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爛好人」,魯肅在赤壁之戰中究竟做了什麼?

2021-01-10 日航通鑑

魯肅是個不折不扣的被小瞧了的老實人。我記得小時候看《三國演義》,覺得魯肅是一個很可愛很憨厚的人,對他頗有幾分好感;此後玩了一款電子遊戲叫做《三國奇俠傳》,知道了魯肅是一個非常有錢的大商人,但是為人還是憨憨傻傻,為了一封周瑜的親筆籤名而激動不已。

但是實際上,魯肅是一個非常有能力的人,在那場赤壁之戰之中魯肅發揮了重要作用,那麼究竟魯肅做了什麼呢?下面請聽日航君分解。

一、 赤壁之戰前:魯肅的謀劃與情報偵察

話說魯肅此人,前期充當了一個情報員的角色。當時荊州刺史劉表剛死,他的死訊傳到了東吳,敏銳的魯肅便察覺到這是一個好機會,是一個聯合劉備抵抗曹操的好機會,可以認為是孫劉聯盟的一個雛形吧。當時魯肅就提出:

「加劉備天下梟雄,與操有隙,寄寓於表,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如有離違,宜別圖之,以濟大事。」

可以說魯肅是當時東吳軍中比較有遠見的人。魯肅認為曹操勢力大,如果憑藉江東一地難以抵擋,必須要與荊州形成聯合以對抗曹操。而進行聯合一事,依靠劉表孱弱的兩個兒子是不行的,必須要依靠梟雄劉備。此後赤壁之戰的勝利也說明了魯肅的布置確實是對的。

此後魯肅便親自出使荊州想要去聯合劉備順便偵查一下荊州的情況,但是無奈的是人算不如天算,劉琮投降,曹操不費一兵一卒便拿下了荊州,於是魯肅沒偵查成功便回來了。於是魯肅便乾脆直接去交結劉備,頗得劉備歡心,之後劉備決定與孫權聯合共同抵擋曹操。

當然了,其中有一點值得推敲,那就是諸葛亮和魯肅,究竟誰先提出了聯合之計?

按照《諸葛亮傳》的說法,劉備軍在夏口,孫權屯兵柴桑,然後諸葛亮去勸說孫權聯合,然後孫權大喜,這個時候才派出了周瑜、程普、魯肅等人前往;而按照《魯肅傳》的說法,是魯肅先去找劉備,之後勸說劉備與孫權聯合,然後劉備派諸葛亮去出使孫權。

對於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裴松之也是很迷的。沒辦法,只能認為是兩國史官各自為自己的人吹噓,爭著搶著將聯合之功拉到自己身上了。

如果讓我談一下個人的想法的話,我認為劉備軍隊這個時候更加窘迫,他們主動相東吳尋求幫助的可能性比較大,而且諸葛亮早在《隆中對》之時便提出了聯合孫吳的策略;反觀東吳則比較猶豫,我覺得比較難去主動拉攏勢力比較薄弱的劉備吧。

二、 赤壁之戰:堅定孫權抵擋決心

赤壁之戰前,東吳內部存在著很多種聲音,有的人認為應該繼續抵擋,和曹操打個頭破血流;有的人認為東吳勢力比較弱,不是曹操的對手,主張投降曹操。可以說孫權也是處於戰降不定之間。而堅定了孫權抵擋勇氣的有三人,分別為周瑜、諸葛亮、魯肅。

周瑜作為東吳都督,主要從戰略層面入手,向孫權闡釋自家與曹家的「勢」,認為在戰場上正面抵擋是有機會取勝的,以堅定孫權內心;諸葛亮則是依靠一個「激」,他利用孫權的性格問題,故意說一些讓孫權難堪的話以激怒孫權,然後讓孫權與曹操開戰;而我認為最為精巧的方法就是魯肅了,魯肅採用的方式是「命」,即告訴孫權,我們大臣投降照樣吃喝玩樂,你孫權投降就沒命了。說實話,我覺得這一點是最打動孫權了,人可以不要祖宗基業,但是不能不要自己的命啊。魯肅是這麼說的:

「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乘犢車,從吏卒,交遊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將軍迎操,欲安所歸?」

我想正是這麼一句話,徹底打消了孫權投降曹操的念頭。我們看投降曹操的人,例如說張魯、劉琮等,基本上都是比較「佛系」的人,而像呂布這樣比較有號召力的人,曹操便會立刻殺死他以絕後患,如果孫權投降的話,我估計也會被馬上斬殺以絕後患。

在魯肅的勸說下,孫權堅定了自己的抵抗之心。

三、 赤壁之戰後:維護孫劉聯盟

孫劉聯盟成立的基礎便是對抗曹操。但是在赤壁之戰之後,魯肅依然願意為了孫劉聯盟而奔走,甚至願意放棄一部分自己的權益去維護孫劉聯盟。當時關羽與魯肅臨界,關羽數次欺負魯肅,但是魯肅都忍耐了,並且儘可能地安撫關羽。據記載:

「及羽與肅鄰界,數生狐疑,疆埸紛錯,肅常以歡好撫之。」

因為此事,很多人覺得魯肅就是一個軟柿子,被人給捏來捏去。但是此後發生的單刀赴會一事便可以看出魯肅的勇氣來了。

這一場單刀赴會,關羽確實是單刀赴會,但是魯肅也是單刀赴會啊。我們想一下,關羽是天下聞名的武將,有信布之勇;魯肅雖然也學過一些武藝,但是肯定是比不上關羽。在這一場會晤之中,魯肅不卑不亢甚至怒斥關羽,足以看出此人的能力和本事了。據記載:

「肅因責數羽曰『國家區區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軍敗遠來,無以為資故也。今已得益州,既無奉還之意,但求三郡,又不從命。』語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肅厲聲呵之,辭色甚切。羽操刀起謂曰:『此自國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備遂割湘水為界,於是罷軍。」

在這場會晤之中,可以說魯肅展現了自己的能力和勇氣,成功捍衛了東吳的尊嚴,他也不是一味的老好人,我認為魯肅反而是一個非常有底線的人,只要不觸碰他的底線,他就是個好人,如果觸碰了他的底線,魯肅就會變成一條餓狼。

文:日航通鑑 圖:來自網絡與站內,侵刪

相關焦點

  • 真實的赤壁之戰,魯肅是個好同志,諸葛亮是去分贓,龐統沒有露面
    第一:魯肅是個好同志,裴松之:「建計拒曹公,實始魯肅」 在小說《三國演義》的描述中,曹軍欲南下,此前一直猶豫不決是降是戰的孫權 可在《三國志》的記載中,孫權派魯肅去聯絡劉備時,已經決定了要和曹操死磕,主張死戰的,就是魯肅,在小說中,孫權猶豫不決時,是吳太夫人提醒他趕緊去問周瑜,但在裴松之為《三國志》做的注中,說明了這事其實是魯肅提醒的。
  • 赤壁之戰中,東吳為何與實力弱小的劉備結盟?
    魯肅是東吳的戰略規劃師,也是孫權在戰略上最器重的人,在得知曹操南下的消息後,魯肅敏感地認識到將要出大事,當時荊州牧劉表病重,劉備客居樊城,曹操率領主力南下準備攻打荊州,魯肅認識到局勢將會發生大變化,原本戰火還沒波及到東吳,但魯肅主動向孫權提出要到荊州看一看,如果荊州內亂,魯肅認為東吳可以趁機攻打荊州,奪取地盤,如果荊州統一與曹操作戰,那麼東吳可以坐觀形勢。
  • 淺談東吳四大都督,周瑜,魯肅,呂蒙,陸遜
    周瑜在赤壁之戰時,也支持孫劉聯盟。赤壁之戰打完,迅速改變方針,想弱化劉備,分化劉備勢力。攻取益州,漢中,與曹操分庭抗禮,最終圖謀天下。可惜計劃尚未實施,周瑜就因病去世。英年早逝,實在可惜。孫劉聯盟當然是當時最有遠見的戰略。但前提是雙方都得拿出誠意來。實際上在實施過程中,是真沒看到劉備,關羽有什麼誠意。
  • 諸葛亮和魯肅的差距在哪裡?
    三國演義裡的魯肅當然更是個呆直的老實人而已!其實,魯肅一點也不呆直!赤壁之戰勝利後,魯肅從前方回來,孫權親自去迎接他,然而魯肅並不表現得特別高興。這麼一來,孫權便不高興地責問他。魯肅答道:「假如我北上平定了天下回來,才值得高興啊! 」呂蒙死,孫權與陸遜詳論周瑜、魯肅及哭呂蒙時,他也曾批評魯肅好車大炮。光是這兩點便已經很形象地刻畫出一個抱負很大而一點也不呆直的人!
  • 第四十七回 赤壁之戰(上)
    不管是到底是左右都督誰為正誰為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程普跟周瑜不對勁,這點史書中有多處記載。原因並不是周瑜小氣,而在於程普這邊。周瑜這個人性格很大氣(性度恢廓),跟絕大多數人都和得來,只有程普是一個例外。原因是程普是跟著孫堅起家的,年齡在諸將中最大,無論在孫堅還是孫策時期所立的功勞都非常多,而且還救過孫策的命。這樣的資歷和背景,看到年少得志的周瑜哪裡會心服。
  • 《三國演義》中不起眼的魯肅,真實情況是怎樣的?真的不起眼嗎?
    不過有一個人例外,那麼就是出身世族的魯肅。他不光不會兼併土地,還會把自己家裡的土地給賣出,並且對於那些窮困潦倒的百姓,也是十分的愛惜,他的名聲是很好的,這也不足為奇。憑藉著魯肅的好名聲,他慢慢地把鄉裡面的那些青年給召集過來學習武藝,於是魯肅的勢力有了慢慢的增長。
  • 陳其林:單刀赴會,實為關羽被魯肅羞辱得無地自容
    也就是說,羅貫中創作《三國演義》時,也同時在做收集與整理三國故事的工作。從而可以看出,關羽單刀赴會這個故事,在羅貫中寫《三國演義》之前,就已經深入民間了。還有一個說法,單刀赴會的人,不是關羽,是魯肅當年規勸了孫權,借了荊州給劉備。為了向孫權交差,只好一個人去向關羽索回荊州,他手下的部將擔心關羽會設下「鴻門宴」,不同意他冒險。但是,魯肅從大局出發,毅然決然地帶著幾個部將,佩掛單刀參加關羽設的宴會。
  • 演義中說魯肅忠厚老實,然而我們被騙了,周瑜遠遠不如他厲害
    《三國演義》中的英雄豪傑燦若星辰,如諸葛亮、劉關張、曹操、司馬懿、周瑜等人,都曾建立不朽功勳名留史冊;在東吳集團中,人氣最高的人物莫過於大都督周瑜,他的同僚魯肅,則被羅貫中塑造成一個,忠厚老實人的醬油角色;然而真實的魯肅,在無論是在戰略眼光,還是對當時形勢的分析上,都比周瑜要高得多;為什麼要這麼說呢?
  • 三國殺:魯肅為何號稱魯大師?大師出手,手牌還有?
    談及和事佬,三國魯肅我說他是第一,有問題嗎?世家名人,位高權重,還在這個各自為營的亂世,去講聯盟。亂世當中的一朵社交玫瑰蜀吳聯合,基本就是靠魯肅一人頂著。自赤壁之戰開始,魯肅基本就是孫吳的外交官,與劉備和事的外交人才。不過,他這外交也有點坑自己。
  • 孫權和魯肅之間的「江東對」,是如何改變東吳歷史的?
    其實,在諸葛亮和劉備隆中對以前,具體時間為公元200年,在江東也發生了一次足以改變東吳歷史的對話,這次對話的主人公是江東之主孫權和江東重臣魯肅,這也是被史學家稱為能和隆中對相媲美的一次對話。「江東對」是吳主孫權和因戰亂散盡家財到江東避難的魯肅之間的對話。《三國演義》中魯肅的形象是一位忠厚的長者,甚至在諸葛亮和周瑜的明爭暗鬥中充當和事佬的角色,為維護孫劉聯盟一直不爭不顯。
  • 三國演義與三國志48《三國演義》裡的魯肅告訴你什麼叫真正的大智若愚
    《三國演義》裡面的魯肅給人的感覺就是這樣,把舞臺中間的位置讓給別人,自己總是居於陪襯的地位,為人真是厚道,難怪羅貫中先生也經常借小說中人物的嘴說:「子敬真老實人也。」在那個群雄逐鹿的年代,老實基本上就是沒用的代名詞,所以要是魯肅真是一個沒有任何心計,老實巴交的厚道人,他怎麼能在東吳一直身居高位,周瑜還指定魯肅接替自己大都督的位置,孫權還就批准了,是周瑜傻還是孫權傻?
  • 周瑜死後,為何孫權器重魯肅,而對龐統棄之如靴,原因不可不知
    魯肅的智謀才略足以勝任,請求起用他來接替我。我死後,就沒有牽掛了。」孫權採納了周瑜的建議,當即任命魯肅為奮武校尉,接替周瑜統領部隊。 至此成為孫權手下第一人,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魯肅病逝,享年四十六歲。孫權始終不忘魯肅在東吳政權創立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黃龍元年(229年),在他稱帝登壇祭天時,他對公卿們說:「過去魯子敬曾經說道此處,可謂明於事勢矣。」
  • 東吳的大師——魯肅
    第二次是魯肅勸孫權把南郡給劉備發展,也就是說劉備借得了整個南郡。但為什麼孫權要他還的時候是長沙、零陵和桂陽?借什麼還什麼對吧,這是不是孫權不厚道?表面上是這樣,但劉備之所以能打下南四郡有點特殊,因為它是在劉備和孫權「默許」下進行,特別微妙。
  • 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四大都督,誰最厲害?答案很多人比較意外
    有人說是周瑜,他赤壁之戰力挽狂瀾,火燒曹軍;也有人說是魯肅,他為孫權制定了榻上策,為東吳指明了方向;還有人說是呂蒙,他白衣渡江,兵不血刃拿下荊州,為東吳闢地千裡,也有人說是陸遜,他夷陵之戰,火燒劉備數百裡連營,挽救東吳。
  • 魯肅:多虧沒放,諸葛還藏了一計
    所有人都看出周瑜在陷害諸葛亮,擔憂諸葛亮的未來,特別是諸葛亮的好友魯肅,他甚至想勸阻諸葛亮拒絕這個任務。諸葛亮開心地接受了這個任務,讓周瑜第三天清晨帶著士兵到江邊取箭,然後告訴魯肅第二天晚上到他的船上聊天。
  • 赤壁之戰中,抗曹的主力是東吳,為何孫權要與兵微將寡的劉備結盟
    赤壁之戰是三國時期舉足輕重的一場戰役,在這場戰役中,孫權和劉備聯合抗擊曹操。雙方在赤壁一帶發生大戰,周瑜統帥的東吳水軍,以火攻大破曹軍。戰後,曹操留下一部分兵力駐守江陵,自己率領主力北歸。周瑜和劉備分兵奪取了荊州的南部郡縣,奠定了鼎足三分天下的基礎。
  • 東吳大都督,江東四英將:周瑜、魯肅、呂蒙、陸遜
    周瑜周瑜(175-210),字公瑾,東吳四英將第一位,廬江舒城人。幼年與孫策相識,結為生死之交。孫策死後,受命輔佐孫權。208年,曹操南下,目標直指江東,孫權戰和未定。周瑜及時從鄱陽湖趕回,正確分析了曹操遠來的種種弊端,使孫權決定與曹操一戰。周瑜身為水軍大都督,用火攻之計大破曹操,這就是有名的赤壁之戰。赤壁之戰是周瑜一生最大的榮光。
  • 魯肅的套路到底有多深?
    魯肅這個人呢,早期被三國演義寫的窩窩囊囊,好像什麼本事都沒有,被人踩在了腳底下。最近幾年呢,又被捧上天了,說他比諸葛亮、司馬懿還高明!這兩種評價都太極端!,魯肅到底是什麼水平,聽完以後,您自己做評判。他們鄉裡的人,有百分之八十,都跟魯肅借過錢、蹭過飯!魯肅從不計較。
  • 赤壁之戰發生在哪裡?
    赤壁之戰發生在哪裡呢?建安十三年,也就是208年,曹操封丞相,挾天子以令諸侯,壯志滿滿,意氣風發。曹操一切準備工作就緒,親帥大軍10萬進軍荊州劉表。上天對曹操不薄,還沒到荊州呢,劉表就病死了,劉琮繼位。荊州在劉表苦心經營下,還是頗有實力的,擁兵甲十萬,不可小覷。
  • 大都督——魯肅
    率土唯一沒有出五星將的大都督 魯肅率土之濱作為一款三國題材的戰略型手遊,按照知名度和一生功績將許多三國時期的人物做成不同星級的武將,五星為最。許多沒有享有諸多知名度也無較大戰績的人物均被做成五星武將,魯肅作為孫權麾下的第二任大都督,難道還不如朱儁等人知名度高?非也,非也。魯肅,字子敬,為人忠實敦厚,戰略目光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