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鉤沉:赤壁之戰之地點、兵力之謎

2021-03-05 央視百家

名 稱:赤壁之戰

地 點:赤壁、烏林

時 間:建安十三年(208年)

參 戰 方:孫劉聯軍,曹軍

結 果:孫劉聯軍勝利

參戰方兵力:聯軍5萬,曹軍20餘萬(稱80萬)

傷亡 情況:曹軍「傷亡過半」,多為荊州降兵

主要指揮官:曹操;周瑜、劉備

歷史 意義:奠定了三國的基礎

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一帶大破曹操大軍,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爭之一,也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誌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回,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

赤壁之戰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而孫劉雙方則藉此勝役開始發展壯大各自勢力,劉備向孫權借荊州後實力迅速壯大,進而謀取益州,孫權屢次親率大軍進攻合肥,數戰不利,損兵折將。曹操在退回北方後,休養生息五年,平定關中後才大舉南徵孫權。此戰形成天下三分的雛型,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

一戰奠定三分天下的格局,這就是赤壁之戰的魅力與意義。由於年代久遠,赤壁之戰的很多細節已經淹沒在小說、評書、戲曲和歷史塵埃中,無法考證也無從探究。即使這樣,圍繞著赤壁之戰的謎團,歷朝歷代都是引起大家熱議的焦點,今天,我們也嘗試著找尋一下赤壁之戰的發生地點,與雙方兵力部署情況。


發生地之謎

多年來,學術界對於「赤壁」地望問題討論,諸說並起被近代傳媒稱為「新赤壁大戰」。

數百年來,歷史學界對於「赤壁」之戰發生的地點問題多有討論,諸說並起,被傳媒稱為「新赤壁大戰」。一般統計,至少有七種「赤壁說」:蒲圻說、黃州說、鍾祥說、武昌說、漢陽說、漢川說、嘉魚說。從現當代觀點來看,爭論的焦點在蒲圻說和嘉魚說之間,而歷史學出版物和已發現文物證據更偏向於蒲圻說。

蒲圻說

陰法魯主編的《古文觀止譯註》中寫道:「赤壁,在今湖北省蒲圻縣西北,長江南岸。」《元和郡縣圖志》亦稱:「赤壁山在蒲圻縣西一百二十裡,北臨大江,其北岸即烏林,即周瑜用黃蓋策,焚曹公舟船敗走處。」胡三省注的《資治通鑑》和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也採用了這一學說。1970年以後,蒲圻市赤壁山及長江對岸的烏林連續出土了大量東漢時期的文物,包括1973年出土的銅馬鐙、「建安八年」字樣的瓦硯,1976年赤壁山下土層中的沉船遺址、赤壁山上的各式漢朝帶鉤,1987年開探的墓室中諸葛亮設計的銅弩機、東漢通行的五銖錢等等。1998年,蒲圻市正式改名為赤壁市。在赤壁市的三國赤壁古戰場中,含有大量赤壁之戰時的各種遺物,這些戰爭遺物的出土更加確定了當年赤壁大戰的地點就是在蒲圻。

嘉魚說

語言學家王力主編的《古代漢語》和朱東潤主編的《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都持赤壁在今湖北嘉魚縣東北的觀點。如上溯此說之源,有《大清一統志》引據《水經注》為證。《水經注》曰:「赤壁山在百人山南,應在嘉魚縣東北,與江夏接界處,上去烏林二百裡。」此說後來為清末著名地理學家楊守敬所首肯。


史書論證

首先,《三國志》是這樣記載的:「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併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還保南郡」。

而《三國志·吳書》的諸大將傳記也都提到「拒曹公於烏林」的字樣,那麼可以肯定的是,曹操是駐紮在江北的烏林。《元和郡縣圖志》記載:「赤壁山在今蒲圻縣西八十裡,一名石頭關,北臨大江,其北岸即烏林,與赤壁相對。」酈道元的《水經注》記載:「江水左逕百人山南,右逕赤壁山北。昔周瑜與黃蓋詐魏武大軍所起也。」《荊州記》記載:「蒲圻縣沿江一百裡南岸,名赤壁。周瑜、黃蓋(於)此乘大艦,上破魏武兵於烏林,烏林、赤壁其東西一百六十裡。」《江表傳》記載赤壁之戰的情況是這樣的:「至戰日,蓋先取輕利艦十舫時東南風急,因以十艦最著前,中江舉帆。去北軍二裡於,同時發火,火烈風猛,往船如箭,飛埃絕爛,燒盡北船,延及岸邊營柴」。

「東南風急」與「中江舉帆」,說明衝烏林來的船來自烏林東南,這與「上破魏武兵」比較吻合。還有《三國志·呂蒙傳》的記載:「是歲,又與周瑜、程普等西破曹公於烏林」。這裡的「西破」與周瑜傳的「逆」是一個解釋。如果《江表傳》所記載是事實,那麼蒲圻赤壁做為赤壁之戰的地點確實是最符合歷史記載。


兵力部署之謎

曹操方面,《三國志·吳主傳》注引的《江表傳》裡記載曹操赤壁之戰之前有給孫權一封書信,信中稱曹軍有八十萬,《周瑜傳》中記載曹操佔據荊州後,得到水、陸軍數十萬,具體數目不詳。周瑜在對孫權將曹操的兵力估到二十多萬。孫吳鼓吹曲《伐烏林》則記載曹操「舟車十萬」。

聯軍方面,孫權調給周瑜兵馬三萬,諸葛亮在勸說孫權抗曹時說劉備有兵馬二萬人。所以,赤壁之戰雙方實際交戰兵力,孫劉聯軍最多五萬人,曹操有十萬到二十萬人,是一場對比懸殊的戰爭。

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

獨播頻道:CCTV-10

首播時間:每天11:42

重播時間:當日23:27

相關焦點

  • 揭秘歷史上最真實的赤壁之戰
    是否算得上是我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歷史上的赤壁之戰究竟是怎樣的?三國歷史上並沒有黃蓋使用苦肉計,但詐降確有其事。黃蓋為保證無武裝的火船不被截擊而能夠順利地接近曹軍水寨,便向曹操投書詐降。《江表傳》記載了黃蓋的詐降書,他在詐降書裡認為以江東地區六個郡的兵力,不能夠抵擋中原的一百多萬兵力,但是孫權、周瑜執迷不悟,妄想抵抗,所以,他為了避免與孫權、周瑜一起被消滅,情願向曹操投降。
  • 赤壁之戰發生在哪裡?
    公元208年,這一年發生了一件大事,足以影響歷史進程,那就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赤壁之戰。
  • 赤壁之戰,一場皆大歡喜的戰爭
    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 赤壁之戰,曹操大敗,從華容道倉惶逃回北方,自此大戰後,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也因為赤壁之戰,「草船借箭、「反間計」,「諸葛借東風」、「周瑜打黃蓋」等歷史典故為人津津樂道。一個「驕傲自滿,心浮氣躁、輕敵大意,奸詐多疑」的曹操形象躍然紙上。
  • 盤點中國歷史上五場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巨鹿之戰項羽威震四方
    昆陽之戰後不久,綠林軍攻入長安,斬殺新皇帝王莽,復闢了西漢政權。3、赤壁之戰(劉備、周瑜對戰曹操)赤壁之戰發生於公元207年,交戰的雙方是東漢丞相曹操與地方諸侯劉備、孫權的聯合軍隊。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擁有軍隊超過60萬人,實際投入赤壁之戰的軍隊超過40萬人(既不是小說所稱的80萬,也不是某些歷史學者考究的20萬人,這兩組數據都與歷史事實不符。歷史愛好者可以參考官渡之戰、徵討劉表之戰曹操的軍隊人數)。劉備、孫權聯軍擁兵16萬人(劉備3萬人,孫權13萬人),實際參加赤壁之戰的軍隊人數為5萬人。
  • 只比孫劉多2萬,現實中的赤壁之戰曹操沒那麼多軍隊
    ,它決定了三國鼎立的基本態勢,直接影響了中國後來的歷史進程。今人對赤壁之戰的了解大多源自《三國演義》。不過相信大家也都很清楚,《三國演義》作為一部小說,其內容與真實歷史並不完全相符。曹操在小說中統領的八十三萬大軍,在現實中並不存在。那麼,歷史上曹操在赤壁究竟投入了多少兵力呢?真實情況可能會讓你大跌眼鏡。圖:赤壁之戰實際發生在漢口以東,樊口以西的浦口赤壁。這不僅可從史料中推理出來,還有考古證據佐證。
  • 赤壁之戰在黃州?
    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是三國時期最為著名的一場戰役,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赤壁之戰被後人津津樂道,一直以來,戰爭地點赤壁究竟在哪裡?眾說紛紜。有關三國的史書,如《三國志》《後漢書》《華陽國志》等,並沒有對赤壁戰場所屬的郡縣或具體方位進行界定。高懸在湖北省赤壁市赤壁旅遊風景區門口的「三國赤壁古戰場」的牌匾,似乎蓋棺定論三國赤壁之戰就發生在當地。
  • 赤壁之戰,周瑜大智大勇贏得千秋盛名,劉備卻自私自利其心可誅
    三國歷史上有很多大型戰役,但能深刻影響歷史走向的,則非赤壁之戰莫屬。
  • 赤壁之戰中蔣幹盜書了嗎?歷史上的蔣幹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物
    三國演義這部小說裡,關於赤壁之戰,描寫的相當的精彩,誘使曹操走向失敗的第一步就是殺了自己的水軍將領蔡瑁、張允。曹軍多為北軍,騎兵非常驍勇,說到水戰,那簡直一竅不通。因此作為荊州降將的蔡瑁、張允,兩人作用非常之大。周瑜一直對此二人非常的忌憚,欲除之而後快,只是苦無良策。
  • 赤壁之戰參戰人數辨析
    劉表的部隊史書上是有確切人數的:「帶甲十餘萬」 (《三國志•劉表傳》),時間大約是曹操打敗袁紹的官渡之戰以後,也就是公元200年以後,那麼到了公元208年,劉表的兵力維持在10萬以上應該沒有懸念。但這10萬人不是都在曹操手上,劉備手裡和劉琦手裡各有1萬多人,加上在當陽散失掉的應該說,在曹操手上的劉表軍總人數應該在7萬左右,符合周瑜的推測:「所得表眾,亦極七八萬耳」(《三國志•周瑜傳》)。
  • 曹操赤壁時號稱的兵力坑嚇了多少人,其實三國總兵力總共只有……
    曹操赤壁時號稱的兵力坑嚇了多少人,其實三國總兵力總共只有……後漢三國時代戰火頻仍,人口銳減。這個時代是中國有歷史記載以來人減少比例最多的時代(超過了五胡亂華),那麼在這樣的一個時代中,諸侯之間相互攻殺還能用多少軍隊呢?傳說中的曹操「八十三萬」大軍水分到底有多少呢?筆者下面就為您算一筆細帳。陶元珍在《三國食貨志》對後漢時期的兵力有一個論斷:「若在三國初期,群雄之兵當不可以數計。」
  • 赤壁之戰,曹操輸給了一場天災?
    因為一部《三國演義》,三國不再是一段因混亂而被人們無視的割據歷史,其中的割據勢力、人物、戰役都為無數人所熟知,並被賦予了濃厚的神話色彩。而其中最具神話色彩的一場戰役,則非赤壁之戰莫屬。在演義中,赤壁之戰是一場諸葛亮的個人秀,草船借箭、借東風、布設伏兵,算無遺策。但在歷史上,赤壁之戰顯然並非諸葛亮一人之功,以少勝多的孫劉聯軍中的每一個人,都為這場勝利貢獻良多。
  • 淝水之戰之謎:雙方實際交戰兵力是多少?真是以少勝多的戰例嗎?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逼真地概括出秦兵失敗時的恐慌心態,它留給歷史以笑柄。至於晉軍,他們以寡擊眾,以弱勝強,以輝煌戰績彪炳史冊,於是淝水之戰也成了古代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可是有人認為淝水之戰的這種傳統說法實際上饒有疑雲,因為從晉秦參戰的實際兵力,很難把淝水之戰說成是以少勝多的戰例。另外淝水之戰晉軍取勝的原因也不只一說。這樣又需要打一場筆墨官司。
  • 《京都之謎》:千年古都的遷都歷史之謎,京都特色的怨靈文化之謎
    下一個轉角,沒準兒就會與千重子擦身而過呢~千年歷史和文化積澱下的京都,是紫式部、川端康成、夏目漱石、三島由紀夫…… 等作家的精神原鄉,也是日本文化的源點和象徵之地,自然更是喜歡日本傳統文化人士的必往之處,即便暫時身不能至,也不妨礙我們在書寫京都的浩瀚文學作品裡神遊一番。
  • 第四十七回 赤壁之戰(上)
    出徵的東吳大軍由周瑜和程普分任左、右都督共同統領,魯肅為「贊軍校尉」承擔軍師之責。這裡要說下左、右之職誰更大的問題。這件事情每個歷史時期,甚至每個區域都不盡相同。大體上西漢及先秦所秉持的「右尊左卑」原則。比如說一個人升官了就叫「右移」,降職則稱為「左遷」,漢初有「無出其右」的典故來顯示右的尊貴性。
  • 赤壁之戰真相大白,內容顛覆歷史!
    然而,演義是精彩了,合著歷史上這事,到底如何呢。曹操至赤壁,與劉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武帝紀》曹操在赤壁和劉備有過一戰,戰鬥情況不太順利。當時發生了瘟疫,士卒死傷眾多,於是曹操退軍了。
  • 為什麼說赤壁之戰曹操必敗?有3大原因,第3點很少有人知道
    曹操志得意滿,挾降荊州之餘威南下,兵力又佔絕對優勢。兩軍對壘,人數多的一方勢必會產生輕敵之心;東吳雖然兵少,但抵抗曹軍是為了保衛家園,士氣不成問題。古人說,驕兵必敗,哀兵必勝。赤壁之戰的東吳部隊就是哀兵。 哀兵沒有退路,有破釜沉舟的鬥志。正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所以哀兵反而能打勝仗。歷史上有很多以弱勝強的戰例都是這種情況。
  • 赤壁之戰真的經典嗎?
    赤壁之戰與官渡之戰、猇亭之戰並稱為「三國」時期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官渡與猇亭之戰是真打了。官渡戰敗,袁紹病,死了;猇亭戰敗,劉備病,死了。唯獨赤壁之戰曹操全身而退,歇了兩年又出去打,其實力不見削弱。官渡之戰與猇亭之戰袁紹與劉備是真敗了,特別是官渡之戰,袁紹的文臣武將死降殆盡,難怪他活不下去。反觀曹操的赤壁之戰,其手下頭面人物一個都沒有損失。
  • 赤壁之戰中,抗曹的主力是東吳,為何孫權要與兵微將寡的劉備結盟
    赤壁之戰是三國時期舉足輕重的一場戰役,在這場戰役中,孫權和劉備聯合抗擊曹操。雙方在赤壁一帶發生大戰,周瑜統帥的東吳水軍,以火攻大破曹軍。戰後,曹操留下一部分兵力駐守江陵,自己率領主力北歸。周瑜和劉備分兵奪取了荊州的南部郡縣,奠定了鼎足三分天下的基礎。
  • 從赤壁之戰看中國古代疫情
    因為一部《三國演義》,三國不再是一段因混亂而被人們無視的割據歷史,其中的割據勢力、人物、戰役都為無數人所熟知,並被賦予了濃厚的神話色彩。而其中最具神話色彩的一場戰役,則非赤壁之戰莫屬。在演義中,赤壁之戰是一場諸葛亮的個人秀,草船借箭、借東風、布設伏兵,算無遺策。但在歷史上,赤壁之戰顯然並非諸葛亮一人之功,以少勝多的孫劉聯軍中的每一個人,都為這場勝利貢獻良多。
  • 中國古代歷史七大未解之謎
    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古代名人無數,有些名人未解之迷也甚多,但這七件未解之謎,爭議頗多,大家一起來看下吧。一、老子出關之謎據歷史記載,老子是春秋時著名的思想家。他看到周王朝越來越衰敗,就離開故土,準備出函谷關去四處雲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