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中,東吳為何與實力弱小的劉備結盟?

2021-02-13 艾星維

廣義的赤壁之戰包括兩場大戰:赤壁之戰和南郡之戰。

赤壁之戰是以周瑜的3萬東吳軍隊為主力,劉備的2萬軍隊為輔佐,周瑜是聯軍的總指揮,周瑜擊敗曹操的謀略也是周瑜手下的黃蓋提出詐降計+火攻計,與劉備無關,赤壁之戰的全部功勞基本上都是東吳軍隊的,劉備的2萬人馬沒有起多大作用,僅僅是跑了個龍套而已。

南郡之戰同樣是以周瑜手下的3萬東吳軍隊為主力,劉備只是把關羽和張飛借給了周瑜,其中關羽負責絕北道,張飛負責攻城,同時周瑜各撥付了兩千軍隊給劉備,在南郡之戰進行得正熱烈的時候,劉備卻帶著自己的人馬去打荊南四郡了,算起來,南郡之戰劉備所屬的軍隊基本上沒有參與,只有關羽和張飛參與,因此南郡之戰也是周瑜獨自打下來的。

這樣算起來的話,劉備軍隊在赤壁之戰和南郡之戰都沒有起到多大的作用,看起來孫權擊敗曹操有沒有劉備那2萬人影響並不大,那麼事情的真相如何呢?孫權為什麼要跟劉備聯盟呢?

孫權之所以和劉備聯盟,有三個重要原因:

一、魯肅的戰略。

魯肅是東吳的戰略規劃師,也是孫權在戰略上最器重的人,在得知曹操南下的消息後,魯肅敏感地認識到將要出大事,當時荊州牧劉表病重,劉備客居樊城,曹操率領主力南下準備攻打荊州,魯肅認識到局勢將會發生大變化,原本戰火還沒波及到東吳,但魯肅主動向孫權提出要到荊州看一看,如果荊州內亂,魯肅認為東吳可以趁機攻打荊州,奪取地盤,如果荊州統一與曹操作戰,那麼東吳可以坐觀形勢。

魯肅是個很有眼光的人,在局勢將要發生變化前,就能意識到時局對自己一方的影響,提前作出規劃,當魯肅前往荊州的路上就得知劉表病死,繼任荊州牧劉琮投降,劉備向南逃走的消息,原本魯肅準備趕往襄陽的行程已經變得不可能,因此魯肅決定去江陵會劉備。

魯肅繼續前進,劉備在長坂一戰被曹操打得大敗,因此改變路線,不再前往江陵,改為到夏口投靠劉琦,魯肅因此也改變行程到當陽找劉備,魯肅見了劉備之後,有意聯合劉備共同抵禦曹操,這也是東吳政權首次有意向與劉備聯盟。

魯肅為什麼要聯合劉備?

這是魯肅的戰略思想所決定的。魯肅早在公元200年就一個榻上對的戰略規劃提供給孫權,這是東吳政權最早的戰略,魯肅在榻上對中提出漢室不可興,江東政權當下應該是穩妥發展,待機而動,與北方的曹操、荊州的劉表三方鼎立。

魯肅原來認為劉表可以作為一方勢力存在,現在劉表死了,他的繼承人投降曹操了,荊州唯一可以聯合的就只有劉備和劉琦了,魯肅最早提出與劉備聯合時,並不知道劉備有多少人馬,在那個兵荒馬亂的時代,想要準確知道劉備有多少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況且人馬多少並不是最重要的,劉備在荊州多年,深得人心,聯合劉備也能爭取荊州民心,所以魯肅決定聯合劉備。

魯肅在出發前肯定跟孫權提過聯盟荊州勢力共同抵抗曹操的戰略,否則以魯肅的地位,他不可能做決定擅自聯盟劉備,是魯肅向孫權建議聯盟劉備勢力共同抗曹,這也是孫權最早的聯盟劉備的思想來源。同時,魯肅聯盟劉備的戰略與諸葛高隆中對戰略不謀而合,這也是雙方聯盟的一個原因。

二、東吳的地緣政治

整個長江中下遊以南的勢力,除了孫權的江東集團之外,在曹操南下荊州之前,就只有劉表勢力,現在劉表病死,能夠代表荊州的投降勢力已經脅迫劉琮投降了,荊州的抵抗勢力只剩下劉備與劉琦。

換句話說,孫權如果不需要聯合外來勢力,那倒沒有問題,如果孫權感覺自身實力不夠的話,能夠聯合的外來勢力就只有劉備和劉琦,其他勢力根本幫不忙,比如劉璋、張魯、馬超這樣的勢力,根本幫不了孫權,只有劉備離孫權最近,也是最方便聯合的勢力,這是江東的地緣政治所決定的。

諸葛亮舌戰群儒

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地緣政治原因就是:劉備與劉琦的駐地是江夏郡,江夏郡就是今天湖北省的武漢市,這裡是與東吳的交界處,如果孫權打算投降曹操,那當然沒有必要聯合劉備,如果孫權打算抵抗曹操,那麼劉備就是唯一的聯合對象。

再說了,劉備的駐地在江夏,如果孫權不聯合劉備的話,曹操一旦滅亡了劉備,馬上就進入了孫權的地盤,對孫權來說,江夏郡放在劉備的手中比放在曹操的手中安全多了,同時江夏郡可以作為曹操集團與孫權集團的緩衝地區,曹操不可能越過江夏郡去攻打孫權,因為曹操與孫權之間隔了一個劉備。

三、孫權的利益與決策

孫權聯合劉備的政治利益遠遠大於孫權不聯合劉備的政治利益。

如果孫權不聯合劉備,那麼劉備投降了曹操,或者被曹操所滅亡,那都是孫權的政治利益受損,孫權與劉備的關係是唇亡齒寒的關係,當然要聯盟劉備了。

在劉備逃到夏口,諸葛亮隨魯肅到江東見孫權前後,孫權集團就已經決定了是投降曹操還是抵抗曹操的問題,孫權在魯肅和周瑜等人的勸說下,選擇了抵抗曹操,當然從孫權本人的政治利益來說,只有抵抗曹操,才能保證孫權本人的利益,孫權投降只會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這一點魯肅已經跟孫權說明了。

那一年的孫權只有27歲,不僅血氣方剛,而且雄心大志,孫權不是劉琮,孫權掌控政權的能力遠遠大於劉琮,甚至大於劉表,一個權力欲望如此強烈的孫權是不可能選擇投降之路的,從孫權的內心來說,他也傾向於選擇抵抗曹操,再加上魯肅與周瑜的建議,孫權最終決定了抵抗曹操。

孫權既然選擇了抵抗曹操,那麼所有曹操的敵人自然就是孫權的盟友,從理論上來說,即使孫權不聯盟劉備,兩人也是天然的盟友,如果可以聯合劉備,雙方抱團抵抗曹操,為什麼不聯盟呢?孫權單獨對付曹操,肯定要比聯盟劉備一起對付曹操的難度大。

所謂的政治,就是聯合一切盟友打擊敵人,孫權聯合劉備不在於劉備手下有多少士兵,而在於政治結盟,敵人的敵人就是盟友,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打擊敵人,才是政治利益的最大化,這就是孫權的政治決策。

孫權選擇聯盟劉備是在赤壁之戰和南郡之戰前,就確定好了,至於劉備在赤壁之戰和南郡之戰中的表現如何,那都是兩方已經結盟的狀態,無論劉備表現如何,兩方已經是盟友了,所以孫權並不是以劉備在赤壁之戰中的表現來決定是否聯盟,而是出於政治利益來考慮的。

相關焦點

  • 赤壁之戰中,抗曹的主力是東吳,為何孫權要與兵微將寡的劉備結盟
    赤壁之戰是三國時期舉足輕重的一場戰役,在這場戰役中,孫權和劉備聯合抗擊曹操。雙方在赤壁一帶發生大戰,周瑜統帥的東吳水軍,以火攻大破曹軍。戰後,曹操留下一部分兵力駐守江陵,自己率領主力北歸。周瑜和劉備分兵奪取了荊州的南部郡縣,奠定了鼎足三分天下的基礎。
  • 赤壁之戰,周瑜大智大勇贏得千秋盛名,劉備卻自私自利其心可誅
    戰役開始後,周瑜指揮若定,先後採用詐降計、火攻計,巧妙利用天時地利,最終在赤壁之戰中大獲全勝,不可一世的曹操,遭遇到自起兵以來罕見的大敗。曹操統一中原的勢頭至此被徹底遏制,從此對江東心有餘悸,終其一生未再敢進行渡江作戰。周瑜在此戰中大智大勇的表現,為他贏得了千古盛名。古人詩詞中提到赤壁之戰,都會把周瑜視為當之無愧的主角,對他進行熱情洋溢的謳歌讚美。
  • 赤壁之戰後,魏國佔天時,東吳據地利,蜀漢有人和,誰的優勢最大
    一方面由於曹操都是北方將領,士兵也都是北方人士,不論是身高還是氣力都是比南方的劉備孫權更高大勇猛;第二官渡之戰後到赤壁之戰,這期間已經有接近10年的時間讓曹操屯田養兵,招賢納士,使得曹魏政權的人才儲備、後勤供應等都是很充裕,只要假以時日積累就可以再次揮軍南下;第三魏國佔得天下十三州的一半,國土面積比起吳蜀兩國加起來還要大,這樣的實力是壓倒性的,有資料顯示當時魏國國土面積為291萬平方公裡,人口近500
  • 赤壁之戰以後,孫權為什麼沒去佔益州,劉備又是怎麼拿下的益州
    接著又聊了劉備如何借「荊州」,曹操又為何擔心劉備得到「荊州,今天駱駝繼續聊「赤壁之戰」之後得事,主要聊孫權為什麼戰後沒去佔益州,而劉備又是如何拿下的益州。喜歡三國的朋友可能都知道「隆中對」,那是諸葛亮為劉備做的國家發展規劃,在這份流傳千古的國家規劃中,諸葛亮特別提到了益州的重要性,因此大家對劉備取益州,往往感覺很自然,而對於孫權沒去取益州,則很少有人會提出疑問。其實在真實的歷史中,益州也是東吳的必爭之地。
  • 赤壁之戰後,劉備3萬兵馬,為何能擊敗擁兵10萬的劉璋?_益州
    原標題:赤壁之戰後,劉備3萬兵馬,為何能擊敗擁兵10萬的劉璋?當年諸葛亮在臥龍崗上的隆中對計策,第一步是取荊州為立腳點,第二步是得益州來發展壯大自己,第三步是待時機成熟後,通過荊州和益州兩面出兵北伐。在赤壁之戰孫劉聯軍大勝曹操的後,劉備也重新奪回荊州,並在荊州站穩了腳跟,但是赤壁之戰的勝利是防守反擊戰的勝利,劉備的軍事實力也就是和赤壁之戰稍有漲幅,並沒有什麼巨大的改變。為何劉備僅僅用了三萬兵馬,就戰勝了擁兵十萬的劉璋,得到了天下第一大州益州呢?
  • 赤壁之戰後,孫權奪取荊州南郡,他為何將其借給劉備?
    建安十三年,孫權、劉備組成的孫劉聯軍擊敗曹操,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
  • 赤壁之戰後,最有可能統一三國的不是曹魏,也不是東吳,而是蜀漢
    赤壁之戰前,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攜官渡之戰餘威,可以說一路勢如破竹,佛擋殺佛,神擋殺神,大有天下已盡入吾囊中的牛掰派頭。但赤壁一戰把他打回姥姥家,知道自己原來姓夏侯,不姓曹。這就出現了三國最大的怪事,三國最大最關鍵性的三次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無不如此,都是誰發動誰失敗,誰弱小誰勝利,誰跳的高誰摔得狠。官渡之戰成全了曹操,赤壁之戰成全了劉備,夷陵之戰成全了孫權。
  • 赤壁之戰曹操那麼多謀士為何看不出周瑜的火攻計來?
    可是三國演義畢竟只是小說,雖然將赤壁之戰描述得非常精彩,但那只不過是作者虛構的,在歷史上並不存在,像草船射箭、蔣幹盜書、龐統獻連環計、群英會蔣幹中計、借東風、三氣周瑜都是不存在的。當曹操率領水陸大軍沿長江東進時,孫權也與劉備達到聯盟協議,雙方共同組建的孫劉聯軍由周瑜和劉備率領,沿著長江自東向西水陸並進,陸路主要是在長江南岸,因為這裡是東吳的勢力範圍。
  • 拋棄年輕貌美的孫尚香,迎娶寡婦吳氏,劉備為何這樣做?
    拋棄年輕貌美的孫尚香,迎娶寡婦吳氏,劉備為何這樣做?在孫權的安排下,劉備這個老頭娶了年輕漂亮的孫尚香,成為孫權的姐夫。說起來,孫尚香是孫權的嫡親妹妹,是皇室成員,可為何劉備對她一點興趣都沒有,反而娶了一個寡婦吳氏?
  • 如果曹操在赤壁之戰中被殺死,劉備和孫權統一的機率會增加嗎?
    2021-01-13 11:41:23 來源: 歷史趣事錄 舉報   赤壁之戰
  • 華容道關羽放走曹操,為何諸葛亮如此安排,不這麼做,劉備死定了
    話說,在三國演義中刻畫了很多經典戰役,其中,最為世人所津津樂道的就是以少勝多的赤壁之戰。
  • 赤壁之戰 打敗曹操的不是孫劉聯軍?
    赤壁之戰的開始之前,曹操已經平定了北方戰場,覬覦南方。趁著荊州劉表病死、劉琮繼任的時機,曹操接受荀彧暗度陳倉建議,抄捷徑輕裝前進,直接逼得劉琮投降,佔了荊州。直到這時,一直依附劉表、屯兵樊城的劉備才察覺到曹操的到來,撤兵至樊口。面對號稱八十萬人馬、來勢洶洶的曹操,身處困境的劉備,只能與江東孫權結盟,共拒曹兵。
  • 在赤壁之戰中,曹操都死了哪些大將?具體有多大損失?
    說到三國,很多人會想到赤壁之戰。這一戰,既是三國時期重大戰役,也是曹操生平打得最恥辱的一戰。當年曹操準備拿下劉備,剿滅孫權,然後安享晚年。可惜的是,他陷入到了這樣的想法中不能自拔,被現實給教訓了一番。要知道,如果將一個人逼急了,這個人是什麼事情都會幹出來的。
  • 臥龍,鳳雛,冢虎,幼麟四位人才,劉備得其三為何仍然失敗?
    此時劉備雖然弱小,但諸葛亮為他分析天下大勢制定吞併荊州、奪取益州、出兵關中的《隆中對》計劃,劉備茅塞頓開拜諸葛亮為軍師。東吳大都督周瑜早已覬覦荊州,本想趁勢奪下荊州。諸葛亮快人一步,事先命令大將關羽奪下荊州要地南郡,而後通過南郡士族的支持快速吞併荊南四郡,幫劉備從一個新野守將變成荊州之主,具備爭霸天下的實力。得到龐統拿下益州龐統雖然是諸葛亮同窗,但實際上在劉備徵討荊南四郡時期加盟。曾經因為樣貌醜陋被劉備輕視,後來諸葛亮再次提醒劉備龐統的能力,龐統用一個下午的時間處理完縣裡一個月的政務,明察秋毫滴水不漏終於得到劉備任何,隨即拜龐統為右軍師。
  • 孫劉聯盟為何如此脆弱?是劉備一毛不拔,還是孫權斤斤計較?
    荊州戰略地位太過重要,魏蜀吳三方誰也不願放手 三國「三大戰役」中,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兩戰其實都是因爭奪荊州而引發,由此可見荊州的戰略重要性
  • 劉備妻子孫尚香被騙回東吳之後,是為劉備殉情?還是再婚生子?
    《三國志》中的孫夫人,野史和正史都沒有提過她的真名,孫尚香的稱呼是出自戲劇《甘露寺》,《三國演義》中是以孫仁來稱呼孫夫人,在《兩軍師隔江鬥智》中則被稱為孫安,咱們且以孫尚香來作為她的名字。
  • 劉備和孫尚香結婚時正當壯年,為何兩人數年的婚姻,竟然沒有孩子
    在《三國演義》中,對這個情節予以了加工。作者將劉備結親與去東吳找孫權借南郡這兩件事結合起來,寫出了二氣周瑜的精彩故事。在書中,孫尚香與劉備結親成了孫權誘騙劉備上鉤的誘餌。在諸葛亮的錦囊妙計下,劉備順利將孫尚香娶回荊州,周瑜則留下了賠了夫人又折兵的笑話。其實,在歷史上情況並沒有那麼複雜。孫尚香與劉備的婚姻就是一場政治聯姻。
  • 從涿郡起兵到赤壁之戰,聊一聊劉備軍隊中的成分
    在''赤壁之戰''之前,劉備基本上過著顛沛流離、寄人籬下的生活;而在''赤壁之戰''之後,劉備才能夠在荊州站住腳跟,並且迅速地發展起來。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從涿郡起兵到''赤壁之戰'',劉備軍隊中的成分。涿郡起兵到寄身公孫瓚時期劉備是幽州涿郡涿縣人,他是以鄉勇的身份起兵,在自己的老家。最開始跟隨劉備的''軍隊'',也都是一批幽州的輕俠少年。
  • 劉備過江迎娶孫尚香,為何只帶著趙雲?諸葛亮這一手成就了劉備
    因為聯盟,這才有了後來的赤壁之戰。戰後,孫權本來是想拿下荊州,但還是被諸葛亮搶了先。這樣的結果讓孫權很不滿意,於是想出了用嫁妹妹的方式讓劉備過江迎親,其實真正的目的是為了拿住劉備。然而,諸葛亮怎會看不透東吳的招式,直接派了趙雲跟著,最終讓東吳賠了夫人又折兵。
  • 【中華點將錄】 赤壁之戰的真正指揮官,東吳基業的開創者,為何成了心胸狹隘的大反派?
    赤壁之戰的對陣雙方,一方是統一大半個北方、又剛剛取得荊州的曹操大軍;另一方則是孫權和劉備聯軍。然而蘇軾蘇東坡在詞中卻只提到了「周郎」,並沒有劉備和諸葛亮的名字。這位「羽扇綸巾」的周郎,就是赤壁之戰的真正主角——周瑜。周瑜,字公瑾,廬江舒城人(今安徽舒城)。巧合的是,三國時期另一位名士、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字子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