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挾天子以令諸侯,為何別人都沒啥事,而董卓卻遭全天下反對?

2020-12-24 騰訊網

在中國古代的中央集權社會,皇權可以說是至高無上的存在,因此歷史上專政的大臣並不少,他們就會利用天子的威信,來達到自己想要的目的,而各個地方的大臣,因為是天子之命,違抗就有謀反之嫌疑,不得不服從。

先不說三國時代,「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故事早在春秋戰國已經發生,最為著名的要數春秋五霸中的齊桓公和晉文公,齊桓公率先打出「尊王攘夷」的稱號,北擊山戎,南討楚國,受到了周天子賞賜,而晉文公也請來周襄王,和諸侯會盟。

古代的挾天子以令諸侯,並非沒有失敗的案例,比如說董卓,就引起了天下人的眾怒,各地諸侯紛紛起兵討伐,這也讓人感到好奇,為啥齊桓公,晉文公,乃至後來的曹操都沒有什麼事情,怎麼董卓卻會遭到反對呢?就讓我們好好來分析分析。

首先第一點,是因為實力不濟,拳頭大才是硬道理,董卓是父親在擔任豫州縣尉時候出身的,後來隨著父親離職而返回家鄉隴西郡,從小出生在邊塞的董卓,也養成了一副豪邁的性格。

董卓隴西郡府擔任官吏以後,負責當地治安,匈奴經常騷擾邊境,劫掠百姓,董卓則數次帶兵大破匈奴,斬首千計,最終他被認為并州刺史,河東郡太守,後來的董卓憑藉剿滅黃巢有功,從而被封侯拜將,他已經成為了西北地區強大不可忽視的一股勢力。此時的董卓強大嗎?毫無疑問,他是中原最有勢力的軍閥,然而董卓的根據地還是在涼州,勢力範圍輻射不到中原,他的部隊比起諸侯聯軍,還是太少了。

第二點,就是董卓的出身,漢朝以前做官,也十分講究門閥派系,比如袁紹袁術後面,有著著名的汝南袁家支持,而曹操的祖父(曹嵩養父)曹騰,也是東漢著名宦官,歷經四帝,權傾朝野的太尉,位列三公之首。

董卓的父親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軍尉,至於董卓起家,也是在行伍之間,雖然漢朝並不像宋朝那樣重文輕武,但是董卓還是會受到文人集團反對的,再加上他來自西北邊陲之地,所帶的部隊都為關外之人,這也很容易被中原大臣們所排斥和敵視。董卓在入朝以後,實際上也是想拉攏一批文官的,比如說蔡邕,又任命了韓馥、劉岱、孔伷、張諮、孔融等名士當太守,然而他還是沒有太受到歡迎,

至於最後一個問題,就是董卓自己的作死了,如果董卓的性格沒那麼殘暴無道,或許會有人反對他,但是絕對不會如此成為規模。董卓入主京師以後,性格殘忍的他魚肉百姓,迫害異己,獨攬大權,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他對待天子的態度。

過去齊桓公晉文公,對待天子都是恭恭敬敬,而董卓對於皇室卻大加迫害,漢少帝劉辯並無損德之舉,然而董卓入朝之後,卻力排眾議,廢掉少帝,在劉辯被廢除一年之後,就在董卓的脅迫下自盡,而何太后也被董卓所毒死。

董卓面對天子,則是「入朝不趨,劍履上殿」毫無禮法可言,即便是後來的曹操,勢力掌控了整個北方,比董卓還要強大,對於漢獻帝表面的禮數至少做足了,哪怕出了董承奉「衣帶詔」想要謀反,或者是國丈伏完意圖謀害曹操的事情,曹操也只是將這些外戚抹除乾淨而已,而並未加害漢獻帝,為了寬慰劉協,還將三個女兒嫁給了他,要是放到董卓身上,恐怕漢獻帝死十次都是不夠的了,這實際上也看出了兩個人的差異,董卓失敗也是有著自己的取禍之道。

相關焦點

  • 歷史故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
    挾天子以令諸侯,是指挾輔著皇帝,用皇帝的名義發號施令。現比喻用領導的名義按自己的意思去指揮別人。而這個詞在現代看來都認為是曹操的專利,但是殊不知,曹操也是師從古人啊!在春秋初期就開始挾天子以令諸侯,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這個天子是當時的周天子周平王。這位國君就是鄭莊公。
  • 挾天子以令諸侯
    挾天子以令諸侯皇帝落到了曹操的手裡,曹操要想以皇帝的名義指揮命令天下各路諸侯,其實也沒那麼簡單。因為競爭中的選擇總是雙向的:你可以選擇指揮別人,別人也可以選擇「服從」或「不服從」。    弱者不願服從命令,他可以尋找藉口婉轉拒絕;強者不願服從命令,他就膽敢公然抗旨不遵。
  • 「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招兒,為何只有曹操成功了?
    此外,他的出場次數也不少,但基本都是武將形象。只不過,「奉天子以令不臣」這句話,在《三國演義》中是沒有的,直接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而且也沒提是老毛說的。至於羅貫中為啥這麼幹,大概也許可能——這人真的文武雙全。
  • 品讀|挾天子以令諸侯,為何只有曹操成功了
    要論《三國演義》中,最有天下格局的戰略謀劃,非「挾天子以令諸侯」莫屬。
  • 「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真的是奸雄嗎?
    今天咱們來聊一聊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故事。曹操被稱為「奸雄」,很大一個原因就是他幹過一件「壞事」,就是挾天子令諸侯。在我們的理解中,曹操正是藉助這一政治行動,掌握了天下話語權,最終走向成功,成就霸業,然後過河拆橋,把漢獻帝給拋棄了。
  • 歷史系列:挾天子以令諸侯
    實際上,不用扯遠了,曹操前面,何進、董卓、王允、李傕郭汜,都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結果呢,無一例外,全部死於非命了。可見,這個挾天子並不是靈丹妙藥,反而蘊含著極大的風險。而且,天子真的這麼神奇,還需要曹操挾持?天子自己就可以中興大漢了。
  • 「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巨大風險,你知道嗎?
    三國中說起挾天子以令諸侯,還是會讓我們想到李傕、郭汜追殺漢獻帝時,被在山東徵戰徐州的曹操得知,曹操放棄報仇攻徐州,「搶先」迎奉獻帝。大家都非常清楚了,曹操得了一個大便宜,那主要就是出師有名,動輒就可以用天子的名義打擊其它豪強和諸侯。其實曹操這個時候迎奉天子,並不是搶,而是撿,或者收留。因為當時,天子真沒有人要。
  • 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實是曹操走的一步臭棋.
    緣來這裡,你我攜手打造有溫度有深度有期待的文化公眾平臺曹操聰明一世糊塗一時,不慎走了一步臭棋:挾天子以令諸侯。建安元年八月庚申(196年10月7日),曹操頗費周折,總算如願以償地實現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預定目標。
  • 曹操迎回漢獻帝就能挾天子以令諸侯,為什麼袁紹不去做?
    這時候,袁紹手下的謀士沮授就對袁紹說:你看皇帝都已經那副德行了,咱們是不是該接濟一下,把皇帝給接到河北吧。你這麼做,咱們不就從地方諸侯升級為大漢朝廷了嗎。沮授的給的建議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同時,曹操的謀士毛玠提示了自家主公曹操要關注天子動向,一定不能放過「接濟」天子的機會。
  • 曹操控制漢獻帝是為了「挾天子以令諸侯」嗎?真實目的是什麼?
    ID:shuosanguo曹操控制漢獻帝是為了「挾天子以令諸侯」嗎?真實目的是什麼?就在這個時候,時任兗州刺史的曹操成為了第一個率軍進駐洛陽護駕勤王的諸侯,這讓漢獻帝仿佛看到了漢室中興的希望。針對曹操這一個極不尋常的做法,現在很多人都認為是曹操聽從了自己首席謀士荀彧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建議。然而,歷史事實真的如此嗎?曹操將漢獻帝放在自己身邊真的是為了「挾天子以令諸侯」嗎?
  • 中國歷史上真正「挾天子以令諸侯」的6個人,第5位影響後世三百年
    我們經常聽說「挾天子以令諸侯」「挾天子以令士人」「奉天子以令不臣」等等之類的言語。其實,不論那種說法,但意思大同小異,核心都是:天子或者皇帝只是擺設,真正掌權的是諸侯或權臣。「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相關語錄最早見於三國時代,而最出名的一個人就是曹操。東漢末年,王朝衰敗,群雄並起,東漢天子流落四方,飲食起居竟然形同乞丐。
  • 為什麼曹操由匡扶漢室轉變到挾天子以令諸侯?
    這個時候,怕是個傻子都知道曹操這傢伙絕對不再是那個匡扶漢室的曹公,而是「亂漢」的「曹賊」了。5. 曹操去世同年,曹丕以魏代漢。左:公元195年左右曹操勢力右:公元208年左右曹操勢力少年到中年曹操,重心都在於「混出個樣子」。此時,他內心關注的重點,於天下,的確當得上在於匡扶漢室。於自己,無非是要證明自己。
  • 第四十八戰:挾天子令諸侯(全)曹操巔峰升級的公元196年
    沒辦法,漢末這個舞臺牛人太多了,而且你家老爺子死的時候很多地盤都已經被分割完畢了,大大小小的軍閥都已經圈好了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你說還能有你家啥事呢?不過有的家族是歷史中的少數。別說天下還在大亂,就是大亂都結束了又能怎樣,該竊國照樣能竊國。架不住人家老子能忍,兒子英雄,甚至到了孫子輩時,依然厲害。
  • 四大千古陽謀,挾天子以令諸侯只算半個,最後一個至今無人能解
    公孫接、田開疆見到兄弟死了,他們倆也都自殺。二桃殺三士的核心點,並不在於爭,而在於讓。如果三士是為了爭,那麼完全沒必要自殺,管誰功勞大,反正能吃到桃子就行。而原故事裡,正是因為他們桃子吃得太快,沒法讓了,導致真正功勞最大的那位沒得吃,所以才自殺。二、圍魏救趙。這個計謀完全是實力碾壓,孫臏圍魏救趙時,龐涓已看穿其計謀。
  • 桓範說挾天子以令諸侯,曹真卻怕了
    (桓)範南見爽,勸爽兄弟以天子詣許昌,徵四方以自輔。(曹)爽疑,(曹)羲又無言。範自謂羲曰:「事昭然,卿用讀書何為邪!於今日卿等門戶倒矣!」俱不言。範又謂羲曰:「卿別營近在闕南,洛陽典農治在城外,呼召如意。今詣許昌,不過中宿,許昌別庫,足相被假;所憂當在穀食,而大司農印章在我身。」羲兄弟默然不從。
  • 「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為什麼終其一生沒有稱帝?
    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乎?又得無有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七年之後的建安二十二年,曹操又下了一道《舉賢勿拘品行令》。前後兩道令,用人的標準和原則一以貫之:我要的不是道德楷模,而是有治國用兵才能之人。不管其出身如何,品行如何,名聲如何,唯才是舉:只要有治國用兵之術,哪怕是負汙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皆可起用。
  • 第四十八戰:挾天子令諸侯(1)西去的孫郎
    沒有東南這件事的發生,三國不會出現,袁術有可能不會早早敗亡,曹操極大可能會有生之年最終統一天下。沒有西北這件事的發生,曹操有可能最終不會統一北方,三國的這段歷史不知最終會走成個什麼樣子。這兩件事,就是這麼重要。東南這件事,是孫策過江。西北這件事,是李郭內亂。
  • 騰訊互娛殺入電影業的「姿勢」:挾IP以令諸侯
    但這一次騰訊互娛出來做電影,完全是另一種邏輯、另一種姿勢,小娛稱之為「挾IP以令諸侯」。騰訊文學、騰訊動漫、騰訊遊戲積累了大量的IP,而優秀的IP無疑是一部電影最核心的價值之一,相對與好的導演、演員,好的IP具有更強的變現能力,更低的投資風險。因此,騰訊互娛不是要參投,而是要主投;不僅要主投,而且要深度參與。
  • 秦國在統一天下之前,為何總遭諸侯鄙視?
    毫無疑問,秦國在春秋戰國的數百年間始終是不受待見的,這不僅體現在天下即將統一之前,秦國因對其餘諸侯的損害而招致仇恨,也表現在秦國尚屬弱小之際,蜷縮西陲仍舊不被諸侯視為「同類」。在列國紛爭的亂世,依靠武力實現兼併之舉的國家比比皆是,為何獨獨秦國備受詬病?
  • 袁紹為何成了反面典型?做人最該護好的兩大命門,他都暴露出來了
    最經典的便是,沮授勸說袁紹「挾天子而令諸侯,稸士馬以討不庭,誰能御之」,可惜袁紹卻是不從。等曹操得手後,用漢獻帝教訓他時,袁紹卻大怒,要發著狠奪回漢獻帝來。袁紹為何拒絕沮授「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建議?只因他想自己當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