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曹操那麼多謀士為何看不出周瑜的火攻計來?

2021-02-23 艾星維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描述得可是相當精彩,湧現出一個又一個經典故事,有草船射箭、蔣幹盜書、龐統獻連環計、群英會蔣幹中計、黃蓋苦肉計、詐降火攻計、借東風、三氣周瑜等等,讓人津津樂道,甚至還有徐庶識破黃蓋的苦肉計、闞澤的詐降計、龐統的連環計。

三國演義中的記載是說徐庶識破了周瑜一方所有的計謀,但由於徐庶怨恨曹操逼死了自己母親,所以立誓終身不為曹操獻上一計,並沒有向曹操說破計謀,而是藉故離開了,之後便是孫劉聯軍火燒83萬曹軍。

可是三國演義畢竟只是小說,雖然將赤壁之戰描述得非常精彩,但那只不過是作者虛構的,在歷史上並不存在,像草船射箭、蔣幹盜書、龐統獻連環計、群英會蔣幹中計、借東風、三氣周瑜都是不存在的。

火燒赤壁

真實的赤壁之戰其實是這樣的:

曹操南下襄陽,劉琮投降,曹操率領五千虎豹騎兵日夜兼程,在長坂大敗劉備,劉備逃到江夏郡投靠了劉琦,曹操沒有繼續追趕劉備,而是南下來到了南郡治所江陵城 ,這也是整個荊州最為重要的戰略要地,同時曹操順勢佔領了整個荊州除江夏郡之外的所有地盤,實際控制了襄陽郡和南郡,至於荊南四郡只是名義上控制。

僅僅在佔領荊州兩個月後,曹操開始兵分兩路攻打江夏郡的劉備,一路由江陵城(今湖北荊州)出發,沿著長江自西向東水陸並進,陸路主要是在長江北岸,因為南岸還不是曹操實際控制,這一路由曹操本人親自率領,兵力在史書上沒有記載,至少有七八萬人,大部分是荊州降軍,曹操本部兵馬約佔三分之一,這一路也就是參與赤壁之戰的所有曹軍。

曹操

另一路由襄陽出發,沿漢水自北向南出發,由都督護軍趙儼統領于禁、張遼、張郃、朱靈、李典、路招、馮楷七路人馬約三萬多人,沿漢水南下,這一路人馬最終沒有參與赤壁之戰,戰爭就已經結束了,因為曹操本部在赤壁敗得太快了。

當曹操率領水陸大軍沿長江東進時,孫權也與劉備達到聯盟協議,雙方共同組建的孫劉聯軍由周瑜和劉備率領,沿著長江自東向西水陸並進,陸路主要是在長江南岸,因為這裡是東吳的勢力範圍。

赤壁之戰是一場意外的遭遇戰,曹操原本就是攻打劉備的,因為沿長江東進,首先就需要越過江夏郡,江夏郡是劉備和劉琦的地盤,而孫劉聯軍則是主動出擊尋找曹軍,雙方在赤壁相遇,於是爆發了赤壁之戰前的首場水戰。

這一戰曹軍失敗了,因為水軍是東吳的強項,曹操所率領的大部分是荊州投降過來的水軍,荊州最精銳的水軍原本在江夏郡,是用來對抗東吳的精銳,可惜在劉琦手中,而江陵水軍與襄陽水軍由於缺少實戰,根本不如江夏水軍。

赤壁之戰地圖

所以曹操在首戰失敗的原因是水軍太弱,水軍會戰失敗後,曹操率領所有大軍退到長江北岸的烏林安營紮寨,而孫劉聯軍則退到長江南岸的赤壁安營紮寨,雙方形成南北對峙階段。

曹操的士兵大多是北方人,不習慣南方的水上顛簸,於是曹操命令把所有戰船首尾排在一起,沒有用鐵索連船,那只是演義的虛構,只是把船隻整齊地首尾相連排在一起,以減少水流的顛簸。

雙方形成對峙後,如果東吳用水軍強攻曹軍,即使勉強能打贏,損失也非常大,況且曹軍實力遠強於孫劉聯軍,黃蓋看到曹軍的破綻,於是向周瑜提出以自己詐降,獲得向曹操投降的機會,然後再利用投降的機會用點火的戰船衝向曹營,那樣就能擊敗曹軍。

同瑜同意了黃蓋的建議,做好一切準備,在黃蓋投降之時準備了數十艘蒙衝戰艦隨黃蓋一起投降,在離曹營只有二裡遠的地方,黃蓋點燃了數十艘火船,船趁著風勢直接衝向曹營,當時曹營還有很多人圍觀說是黃蓋投降來了,結果迎接他們的都是火船,之後的結果所有人都知道了,曹操大軍被一把大火燒了個乾淨,大敗逃回北方。

長江水戰

黃蓋的詐降計是真的,火攻計也是真的,但三國演義上其他的事件都是虛構的,在周瑜詐降加火攻這整個計劃中,為何曹營一點防備都沒有?曹操不是有五大謀士嗎,難道都沒有看出周瑜的計謀來?

黃蓋計謀能夠成功的關鍵其實不在於人為因素,而在於地形和自然天氣原因,黃蓋雖然在離曹營二裡遠時點燃了戰船,其實那些燃燒的戰船上面是沒人的,是依靠風力衝向曹營的,而黃蓋的敢死隊則跟在火船的身後,作為第二波攻擊曹營的。

問題的關鍵就是那些燃燒的戰船為何無人駕駛能衝向曹營呢?

首先要看一下地形,孫劉聯軍在長江南岸,曹操在長江北岸,從南岸向北岸進發,在地理位置上來看,就等於從東南方向西北方進攻,如果船隻無人,那就必須得有風,說得明白點,就得有東南風。只有颳起東南風,那些無人駕駛的火船才會自動衝向曹營,雖然只有二裡地。

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發生在公元208年12月,12月是標準的冬季,天氣寒冷,這個季節一般刮的是北風或者西北風,按照地理常識來看,是絕對不可能刮東南風的,東南風一般是夏秋兩季才會刮的風,而曹操本人,包括曹操手下那些身經百戰的將軍和謀士們,對於基本的天氣常識還是懂的。

換句話說,從曹操開始,包括他手下的荀彧、程昱、荀攸、賈詡等謀士都知道冬季不可能颳起東南風而讓投降的黃蓋帶來火攻,曹操並非沒有懷疑黃蓋,也並非沒有防備火攻,一是因為志在必得,二是因為現實自然條件和天氣原因也不可能讓黃蓋等人有所作為,曹操無非想看看黃蓋到底是真降還是假降,以曹操的風格,即使黃蓋投降,他身後的軍隊肯定也是做好了安排的。

然而匪夷所思的是,大冬天的颳起了東南風,黃蓋在離曹營二裡地的時候點燃了戰船,二裡按船隻的行駛速度來看,只有五六分鐘就能到達曹營,曹操即使準備再充分,再有把握也不可能在五六分鐘時間破解攻來的火船。

現在看來,赤壁之戰曹操失敗的真正原因不是那麼多謀士為何看不出周瑜的火攻計,而是這個匪夷所思的原因:大冬天的颳起了東南風。只能說常年生活在長江邊的東吳人更熟悉地形和天氣原因,這可不是諸葛亮借的東風啊,而是自然界奇特的自然現象。

參考資料:《後漢書》《三國志》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赤壁之戰時,曹操那麼多謀士,卻沒有一個看出火攻之計的?
    熟悉三國的人,一定對赤壁之戰十分熟悉,這場戰爭對於三國鼎立而言是至關重要的,可以說要是沒有赤壁之戰的發生,曹操可能就已經直接一統天下了,正是赤壁之戰的失敗,才促使原本勝券在握的曹操只能無奈三分天下。有人覺得十分好奇,明明赤壁之戰的時候,曹操身邊有那麼多優秀的謀士,為何就沒有人看出來對方有詐,沒有人會考慮到火攻之計呢?
  • 赤壁之戰,曹操死了哪些大將?說出來真丟臉,是曹操心裡永遠的痛
    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又,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此乃曹操之疏也!其實當時諸葛亮便指出了曹操當時最大的幾個缺陷,一者曹操當時沒有聽取手下謀士賈詡的建議,在荊州休養生息,安撫民心。其二,忽略了自己的大軍,乃是陸地之王,並不擅長於水戰。其三呢,正是曹操兵士已然成為驕兵。試想,兩個月的時間拿下天下大州,不管是將軍,還是兵士估計都會有些飄。
  • 赤壁之戰,周瑜大智大勇贏得千秋盛名,劉備卻自私自利其心可誅
    周瑜此時卻力排眾議,慷慨陳詞,力主與曹軍決一死戰。他並非僅憑著一時血氣之勇,而是在充分研判雙方實力對比的基礎上,才做出的這個決定。周瑜精準判斷出,曹軍雖然號稱80萬,其實連20萬都很勉強。而且曹軍中新降附的青州兵與荊州兵,「心尚狐疑」,不會盡全力為曹操賣命,況且曹軍絕大部分都是北方人,長於陸戰交鋒,對水戰並不在行。因此曹軍人數雖眾,總體戰鬥力並不強,實屬一群烏合之眾。
  • 赤壁之戰 打敗曹操的不是孫劉聯軍?
    孫權的謀士普遍認為應該學劉琮,儘早投降避免刀兵之禍,但是身負父兄大業的孫權經過深思熟慮,最終決定以逸待勞,與劉備合兵,任命周瑜、程普為都督,同曹操開戰。關於戰爭的過程,其實並不複雜,孫劉兩軍逆水而上,在赤壁與曹操的水軍相遇,憑藉著士氣和經驗,一舉打敗曹操水軍,逼得曹操把水軍引向烏林一側,與陸軍會和,操練軍馬,等待時機。
  • 赤壁之戰中,多疑的曹操為何會中周瑜的「苦肉計」?務實惹的禍
    既然深諳權謀之道、慣於洞察人心,那麼必然也生性多疑,不會輕信於人。赤壁之戰東吳之所以大獲全勝,估計很多人會津津樂道此戰核心人物——周瑜精心導演的一出「苦肉計」,為此還誕生了一家喻戶曉的歇後語: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周瑜和黃蓋這麼「賣力、逼真」地演戲,自然是演給曹操派來的使者看的。也正是因為周瑜黃蓋演得真,使者看得「切」,才成為了黃蓋「真心投降」的鐵證。
  • 赤壁之戰中,東吳為何與實力弱小的劉備結盟?
    赤壁之戰是以周瑜的3萬東吳軍隊為主力,劉備的2萬軍隊為輔佐,周瑜是聯軍的總指揮,周瑜擊敗曹操的謀略也是周瑜手下的黃蓋提出詐降計+火攻計,與劉備無關,赤壁之戰的全部功勞基本上都是東吳軍隊的,劉備的2萬人馬沒有起多大作用,僅僅是跑了個龍套而已。
  • 蔣幹兩次坑慘曹操,赤壁之戰後他去了哪裡?結局如何?
    在這一戰中,曹操損失了十幾萬大軍,使他短時間內無力南下統一全國,被劉備和孫權抓住機會快速壯大,天下由一家獨大變成了三足鼎立。赤壁之戰前,曹操佔盡優勢,大有一統天下趨勢,但因諸多因素,慘敗於赤壁,而這些因素中,有他的謀士蔣幹的身影。在赤壁之戰中,蔣幹連坑曹操兩次,最終導致曹操赤壁慘敗。赤壁之戰後,蔣幹又去了哪裡呢?他的結局如何?
  • 蘇軾的念奴嬌,為何只寫周瑜而不寫諸葛亮?赤壁之戰的真相是什麼
    ,就好像不會做造型一樣,觀眾看多了這樣同質的諸葛亮形象就以為「羽扇綸巾」是諸葛亮個人的防偽標誌。蘇軾赤壁之戰的時候在場嗎,他怎麼知道周瑜羽扇綸巾?」 蘇軾是北宋人當然不在場,他沒看到周瑜當時是什麼造型,他這樣寫只是出於文人的想像力,用「羽扇綸巾」來烘託周瑜睿智儒雅的形象,以及表現他身為東吳統帥對指揮戰事從容鎮靜的信心。
  • 假如赤壁之戰是曹操自己放的火……
    說來說去,故事的畫風還是這個樣子那麼赤壁之戰有沒有什麼別的展開方式,來顛覆下《三國演義》塑造的角色形象?比方說,曹操不是反派奸雄,甚至火燒赤壁根本就不存在?你還別說,在正史記載中,還真能找出蛛絲馬跡來支撐這種理論。《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裡,赤壁之戰的篇幅僅22字:「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
  • 只比孫劉多2萬,現實中的赤壁之戰曹操沒那麼多軍隊
    今人對赤壁之戰的了解大多源自《三國演義》。不過相信大家也都很清楚,《三國演義》作為一部小說,其內容與真實歷史並不完全相符。曹操在小說中統領的八十三萬大軍,在現實中並不存在。那麼,歷史上曹操在赤壁究竟投入了多少兵力呢?真實情況可能會讓你大跌眼鏡。圖:赤壁之戰實際發生在漢口以東,樊口以西的浦口赤壁。這不僅可從史料中推理出來,還有考古證據佐證。
  • 三國時期十大頂級謀士,袁紹孫權劉備各得其二,其餘皆在曹操帳下
    那麼我今天就來跟大家一起看看三國時期的十大頂級謀士吧,希望大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如有爭議,評論隨意哦~  第十位:徐庶   相信徐庶的名字大家都已經耳熟能詳了吧,早期在水鏡先生司馬徽的指點下加入了劉備勢力,成為了其第一任謀士,並且在上任後的第一場戰鬥中就識破了曹仁的八門金鎖陣。曹操曾問過手下謀士程昱:徐庶之才比你如何?程昱回答到:十倍於我。
  • 為什麼說赤壁之戰曹操必敗?有3大原因,第3點很少有人知道
    謀士賈詡認為不能取勝,又不敢明說,婉轉勸阻道,「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漢南,威名遠著,軍勢既大;若乘舊楚之饒,以饗吏士,撫安百姓,使安土樂業,則可不勞眾而江東稽服矣。」 曹操收拾了袁紹的殘餘力量之後,出兵荊州,劉表之子劉琮不戰而降,這讓曹操的自信心有點爆棚,就沒有把賈詡的勸阻當回事。赤壁戰敗之後,曹操才嘆道,如果郭嘉還在,必定不會這樣。
  • 四大系列之三國四大謀士,諸葛亮、郭嘉、司馬懿、周瑜
    三國時期,名臣良將紛紛登場,都留下了濃重的一筆,其中謀士和名將是其中最受人們喜愛的群體,三國眾多的謀士中哪幾個可堪稱為最強呢? NO2、郭嘉 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東漢末年曹操帳下著名謀士。
  • 赤壁之戰中,坑了兩次曹操的蔣幹最後結局如何?
    ————車爾尼雪夫斯基  《三國演義》中曹操經歷了兩場重要戰役,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前一場奠定了曹操在北方霸主地位的基礎,另一戰則被逼敗走華容道。在這場曹操想要橫掃南方的戰爭中有一個重要人物起了很大的反作用,他就是蔣幹,在這場戰役中他坑了曹操兩次,蔣幹最後結局是怎麼樣的呢?
  • 諸葛亮與周瑜以少勝多的戰役是哪個?
    赤壁之戰九月,曹軍進佔新野(今屬河南),時劉表已死,其子劉琮不戰而降。依附劉表屯兵樊城(今屬湖北)的劉備倉促率軍民南撤。曹操收編劉表部眾,號稱八十萬大軍向長江推進。劉備在長(今湖北當陽境)被曹軍大敗後,於退軍途中派諸葛亮赴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會見孫權,說服孫權結盟抗曹。
  • 事實的真相讓人更加佩服曹操
    導讀:《三國演義》描述赤壁之戰前夕,曹操被周瑜水軍打敗了幾次,於是就有了招降周瑜的想法,這時候,周瑜少年時的同窗好友,蔣幹毛遂自薦,說自己有把握說服周瑜來降。而周瑜當時正擔心蔡瑁和張允幫助曹軍訓練好水軍,於是,將計就計,擺下「群英會」,誘導蔣幹盜走假造的蔡瑁和張允的投降書。
  • 赤壁之戰,一場皆大歡喜的戰爭
    那麼問題來了,同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官渡之戰「,曹操英明神武、運籌帷幄,決勝千裡,曹操的大謀士荀彧、荀攸、賈詡等也個個不遜於諸葛亮,為何到了赤壁之戰,曹操變成了一個類同於袁紹般的「蠢貨」,打了一場敗得一塌糊塗的戰爭? 《三國演義》中的赤壁之戰,那只是文學作品的演繹,文學作品不等於史實。
  • 三國十位頂尖謀士,曹操擁有5人,孫權袁紹各得2人,劉備得1人
    而在三國之中的謀士搶奪戰中,曹操以五位謀士高居榜首,孫權和袁紹排名第二,劉備則只得到了一位人才。曹魏的五位謀士先來看看曹魏的五位謀士。荀彧應該是曹操的首席謀臣了,荀彧在職期間不但為曹操獻出了很多的計策,還給曹操推薦了許多的人才。曹操之所以不缺人才,這完全是荀彧的功勞。
  • 只有周瑜指揮赤壁之戰?其實劉備也不是打醬油
    只有周瑜指揮赤壁之戰?,很多人也以為赤壁之戰是周瑜自己打的,可事實是這樣嗎?那時劉備的確很弱,我一直覺得他沒有什麼太強的實力,只是孫權拉來了一個幫手而已,不過說實在的,也許很多人不知道,赤壁之戰中,劉備的確是全軍覆沒,也的確算得上是主力部隊了,雖然火燒赤壁有周瑜的實力,但當年劉備所起的作用也絕對不能輕易忽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確應該改變一下自己對歷史的看法。
  • 名字最好聽的五位三國謀士,周瑜第5,郭嘉第2,第一無人不服
    5、名字最好聽的五位三國謀士,周瑜第5,郭嘉第2,第一無人不服,周瑜,字公瑾,都知道周瑜長得很帥,名字也很好聽。瑜和瑾都是美玉的意思,這樣的樣子恰好很符合周瑜翩翩公子的形象。不僅如此,周瑜的能力也十分出眾,21歲追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之後於赤壁之戰中大敗曹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