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義的赤壁之戰包括兩場大戰:赤壁之戰和南郡之戰。
赤壁之戰是以周瑜的3萬東吳軍隊為主力,劉備的2萬軍隊為輔佐,周瑜是聯軍的總指揮,周瑜擊敗曹操的謀略也是周瑜手下的黃蓋提出詐降計+火攻計,與劉備無關,赤壁之戰的全部功勞基本上都是東吳軍隊的,劉備的2萬人馬沒有起多大作用,僅僅是跑了個龍套而已。
南郡之戰同樣是以周瑜手下的3萬東吳軍隊為主力,劉備只是把關羽和張飛借給了周瑜,其中關羽負責絕北道,張飛負責攻城,同時周瑜各撥付了兩千軍隊給劉備,在南郡之戰進行得正熱烈的時候,劉備卻帶著自己的人馬去打荊南四郡了,算起來,南郡之戰劉備所屬的軍隊基本上沒有參與,只有關羽和張飛參與,因此南郡之戰也是周瑜獨自打下來的。
這樣算起來的話,劉備軍隊在赤壁之戰和南郡之戰都沒有起到多大的作用,看起來孫權擊敗曹操有沒有劉備那2萬人影響並不大,那麼事情的真相如何呢?孫權為什麼要跟劉備聯盟呢?
孫權之所以和劉備聯盟,有三個重要原因:
一、魯肅的戰略。
魯肅是東吳的戰略規劃師,也是孫權在戰略上最器重的人,在得知曹操南下的消息後,魯肅敏感地認識到將要出大事,當時荊州牧劉表病重,劉備客居樊城,曹操率領主力南下準備攻打荊州,魯肅認識到局勢將會發生大變化,原本戰火還沒波及到東吳,但魯肅主動向孫權提出要到荊州看一看,如果荊州內亂,魯肅認為東吳可以趁機攻打荊州,奪取地盤,如果荊州統一與曹操作戰,那麼東吳可以坐觀形勢。
魯肅是個很有眼光的人,在局勢將要發生變化前,就能意識到時局對自己一方的影響,提前作出規劃,當魯肅前往荊州的路上就得知劉表病死,繼任荊州牧劉琮投降,劉備向南逃走的消息,原本魯肅準備趕往襄陽的行程已經變得不可能,因此魯肅決定去江陵會劉備。
魯肅繼續前進,劉備在長坂一戰被曹操打得大敗,因此改變路線,不再前往江陵,改為到夏口投靠劉琦,魯肅因此也改變行程到當陽找劉備,魯肅見了劉備之後,有意聯合劉備共同抵禦曹操,這也是東吳政權首次有意向與劉備聯盟。
魯肅為什麼要聯合劉備?
這是魯肅的戰略思想所決定的。魯肅早在公元200年就一個榻上對的戰略規劃提供給孫權,這是東吳政權最早的戰略,魯肅在榻上對中提出漢室不可興,江東政權當下應該是穩妥發展,待機而動,與北方的曹操、荊州的劉表三方鼎立。
魯肅原來認為劉表可以作為一方勢力存在,現在劉表死了,他的繼承人投降曹操了,荊州唯一可以聯合的就只有劉備和劉琦了,魯肅最早提出與劉備聯合時,並不知道劉備有多少人馬,在那個兵荒馬亂的時代,想要準確知道劉備有多少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況且人馬多少並不是最重要的,劉備在荊州多年,深得人心,聯合劉備也能爭取荊州民心,所以魯肅決定聯合劉備。
魯肅在出發前肯定跟孫權提過聯盟荊州勢力共同抵抗曹操的戰略,否則以魯肅的地位,他不可能做決定擅自聯盟劉備,是魯肅向孫權建議聯盟劉備勢力共同抗曹,這也是孫權最早的聯盟劉備的思想來源。同時,魯肅聯盟劉備的戰略與諸葛高隆中對戰略不謀而合,這也是雙方聯盟的一個原因。
二、東吳的地緣政治
整個長江中下遊以南的勢力,除了孫權的江東集團之外,在曹操南下荊州之前,就只有劉表勢力,現在劉表病死,能夠代表荊州的投降勢力已經脅迫劉琮投降了,荊州的抵抗勢力只剩下劉備與劉琦。
換句話說,孫權如果不需要聯合外來勢力,那倒沒有問題,如果孫權感覺自身實力不夠的話,能夠聯合的外來勢力就只有劉備和劉琦,其他勢力根本幫不忙,比如劉璋、張魯、馬超這樣的勢力,根本幫不了孫權,只有劉備離孫權最近,也是最方便聯合的勢力,這是江東的地緣政治所決定的。
諸葛亮舌戰群儒
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地緣政治原因就是:劉備與劉琦的駐地是江夏郡,江夏郡就是今天湖北省的武漢市,這裡是與東吳的交界處,如果孫權打算投降曹操,那當然沒有必要聯合劉備,如果孫權打算抵抗曹操,那麼劉備就是唯一的聯合對象。
再說了,劉備的駐地在江夏,如果孫權不聯合劉備的話,曹操一旦滅亡了劉備,馬上就進入了孫權的地盤,對孫權來說,江夏郡放在劉備的手中比放在曹操的手中安全多了,同時江夏郡可以作為曹操集團與孫權集團的緩衝地區,曹操不可能越過江夏郡去攻打孫權,因為曹操與孫權之間隔了一個劉備。
三、孫權的利益與決策
孫權聯合劉備的政治利益遠遠大於孫權不聯合劉備的政治利益。
如果孫權不聯合劉備,那麼劉備投降了曹操,或者被曹操所滅亡,那都是孫權的政治利益受損,孫權與劉備的關係是唇亡齒寒的關係,當然要聯盟劉備了。
在劉備逃到夏口,諸葛亮隨魯肅到江東見孫權前後,孫權集團就已經決定了是投降曹操還是抵抗曹操的問題,孫權在魯肅和周瑜等人的勸說下,選擇了抵抗曹操,當然從孫權本人的政治利益來說,只有抵抗曹操,才能保證孫權本人的利益,孫權投降只會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這一點魯肅已經跟孫權說明了。
那一年的孫權只有27歲,不僅血氣方剛,而且雄心大志,孫權不是劉琮,孫權掌控政權的能力遠遠大於劉琮,甚至大於劉表,一個權力欲望如此強烈的孫權是不可能選擇投降之路的,從孫權的內心來說,他也傾向於選擇抵抗曹操,再加上魯肅與周瑜的建議,孫權最終決定了抵抗曹操。
孫權既然選擇了抵抗曹操,那麼所有曹操的敵人自然就是孫權的盟友,從理論上來說,即使孫權不聯盟劉備,兩人也是天然的盟友,如果可以聯合劉備,雙方抱團抵抗曹操,為什麼不聯盟呢?孫權單獨對付曹操,肯定要比聯盟劉備一起對付曹操的難度大。
所謂的政治,就是聯合一切盟友打擊敵人,孫權聯合劉備不在於劉備手下有多少士兵,而在於政治結盟,敵人的敵人就是盟友,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打擊敵人,才是政治利益的最大化,這就是孫權的政治決策。
孫權選擇聯盟劉備是在赤壁之戰和南郡之戰前,就確定好了,至於劉備在赤壁之戰和南郡之戰中的表現如何,那都是兩方已經結盟的狀態,無論劉備表現如何,兩方已經是盟友了,所以孫權並不是以劉備在赤壁之戰中的表現來決定是否聯盟,而是出於政治利益來考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