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的恩情莫過於知遇之恩(孔明遇劉備)

2020-12-24 佛前化成蓮

諸葛亮用盡一生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即使用鑲星法都不能延長自己的壽命,抱憾而終。雖然諸葛亮一心匡扶漢室,可是連年戰爭,三國勢力均衡穩定時,諸葛亮還是選擇了逆天而行,在其他兩國都安享太平之際九次伐魏,生靈塗炭,上天動怒,所以在他用計火燒司馬懿之時,上天忽下大雨,孔明識天文地理之,卻沒料到有這場雨,才站在雨中許久留下「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這句話,如此悲涼。此後,孔明心力憔悴,把營帳扎在對司馬懿沒有威脅力的對面,然後過度勞累而死,不得不說是個悲劇。回想當初,孔明剛被劉備請出山時,鶴骨仙風,氣度非凡,一心想只想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匡扶漢室。不過,他也算是幸運的了,雖然不能逢其時,卻逢了其主,不象楊修和龐統擁有一身才華卻不能盡其才而死於他人之手。楊修是個性無拘束之人,早料到曹操對自己有所不滿,原本想報效朝廷一展才智無奈遇到曹操,覺得無意並早早就做好死亡的準備。龐士元,道號鳳雛,名聲已是不小,之後還獻了連環計,怎奈去見孫權,卻因相貌不好而不被重用,轉而見了劉備,幾經周折才被封為軍師,本想建功立業,卻慘死在落鳳坡,使孔明失一助手又失一知己。孔明和劉、關、張、趙意氣風發,打下三分之一的江山。孔明沉著冷靜,寬容納賢,在劉備死後,身感責任更加重大,卻無法像從前那樣從容了,在伐魏時看著以前的大將一個一個死去,漢室還沒有匡復,不得不感到焦慮啊。在用盡心機之時卻得不到上天的垂憐。

相關焦點

  • 本可以安享此生,卻因知遇之恩投其門下,並表示絕不後悔
    ,更願意過好自己的生活,雖然他明白自己的才能應該去幫助世人過上平安的生活,但卻一直缺少一個機會遇到明主。動漫中的諸葛亮未遇明主,三顧茅廬遇知音他深知自己的一身才能完全可以發揮的很好,但是卻因為沒有遇到一個明白自己的人,所以只願意生活在自己的茅草屋中,而這時劉備聽說了他的名氣,十分想要邀請他來幫助自己奪得天下,
  • 今年一道作文題讓人們重新認識了人間大恩:知遇之恩
    人間的恩情有很多種,但是今年的一道高考作文題卻讓人們對「知遇之恩」有了新的認識。今年的高考作文題共有11道,其中第一道便是關於春秋時期管仲與鮑叔牙的故事。鮑叔牙能夠輔佐公子小白登上國君位置,可見其才能非同尋常,為什麼還要把本屬於自己的相國位置拱手相讓?原因在於鮑叔牙和管仲其實是多年的好友,他深知管仲具有治理國家的大才能。在此之前,為了幫助家境貧寒的管仲,他以合夥做生意為名,自己出大本錢,卻把利潤的大頭讓給管仲,在歷史上留下了著名的「管鮑分金」的故事。
  • 劉備託孤兩人,為何世人只知諸葛亮而不知李嚴?孔明對李嚴做啥了
    李嚴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而從劉備的角度來看,他也並不希望諸葛亮獨掌大權。所以,劉備在臨死前託孤於諸葛亮和李嚴二人。 但世人只知諸葛丞相,又有誰認識李嚴呢?劉備明明是託孤於孔明於李嚴二人,為何在劉備死後,李嚴便遠離了蜀國的政治中心?諸葛亮到底對李嚴做了什麼呢?
  • 劉備關羽張飛劉禪孔明,如果在地府相聚,劉老闆會最先打哪個巴掌
    道理很簡單,我們在《三國演義》之中,便可很清楚的知道,劉備在郡涿縣的大街之上,每日尋找並發布自己的個人IP,也就是口號,「以匡扶漢室天下為己任」發誓要讓百姓過上好日子。其實稍微動一下腦子便知道,劉備早期的口號,其實非常恐怖,用現在的話來講,他完全是把自己當成了國家級領導,否則不會說出如此大手筆的話語。
  • 劉備、關羽、張飛、孔明姻親、血親知多少
    劉備、關羽、張飛、孔明姻親、血親知多少
  • 【讀通鑑】解謎赤壁之戰:只因說錯一句話,孔明被劉備「雪藏」十多年
    實際上,隨便一個投降派打開城門,劉備就沒有迴旋餘地了,就死定了。這才是劉備不打劉琮的真正原因。那麼,孔明為什麼要提這個建議呢?有人可能會說,孫策、孫權、曹操都是很年輕就當了一方霸主的,他們可以,憑什麼孔明不可以?但我們要看到,孫策不到二十歲就開始打天下了,孫權十三四歲就跟著哥哥上戰場,十五歲就當了縣令,曹操二十歲任洛陽北部尉、二十三歲任頓丘令,劉皇叔更是漂泊半生、幾度生死,這些,孔明都沒有。老實說,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踐的短板,孔明很短。皇叔當然不是真的「雪藏」孔明,而是對他進行了全方位的培養,之後,才敢於託孤於他啊。
  • 90後武當山道長| 焚香纂塵煙 操琴遇古今
    -焚香纂塵煙  操琴遇古今  「焚香操琴」在傳統文化中,既是一種雅士的精神需求享受,亦是道人們修道靜修之用。撫琴焚香時,靜心凝神;則心無旁騖,天人合一。四門洞開,只用幾個老兵看守城門,孔明坐於城樓之上,笑容滿臉,焚香操琴,故弄玄虛,司馬懿終於不敢輕進,撤兵而去。這等臨危不亂「焚香操琴」的胸襟氣魄,讓我每每回想都盪氣迴腸。
  • 華容道關羽放走曹操,源自一年前諸葛亮與劉備的謀劃
    曹操敗走華容道的故事出自《三國志·武帝紀》裴松之注引《山陽公載記》:公船艦為備所燒,引軍從華容道步歸,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羸兵負草填之
  • 劉備最大的失誤: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卻錯失了另一位絕世高人
    劉備在前路渺茫之際尋得諸葛亮,不惜舍下身份,三顧茅廬,最背後終於是用誠心感動了對方,獲得了良將一枚。在後世大多數人的評價中,劉備這「三顧茅廬」是極為令人稱讚的,也算是楷模之行;當然,與此同時也有一些不一樣的聲音存在著——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是他一生當中最大的失誤,尤其是在北宋時期的「三蘇」更是對此事談論道:「用諸葛孔明治國之才,而當紛紛之衝,則非其將」。
  • 三顧茅廬孔明的就職技巧
    《三國演義》毛宗崗批評本寫道:「此卷極寫孔明,而篇中卻無孔明······而見孔明之居,則極其幽秀;見孔明之童,則極其古淡;見孔明之友,則極其高超;見孔明之弟,則極其曠逸;見孔明之丈人,則極其情韻;見孔明之題詠,則極其俊妙······玄德一訪再訪,已不覺入其玄中,又安能已於三顧耶?」假如劉備是人才市場買方,孔明是人才市場賣方。
  • 劉備若是得了天下,首先被殺的功臣便是這二人,孔明看破不說破
    ,首先被殺的功臣便是這二人,孔明看破不說破東漢末年,天下三分,各路群雄佔據一方,相互制約。這三個國家中有一位皇帝,他白手起家,但憑藉著各路仁義之士的傾力相助,從一介布衣坐到了萬人之上的位置,大家應該都猜出了這位皇帝是誰,沒錯,他就是佔據蜀地的劉備。看過三國的我們都知道,劉備的手下有不少的能人異士,但究其一生都沒能一統天下,這對一些人來說可能也算得上是好事一樁,因為劉備一旦統一天下,肯定會對那些功高蓋主的功臣們下手,其中首當其衝的便是他們兩人。
  • 劉備有殊遇之恩的大臣有哪些?他們得到劉禪器重嗎?李嚴為何被廢
    最應該感謝劉備的人,當然是諸葛亮本人。劉備對他的知遇之恩,諸葛亮片刻都不敢忘記。很多人只記得諸葛亮對劉備的幫助有多大,沒有諸葛亮,劉備很難成就大業。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
  • 因為他的去世,劉備大哭:孔明誤我!
    在劉封回到成都地區後,諸葛亮便建議劉備將劉封賜死,劉備也聽從了這位丞相的建議賜死了自己的這位義子,於是作為蜀漢的一位功臣就這麼離開。 諸葛亮如此建議劉備也有著自己的原因。在當時劉封手上握有重兵,而且劉封本人勇猛無比,為蜀漢做出了無數的貢獻。但是諸葛亮卻害怕劉封會因此對蜀漢造成不利的影響。
  • 三國演義上水鏡先生說:孔明雖得其主不得其時,他知道劉備必敗嗎
    三國演義中水鏡先生向劉備推薦了臥龍鳳雛,但是他也知道劉備是打不倒曹操的,是無法興復漢室的,所以建議劉備去請諸葛亮後,司馬德操仰天大笑出門去,說了句: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水鏡先生大約知道,曹操是不可消滅的。
  • 世界上最好的語言,莫過於一個懂字!
    文/飛魚世界上最好的語言,莫過於一個懂字!愛之易求,懂之難得。愛有深有淺,有淡有斷,會散。可懂,不近不遠,不離不棄,不移不變。有句名言「天下有一人知己,可以不恨」。懂是,一種信任。懂是,一種牽掛。懂是,一種篤定。懂是,一種理解。懂是,一種叮嚀。懂是,一種在乎。懂是,一種契合。世上,最溫暖的事,莫過於一人懂。
  • 陳壽:孔明你胡說!
    我們都知道,三國演義中,羅貫中主要推崇蜀漢集團中劉備、諸葛亮、關羽、趙雲等歷史人物。書中的諸葛亮是一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奇門八卦無所不通,發明創造無所不會。可以借東風,可以借箭,也可以借壽命的十全十美的人物形象。魯迅先生評價其為「多智而近妖」。
  • 胖貂蟬、囉嗦劉備、輕浮孔明,「沙雕劇大師」福田雄一的三國世界
    首次加入「福田組」的大泉洋在劇中飾演「劉備」,不過一向給人性格寬厚、沉穩的形象的「劉備」,在福田雄一筆下卻是一個十分愛抱怨、愛發牢騷,甚至還有點囉嗦的君主。大泉洋也表示:「一開始我抓不太到角色,但後來導演跟我說這個『劉備』很愛發牢騷,我心想那我應該可以勝任這個角色。」
  • 徐庶真的是因母親之故離開劉備嗎不過是對劉備說的客套話罷了!
    首先,我們還原一下歷史上的真實情況。《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曹操南下,劉表次子劉琮不戰而降,當時,徐庶與劉備屯於樊城,聽聞此事後,劉備率眾南行,徐庶帶家眷與諸葛亮一起隨劉備逃亡,在當陽長坂坡被曹操大軍追上,徐庶的母親被曹操軍所擄,徐庶為了保全母親,辭別劉備,前往曹營。」 顯然,在歷史上並沒有曹操偽造徐母之書,騙徐庶投降曹操的橋段,而且也沒有記載表明劉備對徐庶的離去感到悲傷。
  • 竹中重治被稱為「今孔明」,逸話中的他和三國諸葛孔明太像了!
    實際上,對於竹中重治,日本歷史上只有寥寥幾筆的記載。 再來就是竹中重治隱居後,豐臣秀吉效仿「三顧茅廬」把半兵衛請出了山,他沒有跟隨織田信長,而是跟隨了提鞋出身的秀吉,這和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孔明出山的逸聞一致。
  • 龐統之死:看透劉備
    龐統起初是完全忠於劉備的,他先去東吳寄寓就是為了與諸葛亮、徐庶形成三方策應,決勝赤壁,曲線救劉。所以赤壁大戰一結束,龐統就直接來投劉備了。為了不讓劉備為難,他情願從最底層做起,並不急於出示魯肅和孔明的推薦信。果然,他在耒陽以真才實學徵服了劉備,孔明也不得不承認龐統高自己十倍。從這件事也可以看出,龐統若真想進入誰的班子,是總能想出辦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