挾天子以令諸侯
皇帝落到了曹操的手裡,曹操要想以皇帝的名義指揮命令天下各路諸侯,其實也沒那麼簡單。因為競爭中的選擇總是雙向的:你可以選擇指揮別人,別人也可以選擇「服從」或「不服從」。
弱者不願服從命令,他可以尋找藉口婉轉拒絕;強者不願服從命令,他就膽敢公然抗旨不遵。
曹操挾天子以令袁紹,被袁紹大罵一頓:「不是老子三番五次的救你小命,你早就死翹翹了!」
曹操懼怕袁紹,叫皇帝加封袁紹為太尉,太尉雖是三公之首,但還有大將軍居三公之上,袁紹仍不服氣,曹操只好把自己的大將軍也讓給袁紹,才沒扯皮了。袁紹要打公孫瓚,曹操幫他搞正式批文,如此,雙方失去衝突,暫時都勉強滿意。
皇帝僅僅只是無形資產,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要到什麼時候才能增值呢?要等到曹操真正成為最強的諸侯時,價值才是最大的。因為皇帝發布的命令,只有通過最強硬的執行力來配合,才可以順利實施。
自西北集團潰敗後,天下最強硬的諸侯是袁紹,其次袁術。因此理論上:皇帝只有落在袁紹的手裡,威力才是最大,才是「預算」上的「天下一統的成功率最高,且耗時最短。」
而曹操挾住天子後,根本就「令」不了二袁,所以,挾天子以令諸侯對此時的曹操來說,就只是一句空話,其背後真正的用意是:不讓二袁挾住天子以令他。
雖然皇帝在曹操手裡並不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但還是可以為曹操提供諸多行動上的方便。下面兩個計謀便是:
曹操想得到徐州,徐州被劉備佔著,曹操大罵:「老子費那麼大勁沒弄到,他倒好,白撿了一個徐州!」又想打劉備,但是,呂布當時戰敗後就來徐州投奔了劉備,曹操十分顧忌呂布,不太好辦。荀彧向曹操獻出「二虎競食」之計:
所謂二虎競食,就是讓徐州的劉備和呂布二人自相殘殺,無論誰殺了誰,對曹操來說,都是好事,坐收漁人之利。
1. 劉備雖得了徐州,但還沒有皇帝的正式批文。(名義上不甚合法。)
2. 曹操有條件幫劉備弄到皇帝的正式批文,劉備就必然欠曹操的人情。
3. 曹操幫劉備弄到正式批文的附加條件是:劉備必須殺掉呂布。
劉備的正式身份只是平原縣令,暫代徐州牧,而呂布是中央朝廷的奮武將軍,他來之後,徐州就應該歸他,這是必然的。若徐州歸了呂布,必然對曹操的威脅大些,若歸了劉備,則威脅相對要小。
於是,曹操奏請皇帝,故意抬高劉備身價,封劉備為徵東將軍領徐州牧,並附密書一封,送到徐州。這樣劉呂必為爭奪徐州而相互廝殺。劉備很感激曹操,但卻不願殺呂布。因為殺了呂布,曹操如果再來打徐州,就會相對容易些。
呂布很恐慌,劉備把曹操的信拿給呂布看,呂布泣曰:「此乃曹賊欲令我二人不和也!」劉備曰:「兄勿憂,劉備誓不為此不義之事。」呂布再三拜謝。
如此,一個最高級的官員和一個最低級的官員混到了一個位置上。二人可謂患難之交,相處的非常融洽。雙方都很理智,沒有上曹操的當。
「二虎競食」之計被劉備呂布識破而落空,荀彧一計不成,再設一計,名曰「驅虎吞狼」:
曹操得到徐州後,是想與南邊的袁術爭鋒。既然現在得不到徐州,那就乾脆讓徐州兵去和袁術火拼消耗,這樣,無論誰勝誰負,對曹操來說,都是好事,坐收漁人之利。讓兩個敵人互相攻擊,此所謂驅虎吞狼。
在這一局的決策中,曹操下聖旨叫劉備攻打袁術。
因為劉備比袁術弱,所以有可能選擇不去,找個理由推脫掉。為了逼劉備去,曹操又派人秘密通知袁術,說劉備上表皇帝說袁術的壞話,並且想密謀奪取袁術的地盤。
袁術本來就想得到徐州,對劉備這個織席賣鞋的草根能擠身諸侯很是不滿,什麼?你想打我?我正要打你呢!所以二話不說,發兵來打劉備,劉備就不得不應戰,並且又有聖旨叫他打袁術。
這樣一來,袁術劉備之間爆發戰爭,就是不可避免的了。曹操的妙計終於得逞。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曹操之所以挑唆能得逞,關鍵因素是袁術本來就想得到徐州,只是沒有藉口,曹操利用皇帝之便為二位交戰提供了藉口,加速了雙方的矛盾。
雖然皇帝在二袁眼裡只是廢品,不怎麼稀罕,但曹操卻最大限度的發揮利用了這個已經貶值皇帝的最大功用,從而沒有造成資源浪費,這是曹操與二袁最大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