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賜履按:從這一回起,講赤壁之戰,預計講三回。說起來,赤壁之戰,人人皆知,孫劉聯軍一把火燒了曹操的船隊,曹老闆敗走華容道,三國鼎立的態勢基本形成。但深入研究之後,又覺事情沒有那麼簡單,曹操究竟敗於火攻,還是敗於瘟疫?曹操為什麼要把戰船全都連起來?真的是因為兵士不習水性,容易暈船,戰船連為一體能夠消除船體顛簸嗎?還是有別的原因?赤壁之戰究竟發生在哪?赤壁還是烏林?赤壁和烏林是一江之隔,還是相距百裡以上?等等吧。就我查閱的資料,似乎好些個問題,在史學界也沒有定論。
我試著談談。還是以《資治通鑑》的脈絡來講,以其他史料來補充。
公元208年,曹操廢除了東漢的三公制,恢復了西漢初年的丞相、御史大夫制度。六月九日,曹操自任為丞相,七月,徵討荊州。
八月,劉表病死。小兒子劉琮繼位。
章陵郡(湖北省棗陽市南)太守蒯越、前從事中郎韓嵩及東曹掾傅巽(讀如迅)等勸劉琮投降曹操,劉琮向這老幾位作了一點無奈的掙扎,意思是咱連拳頭都不揮一下就投降,是不是也太沒面子了?幾位爺語重心長地告訴劉琮,對你來說,降比不降好,早降比晚降好,別再廢話了。劉琮於是投降。
九月,曹操到達新野縣(河南省新野縣),劉琮舉州投降,派人呈送皇上過去頒發給他爹劉表的荊州牧符節。很多曹軍將領懷疑劉琮詐降,幹部婁圭說:
不會是詐降。現在天下分裂,各地割據勢力都用皇上頒發的符節來抬高身價,招攬士民。劉琮連符節都送過來了,說明他是真心投降。
曹操於是接受劉琮的投降,率軍繼續向南進發。
劉備屯駐樊城(湖北省襄樊市漢水北岸,與當時的荊州治所襄陽一水之隔),劉琮不敢把投降的事告訴劉備。等到劉備發覺有些不對勁兒,派人去問劉琮,劉琮才命令屬官宋忠,前往通知劉備,我們荊州已經投降曹公了。而此時曹操已到宛城(南陽郡郡政府所在縣,河南省南陽市),劉備聽了宋忠的話,頓時石化,呆了半晌,咬著後槽牙對宋忠說:
宋忠啊宋忠,你特麼是來給我送終的嗎?你們這些人做的是什麼事兒!為什麼不早說?大禍臨頭才告訴我,這特麼也太過分了吧!
【宋忠,你特麼是來送終的嗎!】
說著,皇叔拔出刀來指著宋忠,又說,如今即使砍下你的腦袋,也不能解我心頭之恨,殺你這種人,髒了我的刀,滾!
隨後,劉備召集部屬,商量對策。有人勸劉備攻打劉琮,可以奪下荊州。劉備說:
劉表臨死時,把劉琮託付給我。我豈能違背信義,做這種只圖私利的事情?倘真如此,我死後有什麼臉去見劉表呢!
衣賜履說:哈,這裡有趣了。大家猜猜看,是誰勸皇叔打劉琮、奪荊州?哈,你再也想不到,是孔明誒。《三國志·劉備傳》載,(劉備)過襄陽,諸葛亮說先主攻琮,荊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
史學大師呂思勉先生在他的《三國史話》中認為,諸葛亮這話未必確實。因為當時的襄陽,人心不定,攻破自然是容易的,但轉瞬曹操的大兵來了,卻如何能守呢?「諸葛一生唯謹慎」,怕不會出這處主意吧?
我雖後輩小子,卻對呂先生這個判斷不能苟同。呂先生心地良善,老把人往好了想,往善了想,往完美了想,不想破壞孔明的形象,呵呵。
呂先生可能忘記了,孔明雖然是公認的大才,但出山的時候只是一個二十七歲的待業青年,本年也才二十八歲,除了隆中對策,寸功未立。孔明並非「一生」唯謹慎誒,沒出山的時候,孔明每自比管仲、樂毅,稱得上一個「狂」字吧?上一回我們講過,他對徐庶、石韜、孟建等人說,以你們幾個的才華,大約能做到刺史、郡守這個級別。那幾個人問他能做到哪一級。孔明但笑而不語。
【老大,咱們幹吧!】
怎麼看也不像是個謹慎之人。
而後世對他「一生唯謹慎」的評價,自然不錯,恐怕是後來慢慢歷練的結果,第一個教訓,我想,就是這次勸劉備攻打劉琮。
為什麼這麼說呢?
看,孔明說,現在打劉琮,就可拿下荊州。
皇叔怎麼說的呢?他說,我不忍心啊!
皇叔是老戲骨,很有帶入感。
他是不忍心嗎?當然不是。
如果皇叔真這麼幹了,不但拿不下荊州,而且名聲毀了。
我們知道,跟劉表這兒呆了幾年,皇叔的實力確實壯大了不少,但我們之前也講過,劉表發現不斷有人投奔劉備之後,就開始防備劉備了(《三國志·劉備傳》載,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陰御之)。因此,劉備擴張勢力,是有上限的,具體數字,幹部恐怕也就數十位,兵士萬把人吧(見《三國志·諸葛亮傳》)。想靠這點兒人搞掂荊州,倘若在平時,可以把劉表的嫡長子劉琦拉過來,打著「立嫡以長」的旗號幹一票,成功面兒還是不小的。但是,現在曹操親率大軍到達宛縣,距襄陽二百裡地,急行軍兩三天的路程,而襄陽城裡,全是劉琮的人,全是資深的降曹派,而且不乏蒯越、韓嵩、傅巽這樣的智謀之士,皇叔能拿得下襄陽嗎?退一萬步講,就算把劉琮誆騙過來,南下江陵拒守,就能擋得住曹操嗎?佔領一個地方,除了武力徵服之外,還需要鎮撫官員百姓,特別是在內有各種不服、外有強敵壓境的情況下,劉皇叔站得穩腳跟嗎?劉琮舉荊州主動投降曹操,曹操還用了兩三個月的時間進行安撫,之後才進軍赤壁的。人心準備,武力準備,後勤準備,什麼都沒做,豈可硬奪荊州?實際上,隨便一個投降派打開城門,劉備就沒有迴旋餘地了,就死定了。這才是劉備不打劉琮的真正原因。
那麼,孔明為什麼要提這個建議呢?
【孔明也是從十幾歲二十歲活過來的,呵呵】
我的理解,孔明年輕啊,自比為管仲、樂毅啊,沒有過走投無路、抱頭鼠竄的經歷啊。
皇叔,那可是資深跑路專家,是降、是打、是跑,皇叔恐怕是三國時期最有發言權的人物,沒有之一,他的本能反應就是最優策略。那麼,孔明建議一出,皇叔立即發現,這個高屋建瓴、視野開闊、提出隆中對策的年輕人,有些冒進誒,還需要歷練誒。讀過《三國志》的朋友,一定會發現,從赤壁之戰一直到劉備稱帝、諸葛亮當了蜀國丞相,十幾年間,孔明的存在感其實不強,一是沒有特別的事跡,二是幾乎沒有帶兵打過仗,有點像是被皇叔給「雪藏」了。
我不是否定諸葛亮的大才,我只想說,大才也需要歷練,也需要成長,無非是時間比別人短一些而已。有人可能會說,孫策、孫權、曹操都是很年輕就當了一方霸主的,他們可以,憑什麼孔明不可以?但我們要看到,孫策不到二十歲就開始打天下了,孫權十三四歲就跟著哥哥上戰場,十五歲就當了縣令,曹操二十歲任洛陽北部尉、二十三歲任頓丘令,劉皇叔更是漂泊半生、幾度生死,這些,孔明都沒有。老實說,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踐的短板,孔明很短。皇叔當然不是真的「雪藏」孔明,而是對他進行了全方位的培養,之後,才敢於託孤於他啊。
再囉嗦一句,有的讀者可能會舉韓信的例子,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韓信一天兵也沒帶過,上來就百戰百勝,怎麼解釋呢?我只能說,仔細研究史料,你就會發現,高祖封韓信為大將軍後,根本就沒給他兵權,而是一直帶在身邊歷練,直到兩年後,才放韓信單飛的。
【皇叔逃難】
皇叔率領部下,渡江經過襄陽,在城下呼喊劉琮,想說兩句話兒。劉琮既害怕又慚愧,不敢露面。史稱,劉琮左右親信和荊州的士人,有不少投奔劉備,跟隨南下。劉備到劉表的墓前祭奠,灑淚而去。到達當陽(湖北省當陽市東北)時,跟隨劉備的各色人等已達十餘萬,輜重車數千輛,每天只能前進十餘裡。這哪是逃命啊?簡直就是十萬人的自駕遊誒。劉備也不是一點兒打算都沒有,他派關羽率船艦數百艘,從水路南下,約定到江陵(南郡郡政府所在縣,湖北省江陵縣)會師。有幹部對劉備說,老大啊,您應當火速行動,佔領江陵,做好防守準備,現在人數雖眾,但能打仗的兵沒多少啊,如果曹軍殺將過來,怎麼抵擋嘛!劉備說,成就大業,以民為本,如今百姓前來追隨我,我又怎麼忍心捨棄他們呢?
曹操知道江陵儲存大量糧秣物資,決不能落到劉備手裡。於是,留下輜重,輕裝前進。到達襄陽後,聽說劉備已經南下,曹操親率五千精銳騎兵急速追趕(操將精騎五千急追之),一天一夜跑了三百餘裡,在當陽縣的長坂(當陽北)追上劉備。逃脫大師劉皇叔,再次拋下妻子兒女跑路,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人快馬逃走,曹軍俘獲了大量的人馬輜重。
【這肯定是根據《三國演義》創作的】
衣賜履說:此處,給我們的印象,曹老闆親自帶人追趕劉備。實際上並不是。《三國志·曹純傳》載,(曹純)從徵荊州,追劉備於長坂(阪),獲其二女輜重,收其散卒。《三國志·文聘傳》載,(曹操)授聘兵,使與曹純追討劉備於長阪。
可見,狂追劉備的,是曹純和文聘。我們以前介紹過,曹軍有一支特種騎兵部隊,叫虎豹騎,掌門人就是曹純。文聘是劉表的大將,派他一道前往,我以為一是此人對主人很忠誠;二是給曹純當嚮導、當參謀(後面我們還會講到他)。那麼,曹操為什麼沒有親自追趕劉備呢?我想,一方面,曹老闆得處理荊州投降之後的各種事務,穩定局面,萬一劉琮又反了怎麼辦?大家還記得張繡當年投降曹操,曹操挺嗨,睡了張繡的嬸嬸,張繡一怒之下重新反叛,殺了曹操的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愛將典韋,曹操本人也差點掛了(詳見拙文《曹操徵宛縣,得了一個女子,死了一個兒子》),所以,劉琮雖降,卻不可掉以輕心。另一方面,此時,曹操都五十四歲了,倘若來個一日一夜三百裡的極限挑戰,恐怕得累死在馬背上吧?那樣,皇叔真的可以從從容容收拾荊州了。
從《曹純傳》上來看,劉備還有兩個閨女被曹軍抓獲,史書沒有記錄這兩個閨女最終的結局。劉備丟掉老婆娃娃自己跑路,已經四五次了,成大事者,似乎不能把親情看得太重,讓人怎麼咂摸怎麼不是個味道誒。徐庶的母親被曹軍俘獲,徐庶向劉備辭行,指著自己的心口說:
我本來打算與將軍共同建立大業,全靠此方寸之地,現在失去老母,方寸已亂,留下無益,請從此與將軍分別。
於是去見曹操。
衣賜履說:《三國演義》裡,程昱設下計策,抓了徐庶老娘,逼徐庶降曹。徐庶走前做了兩件事:一是向劉備承諾,終生不為曹操貢獻計策,所謂「徐庶入曹營——一言不發」就是從這兒來的;二是臨走之前,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羅貫中老師把這個故事編得絲絲入扣,扣人心弦,端得好看。
項羽要煮劉邦的老爹,劉邦說,咱倆是兄弟,我爹就是你爹,如果你非要煮了你爹,別忘了給我送一碗湯過來。
劉備老爹死得早,沒來得及被別人抓,但劉備動不動就把老婆娃娃丟了。
比較一下,徐庶老娘被抓,徐庶就亂了方寸,顯然不是做大事的料,後來只做到了御史中丞。
有人向劉備報告說,趙雲向北逃走(意思是投降曹操)。劉備大怒,抓起手戟就向那人擲過去,說,子龍豈會丟下我逃跑!過了一會兒,趙雲懷抱劉備的兒子劉禪,保護著甘夫人趕到。
張飛率領二十名騎兵斷後,他據守河岸,拆去橋梁,手執長矛,怒目而視,對曹軍大喝道,張益德在此,不怕死的就放馬過來(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曹軍士卒無人敢於上前。
【正史上是「益德」,而非「翼德」】
劉備等人與關羽的船隊在漢水一個渡口碰到,渡過漢水(沔水),遇到劉琦及其所率領的一萬餘人,眾人與劉琦一起趕赴夏口(湖北省武漢市)。
曹操進駐江陵,任命劉琮當青州(山東省北部)刺史,封侯爵。連同蒯越等人,封侯爵的十五人。從監獄裡把韓嵩放出來,以朋友之情對待,請韓嵩評估荊州人士的優劣,一一任用。任命韓嵩當大鴻臚,蒯越為光祿勳,劉先任尚書,鄧羲任侍中。
衣賜履說:此處,《通鑑》有誤,韓嵩早就出獄了,他是力勸劉琮投降曹操的主要人物之一(見《三國志·劉表傳》),這裡是在黑劉表。韓嵩於公元199年被劉表下獄,如果到公元208年才被曹操救出來,《通鑑》一句話,讓韓嵩坐了十年牢,這是把劉表黑成尼格羅人種的節奏誒。荊州大將、南陽郡(河南省南陽市)人文聘,駐軍在外,防禦北方(實際上就是防禦曹操),劉琮打算投降的時候,通知文聘回來參加集體投降典禮。文聘說,我不能保全荊州,應該在這裡待罪。曹操渡過漢水後,文聘才來報導。曹操說,為什麼姍姍來遲啊?
文聘說:
先前,不能輔佐劉荊州以奉國家,他雖然去世,我希望據守漢水,保全州境。生不負於孤弱(劉琮),死後也不會有愧於故主(劉表)。但這又由不得我來做主,到了這個地步,實在是又悲又慚,哪有臉搶在頭裡來拜見呢!
說完,文聘放聲痛哭。曹操也被他感動,說,仲業(文聘字),你真是忠臣啊!於是,厚待文聘。
衣賜履說:我們前面講了,把皇叔追得屁滾尿流的,是曹純和文聘,所以,見文聘的時候,應該是在襄陽,而不是在江陵。《三國志·文聘傳》上寫得非常清楚,不知道司馬光為什麼視而不見。此前,魯肅聽到劉表去世的消息,建議孫權說:
荊州與我們相鄰,江山險固,沃野萬裡,百姓富足,如果能佔領荊州,就奠定了帝王的基業。現在劉表剛死,兩個兒子互相不服,官員將領也分為兩派。劉備是天下梟雄,與曹操矛盾很深,寄居在劉表那裡,劉表忌憚劉備的才幹而不能加以重用。如果劉備與劉表的兒子齊心協力,上下團結,我們就應當與他們和平相處,結為盟友。如果劉備與他們不是一條心,我們就該另打主意,以成就大業。我請您準許,我去向劉表的兩個兒子弔喪,並慰勞他們軍中的主要將領。同時勸說劉備,讓他安撫劉表的部眾,同心一意,共抗曹操,劉備一定會高興地接受的。這件事如果順利,天下可定。現在不趕快前往,恐怕會讓曹操搶了先。
孫權同意。
衣賜履說:以前我們講過,魯肅認為漢朝已經完了,他是堅定的抗曹派。早先,他建議孫權徵討劉表,控制長江,建號帝王,以圖天下。現在,魯肅略微調整了他的戰略,由吃掉荊州,改為聯合荊州,共同抗曹。他是孫、劉聯盟最早的倡議者和堅定的維護者。魯肅趕到夏口,聽說曹操大軍已向荊州進發,便日夜兼程前往,等他到達南郡(湖北省江陵縣)時,劉琮已經投降曹操,劉備已經南逃。魯肅北上,終於在長阪迎上劉備。魯肅向劉備轉達了孫權的意圖,並就天下形勢交換了意見。魯肅又問劉備說,您現在打算去哪裡呢?
劉備說,蒼梧郡(廣西梧州市)太守吳巨是我的老朋友,打算去投奔他。
魯肅說:
孫將軍聰明仁惠,敬重賢士,江南豪傑全都歸附於他。江東六郡,兵精糧多,足以成就一番事業。我如今為您打算,最好派一位心腹之人,前往江東聯絡孫將軍,共商大事。吳巨什麼東西,不過一個邊郡匹夫,隨時都會被人幹掉,豈可託身於他呢?
劉備聽後大為高興。
魯肅一扭臉兒,對旁邊的諸葛亮說,我是諸葛子瑜的朋友。
諸葛子瑜名為諸葛瑾,是諸葛亮的老哥,避亂到江東,擔任孫權的長史。從此,諸葛亮與魯肅也成為朋友。
【此二人關係確實一直都不錯】
劉備採納魯肅的計策,進駐鄂縣(湖北省鄂州市)的樊口(湖北省鄂州市西)。
大約十一月,曹老闆處理完各項事宜,打算率大軍從江陵順江東下。諸葛亮對劉備說,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
於是孔明和魯肅一起赴柴桑(江西省九江市)去見孫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