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挾天子以令諸侯,為何只有曹操成功了

2021-02-13 領導文萃

要論《三國演義》中,最有天下格局的戰略謀劃,非「挾天子以令諸侯」莫屬。正是曹操的謀士毛玠進獻的這條大計,決定了當時中國北方的統一。但「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事,在當時的環境下,可不僅僅是擺在曹操一人眼前的胡蘿蔔,而是全天下諸侯共同的「機遇」。 

比如,最早掌握東漢朝政大權的董卓,其實是最早近距離獲取「機遇」的人選,可是董卓對朝政的掌控能力實在太差,既玩不轉朝廷大臣,也搞不定地方諸侯,最後不但沒能號令天下,反而招來了天下諸侯的反對

還有李傕、郭汜,以及後來的楊奉、韓暹,他們都曾與漢獻帝親密接觸,可是他們拿著皇帝這塊招牌,只會給自己加官進爵、搶佔地盤,完全不知道怎麼好好利用。他們的腦迴路在這種大事方面,經常性短路,根本不夠用。

此外,當時天下諸侯之中,勢力比較龐大的,要數袁氏兄弟——袁紹、袁術。這對活寶兄弟,在這件事上的反應,也是十分滑稽。 

當袁術聽說漢獻帝一直被西北軍閥挾持,昔日光鮮亮麗的帝王,幾乎是一路要飯從長安跑回洛陽的,簡直像個乞丐……此情此景,在「淮南王」袁術的腦袋裡形成了一幅相當「喜感」的畫面,這哥們腦門一抽:哎呀,皇帝都混成這樣了?要不我來當吧?而且,稱帝這個想法就像種子一樣,在袁術的腦袋裡生根發芽,並最終引發袁二公子「自絕於天下,一命嗚呼」。

再來說袁紹。當他的謀士沮授聽說漢獻帝的遭遇後,立刻就去找袁紹,說的話跟毛玠差不多,甚至直接建議袁紹迎漢獻帝,遷都至鄴城:「今州城粗定,兵強士附,西迎大駕,即宮鄴都,挾天子以令諸侯,蓄士馬以討不庭,誰能御之?」沮授這主意不但好,而且早——他比毛玠更早認識到漢獻帝這塊金字招牌的光亮度。

可是,袁紹對這事拿不定主意——事實上,袁紹幾乎在所有的大事上都是舉棋不定,於是又找人商量,結果他的手下郭圖和淳于瓊卻說:「你把漢獻帝弄過來,很尷尬啊。你說你聽他的吧,你相當於弄了個爹來供著;你要不聽他的,那你這不就是面子工程嗎?而且別的諸侯沒準會像打董卓一樣打你!」本就腦容量不足的袁紹一聽,立刻改主意了——不去!

其實,袁紹的心態,是當時大部分諸侯的心態。在亂世來臨,拼實力、要實惠的關鍵時刻,誰會要個沒什麼用的「爹」來伺候著?而且一不小心,可能會招來其他諸侯的胖揍,這風險不值當!退一萬步說,這些人來了不還得管飯嗎?咱自家的飯都不太夠吃!

於是,對於漢獻帝的倒黴樣,天下諸侯互相觀望,誰也不肯動,這塊天大的餡餅就砸到了曹操身上。  

此時的曹操,論資排輩,他名義上是袁紹的小弟,是跟著袁紹出道混江湖的。這沒辦法,在那個看臉、看門第的年代,曹操只能給袁大哥當小弟——袁大哥站C位,曹小弟就站C位旁。只不過,曹操已經實際上控制了東漢十二州中的兗州,儘管比起老大袁紹和老二袁術來,還差一點,但也屬於有身份證的獨立諸侯了。

於是,曹操開始實施「吃餡餅」活動。但這個餡餅也不是那麼好吃,此時的漢獻帝控制在軍閥韓暹、楊奉、李樂手裡,曹操想取代這幾個人沒那麼容易:往好了想,大家得坐下來分果子;往壞了想,沒準得跟這幫人幹一架。

這事說來也很諷刺,韓暹、楊奉、李樂這幾個人屬於黃巾軍的白波系,他們都可以叫白波帥,而曹操的部隊也大部分來源於黃巾軍。漢獻帝手下的各鎮諸侯都在打算盤,誰也不搭理他這個皇帝,反而是當年造反的黃巾軍,成了漢獻帝最後的依靠!世事的諷刺,無過於此!

但不管怎麼說,曹操想入主朝廷,必須得過白波帥這一關。此時,曹操迎來了這場博弈中毛玠之後的第二個貴人——董昭。

董昭,曾經是袁紹的手下,本來幹得有聲有色,可後來因為董昭弟弟董訪跟著張邈幹革命,袁紹便對董昭玩起了猜忌,迫使董昭藉機「尿遁」而去,最後兜兜轉轉跟著張楊進了東漢朝廷。董昭也在董卓之亂中顛沛流離,對各路軍閥實在失望透頂,唯獨對曹操另眼相看,在這亂世之中,曹操成了他的絕對偶像。為此,董昭玩了一把「歡迎曹操」三步走的策略。

第一步,他利用就近關係,強烈建議張楊結交曹操,於是有了張楊向朝廷舉薦曹操,漢獻帝從此知道了曹操這麼一號人物。

第二步,董昭先以曹操的名義,給長安軍閥寫信,表達安撫和結交的意願。而這一步看似閒棋,卻讓曹操後來的行動,不至於受到西北軍閥的幹擾。

第三步,董昭又以曹操的名義給本地軍閥楊奉寫信,什麼「你是東漢大功臣,沒有你,皇帝早完蛋了」「我(曹操)很仰慕你,不如咱倆做朋友」之類的話,對楊奉是又推又拍。於是,楊奉也開始舉薦曹操,這一次曹操被東漢朝廷封為四鎮將軍之一——鎮東將軍。

這三步走,徹底為曹操入主東漢朝廷鋪平了道路。而等到曹操到達洛陽,見到董昭之後,董昭又有了新主意:洛陽這地方久經戰火,已經成了人類不宜居區域,咱遷都許昌,既能解決吃飯問題,也能讓你更好地控制大漢政權!

這話簡直說到了曹操的心坎裡,於是,曹操不斷給楊奉灌各種湯,既有心靈雞湯,也有迷魂湯,最後楊奉迷迷糊糊地同意了曹操的遷都(魯陽)大計。等到楊奉發現曹操遷都許昌而不是遷都魯陽的時候,腸子都悔青了,但為時已晚,漢獻帝已經被曹操控制了!後來楊奉發動軍閥大戰,想把漢獻帝搶回來,結果卻被曹操一頓胖揍。基本上,董昭一手自編自導完成了曹操入主朝廷的橋段!

天子牢牢被掌控在手中之後,曹操很想試試這把「王炸」牌的威力,便先給老領導袁紹扔了顆炸彈——曹操以朝廷的名義,給袁紹寫了封信,大意是說:朝廷這麼危難,老袁家四代三公,你老袁也是兵多將廣,卻對朝廷漠不關心,這個你老袁要好好反思。就這一通罵,袁紹也只能豎著耳朵乖乖聽著。想必此時,袁紹才知道漢獻帝不是「廢牌」,而是「王炸」!

曹操訓完袁紹後,給自己封官——大將軍,給老領導袁紹封官——太尉。這樣一來,袁紹立刻就不幹了:曹操是小弟,他怎麼能爬到我這個老領導頭上呢?曹操一看,立刻又改封袁紹為大將軍,自己則降格為車騎將軍。這波操作直接就平復和穩定了袁紹那顆不平衡的心。

相比此前董卓的胡作非為、為所欲為,最後天怒人怨,曹操的操作絕對堪稱完美,而這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藝術所在。

一句話,「挾天子以令諸侯」不但是個新概念,而且是個技術活,對智商的要求真的很高!在那個時代,也只有曹操這樣的高智商玩得轉! 

總之,不管是「奉天子以令不臣」還是「挾天子以令諸侯」,都讓曹操在政治立場上,始終站在制高點,為他此後徵戰天下,省了N多倍的力氣。

摘自 | 《領導文萃》2020年8月上

稿件來源 | 《百家講壇》

責任編輯 | 少時

微信編輯 | 箋遲

相關焦點

  • 「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招兒,為何只有曹操成功了?
    用曹操的話說:有他在,我放心。(「用人如此,使天下人自治,吾復何為哉。此古所謂國之司直,我之周昌也。」)但是在《三國演義》裡,這個老毛,搖身一變成了一員戰將,在赤壁之戰中接替蔡瑁、張允的就是他和于禁。此外,他的出場次數也不少,但基本都是武將形象。只不過,「奉天子以令不臣」這句話,在《三國演義》中是沒有的,直接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而且也沒提是老毛說的。
  • 歷史故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
    漢丞相、魏武王曹操,因為首創「挾天子以令諸侯」之舉,又殺死漢獻帝劉協的伏皇后、董貴人,以及伏後所生兩個皇子。
  • 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實是曹操走的一步臭棋.
    緣來這裡,你我攜手打造有溫度有深度有期待的文化公眾平臺曹操聰明一世糊塗一時,不慎走了一步臭棋:挾天子以令諸侯。建安元年八月庚申(196年10月7日),曹操頗費周折,總算如願以償地實現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預定目標。
  • 挾天子以令諸侯
    挾天子以令諸侯皇帝落到了曹操的手裡,曹操要想以皇帝的名義指揮命令天下各路諸侯,其實也沒那麼簡單。因為競爭中的選擇總是雙向的:你可以選擇指揮別人,別人也可以選擇「服從」或「不服從」。    弱者不願服從命令,他可以尋找藉口婉轉拒絕;強者不願服從命令,他就膽敢公然抗旨不遵。
  • 歷史系列:挾天子以令諸侯
    因為魏武帝曹操的關係,【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個戰略被後世文人誇成花了,仿佛這是只有曹操這樣的高人才能想到的奇思妙想。
  • 「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真的是奸雄嗎?
    今天咱們來聊一聊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故事。曹操被稱為「奸雄」,很大一個原因就是他幹過一件「壞事」,就是挾天子令諸侯。在我們的理解中,曹操正是藉助這一政治行動,掌握了天下話語權,最終走向成功,成就霸業,然後過河拆橋,把漢獻帝給拋棄了。
  • 「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巨大風險,你知道嗎?
    三國中說起挾天子以令諸侯,還是會讓我們想到李傕、郭汜追殺漢獻帝時,被在山東徵戰徐州的曹操得知,曹操放棄報仇攻徐州,「搶先」迎奉獻帝。大家都非常清楚了,曹操得了一個大便宜,那主要就是出師有名,動輒就可以用天子的名義打擊其它豪強和諸侯。其實曹操這個時候迎奉天子,並不是搶,而是撿,或者收留。因為當時,天子真沒有人要。
  • 曹操控制漢獻帝是為了「挾天子以令諸侯」嗎?真實目的是什麼?
    ID:shuosanguo曹操控制漢獻帝是為了「挾天子以令諸侯」嗎?真實目的是什麼?後來司徒王允用美人計成功的說服呂布和董卓反目,並除掉了董卓,漢獻帝自以為從此可以大權獨攬高枕無憂了。然而,不曾想剛脫離虎口,又掉入了狼窩,由於王允不接受董卓舊部李榷、郭汜等人的歸降,導致了李榷、郭汜等人孤注一擲再次起兵反叛。這次反叛的結果就是王允被殺,漢獻帝先後成為了李榷、郭汜手中的玩物。
  • 為什麼曹操由匡扶漢室轉變到挾天子以令諸侯?
    曹操人生走了66年,38歲前,曹操拿到的也無非就是普通的劇本,絲毫看不出主角光環;2. 從41歲開始(迎奉獻帝),到45歲(取得官渡勝利,基本統一北方),短短4年時間,一躍成為勢力最大、實力最強的諸侯,怎麼不令人興奮和膨脹?3.
  • 中國歷史上真正「挾天子以令諸侯」的6個人,第5位影響後世三百年
    我們經常聽說「挾天子以令諸侯」「挾天子以令士人」「奉天子以令不臣」等等之類的言語。其實,不論那種說法,但意思大同小異,核心都是:天子或者皇帝只是擺設,真正掌權的是諸侯或權臣。「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相關語錄最早見於三國時代,而最出名的一個人就是曹操。東漢末年,王朝衰敗,群雄並起,東漢天子流落四方,飲食起居竟然形同乞丐。
  • 「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為什麼終其一生沒有稱帝?
    建安十五年,曹操下了一道《求賢令》,態度鮮明:「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乎?又得無有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七年之後的建安二十二年,曹操又下了一道《舉賢勿拘品行令》。前後兩道令,用人的標準和原則一以貫之:我要的不是道德楷模,而是有治國用兵才能之人。
  • 古代挾天子以令諸侯,為何別人都沒啥事,而董卓卻遭全天下反對?
    在中國古代的中央集權社會,皇權可以說是至高無上的存在,因此歷史上專政的大臣並不少,他們就會利用天子的威信,來達到自己想要的目的,而各個地方的大臣,因為是天子之命,違抗就有謀反之嫌疑,不得不服從。
  • 四大千古陽謀,挾天子以令諸侯只算半個,最後一個至今無人能解
    三、挾天子以令諸侯。嚴格來說這個不算是陽謀,只是沾了一點邊而而已,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人太多了,王朝末年基本都有,最出名的就是曹操。曹操成功雖然不是因為「挾天子以令諸侯」,但其以帝王名義詔令天下,大家都知道他是虛的,但曹操勢力強大,小諸侯也無人敢不遵從。
  • 曹操迎回漢獻帝就能挾天子以令諸侯,為什麼袁紹不去做?
    對於冷酷計算的各方諸侯主公們來說,皇帝就是個累贅;對於心向大漢的各級士大夫謀臣來說,皇帝還是君父。這時候,袁紹手下的謀士沮授就對袁紹說:你看皇帝都已經那副德行了,咱們是不是該接濟一下,把皇帝給接到河北吧。你這麼做,咱們不就從地方諸侯升級為大漢朝廷了嗎。沮授的給的建議是:挾天子以令諸侯。
  • 第四十八戰:挾天子令諸侯(全)曹操巔峰升級的公元196年
    像一直追擊的李傕、郭汜,他們目前的官位級別全都是頂配,但他們也就這意思了,當年賈詡向李傕提出的利用獻帝的手段是「奉國家以徵天下」,他們卻是「挾天子以瞎胡搞」。像山賊出身的楊奉等人也很看重這個天子,要不為啥要死活保皇呢!但這幫白波軍卻始終也琢磨不出個「獻帝使用說明書」,幫著獻帝回到了洛陽,是為了堅持主義呢?還是謀取利益呢?啥方案也沒有。
  • 桓範說挾天子以令諸侯,曹真卻怕了
    諸葛亮智近乎妖,曹操的奸詐與豪情,關羽的義薄雲天和自負都令人神往。然而三國也有令人非常痛恨的家族,那就是司馬懿家族。司馬懿在高平陵之變中篡奪了曹魏政權,這也意味著三國歸晉拉開了序幕。而在高平陵政變中,最關鍵的人物只有兩個,那就是司馬懿和對手曹爽。曹爽不加抵抗,便投降了司馬懿。
  • 曹操與荀彧,從不是君臣關係
    您就去把天子迎到河北來,挾天子而令諸侯,蓄養士卒去討伐不聽話的,誰能擋啊!」(「將軍累葉輔弼,世濟忠義。今朝廷播越,宗廟毀壞,觀諸州郡外託義兵,內圖相滅,未有存主恤民者。且今州城粗定,宜迎大駕,安宮鄴都,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誰能御之!」)是故,「挾天子以令諸侯」,是袁紹麾下沮授的主意。曹操呢?他的口號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侍奉天子,號令諸侯。
  • 雄霸天下的梟雄曹操他是如何走向成功的?
    曹操的成功絕非偶然,離不開他的獨特的個人領導能力,下面我們就來探討一下曹操能夠成功的幾個主要因素。第一個因素,曹操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知人善任,唯才是用,是他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曹操善於用人才,很有見識,很有魄力,比如在曹營功勞卓著的「五虎良將」有樂進,呂布帳下的張遼,楊奉帳下的徐晃,袁紹帳下的張郃,鮑信帳下的于禁,這些人除了樂進之外,其他的人都是從曹操對手那裡過來的將領,他們過來歸降時,曹操不但沒有懷疑他們,而且還非常重用他們
  • 蒙恬死前留下兩句話,曹操讀一次就哭一次,究竟寫了什麼?
    提起三國時期的曹操,世人一直對他褒貶不一。誇獎他的人,說他是一代梟雄,為結束東漢末年的亂世立下大功;貶低他的人說他是亂臣賊子,竊國大盜,挾天子以令諸侯。蜀漢丞相諸葛亮在出徵時,還公然罵曹操為曹賊。但曹操真的是「漢賊」麼?其實他在《述志令》已表明自己的抱負。
  • 若將荀彧當做曹操麾下第一謀士,就太簡單了
    然而著實未必對,這句話,還真是羅貫中在小說裡,安給曹操的。按正史,乃是袁紹謀臣沮授,首先跟袁紹說:您家祖輩都侍奉天子,大家都知道您忠義;如今朝廷宗廟塗炭至此,沒人去扶保天子,體恤百姓。您就去把天子迎到河北來,挾天子而令諸侯,蓄養士卒去討伐不聽話的,誰能擋啊!」(「將軍累葉輔弼,世濟忠義。今朝廷播越,宗廟毀壞,觀諸州郡外託義兵,內圖相滅,未有存主恤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