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懸殊的實力對比和充滿戲劇性的展開,赤壁之戰一直是華人圈裡知名度最高的一場古代戰爭。
自《三國演義》以來,圍繞這場戰役展開的小說電影電視劇層出不窮,而海量的二次創作更是逐漸塑造了出了部分三國英雄在大眾腦海中的形象——「縱火狂魔」周公瑾、「願打願挨」的老黃蓋還有「天氣之子」諸葛亮……
但縱觀這些二次創作內容。基本上還是很難跳脫出《三國演義》對於角色的塑造,可以說,一部《三國演義》,在成就了無數經典角色的同時,也鎖死了我們對三國時代的視野。
說來說去,故事的畫風還是這個樣子
那麼赤壁之戰有沒有什麼別的展開方式,來顛覆下《三國演義》塑造的角色形象?比方說,曹操不是反派奸雄,甚至火燒赤壁根本就不存在?
你還別說,在正史記載中,還真能找出蛛絲馬跡來支撐這種理論。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裡,赤壁之戰的篇幅僅22字:「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在這個記錄中,赤壁之戰似乎僅僅是曹操與劉備之間的遭遇戰,且只是「不利」,曹操是因為大規模疾病而主動撤退的。而這場「大疫」,在其他人的傳記中也確實找的到對應的資料和依據。
至於怎麼解釋在東吳人物傳記裡出現的的大火,曹操也有自己的說法,根據《三國志·吳志·周瑜傳》裴注引《江表傳》的記載,赤壁敗後曹操寫信給孫權,言「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也就是說,按曹操的說法,這火是他自己放的,跟周瑜劉備程普都沒啥關係。
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三國志》的記載裡有兩個版本,那麼為啥關於「孫劉聯軍火燒赤壁」的衍生創作多如繁星,卻很少見到有人以「曹操自己燒了船」展開創作呢?
原因也很簡單,一方面,曹操「自己燒自己」在諸多案例裡算是孤證,在其他史料裡得沒有佐證,裴松之做注所引用的《江表傳》,早已消失於歷史長河,無從循證。很可能是曹操好面子故意這麼說。而更重要的一點是,從曹魏方面講赤壁之戰,沒有啥故事性層面的突破口。
要知道,雖然孫劉聯軍火攻破曹一直也存在「一把火究竟能不能燒光曹操艦隊」和「總指揮是劉備還是周瑜」等諸多爭議,但總體而言,無論是「周瑜」還是「劉備」為主,這個論述的故事性一直不弱——有內部決斷的爭議,有針鋒相對的謀略,有最終執行的多樣化,豐富的參與者,給了人們塑造人物和建立衝突的契機,讓參與故事的人都能有豐滿的角色塑造。
而曹操這邊,不說「遭遇大疾且進攻受挫後撤軍」這事實在缺乏看點,內部也沒有什麼可以用來編織故事的角色。因此,在文學作品改編上,一直難以成為主角。少有的幾個挑戰者,也未得靈魂,無法平衡好還原歷史與適度演義,口碑稀碎。
但最近,一部名為《川流》的短片,卻以這種少見的角度,從曹軍被惡疾打敗為切入口,重新呈現了赤壁之戰的故事,本片主角是曹軍營下兩個小小的水軍屯將,他們在戰場上勇猛殺敵,目標是破敵船百艘領取賞銀。在一次戰鬥之後,弟弟江流身染惡疾,隨著身邊兄弟接連染病,江川心態也隨之發生變化。在曹營酒宴上,來投降的黃蓋和龐統,正在推銷他們的「鐵索連船」方案,突然闖入的江川,與一旁的軍師程昱,展開一場關於「要不要藉機擊潰東吳」的辯論。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對曹操給出了另一面的解讀,既有奸雄的狡猾,又有英雄的決斷,形象立體而複雜。
點擊視頻觀看短片《川流》
公允地說,這部時長半小時的短片是很值得觀看的。片子雖短,劇情節奏和鏡頭質感卻不輸電影,更重要的是,《三國演義》中孫劉視角下敘事節奏的精彩之處,在本片中皆有呈現:在影片的高潮部分,主角江川在曹營之中,與曹操、龐統、程昱、黃蓋就愛民之心與一統天下的取捨展開了一場針鋒相對的辯論,以往曹操視角下文藝作品難以展現的內部決斷的爭議、針鋒相對的衝突、最終執行的多樣化、豐富的參與者,全部在這短短幾分鐘中得以爆發。
在過去,人們關注的赤壁之戰,往往是聚焦於時代大潮風口浪尖上的的名將們。更多的微觀細節和龐大的普通人群體,則淪為了名將的背景板。但在《川流》當中,我們不但能看到常規故事之外的另一種三國敘事,更能看到這場戰爭的真正決策人不再是那些高高在上的謀士將領,而是參與戰爭的每一個的普通人。
普通人,是戰爭的基本單位,他們有血有肉,構成了一個立體而非平面的戰場。在無處記載的歷史角落,他們的抉擇或許一次次改變過的走向。千百年來,人們傳唱名將故事,但故事看多便知章法,這時候普通人演繹下的戰場,才顯得更加真實。《川流》便是在這樣的初衷下,對赤壁之戰進行了藝術改編。
至於《川流》背後的主創陣容,則更加引人注目,本片導演張大鵬曾拍出過著名的《啥是佩奇》——對,就是前兩年那部曾刷屏一時的短片。
發片則由12 年前《赤壁》電影的原班人馬打造,除了此次擔任監製的吳宇森,製片人魯巖、武術指導桑林,也都是十幾年前上下兩部《赤壁》的全程參與者。昔日的《赤壁》當中,考究的歷史細節與服化道設計繼承到了《川流》中。
比如,主角兩兄弟的身份屯將,是曹操施行「屯田制」的產物,也就是「寓兵於農」,既解決了流民問題也保障了軍隊和軍糧。因為有理由推測,江川兄弟們在此前,很可能也是流民身份。片中的諸多細節可以印證這一觀點。
細心的觀眾可能也會看出來,《川流》使用了號稱還原度最高的《赤壁》原道具,在中國影視史中有很高的評價。而且,片中服裝沒有錦衣華服,很好地對應了曹軍在7月時已經開始行軍去到赤壁的背景時間,全程行軍和打仗的情況下,大家都是風塵僕僕一臉灰的樣子。
在道具上,《川流》同樣有著考究。片中出現的戰船是東漢最常用的二層制式蒙衝,且船頭裝有衝擊鐵器,方便在江上面衝擊敵人。
當然看到最後,你會發現和張大鵬的《啥是佩奇》一樣,《川流》其實也是一個廣告片,它是《三國志·戰略版》的年度品牌片。
所以對戰略版的玩家來說,可以發現短片中其實埋了不少遊戲裡的彩蛋,如片中出現了遊戲人物臺詞「我有一計,還望主公聽之」,以及片中主角所使用的的環首刀,在遊戲中也能找到原型。
在這種淺層聯動之外,《川流》所表達的精神也與《三國志·戰略版》一脈相承:每一個小人物都會推動歷史,就像遊戲宣傳語那樣——每個歷史都由玩家自己創造。
在《三國志·戰略版》中,普通人的確有機會演繹屬於他們的三國,既可以自己率兵打仗,運籌帷幄,也可以與無數玩家一起決勝千裡,縱橫捭闔。遊戲裡的戰爭是賽季的形式進行的。每個賽季大約持續兩個月。在賽季之初,玩家要從零開始,落州、開荒、破關、開戰,在這個過程中,積攢資源、集結勢力,完成人與人、盟與盟之間的聯合與吞併。
玩家自己定製的戰術圖解
每一個經歷過幾次賽季的《三國志·戰略版》資深玩家都深知人與人關係的重要性,而為了凝聚人的力量,制度和紀律又必不可少:一個同盟要分成幾個組,每個組又要設置組長和指揮,並想辦法讓大家服從管理層的決策,完成每個階段的目標。其中,盟主和組長可能要像上班創業一樣按時上線,準備資源,鼓舞士氣。在兩個月一次重啟的平行三國中,人與人就這樣不斷地聚散離合,產生無數個屬於玩家自己的三國故事。
2月6日,《三國志·戰略版》將上線新的劇本「赤壁之戰」,首次推出赤壁地圖及水戰、火攻等自然戰術對抗玩法,更能讓玩家可體驗到電影中的頂級謀略博弈,及對歷史的無形推動。
在新版遊戲中,火攻和水戰不再僅僅只是名將賢臣們如同魔法一般的特技。更多的是需要每一個個體,通過具體分析環境變化,掌握戰場態勢之後的集體博弈。玩家可以利用火攻的策略對資源地、軍事建築、部隊等進行特殊作戰,也可配合風向風勢形成大規模殺傷力。即便處於劣勢,也能巧妙利用火攻逆襲,比如在夜晚趁敵不備,放火燒掉敵方連綿百裡的營帳和帳內士兵,重創敵軍。
在遊戲裡首次出現的水戰中,你可以找到《川流》中埋下的彩蛋原型:蒙衝與樓船。
如果你對赤壁之戰的戰爭態勢還有自己的看法,還想在庸常的生活中體驗一把英雄的快感,那麼,不如一起親臨《三國志·戰略版》的世界,一起創造屬於自己的赤壁之戰。
*點擊閱讀原文,可跳轉到《三國志·戰略版》官方頁面了解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