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說起挾天子以令諸侯,還是會讓我們想到李傕、郭汜追殺漢獻帝時,被在山東徵戰徐州的曹操得知,曹操放棄報仇攻徐州,「搶先」迎奉獻帝。
大家都非常清楚了,曹操得了一個大便宜,那主要就是出師有名,動輒就可以用天子的名義打擊其它豪強和諸侯。
其實曹操這個時候迎奉天子,並不是搶,而是撿,或者收留。因為當時,天子真沒有人要。
袁術想要嗎?他自己想稱帝,他想要天子的命,而不是天子。
袁紹呢?他害怕成為眾矢之的,不想成為董卓、何進、陳蕃、竇憲、鄧騭等。
其它諸侯恐怕沒有一個實力控制天子,迎奉到最後,肯定也沒有好下場。
所以,無人爭,天子也就不用曹操「搶」。
真的只有曹操懂得「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意義嗎?
絕對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挾得不好,是要翻船的。
為什麼?因為就當時,已經有人「挾天子」做過了。
他是誰呢?
就是董卓。
三國最早是他想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辦法。
在十常侍亂政時,董卓進京救駕,回到了自己營地,他就在想一個根本性的問題。什麼根本性問題?
就是取得天下,稱帝。
稱帝沒有那麼簡單,他想走一條捷徑,他是這樣對自己的謀士李儒說的,「我久在西涼,這朝中之事如何在極短之日樹立權威,立於當朝,我想無過於廢舊帝立新君之舉了。」
李儒一眼就猜透了董卓的用意,「新群既立,公便可挾天子以令群臣,進而以謀天下。」
這裡只換了一個詞,就「群臣」,不是「諸侯」,這裡可以看出,從語境看,他們沒有差別。「群臣」比「諸侯」更加廣一些,因為「諸侯」也是臣下。
接下來,李儒告誡了董卓,如果走這條路,危險重重。那就是何進、陳蕃、竇憲、鄧騭、閻顯等都被群臣幹掉了。
李儒的警告是這樣的,「擁立皇帝者,固然權傾朝野,威赫當時,但也將自己置於眾矢之的。」
這一提醒,讓董卓生出冷汗,他雖然能夠「溫故而知新」,想好應對準備,但這一效應不久就發生了。
首先是近臣曹操行刺董卓,董卓是很相信曹操的,對曹操非常好,沒想到是臥底。
接著,是曹操糾集的十八路諸侯,於公元190年正月,以匡扶漢室為名,聯盟攻打。
打仗董卓大獲全勝,十八路諸侯分崩離析,自相殘殺,袁紹直接投降,但是董卓沒有記住李儒的話,放鬆了警惕。
董卓走了何進的老路,被引誘進宮,被文官為首的保皇派殺死了。
董卓「挾天子」到如此的程度,為什麼不先稱帝?
留著漢朝皇帝在,永遠是漢朝,是臣子,他都取得了戰爭的勝利,為什麼不先稱帝?
原因就是如果稱帝,京城外的諸侯會因為不服,獨立稱帝,一時間,中國就不知道有多少個皇帝了。
所以董卓只能「挾天子」過日子,稱不了帝。
稱不了帝,宮廷之內必然出現保皇派,實際上就會出現願意做忠臣的,所以,「挾天子」的日子一定要小心翼翼地過。
同樣如此,曹操在「挾天子」的過程遭遇是一樣的,你對外打多少勝仗,總會出現類似董承那樣的忠臣,會想盡一切辦法謀殺你。
曹操比董卓要精明得多,他將忠臣趕盡殺絕,宮廷內外全部用自己的人。哪怕是與自己有血緣關係的,只要你對皇帝好,你就活不了。
他也是沒有辦法,必須這樣。即使這樣,到曹丕稱帝的時候,還是出現了符寶郎忠於漢朝,為國捐軀。
一路走來,曹操到曹丕稱帝並不容易。
羅貫中演義中說漢獻帝被封山陽公,後來被殺害了,不太可能。《後漢書》中非常的明確記載,十四年之後才死去。他死後,以漢天子禮儀葬於禪陵,結局應該算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