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發生在哪裡?

2021-02-23 地圖帝

公元208年,這一年發生了一件大事,足以影響歷史進程,那就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赤壁之戰。這場發生在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的戰爭,孫權、劉備聯軍以少勝多,大破曹軍,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的格局,對後世影響深遠。赤壁之戰發生在哪裡呢?

建安十三年,也就是208年,曹操封丞相,挾天子以令諸侯,壯志滿滿,意氣風發。曹操一切準備工作就緒,親帥大軍10萬進軍荊州劉表。上天對曹操不薄,還沒到荊州呢,劉表就病死了,劉琮繼位。

荊州在劉表苦心經營下,還是頗有實力的,擁兵甲十萬,不可小覷。不過,沒了劉表的荊州,是剛繼位的劉琮無法完全掌控的,劉琮送了曹操一個大禮,攜荊州之大部分兵力投降了。而劉備劉皇叔對這一切還蒙在鼓裡,直到曹軍到了宛城(今南陽)才知,沒辦法只好36計走為上策。

劉備吃癟,曹操哪能這麼輕易放過他。派精銳騎兵一路猛追,最終在當陽長坂坡(今湖北宜昌當陽東北)追上劉備,劉皇叔被打爆,只好退往夏口(今湖北漢口)。劉備這一逃不要緊,老天爺把曹操的幸運之門給關上了。

此時正是9月,秋季豐收的季節,曹操去了江陵(今湖北荊州),接收了投降的荊州水陸軍約七八萬人以及大量的物資,收穫頗豐。

而此時的權在幹什麼呢,孫權被曹操號稱80萬大軍嚇怕了,究竟是投降曹操還是連劉抗曹,拿不定主意。劉備派諸葛亮前往柴桑(今九江柴桑區), 說服孫權共謀抗曹大計。

轉眼到了冬天,曹操兵分兩路水陸並進準備攻打夏口,一路由自己統領自江陵沿長江向東進發,一路自襄陽沿漢水而下。曹軍總兵力並非號稱的80萬大軍,實際兵力應該在十六七萬左右。

孫劉聯軍這方面,劉備兵力一萬餘人外加駐守夏口的劉琦一萬餘人,總兵力約兩萬多人。孫權派出周瑜、程普、魯肅等人,率3萬水軍和劉備匯合。孫劉聯軍總兵力也就5萬多人。

如此看來,曹操VS孫劉聯軍方兵力約為3:1,貌似曹操戰勝的概率會更高一些。實際戰爭並非以人數取勝,曹操士兵人數雖然佔優,但是北方士兵較多,南船北馬,玩起水戰來戰力就大打折扣了。雖然收編了以蔡瑁為首的幾萬荊州水軍,但是剛剛歸附的荊州兵人心未定,戰力也是可疑的。

順江而下的曹軍和逆江而上的孫劉聯軍在赤壁相遇了,初次交手信心滿滿的曹軍出師不利,加上軍中遭瘟疫,遂駐紮在烏林(今湖北洪湖境內),和孫劉聯軍隔江對峙,並等待後續部隊到位。曹操能等,但是孫劉聯軍卻等不得,於是黃蓋上場了。

詐降的黃蓋一把大火燒紅了赤壁,燒得曹軍哭爹喊娘,潰不成軍。孫劉聯軍乘勢追擊,曹操見勢不妙只好再加一把火,把所有的船都燒了,畢竟帶不走也不能留給敵人嘛!曹操敗走華容道(今湖北潛江西南),溜之大吉,留下曹仁守江陵。孫劉聯軍破曹仁,收取江陵。赤壁之戰中,曹軍以優勢兵力敗於孫劉聯軍,損失近半,初略估計約在8萬到10萬人,可謂大敗。曹軍只好退守襄陽一線,孫劉兩方瓜分南郡,自此三國鼎立格局初現。

關於赤壁之戰的主戰場赤壁在哪裡,一直以來還是頗有爭議的,有文赤壁和武赤壁等說法。文赤壁也叫東坡赤壁、黃州赤壁,位於如今的湖北省黃岡市黃州區西北。這裡之所以出名是因為大文學家蘇軾的早年在黃州為官時所作的詩詞赤壁賦,認為黃州赤壁是赤壁之戰的古戰場。

而武赤壁則也有爭議,比較流行的說法則是蒲圻說和嘉魚說。蒲圻說認為赤壁之戰的古戰場位於湖北省鹹寧市的蒲圻縣(已改為赤壁市)西北,江對岸是烏林。嘉魚說認為赤壁之戰古戰場在鹹寧市嘉魚縣東北。

對於蒲圻說和嘉魚說,如今也是各有相關史書記載,相比之下蒲圻說的接受度更為廣泛,因為不但有史書記載,而且出土很多東漢時期的文物與之佐證,有不少專家學者都採用蒲圻說這種說法,像長期研究中國歷史地理的專家譚其驤先生就認同蒲圻說。

不管赤壁古戰場在哪裡,對於我們來說更應該關注的是,這場三國時期最為著名戰役所帶來的影響,以及此戰留給後人的寶貴經驗和教訓。

相關焦點

  • 讓曹操不能一統天下的赤壁之戰,是在哪裡發生的?
    」(原句為:連二橋於東西兮,若長空之蝦蠑),就連「借箭」的主人翁也並非諸葛孔明而是孫權雖然與小說中差別很大,但經過這場赤壁之戰,卻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今天蒲圻、黃州、嘉魚這幾個地方都在爭「赤壁之戰發生地」這個響亮的名稱。但蒲圻縣西北的赤壁幾乎是公認的,唐魏王李泰的《括地誌》就有言:「鄂州蒲圻縣有赤壁山,既曹公敗處。」
  • 赤壁之戰在黃州?
    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是三國時期最為著名的一場戰役,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赤壁之戰被後人津津樂道,一直以來,戰爭地點赤壁究竟在哪裡?眾說紛紜。有關三國的史書,如《三國志》《後漢書》《華陽國志》等,並沒有對赤壁戰場所屬的郡縣或具體方位進行界定。高懸在湖北省赤壁市赤壁旅遊風景區門口的「三國赤壁古戰場」的牌匾,似乎蓋棺定論三國赤壁之戰就發生在當地。
  • 蔣幹兩次坑慘曹操,赤壁之戰後他去了哪裡?結局如何?
    赤壁之戰是三國三大戰役之一,也是拉開三國序幕的關鍵之戰。
  • 第四十七回 赤壁之戰(上)
    這樣的資歷和背景,看到年少得志的周瑜哪裡會心服。任用左、右都督還有軍分水、陸的因素在裡面。太史慈病逝之後,孫權以程普接任建昌都督一職駐於海昏。建昌都督一職之前解讀過,是為了防範荊州軍穿越幕九邊山脈,由陸路侵擾豫章而設立的。而駐於柴桑的周瑜,負責的則主要是東吳水軍。由此演義中才會給周瑜安上了個「水軍大都督」的職銜。從這個角度來說,程普並不認為自己比周瑜矮上半級。
  • 赤壁之戰,一場皆大歡喜的戰爭
    赤壁之戰,曹操大敗,從華容道倉惶逃回北方,自此大戰後,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也因為赤壁之戰,「草船借箭、「反間計」,「諸葛借東風」、「周瑜打黃蓋」等歷史典故為人津津樂道。一個「驕傲自滿,心浮氣躁、輕敵大意,奸詐多疑」的曹操形象躍然紙上。
  • 歷史鉤沉:赤壁之戰之地點、兵力之謎
    名 稱:赤壁之戰地 點:赤壁、烏林時 間:建安十三年(208年)參 戰 方:孫劉聯軍,曹軍結 果:孫劉聯軍勝利參戰方兵力:聯軍5萬,曹軍20餘萬(稱80萬)傷亡 情況:曹軍「傷亡過半」,多為荊州降兵主要指揮官:曹操;周瑜、劉備歷史 意義
  • 赤壁之戰,曹操輸給了一場天災?
    而其中最具神話色彩的一場戰役,則非赤壁之戰莫屬。在演義中,赤壁之戰是一場諸葛亮的個人秀,草船借箭、借東風、布設伏兵,算無遺策。但在歷史上,赤壁之戰顯然並非諸葛亮一人之功,以少勝多的孫劉聯軍中的每一個人,都為這場勝利貢獻良多。
  • 赤壁之戰真的經典嗎?
    赤壁之戰與官渡之戰、猇亭之戰並稱為「三國」時期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官渡與猇亭之戰是真打了。官渡戰敗,袁紹病,死了;猇亭戰敗,劉備病,死了。唯獨赤壁之戰曹操全身而退,歇了兩年又出去打,其實力不見削弱。官渡之戰與猇亭之戰袁紹與劉備是真敗了,特別是官渡之戰,袁紹的文臣武將死降殆盡,難怪他活不下去。反觀曹操的赤壁之戰,其手下頭面人物一個都沒有損失。
  • 赤壁之戰 打敗曹操的不是孫劉聯軍?
    赤壁之戰 打敗曹操的不是孫劉聯軍?
  • 揭秘歷史上最真實的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是指三國形成時期,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這只是發生在孫權身上的一個故事,起初他沒料到船身會中這麼多箭,使得船要傾覆,僅僅是急中生智之舉罷了。他並沒有計劃「借箭」,史書中也沒說是草船。
  • 從赤壁之戰看中國古代疫情
    而其中最具神話色彩的一場戰役,則非赤壁之戰莫屬。在演義中,赤壁之戰是一場諸葛亮的個人秀,草船借箭、借東風、布設伏兵,算無遺策。但在歷史上,赤壁之戰顯然並非諸葛亮一人之功,以少勝多的孫劉聯軍中的每一個人,都為這場勝利貢獻良多。
  • 假如赤壁之戰是曹操自己放的火……
    說來說去,故事的畫風還是這個樣子那麼赤壁之戰有沒有什麼別的展開方式,來顛覆下《三國演義》塑造的角色形象?比方說,曹操不是反派奸雄,甚至火燒赤壁根本就不存在?你還別說,在正史記載中,還真能找出蛛絲馬跡來支撐這種理論。《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裡,赤壁之戰的篇幅僅22字:「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
  • 赤壁之戰中,東吳為何與實力弱小的劉備結盟?
    廣義的赤壁之戰包括兩場大戰:赤壁之戰和南郡之戰。
  • 新賽季「赤壁之戰」閒談
    在此期間內大家可以在左上角「劇」字標內選擇劇本報名三選一(赤壁之戰)一定和各自組長確認好,志願報錯就掉隊了!2.劇本補報時間為1月29日10點至1月30日10點,最後的機會,不排除會有爆滿報名失敗的情況,因此建議大家務必抓緊時間確認劇本報名成功!3.劇本報名後確認無誤請不要再隨意取消重報,以免失敗!
  • 赤壁之戰諸葛亮借東風是真的嗎?他是怎麼借的東風?
    赤壁之戰諸葛亮借東風的故事是真的嗎?話說三國形成時期,孫權、劉備聯軍於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一說今嘉魚東北)一帶大敗曹操軍隊,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著名戰役。赤壁之戰,曹操自負輕敵,指揮失誤,加之水軍不強,終致戰敗。孫權、劉備在強敵面前,冷靜分析形勢,結盟抗戰,揚水戰之長,巧用火攻,創造了中國軍事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下面和趣歷史小編一起去看看。
  • 赤壁之戰後,張飛為何棄矛改用新亭侯刀作為自己的武器?
    就在赤壁之戰前,張飛還曾經帶領二十名騎兵,為劉備殿後。當時張飛佔據橋頭並且拆斷了橋梁,立馬橫矛,氣勢十足,嚇得曹操的五千追兵不敢強渡作戰。這邊是拒水斷橋的典故。那麼,為什麼赤壁之戰後,張飛突然就換刀作為自己的武器呢?《古今刀劍錄》的記載是否可信呢?
  • 為什麼赤壁之戰時,曹操那麼多謀士,卻沒有一個看出火攻之計的?
    熟悉三國的人,一定對赤壁之戰十分熟悉,這場戰爭對於三國鼎立而言是至關重要的,可以說要是沒有赤壁之戰的發生,曹操可能就已經直接一統天下了,正是赤壁之戰的失敗,才促使原本勝券在握的曹操只能無奈三分天下。有人覺得十分好奇,明明赤壁之戰的時候,曹操身邊有那麼多優秀的謀士,為何就沒有人看出來對方有詐,沒有人會考慮到火攻之計呢?
  • 赤壁之戰真相大白,內容顛覆歷史!
    於是,從羅貫中數百年前筆尖流出的這段話到今天的此時此刻,絕大多數人眼裡的赤壁之戰,大概是這樣一個序列:曹操南下,孫劉聯合,黃蓋詐降,諸葛祭風,周瑜縱火,走華容道。又不知有多少人,在看到諸葛亮如妖般七星臺求東南風時,會自問一句:難道真有這事?
  • 赤壁之戰的真相是什麼
    以「念奴嬌」為詞牌的詞中,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非常著名,這首詞提到了赤壁之戰並歌頌周瑜。可能有人要問了,詞中「羽扇綸巾」說的不是諸葛亮嗎?蘇軾歌頌的為什麼是周瑜,不是諸葛亮?
  • 赤壁之戰參戰人數辨析
    再說曹操從北方帶來的部隊。這個就需要通過東漢年代的兵制來計算。以上是《三國志》中可以查到的參加赤壁之戰的曹操部下名稱以及根據他們的職務推測麾下所屬部隊的人數。由以上部隊累積可知,由北方南下的曹軍總兵力為13萬人以上,這個推測和周瑜推測曹操的南下的兵力,「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三國志•周瑜傳》)基本吻合(因為曹操帳下還有不少在史書上沒有留下姓名的將領統領的部隊)。所以曹操投入赤壁之戰的兵力應該多於20萬不到3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