而最嚴重的後果是,司馬懿直接取得了曹魏的統治權,並為自己的孫子司馬炎篡位打下了堅實基礎。中夜至五鼓,爽乃投刀於地,謂諸從駕群臣曰:「我度太傅意,亦不過欲令我兄弟向己也。我獨有以不合於遠近耳!」遂進謂帝曰:「陛下作詔免臣官,報皇太后令。」範知爽首免而己必坐唱義也。範乃曰:「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犢耳!老子今隨卿滅門也。」白話的意思是:桓範勸說曹爽兄弟把天子挾持到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然後調集四方兵力輔助自己。
  • 你認為曹操在世時沒有篡位,是尚存忠義還是大偽似真?
    不用質疑,此時的天下諸侯人人皆有不臣之心,要不然也不會出現無人迎奉落難的漢獻帝的局面了。而此時,曹操憑著超凡的政治眼光和遠見卓識,迎奉天子回許都,開始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爭霸之路。不可否認,曹操自迎奉漢獻帝到曹丕稱帝的二十多年時間裡,東徵呂布收徐州,官渡之戰打敗袁紹盡收冀州之地,被徵烏桓,完成統一北方大業,是有大功於天下的。
  • 曹操與荀彧,從不是君臣關係
    您就去把天子迎到河北來,挾天子而令諸侯,蓄養士卒去討伐不聽話的,誰能擋啊!」(「將軍累葉輔弼,世濟忠義。今朝廷播越,宗廟毀壞,觀諸州郡外託義兵,內圖相滅,未有存主恤民者。且今州城粗定,宜迎大駕,安宮鄴都,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誰能御之!」)是故,「挾天子以令諸侯」,是袁紹麾下沮授的主意。曹操呢?他的口號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侍奉天子,號令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