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的中央集權社會,皇權可以說是至高無上的存在,因此歷史上專政的大臣並不少,他們就會利用天子的威信,來達到自己想要的目的,而各個地方的大臣,因為是天子之命,違抗就有謀反之嫌疑,不得不服從。
先不說三國時代,「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故事早在春秋戰國已經發生,最為著名的要數春秋五霸中的齊桓公和晉文公,齊桓公率先打出「尊王攘夷」的稱號,北擊山戎,南討楚國,受到了周天子賞賜,而晉文公也請來周襄王,和諸侯會盟。
古代的挾天子以令諸侯,並非沒有失敗的案例,比如說董卓,就引起了天下人的眾怒,各地諸侯紛紛起兵討伐,這也讓人感到好奇,為啥齊桓公,晉文公,乃至後來的曹操都沒有什麼事情,怎麼董卓卻會遭到反對呢?就讓我們好好來分析分析。
首先第一點,是因為實力不濟,拳頭大才是硬道理,董卓是父親在擔任豫州縣尉時候出身的,後來隨著父親離職而返回家鄉隴西郡,從小出生在邊塞的董卓,也養成了一副豪邁的性格。
董卓隴西郡府擔任官吏以後,負責當地治安,匈奴經常騷擾邊境,劫掠百姓,董卓則數次帶兵大破匈奴,斬首千計,最終他被認為并州刺史,河東郡太守,後來的董卓憑藉剿滅黃巢有功,從而被封侯拜將,他已經成為了西北地區強大不可忽視的一股勢力。此時的董卓強大嗎?毫無疑問,他是中原最有勢力的軍閥,然而董卓的根據地還是在涼州,勢力範圍輻射不到中原,他的部隊比起諸侯聯軍,還是太少了。
第二點,就是董卓的出身,漢朝以前做官,也十分講究門閥派系,比如袁紹袁術後面,有著著名的汝南袁家支持,而曹操的祖父(曹嵩養父)曹騰,也是東漢著名宦官,歷經四帝,權傾朝野的太尉,位列三公之首。
董卓的父親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軍尉,至於董卓起家,也是在行伍之間,雖然漢朝並不像宋朝那樣重文輕武,但是董卓還是會受到文人集團反對的,再加上他來自西北邊陲之地,所帶的部隊都為關外之人,這也很容易被中原大臣們所排斥和敵視。董卓在入朝以後,實際上也是想拉攏一批文官的,比如說蔡邕,又任命了韓馥、劉岱、孔伷、張諮、孔融等名士當太守,然而他還是沒有太受到歡迎,
至於最後一個問題,就是董卓自己的作死了,如果董卓的性格沒那麼殘暴無道,或許會有人反對他,但是絕對不會如此成為規模。董卓入主京師以後,性格殘忍的他魚肉百姓,迫害異己,獨攬大權,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他對待天子的態度。
過去齊桓公晉文公,對待天子都是恭恭敬敬,而董卓對於皇室卻大加迫害,漢少帝劉辯並無損德之舉,然而董卓入朝之後,卻力排眾議,廢掉少帝,在劉辯被廢除一年之後,就在董卓的脅迫下自盡,而何太后也被董卓所毒死。
董卓面對天子,則是「入朝不趨,劍履上殿」毫無禮法可言,即便是後來的曹操,勢力掌控了整個北方,比董卓還要強大,對於漢獻帝表面的禮數至少做足了,哪怕出了董承奉「衣帶詔」想要謀反,或者是國丈伏完意圖謀害曹操的事情,曹操也只是將這些外戚抹除乾淨而已,而並未加害漢獻帝,為了寬慰劉協,還將三個女兒嫁給了他,要是放到董卓身上,恐怕漢獻帝死十次都是不夠的了,這實際上也看出了兩個人的差異,董卓失敗也是有著自己的取禍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