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回 赤壁之戰(上)

2021-02-23 地緣看世界

中央之國的形成<三國歷史篇> [第47回]

作者:溫駿軒 /  編輯:塵埃

長篇連載,每周更新,菜單欄可查閱目錄。下載地緣圖集在微信對話框回覆:地圖

由於孫權已經提前準備好了三萬大軍及相應的船隻、軍資,而且這些部隊都集結於柴桑一帶,東吳這邊的行動可以說是相當的迅速。只是對於身在樊口的劉備來說,每一天的等待都是在煎熬。自從諸葛亮出發後,劉備每天都會派人在江面巡邏,遙望東吳水軍何時入江夏境。說起來真是此一時彼一時,短短幾個月前,由黃祖坐鎮的江夏還是在時刻憂心來自東吳的船隊。

出徵的東吳大軍由周瑜和程普分任左、右都督共同統領,魯肅為「贊軍校尉」承擔軍師之責。這裡要說下左、右之職誰更大的問題。這件事情每個歷史時期,甚至每個區域都不盡相同。大體上西漢及先秦所秉持的「右尊左卑」原則。比如說一個人升官了就叫「右移」,降職則稱為「左遷」,漢初有「無出其右」的典故來顯示右的尊貴性。此外老子《道德經》裡還有句「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後人由此引申出文官以左為尊,武將以右為貴的說法。

具體到東漢和三國時期,一般認為又變成了以左為大(後世又多有變化)。這樣說的話,吳軍隊的主帥就是周瑜了。不管是到底是左右都督誰為正誰為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程普跟周瑜不對勁,這點史書中有多處記載。原因並不是周瑜小氣,而在於程普這邊。

周瑜這個人性格很大氣(性度恢廓),跟絕大多數人都和得來,只有程普是一個例外。原因是程普是跟著孫堅起家的,年齡在諸將中最大,無論在孫堅還是孫策時期所立的功勞都非常多,而且還救過孫策的命。這樣的資歷和背景,看到年少得志的周瑜哪裡會心服。

任用左、右都督還有軍分水、陸的因素在裡面。太史慈病逝之後,孫權以程普接任建昌都督一職駐於海昏。建昌都督一職之前解讀過,是為了防範荊州軍穿越幕九邊山脈,由陸路侵擾豫章而設立的。而駐於柴桑的周瑜,負責的則主要是東吳水軍。由此演義中才會給周瑜安上了個「水軍大都督」的職銜。從這個角度來說,程普並不認為自己比周瑜矮上半級。二者的關係可以參考二戰時期的日本陸、海軍。

副帥心裡不服主帥,行起事來總歸沒那麼順暢。後來孫權準備用呂蒙襲南郡、滅關羽時,曾有意以呂蒙和自己的堂弟孫皎為左右都督。呂蒙就以當日周瑜和程普在赤壁的前車之鑑為例,言道雖大事決斷於周瑜,但程普自恃是老將,而且二人都是都督,多有不睦,險些誤了大事,堅決不同事給自己配個宗室做副手。言明如果相信我呂蒙能行就用呂蒙,如果認為孫皎可用,就應該用孫皎。孫權也幡然醒悟,就此讓呂蒙獨自掌兵,為東吳收回了荊州。

總得來說程普只是擺老資格,對孫權並無二心,更不會因為不服周瑜而做損害東吳利益的事。二人的這點小矛盾,當時亦沒有釀成大禍,以至於在後方的孫權都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這件事情並不是程普做了讓步,而是周瑜大度,知道以大局為重,處處給程普留面子。程普也不是不識大體之人,多次當眾凌辱周瑜,後者都能委曲求全不計較。程普對這位少帥最終也是心悅誠服,說出了一句流傳後世的名言——「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醇醪」意為美酒,如飲醇醪這句成語便出於此。

此外,赤壁之戰後,劉備前往江東會見孫權時,亦評價周瑜「器量廣大」。有鑑於此,把周瑜寫得那麼小器的羅貫中,實在是欠周瑜一個道歉。當然,孫權也不是不知道程普不服周瑜的事,派魯肅督軍本身就有調和二者關係的考慮。如果聽命於周瑜,程普覺得沒面子的話,魯肅過去傳達一下,戴上幾頂高帽子,整個戰爭機器的運轉就順暢了。

東吳內部的這點小芥蒂,並不足為外人道也。盼星星盼月亮總算把東吳大軍盼來的劉備,最為關心的是周瑜帶了多少人來。這裡面有個小細節,劉備看到周瑜軍至,當即派人前去勞軍,並請周瑜前來自己營中議事。不過周瑜卻以軍務在身,不能善離職守為由,反請劉備前往自己營中一敘。按理說劉備與孫權同為一方諸侯,派人前來勞軍是禮,周瑜前往劉備處拜會亦是禮。周瑜這樣做並非小器,一方面是想因為他在搶時間;另一方面也是想傳達出信息,這次聯盟應以東吳為主。

劉備自然明白周瑜的意思,想對抗曹操必須依靠孫權,去也就去了,何況為人謙卑一直是劉備的人設,算不上丟面子。只是當親赴東吳大營的劉備,聽說周瑜只帶了三萬兵馬後,還是感覺有些失望,當場說了兩個字——恨少(可惜太少)。周瑜則自信的回答說「此自足用,豫州但觀瑜破之」。

這些兵馬夠用了,你就等著看我怎麼破敵吧。劉備聽過還是不放心,想找魯肅過來一起商量。周瑜的回答同樣是魯肅現在有軍令在身,不能善離職守,閣下如果想見魯肅可以另外去找。另外還告訴劉備,諸葛亮這兩三天也要到了。

周瑜比劉備有信心在情理之中,因為說到底劉備也是個北方人,與曹操交手多年知道曹軍騎兵的厲害,但卻沒有打過水戰。反觀周瑜則一直生活在江淮之地,又在東吳訓練水軍。知道如何依靠地緣優勢取勝,所以才那麼淡定。可以說單從軍事的角度來說,周瑜是認為即便沒有劉備相助,也能打敗曹操。

劉備的存在價值更多是政治上的。畢竟江東和荊州打了那麼多年,算得上是世仇了。如果讓荊州士人在曹操和孫權中選擇一個投靠對象,絕大部分人不會選擇孫權。而如果讓他們在曹操和劉備中間選,那麼選擇劉備的比例就會大大提升。只是大部分人都是求口飯吃。想讓劉備最大限度發揮對荊州士民的影響力,首先要在軍事上打敗曹操,最起碼不能被曹操打敗。

接下來要考慮的是戰場擺在哪。樊口肯定不行,要是在樊口等候曹軍來攻的話,基本相當於把整個江夏讓給了曹操。劉琦屯駐的夏口是個選擇,但也不是個好選擇,因為要是選夏口的話,還是等於把夏口以西的半個江夏讓給了曹操。更大的問題在於,江夏郡地跨長江,除了坐擁半個江漢平原以外,在長江以南還完整擁有被長江、幕阜山脈包夾而成的「鄂東南三角區」。如果任由曹操的水軍抵達夏口,那麼他的步騎將有機會渡過長江,進入鄂東南地區包抄聯軍在長江南岸的大營。

在這種情況下,周瑜的戰術是儘快溯江向西推進,以期將戰場擺在南郡境內。這也是剛才說周瑜之所以沒有登岸與劉備會面,有搶時間的原因在裡面。從諸葛亮反落在周瑜後面可以看出,周瑜的行動速度是相當快的。事實證明,周瑜的這種做法與劉備的焦慮都是有道理的,因為在奪取江陵和劉表的水軍之後,曹操很快就順江而下,希望能夠一舉拿下江夏。

赤壁之戰給人的感覺是一場陣地戰,雙方對峙良久再開戰。其實狹義的赤壁之戰是一場遭遇戰,都急著往對方領地趕的雙方水軍,是在赤壁遭遇之後,再各自退往南北兩岸屯守,而遭遇戰的結果是曹軍落敗。這種結果並不意外,曹操為了儘早解決劉備,基本沒怎麼休整過,同時此時曹操自帶的軍隊,因水土不服已有疫病發生。且荊州水軍新附,尚未完全歸心。更何況雙方水軍的歷史戰績,一直是東吳方面佔據優勢。反觀東吳水軍,不僅心理佔優且經過充分的休整。

現在的問題是赤壁戰場究竟在哪,為什麼如此重要的一個地點,在後來的歷史中竟然再未出現。首先「赤壁」並不是後來孫吳聯軍火燒曹操戰船的地點,而是雙方最初遭遇的地點;其次「赤壁」並不是一個行政名,從字面理解是指一塊紅色崖壁。這種矗立於江邊的石質丘陵,在長江中下遊沿岸又被稱之為「磯」,比如以牛渚磯為代表的「長江三磯」。對於一場水上遭遇戰來說,周邊常常沒有成熟的行政區來標識戰爭發生的地點。比如孫權前第一次徵伐江夏,史書中只記載了他在水戰中獲勝,卻並沒有標註具體地點。

最終決戰發生的地點是在「烏林」,也就是曹操水陸兩軍的駐紮之地。所謂「火燒赤壁」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火燒烏林」。換句話說,後世所稱的「赤壁之戰」其實應該分為兩場戰鬥,一為「赤壁遭遇戰」;二為「火燒烏林」。兩場戰鬥無論在時間和地點上都很近,屬於同一戰役的兩個階段,將之統稱為「赤壁之戰」並無不可,只是一定要釐清一個問題:雙方最開始遭遇的「赤壁」、曹操駐軍的「烏林」,以及孫、劉聯軍在長江南岸的駐軍地點,雖然相隔很近但卻是三個獨立的點。反之只要能確定其中一個點在哪,整個赤壁古戰場的位置也就確定了。

相比多地相爭的「赤壁」,烏林的位置歷史上倒是爭議不大,對應現在的湖北省洪湖市烏林鎮。確定了曹操駐軍的位置,那麼孫劉聯軍的位置問題很好確定了。考慮到黃蓋最後是藉助東南風對曹操的營寨發動火攻,聯軍的駐地應該在烏林的東南方向。同時烏林所對應的這段江面寬度不過一公裡左右,而黃蓋在是距曹軍營寨還有兩裡之時點燃船隻,意味著聯軍的駐地與烏林還有一段距離。這也符合戰場布陣的特點,兩軍之間需要一定地理空間保證預警時間。

那麼孫劉聯軍的駐地究竟在哪呢?答案是烏林東南約5公裡處的雋口。雋口為「雋水」的水口,雋水發源於幕阜山脈,向北縱切鄂東南三角區的西南角注入長江。由於水文情況不穩定,兩漢時並未在雋水下遊建縣,而是在上遊幕阜山脈上的山間盆地,建制了地屬長沙郡的「下雋縣」(對應現在的湖北省通城縣)。雋口的位置特別之處,在於它是江夏郡在長江南岸最西端的水口。其西面的新店河為江夏郡與長沙郡的界河,長江對岸則屬於南郡地界,並且還可以通過雋水連通下雋及長沙郡。

這意味著雋口在地緣政治上充當的是江夏之於南郡、長沙兩郡的門戶。也可以認為,孫劉聯軍是主動選擇了這個地點迎擊曹軍。因為由於劉琮的投降,曹操的大軍已經直接控制了南郡諸城,雖然沒有渡江,但以長沙為核心的荊南四郡亦表示歸順曹操。這種情況下如果聯軍繼承西進,兵臨江陵城下的話,除了要面對自江陵方向的阻擊,駐守荊南四郡的劉琮舊部,亦很有可能北出洞庭湖口,包抄聯軍的後路。

那麼這樣一個戰略地位險要的地點,在赤壁之戰後就這樣從地緣政治舞臺上消失了嗎?當然不是。如果荊州處於同一政權管控之下,那麼這個位於內部三郡交界之地的水口,控制起來意義的確不大。然而在赤壁之戰後,還經歷了一段孫、劉、曹三家,三分荊州的時段。在關羽駐於南郡、控守荊南,東吳駐於江夏的地緣政治格局下,雋口的戰略地位同樣非常重要。只不過來自南郡的威脅,變成了原本與東吳聯手的劉備方面。

後來代表東吳駐軍於雋口,並最終襲殺關羽的是陸遜。這個戰略要點,此後亦更名為「陸口」又稱「陸溪口」,而雋水也就此變成了陸水。這一變更應該是在陸遜擊敗關羽之後,無論是出自官方還是民間自發的行為,都是對他智取荊州事跡的紀念。需要注意的是由於河口改道的緣故,陸口的位置在當時要比現在更偏西一點,與下遊河道更趨近於直線。

現在在陸口處建制有隸屬湖北省嘉魚縣的陸溪鎮。至於那塊見證過遭遇戰的紅色崖壁,考慮到長江沿岸類似的石磯實在太多,便是烏林、陸口古時亦有稱為「烏林磯」、「蒲圻磯」的存在,想精確定位是哪塊石頭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現在的話,位於烏林對岸、陸口之西的這個點位,已經在1984年建制了隸屬蒲圻縣的「赤壁鎮」,算是在行政上搶註了赤壁之名。考慮到它與烏林及陸口的地理關係,如果當年雙方在此遭遇,然後再分別屯駐於烏林與陸口的可能性還是挺大的。

比較讓人無語的是,由於赤壁的名氣實在太大,縣治位於陸水中遊的湖北省蒲圻市,在1998年申請更名(搶註)為赤壁市。為了避免兩個赤壁所造成的誤會,又將建制僅31年的赤壁鎮更名為「周家嘴鎮」(2005年再次更名為「周家嘴回族鎮」) 。只是赤壁這塊金字招牌的誘惑力實在太大,被更名者並不認可這種變化,仍以赤壁鎮為名對外宣傳。這種兩級行政區爭奪一個地名的鬧劇,在黃山、武夷山等知名地標所在地都有發生。客觀上對大眾的認知造成了很大困擾。

這種情況並不是今天才有,古時因各種原因地名易位的情況也很多。通常是因為一座城邑之名,升級成更高一級行政區的名稱,然後治所又從原址遷移。比如之前解讀過的「潯陽」之名從湖北黃梅,變遷到江西九江就是典型案例。其實「九江」這個名字同樣是一個被使用的歷史地名,不用說大家也猜到是九江郡。之所以在這裡提起是因為在演義中有一個九江人,嚴重影響了赤壁之戰的進程,這個人就是蔣幹。

蔣幹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也的確受曹操之託想過去勸說周瑜歸降。不過時間點卻不是在赤壁之戰,而是要更早一些。史書記載,曹操在聽聞周瑜年少有才,遂秘密來到揚州(壽春),並派遣蔣幹前往江東遊說。周瑜出生於公元175年,赤壁之戰時已經34歲,無論以當時還是現在的標準,顯然都不能稱為年少了。結合曹操在赤壁之戰前的行動軌跡及壽春歸屬的變遷。這件事應該發生在建安五年,曹操再徵徐州擊敗劉備之後,回官渡前線與袁紹決戰前。當時作為袁術的根基之地,壽春和九江郡已經屬於曹操的地盤,廬江則被孫策攻取。

曹操有足夠的動機繞道壽春。一是孫策徵伐廣陵,客觀上對自己的後方造成了威脅;二是孫策遇刺,江東人心浮動,讓曹操看到了機會。包括給太史慈送當歸,應該也是在這個時段。蔣幹的這個「九江」當然不是江西九江,而是壽春所在的九江郡。要是按現在的省籍歸屬,蔣幹算是安徽人。曹操秘抵壽春安撫九江,作為九江人士的蔣幹,希望在曹操面前有所表現,主動請命並不讓人意外。

蔣幹這個人並不像演義中描述的那樣猥瑣,史書描述他的原文是「幹有儀容,以才辯見稱,獨步江、淮之間,莫與為對」。意思長得帥,又有辯才,在整個江淮地區都沒有對手。九江郡與周瑜所在的廬江郡同處江淮,二人又都為江淮名士,所以二人之前是認識的,以蔣幹為說客是再好不過的了。

周瑜見到蔣幹布衣渡江來訪,心知是來做說客的,便如演義中所描述的那樣,直接問「子翼良苦,遠涉江湖為曹氏作說客邪?」子翼是蔣幹的字,周瑜這樣親切的一問,倒是把蔣幹的嘴堵住了。只得說是因為周瑜在江東建功立業,特來看望敘舊,怎麼能隨便懷疑我呢?周瑜笑言自己有「弦歌知雅意」的能力,意指自己有由表及裡,感覺知對方來意的本事,便不再追問。

在邀請蔣幹入營,宴飲接風後,周瑜並沒有如演義中所描述的那樣,與蔣幹同榻而眠,而是以有機密之事要處理為理由,安排蔣幹在館驛住下,三日後再來與之相見。正是這一情節,引發了小說家的聯想,設計出了蔣幹盜書的情節。事實上,周瑜只是利用這三天時間去布置軍營。三日之後,再帶著蔣幹去參觀軍容齊整的軍營、倉庫及武器。這樣做倒不是在蔣乾麵前炫耀。曹操派蔣幹前來,一為勸降周瑜;二也是要他觀察下江東的情況。周瑜如此展示,是為了讓曹操那邊知道江東兵精糧足,人心安定。

除此之外,周瑜還向蔣幹展示了主公所賞賜的服飾、珍玩、隨從,告訴蔣幹自己遇到了明主,萬沒有可能被動搖。事情做到這一步,蔣幹自然明白這趟是白來了,自始自終都只是笑而不語,沒有把遊說的話說出來。回到江北則匯報曹操,周瑜雅量高致,非言辭所能動搖。象周瑜、太史慈這樣的江北英才,都能如此忠於孫策,甚至沒有因為他的死而離開江東。曹操無論如何也是要高看江東一眼的了。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籤約帳號【地緣看世界】原創內容,未經帳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相關焦點

  • 西遊記第四十七回
    好了,廢話不說,今天我們一起來聽《西遊記》第四十七回。(本視頻來自樂樂課堂,只供學習,非商業用途)看完視頻的同學,趕緊答題吧。1.唐僧師徒離開車遲國,來到了(  ),借宿在陳家莊,這裡距離大唐有(  )A. 流沙河,兩萬五千裡B. 通天河,兩萬五千裡C. 通天河,五萬四千裡D.
  • 揭秘歷史上最真實的赤壁之戰
    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爭之一,也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誌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回,孫劉雙方亦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
  • 赤壁之戰在黃州?
    本場公益學習會由黃州赤壁之戰研究群、黃岡市齊安讀書會、黃岡市傳統文化公益事業促進會主辦。「二龍爭戰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烈火張天照雲海,周瑜於此破曹公。」公元208年,也就是東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為了一舉併吞江南,與孫權、劉備聯軍在長江赤壁一帶展開了一場歷史上罕見的水陸大戰。周瑜統率吳軍,作為主力,用火攻大敗號稱八十萬的曹操大軍,孫劉聯軍大破曹軍。
  • 赤壁之戰,一場皆大歡喜的戰爭
    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 赤壁之戰,曹操大敗,從華容道倉惶逃回北方,自此大戰後,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也因為赤壁之戰,「草船借箭、「反間計」,「諸葛借東風」、「周瑜打黃蓋」等歷史典故為人津津樂道。一個「驕傲自滿,心浮氣躁、輕敵大意,奸詐多疑」的曹操形象躍然紙上。
  • 連載:《金瓶梅》第四十七回
    第四十七回王六兒說事圖財西門慶受贓枉法 風擁狂瀾浪正顛,孤舟斜泊抱愁眠你是他手下家人,載此貨物到於市店上發賣,沒人相疑。」因此二艄盡把皮廂中一千兩金銀,並苗員外衣服之類分乞,依前撐船回去了。這苗青另搭了船隻,載至臨青馬頭上,鈔關上過了,裝到清河縣城外官店內卸下。見了楊州故舊商家,只說家主在後船便來也。這個苗青在店發賣貨物不題。常言:「人便如此如此,天裡未然未然。」可憐苗員外平昔良善,一旦遭其從僕人之害,不得好死。
  • 赤壁之戰發生在哪裡?
    赤壁之戰發生在哪裡呢?建安十三年,也就是208年,曹操封丞相,挾天子以令諸侯,壯志滿滿,意氣風發。曹操一切準備工作就緒,親帥大軍10萬進軍荊州劉表。上天對曹操不薄,還沒到荊州呢,劉表就病死了,劉琮繼位。荊州在劉表苦心經營下,還是頗有實力的,擁兵甲十萬,不可小覷。
  • 歷史鉤沉:赤壁之戰之地點、兵力之謎
    :奠定了三國的基礎 赤壁之戰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一帶大破曹操大軍,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爭之一,也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誌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回,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
  • 赤壁之戰中蔣幹盜書了嗎?歷史上的蔣幹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物
    三國演義這部小說裡,關於赤壁之戰,描寫的相當的精彩,誘使曹操走向失敗的第一步就是殺了自己的水軍將領蔡瑁、張允。曹軍多為北軍,騎兵非常驍勇,說到水戰,那簡直一竅不通。因此作為荊州降將的蔡瑁、張允,兩人作用非常之大。周瑜一直對此二人非常的忌憚,欲除之而後快,只是苦無良策。
  • 赤壁之戰真的經典嗎?
    赤壁之戰與官渡之戰、猇亭之戰並稱為「三國」時期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官渡與猇亭之戰是真打了。官渡戰敗,袁紹病,死了;猇亭戰敗,劉備病,死了。唯獨赤壁之戰曹操全身而退,歇了兩年又出去打,其實力不見削弱。官渡之戰與猇亭之戰袁紹與劉備是真敗了,特別是官渡之戰,袁紹的文臣武將死降殆盡,難怪他活不下去。反觀曹操的赤壁之戰,其手下頭面人物一個都沒有損失。
  • 【銘記】第四十七集 | 蔣慶泉:王成原型之一 「向我開炮」
    【銘記】第四十七集 | 蔣慶泉:王成原型之一 「向我開炮」 2020-10-27 20: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赤壁之戰後,為何黃蓋從此很少露面?原因其實很簡單
    赤壁之戰中,除了周瑜和魯肅外,軍中功勞最大的就是黃蓋,火攻是他最早提出來的,具體實施的也是他,赤壁之戰東吳能取得勝利,黃蓋可謂是功不可沒。可是奇怪的是,就是這樣一位資格老,功勞大的老將在赤壁之戰後卻好像突然消失在視線裡一樣,很少能看到他出場了。
  • 赤壁之戰,曹操輸給了一場天災?
    而其中最具神話色彩的一場戰役,則非赤壁之戰莫屬。在演義中,赤壁之戰是一場諸葛亮的個人秀,草船借箭、借東風、布設伏兵,算無遺策。但在歷史上,赤壁之戰顯然並非諸葛亮一人之功,以少勝多的孫劉聯軍中的每一個人,都為這場勝利貢獻良多。
  • 赤壁之戰前,曹操在徐州殘暴不仁,錯失兩位頂級謀士
    曹操生性多疑這一性格特徵,在忌殺楊修這一事件上表現得淋漓盡致。曹操重視有才華的人,但是忌才。楊修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後來楊修輔助曹植對抗曹丕,令曹操心生猜忌。 曹操信奉的是「寧使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人生準則,所以楊修不得不死。曹操對關羽算是找個有加,他知道關羽走了之後勢必成為心腹大患,所以對關羽十分禮讓。這也體現了曹操用才得雄才大略。
  • 新賽季「赤壁之戰」閒談
    在此期間內大家可以在左上角「劇」字標內選擇劇本報名三選一(赤壁之戰)一定和各自組長確認好,志願報錯就掉隊了!2.劇本補報時間為1月29日10點至1月30日10點,最後的機會,不排除會有爆滿報名失敗的情況,因此建議大家務必抓緊時間確認劇本報名成功!3.劇本報名後確認無誤請不要再隨意取消重報,以免失敗!
  • 赤壁之戰 打敗曹操的不是孫劉聯軍?
    中國古代歷史上,有許許多多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爭,比如牧野之戰、巨鹿之戰、淝水之戰等等。在這些戰役裡,大眾最熟悉的還要說是赤壁之戰。赤壁之戰,這場發生在東漢末年(公元208年)的戰爭,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也一舉奠定三足鼎立政治格局,曹操、孫權、劉備三方在赤壁戰場上的謀略之鬥,可以說是中國古代軍事智慧的一次全面的展示,三十六計的韜略戰策,靈活運用於戰爭的每個階段,再加上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的藝術加工,更為這場戰爭平添了幾分色彩。
  • 從赤壁之戰看中國古代疫情
    而其中最具神話色彩的一場戰役,則非赤壁之戰莫屬。在演義中,赤壁之戰是一場諸葛亮的個人秀,草船借箭、借東風、布設伏兵,算無遺策。但在歷史上,赤壁之戰顯然並非諸葛亮一人之功,以少勝多的孫劉聯軍中的每一個人,都為這場勝利貢獻良多。
  • 假如赤壁之戰是曹操自己放的火……
    說來說去,故事的畫風還是這個樣子那麼赤壁之戰有沒有什麼別的展開方式,來顛覆下《三國演義》塑造的角色形象?比方說,曹操不是反派奸雄,甚至火燒赤壁根本就不存在?你還別說,在正史記載中,還真能找出蛛絲馬跡來支撐這種理論。《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裡,赤壁之戰的篇幅僅22字:「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
  • 明明白白「我」的心 鄭州市第四十七高級中學舉行男生青春期專題講座
    鄭州市第四十七高級中學副校長馬華林教導男生成為真正的男子漢為了引導學生正確對待青春期生理心理的變化,有效解決學生青春期身心困惑,促使學生把全部精力聚焦到學習中來,使學生安全平穩健康快樂地度過青春期,12月8日下午5點,鄭州市第四十七高級中學在報告廳為高二年級全體男生舉行「獻給乘風破浪的少年」的專題講座。鄭州市第四十七高級中學副校長、高二年級黨支部書記肖國紅出席了講座,副校長馬華林參加了講座並做了總結髮言。講座由高二年級主管主任王偉主持。
  • 赤壁之戰參戰人數辨析
    關於這個問題《三國志》上沒有列出實際人數,歷來爭議很大,需要認真辨析一番。按照諸葛亮的分析,曹操軍隊的構成主要還是兩部分,一部分是自己從北方帶來的人馬,一部分是劉表留下來的部隊。先說劉表留下來的荊州降兵。
  • 赤壁之戰,周瑜大智大勇贏得千秋盛名,劉備卻自私自利其心可誅
    三國歷史上有很多大型戰役,但能深刻影響歷史走向的,則非赤壁之戰莫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