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三國時代最重視人才的霸主,還沒起兵的時候曾經問袁紹。假如以後天下大亂該如何平定天下?袁紹回答依靠我家四世三公的影響力奪取河北,憑藉河北四州雄厚的實力自然可以統一天下。袁紹反問曹操呢?曹操回答會集合天下人的智力,不管到哪個地方都能夠成就一番事業,等時機成熟自然可以一統天下。所以後來可以看見曹操每到一個地方都儘可能收集當地的人才為他所用,在荀彧、郭嘉、董昭、賈詡、司馬懿、張遼、徐晃、張郃等人的輔佐下打下了半壁江山,為後來統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而諸葛亮智力天下無雙,曹操有很多機會招攬諸葛亮,但兩人卻失之交臂成為畢生對手。很多朋友以為諸葛亮是因為在曹營沒有位置所以投奔劉備,這可能是其中一個因素但不全面,以下才是真正的原因。
年少的陰影
諸葛亮一家人原本是青州琅琊的士族,當年曹操當濟北相時曾經和諸葛家打過照面,彼此知道對方的存在。後來黃巾之亂爆發,曹操奉命募兵攻打當地黃巾賊。與其說黃巾賊是一群賊寇還不如說是一群流民,這群人因為吃不飽穿不暖,再加上官府的剝削不得已才落草為寇。而且衣衫襤褸,手上也沒有像樣的武器,和曹操率領的官軍本就不是一個級別的對手。
曹操身為擊敗黃巾賊後面臨如何處置的問題,部分人建議可以賣給周邊的士族做苦力、奴隸,只要保證這些人有一口飯吃肯定不會造反。而曹操認為之所以造成這種情況就是因為士族的力量太過龐大到處草菅人命。假如讓士族人再得到這群壯士,很可能會動搖國家根本,隨即力排眾議將黃巾賊全部處死、坑殺。曹操這個行為被很多人效仿,一時間血流成河,為年幼的諸葛亮留下了陰影。
後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想染指徐州只是苦於沒有機會,後來曹操的父親路過徐州時被徐州將士殺人奪寶,曹操以為父報仇的名義進攻徐州,戰勝後大肆屠城洩恨。後來曹軍糧草不濟,曹操不願意從別的地方徵糧,而是繼續以戰養戰搜刮徐州百姓的物資,致使很多百姓餓死,甚至在最困難的時候曹操還用人肉充當軍糧。諸葛亮對曹操這些事門清,雖然年少但也知道善惡,也就是從這時候開始排斥曹操。
諸葛亮的志向
另一個就是諸葛亮的志向,他經常把自己比作管仲、樂毅。熟悉歷史的朋友應該知道,管仲是春秋戰國時期齊桓公的謀士,當年齊桓公剛剛上位,齊國只是東方一個平平無奇的國家。齊桓公有野心且願意改革,管仲為齊桓公制定了很多經濟政策,幾年時間就讓齊國變得無比富足,軍備也非常強。管仲以經濟、軍事雙管齊下,接二連三吞併、控制周邊國家,成功把齊國變成大國,把齊桓公推上霸主的位置。
樂毅出身於魏國名將世家,祖上連續幾代人為魏國做了很多的貢獻,家族權力很大。新上任的魏王不僅沒有好好利用樂家這麼強大的助力,反而忌憚、削弱樂家的地位和影響力,故意讓有才能的樂毅做一個運糧官。燕王知道後非常開心,多次派遣使者和樂毅交涉,願意任命樂毅為燕國大將軍,授予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爵位。樂毅被燕王的誠意打動加入燕國,當時齊國擴張搞得周邊國家壓力很大,樂毅親自聯合其他國家組成聯軍,自己任聯軍的總指揮攻打齊國。最終齊國被樂毅打下70多座城池,擴張的勢頭被樂毅死死遏制。
而那個時代雖然是亂世,但名義上還是漢朝,曹操只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他只是一個輔政大臣,並不是君主!換個角度來說,他和諸葛亮的定位是一樣的,都是輔佐君主的賢士,只不過曹操的手段更黑更狠辣。諸葛亮要找的是一個徹徹底底的君主來實現自己的報復,自然不會選擇曹操。
劉備平臺對他來說更好
況且對於曹操平臺來說,劉備這個平臺才是諸葛亮最好的選擇。曹操因為起兵很早,再加上出身士族的優勢,其實在諸葛亮出山的那一刻,曹魏集團內部的勢力劃分已經定型。以荀彧、荀攸為首的潁川派謀士,以司馬懿、董昭、辛毗為首的河北派謀士,以賈詡、鍾繇、陳群為首的中立派謀士。他們三方牢牢掌控曹魏集團各個要職,儘管諸葛亮有能力有信心能夠在曹魏取得一席之地,但話語權並不高。諸葛亮需要的是一個可以盡情施展才華,權力無限大的平臺,很顯然曹營不適合他。
而劉備的出現讓諸葛亮眼前一亮,劉備是漢室宗親,身上天然具備東漢王朝的光環。而且他還禮賢下士名氣在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明主。再加上劉備現在正在低谷期,手上沒有得力的謀臣,早前因為司馬徽、徐庶等人的包裝,劉備已經對自己膜拜萬分。只要加盟劉備,那肯定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可以盡情施展才華。橫向對比下,諸葛亮自然會放棄輔佐曹操,而是選擇輔佐劉備。
小結
原本劉備空有名氣但沒有效益,折騰半輩子一無所獲。而諸葛亮有才華但沒有合適的平臺,在別的地方也是明珠暗投。但就這麼特殊的兩個人碰撞到了一起瞬間產生了化學反應,諸葛亮幫劉備制定發展戰略、用一場赤壁之戰摧毀了曹操的野心,麻痺江東後果斷吞下荊州、益州,最後傾盡全力在漢中戰場打敗曹操,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
這些事單獨拿出一件事來可能是普通的諸侯一輩子都做不到的事,但諸葛亮卻在短短十二年時間就做到了!可想而知他的能力有多強,他和劉備配合有多順利。正驗證了那句話,有了一個好平臺才能讓個人盡情施展才華,團隊才會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