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一心匡扶漢室,為何他要輔佐劉備,卻不去加入漢獻帝的朝廷

2021-02-13 歷史笑春風

在三國時期,諸葛亮以他對蜀漢政權的忠心,還有匡扶漢室的決心,得到了大家一致的讚譽。他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連他的敵人都感到敬佩。在曹睿向司馬懿託孤的時候,就專門提到了諸葛亮,希望司馬懿能夠如同諸葛亮一樣對曹魏政權鞠躬盡瘁,扶保幼主。可是司馬懿一旦權力在手,就顛覆了曹魏的江山。這樣一對比,我們就能夠感受到諸葛亮精神的偉大。

諸葛亮的一生,是追求匡扶漢室,統一天下的一生。他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來之後,就為劉備的事業盡心盡力。他在接管蜀漢政權後,內修政理,外交東吳,在他的有生之年連續向曹魏發動了五次北伐。最終由於雙方的實力過於懸殊,諸葛亮壯志未酬,病逝在北伐的戰場上。可以說,諸葛亮為了匡扶漢室江山,耗盡了畢生的精力。

但是,我們在這裡有一個疑問,那就是在漢獻帝的朝廷還存在的時候,諸葛亮既然對漢室如此忠心,為什麼諸葛亮不去投奔漢獻帝,輔佐漢獻帝去重建漢室江山呢?諸葛亮卻偏偏要去輔佐劉備,在劉備的領導下去匡扶漢室呢?

一、漢獻帝的漢室實際上是曹操掌控下的傀儡。

漢獻帝和他的朝廷實際上是命運多舛。漢獻帝在被董卓推上皇位後,就成為了各路諸侯手中的傀儡。他和自己的朝廷沒有地盤,沒有軍隊,只能四處流浪,在各個勢力的夾縫中生存。在最窘迫的時候,漢獻帝的大臣們只能親自去為生計奔波,甚至有餓死在野外的。

在各路諸侯中,有的像呂布那樣,沒有能力輔助朝廷而表示愛莫能助的。有如同袁術自立為帝,想要更新換代的。還有像袁紹那樣的,懷著幸災樂禍的感情,看著漢獻帝的朝廷自生自滅的。當然,也有像曹操那樣的,想要挾天子以令諸侯的。

最終,漢獻帝被搶先一步的曹操迎到了許都,成為了曹操的傀儡。曹操在將漢獻帝朝廷剛一接到許都時,就在保證漢獻帝他們的衣食住行外,首先自己謀取了假節鉞,錄尚書事的職權,一舉控制了漢獻帝朝廷的文武大權。從此,漢獻帝成為曹操手中的一塊政治招牌,為他的事業服務。

在漢獻帝的朝廷中,自然有很多忠於漢室的人物。這些人中,甚至還包括了曹操的親家荀彧。可是,這些人沒有實權,在曹操的嚴密控制下,他們根本就無力和曹操對抗。正如曹操在土山與關羽約三事時所說的,吾為漢相,漢即吾也。諸葛亮的政治敏感度那麼高,自然會對漢獻帝的朝廷看得一清二楚。他在東吳聯盟時,就一針見血的指出,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在這樣的朝廷裡,又如何能夠匡扶漢室呢?

在漢獻帝的朝廷中,人們名義上為漢室做的每一件事,實際上都是為曹操的事業添磚加瓦。如果對曹操的舉止稍有不滿,馬上就會遭到殘酷的殺戮。曹操為了打擊漢獻帝的勢力,連漢獻帝的皇后、貴妃以及外戚都毫不手軟。他的親家荀彧只是對曹操晉位國公、加九錫表示反對,就被曹操軟禁而死。試問一下,諸葛亮投奔漢獻帝,在漢獻帝的朝廷任職,他想要匡扶漢室豈不是自尋死路?因此,以諸葛亮的政治智慧,他是不會去那個掛羊頭賣狗肉的漢獻帝的朝廷去任職的。

二、諸葛亮輔佐劉備是出於雙方理念的契合與對他的感激。

但是,諸葛亮還是胸懷大志的。歷史記載,他在躬耕隴畝的時候,就自比管仲、樂毅。我們可以想見,這樣的胸懷天下的人才,自然不會願意與草木同朽。但是,他的治國理念和曹操不和,他的想法是讓漢室延續下去。可是,因為有曹操的高壓政策,他又不能去朝廷輔佐漢獻帝,他只能尋求明主,以待天時。

雖然諸葛亮在他的《出師表》中說自己,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可是當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諸葛亮和劉備意氣相投,一拍即合,一篇《隆中對》成為了千古絕唱。在這篇《隆中對》中,我們可以看到,諸葛亮對劉備陣營和天下形勢了如指掌,他切合實際的為劉備描繪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戰略藍圖。劉備也因此對自己的未來有了規劃,事業也從此走上了正軌。

我們從這裡就可以看到,諸葛亮對劉備已經關注很久了。在當時爭奪天下的各方勢力中,只有劉備是一直以漢室宗親的身份,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劉備的理想就是結束亂世,重建漢室江山。只有劉備才敢於和曹操在戰場上抗爭到底,寧死也不屈服。

諸葛亮通過對劉備的了解,才認為劉備的政治口號,和自己的願望最為契合。諸葛亮想要重建漢室江山,可是到那個曹操控制的漢獻帝的朝廷去匡扶漢室,無異於去曹操的屠刀下送死。所以諸葛亮想要實現他的理想,加入劉備陣營一條路。因此,諸葛亮事先做好了準備,等待君臣相會的那一刻。

在劉備以三顧茅廬的最高禮儀來請諸葛亮出山的時候,諸葛亮就順水推舟的決定出山輔佐劉備,來為劉備和自己的理想奮鬥。正是諸葛亮與劉備意氣相投,才演出了三國歷史上的一場場精彩紛呈的活劇。

三、諸葛亮匡扶的漢室實際上是劉備的漢室。

我們從以上的闡述,就能夠對諸葛亮要匡扶的漢室有一個基本的認識了。諸葛亮要匡扶的是漢室,他要的是重建漢室江山,而這個漢室江山,自然是劉備的漢室江山。至於說漢獻帝的那個曹操傀儡的漢室,則是將來再解決的問題。

我們看待劉備的時候,總是拿他跟漢高祖劉邦相比較。在史書上說,劉備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這不過是從劉備的日常為人處世方面來進行的比較。如果我們從劉備的創建事業的風格來看,劉備更傾向於東漢的光武帝劉秀。

劉備對於漢獻帝的朝廷,和曹操一樣,只是用他的名義而已。在實際的作為上,劉備並不拘泥朝廷的命令。他的一切行動都是從自己的需求出發,並不理會漢獻帝的朝廷。他對於曹操的看法和諸葛亮一樣,認為他是漢賊。那麼漢賊把持的朝廷,發出的命令自然不會聽從了。這樣,當劉備的實力得到發展後,他就以劉秀為榜樣,來處理天下事務。當年的劉秀先是在更始帝劉玄的朝廷任職,在得到機會去河北後,脫離了劉玄的控制,就開始發展自己的勢力。劉秀在十三年的戰爭中,略定河北,圖取兩京,打敗赤眉和消滅各地割據勢力,終於統一了全國,重建了漢室江山,建立了東漢政權。

劉備和諸葛亮真正的榜樣就是劉秀。在諸葛亮的《隆中對》裡,從荊州出兵以向宛洛就是當年劉秀進軍的翻版。當年的劉秀,面對劉玄政權,面對赤眉軍擁立的漢室政權,還有天下各種形形色色的政權,他是根本一概都不承認。他只是依靠自己漢室宗親的身份,還有自己手中的軍事實力,將這些政權一掃而光,直至建立自己的天下。

劉備和諸葛亮也是和劉秀一樣的想法,在自己的實力不足的情況下,可以藉助漢獻帝的名義做事。而一旦自己羽翼豐滿,就開始自己的事業,把漢獻帝拋到一邊。劉備在奪取漢中後,就認為自己的實力已經強大到不懼怕曹操的程度,就自立為了漢中王。

當時的曹操得知這個消息,氣得破口大罵,要親自率軍討伐劉備。這是因為劉備的舉動,說明了他已經和曹操以及漢獻帝的朝廷劃清界限,準備要獨立統一天下的行動了。只可惜的是,孫權懼怕劉備的實力增長過快過強,勾結曹操,撕毀了盟約,使得劉備遭受了意想不到的打擊,損失了關羽和他的軍隊,以及荊州的地盤。

在曹魏篡漢後,為了重建漢室江山,劉備稱帝。這個時候,劉備名正言順的成為漢室的繼承者。諸葛亮也作為劉備的丞相,為匡扶漢室而奮鬥。我們可以看到,諸葛亮自始至終,他要匡扶的漢室,就是劉備與他共同創建的漢室江山,而並非是漢獻帝的漢室江山。

結語:

漢獻帝在被曹操奉迎到許都後,實際上已經成為曹操的傀儡。曹操只是利用他的政治招牌,挾天子以令諸侯,為自己的事業服務。漢獻帝和忠於他的臣子,沒有任何實權。他們如果不順從曹操,就隨時招來殺身之禍。在這個朝廷中,效忠漢獻帝,實際上就是效忠曹操,荀彧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諸葛亮就算是忠於漢獻帝的漢室,要讓他去投入這個牢籠送死,他是根本不會去的。

而諸葛亮並不是那種死板固執的腐儒,他以法家之道行事,根本不理睬那些陳規陋習。他要匡扶漢室,就不會去匡扶漢獻帝那個傀儡漢室。恰在此時,劉備的三顧茅廬,讓他找到了輔佐的對象。基於和劉備共同的目標,君臣意氣相投,諸葛亮這才出山,輔佐劉備去實現自己人生的價值。

諸葛亮所說的匡扶漢室江山,實際上指的是他和劉備創建的漢室江山。他和劉備以劉秀為榜樣,準備結束天下的戰亂,以劉備漢室宗親的名義,像劉秀那樣再次建立新的漢朝。在劉備剛剛拿下漢中就馬上自立為漢中王的行動,我們就可以看到其中的端倪。在曹魏篡漢,劉備稱帝後,劉備和諸葛亮就更名正言順的為了重建漢室江山而努力。在劉備去世後,接受託孤的諸葛亮,也接過了劉備未竟的事業。他為了這個事業而奮鬥,直至生命的最後一息。

相關焦點

  • 諸葛亮為什麼要等劉備三顧茅廬?
    小時候看三國總是有一點不解,既然諸葛亮都準備出山輔佐劉備了,為什麼還要等劉備三顧茅廬?如果劉備沒有耐心,或是形勢緊迫,等不了諸葛亮的話,那不就失去建功立業、匡扶漢室的機會了嗎?難道真的想「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嗎?拿現代人的眼光來看,諸葛亮是矯情,但是在當時的環境下,諸葛亮說的是實話。
  • 劉備三顧茅廬一心只為諸葛亮,他不知道的是,途中錯過了一位奇才_崔州平
    原標題:劉備三顧茅廬一心只為諸葛亮,他不知道的是,途中錯過了一位奇才
  • 三國趣聞:諸葛亮明知三分天下,為何要選擇啥也沒有的劉備?
    三國趣聞:諸葛亮明知三分天下, 為何要選擇啥也沒有的劉備? 諸葛亮父親早死,叔父諸葛玄在袁術手下任豫章太守,因朝廷派硃皓接管豫章,諸葛玄就投靠了與之有舊的荊州劉表。諸葛玄去世,孔明與弟弟移居南陽,以耕種為生,因居住臥龍崗,所以號稱臥龍。孔明自比管仲、樂毅,時常與石韜、徐庶、孟建一起,探討人生和國家大事。孔明認為,他們三人將來的仕途最多是刺史或郡守,而當三人問孔明時,他卻笑而不答。
  • 諸葛亮北伐究竟是為了什麼?不是匡扶漢室,魏延之死表明一切
    ,是劉備生前最為信任的人,劉備死後,諸葛亮成為託孤大臣,全力輔佐後主劉禪,劉禪也是非常的敬重諸葛亮,一切事務都由諸葛亮說了算。諸葛亮一生六次北伐曹魏,都沒有取得太大的勝利,反而消耗了蜀國自身的實力。諸葛亮北伐究竟是為了什麼?不是匡扶漢室,魏延之死表明一切。  諸葛亮北伐究竟是為了什麼?
  • 諸葛亮北伐的真實目的是什麼?絕非匡扶漢室
    諸葛亮是近兩千來除了最高統治者外,名氣最大的一位歷史名人了。諸葛亮一生神鬼妙算,常能知人所不知,識人所不識。當年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直接請來了自己蜀中陣營的一個大BOSS,重要性甚至比劉備還要高。然而諸葛亮終究不是神,有生之年諸葛亮的北伐計劃都沒有得到完全的實現。
  • 水鏡先生把諸葛亮推薦給劉備,為何立刻反悔了?
    那麼,劉備是如何得到這樣一位優秀的謀士的呢?相信大家都清楚三顧茅廬的故事,但最初還是水鏡先生在背後推薦,才得以使諸葛亮一展雄心抱負,不過,水鏡先生剛舉薦過諸葛亮就後悔了。這是為何呢?起初,水鏡先生之所以舉薦諸葛亮,還是因為司馬徽的家族幾百年來世代受漢室的恩惠,並且他現在的一些人脈也是他先輩給他留下的家底所帶來的。所以說水鏡先生對漢室仍懷有深厚的感情,並且還帶有一點同情心。
  • 諸葛亮之死被人忽略的一面 他想輔佐的竟非劉備
    就在這一年的春天,一個與諸葛亮同齡的重要人物先他而去了,諸葛丞相之死和此人的意外辭世應該是有關係的,這個關係出人意料卻又在情理之中。大家肯定還記得諸葛亮在隆中時「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的事情吧!試問他為什麼把自己比為管仲樂毅,而不是功勳更著的蕭何鄧禹呢?是諸葛亮不夠自信嗎?當然不是。管仲在輔佐齊桓公稱霸時打出的是深入人心的「尊王攘夷」之口號,而樂毅則是幫助燕昭王實現國家復興的關鍵人物,諸葛亮之所以自比於此二人,乃是因為他有著除殘去穢,復興漢室的偉大理想。
  • 諸葛亮文武雙全,精於內政又懂軍事,為何不自己創業卻輔佐劉備呢
    一個在當時政治、軍事、治國、治軍能力都一流的諸葛亮,為何甘願給劉備打工,甘願輔佐劉備,而不自己創業打天下呢?這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實力資本能不能出來創業打天下的第一個要素就是:你有沒有實力和資本。二、能力定位諸葛亮對自己的定位是:出相入將。證據是隆中對,諸葛亮把自己比作管仲和樂毅,管仲是名相,樂毅是名將,一個名相一個名將,作為諸葛亮的偶像,諸葛亮也不可能有自己的野心去獨自創業,所以,諸葛亮對自己的定位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就是要輔佐劉備這樣的主公創業的,而不是獨立創業。
  • 復興文明 | 張普然《借力思維》:昭烈帝劉備「借宗親身份」匡扶漢室
    劉備與曹操回到許都,他見到了漢獻帝。劉備是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這樣算下來,他還比漢獻帝大一輩,所以劉備被稱為劉皇叔。在這裡,劉備聽到「臥龍」的名字,於是三次去隆中拜訪諸葛亮,諸葛亮為劉備獻上了《隆中對》,告訴劉備三分天下的趨勢。劉備是如何借匡扶漢室實現制衡的?曹操親自率軍南下,劉備率領軍隊離開,許多荊州人士投靠劉備,到當陽時竟有十餘萬之多,嚴重拖累了劉備的行軍速度,在長坂坡被曹操軍隊追上,這才有了趙雲救阿鬥,張飛長坂坡喝退曹軍的典故。
  • 劉備在青梅煮酒時,是寄人籬下之人,為何曹操對他的評價會那麼高
    在這個橋段中,曹操和劉備評價天下誰是英雄。在劉備故意敷衍,說了幾位當時有實力的地方勢力的首領後,曹操都不認同。最後,曹操對劉備直截了當地說明,「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這一句話嚇得劉備的筷子都掉到了地上,多虧了當時天上響雷,劉備才藉機掩飾了過去。但是,曹操為何要對劉備說這樣的話呢?當時劉備屢戰屢敗,無處容身,來投奔曹操寄人籬下。曹操為何如此看中劉備,將他和自己相提並論呢?
  • 三國時期,諸葛亮為何不輔佐曹操?
    所以後來可以看見曹操每到一個地方都儘可能收集當地的人才為他所用,在荀彧、郭嘉、董昭、賈詡、司馬懿、張遼、徐晃、張郃等人的輔佐下打下了半壁江山,為後來統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諸葛亮智力天下無雙,曹操有很多機會招攬諸葛亮,但兩人卻失之交臂成為畢生對手。很多朋友以為諸葛亮是因為在曹營沒有位置所以投奔劉備,這可能是其中一個因素但不全面,以下才是真正的原因。
  • 蜀國顛覆的原因是為何?是因為諸葛亮的性格,還是劉備的剛愎自用
    相信是因為他那種「算漏無疑」的智慧以及對蜀國的嘔心瀝血。忠貞二字在他身上可謂是展現的淋漓盡致。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期的文人墨客對其評價極高,有著「得臥龍者,得天下」的讚揚。可是為什麼劉備在費勁周折把孔明請出山後,最終還是敗在了曹操這個梟雄手中呢?難道是諸葛亮做的不夠好?沒能盡心盡力?
  • 如果劉備復興了漢室,劉備會大政奉還漢獻帝嗎?
    劉備是東漢末年的梟雄之一,他起兵的口號大家一定都非常熟悉,就是匡扶漢室。正式基於這面正面的大旗,引來了不少人才前來效力。那我們想像一下,假如劉備真的統一天下,那麼他會將大政奉還給漢獻帝嗎?可以十分肯定的說,不可能!而且永遠不可能!除非太陽打西邊出來!
  • 徐庶到底有多厲害, 後來為何不再輔佐劉備
    徐庶的能力:不亞於臥龍、鳳雛劉備得到徐庶、諸葛亮、龐統等高級軍師之前,沒有人生規劃,屢戰屢敗。為何不願再歸順劉備?其一,徐庶不願再歸順劉備,因為他是一個忠孝之人。徐庶,本來是一個仗義執言,爭強好勝的俠士,後「改邪歸正」,四處求學,和諸葛亮、水鏡先生成為了好朋友。
  • 諸葛亮智謀過人,為何北伐沒有一次成功?姜維死前的8個字揭開原因
    劉備作為漢室的遠親,心中有些匡扶漢室的抱負,在桃園他結識了自己一生的兄弟,關羽和張飛,但是這三個人都是武將,對於治理國家卻是一竅不通的,劉備急需一個謀士,後來有個人介紹在南陽有個謀士,得到他就可以得到天下,劉備立即帶著自己的兄弟前去,經過三次的拜訪,諸葛亮才同意出山輔佐劉備。
  • 劉備去世前,將兵權交給了李嚴,他為何不交給諸葛亮?
    都知道劉備臨死前向諸葛亮託孤,假惺惺地告訴諸葛亮,要是覺得劉禪成才那就輔佐他,要是覺得劉禪不成才,你也可以取而代之。然後馬上讓劉禪認諸葛亮做相父,交代劉禪要像對待親生父親一樣對待諸葛亮。諸葛亮被感動得五體投地,立即表示自己會為蜀漢奉獻一生。劉備聽後點點頭,然後把兵權交給李嚴。
  • 劉備擁有臥龍和鳳雛,為何還是不能一統天下?原來他犯了一致命錯誤
    按道理說,「伏龍鳳雛得一就可安天下」,但劉備把2個人才都弄到手裡了可還是不能匡扶漢室,這是為何呢?因為劉備用錯一個致命的人,他直接把整個蜀給坑了。諸葛亮是劉備生命中的1個重要貴人,沒有前者就沒蜀漢政權的建立。184—207年,劉備兄一直打拼了23年之久,可他卻一直沒能成功,幾經兜兜轉轉也不過是過著被人追著打的顛沛生活,直到遇到了臥龍才真正開始走上了逆襲的道路。
  • 《三國演義》劉備三顧茅廬前,司馬徽為何說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
    三顧茅廬是《三國演義》中的一個流傳度非常廣的故事,大人小孩,幾乎人人皆知,同時,也是劉備改變命運,開始走向正軌的一個轉折點。劉備作為漢室後裔,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的亂世中,一心想要匡扶漢室,成就一番大業,他東奔西走,招兵買馬,求賢納士。
  • 世界上最大的恩情莫過於知遇之恩(孔明遇劉備)
    諸葛亮用盡一生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即使用鑲星法都不能延長自己的壽命,抱憾而終。雖然諸葛亮一心匡扶漢室,可是連年戰爭,三國勢力均衡穩定時,諸葛亮還是選擇了逆天而行,在其他兩國都安享太平之際九次伐魏,生靈塗炭,上天動怒,所以在他用計火燒司馬懿之時,上天忽下大雨,孔明識天文地理之,卻沒料到有這場雨,才站在雨中許久留下「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這句話,如此悲涼。此後,孔明心力憔悴,把營帳扎在對司馬懿沒有威脅力的對面,然後過度勞累而死,不得不說是個悲劇。
  • 諸葛亮為何要勸劉備賜死劉封?14年後,他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
    但是,劉備這個時候就真的想直接除掉劉封嗎?答案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這麼簡單,其實,作為一國之主的劉備他深深明白,一個武將的重要性。西蜀目前已經失去了關羽,那麼劉備此時絕對不希望再失去劉封。那麼,劉備為何又突然下令讓劉封自盡呢?其真實目的又是什麼呢?其實在劉備下定決心要斬殺劉封之前,他是聽信了諸葛亮的勸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