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諸葛亮那麼厲害,為什麼曹操不登門請他出山?

2021-02-21 說三國

ID:shuosanguo

三國時期,群雄並起。諸葛亮是群雄之中神一般存在的人物。現代文學家魯迅就曾經用8個字來評價諸葛亮:「諸葛之多智而近妖。」就是說諸葛亮聰明得跟妖孽一樣。

在真實歷史中,諸葛亮比羅貫中小說《三國演義》中塑造的諸葛亮形象,更加強悍。特別是在劉備死後,諸葛亮面對著一個皇帝年幼無知、名臣武將逐漸凋零、曹魏孫吳虎視眈眈、南蠻各族蠢蠢欲動的爛攤子,堪稱舉步維艱。但他力挽狂瀾,憑藉自己驚人的政治智慧和治理能力,有條不紊地穩定了局勢,恢復了民生,拉攏了孫吳,並有足夠的力量在6年之內向曹魏發起了5次北伐,打得曹魏人心惶惶。

綜合而論,諸葛亮簡直就是以一己之力,強行為蜀漢政權續命了40年。

在這裡我們設想一下,如果請諸葛亮出山的是曹操而不是劉備,那麼諸葛亮和曹操強強聯手,再加上曹魏強大的實力,豈不是很快就能統一天下?曹操為什麼不在劉備之前就把諸葛亮請出山呢?

一、諸葛亮在劉備三顧茅廬時,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年輕人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這是諸葛亮在《前出師表》裡對劉禪說的一段話,意思是:當年我是一個農民,在南陽種田,只是想在亂世之中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諸侯之中出名。

諸葛亮這段話並非謙虛之詞。當年,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時,他真的只是一個在鄉下農村種田的年輕人。

那一年,是207年。劉備已經47歲(虛歲),諸葛亮才27歲。當時,諸葛亮隱居在荊州隆中,過著寄人籬下的日子。雖然諸葛亮以管仲、樂毅自居,可除了幾個好朋友外,周邊的人都對他不屑一顧(時人莫之許也)。這就是說,諸葛亮根本就沒啥名氣。就算有,也只是局限在荊州。所以,劉備到了荊州之後,才聽司馬徽推薦諸葛亮,第一次知道他的名字。

這裡還有一個微妙的細節。

207年,劉備屯兵於新野時,司馬徽向他推薦了諸葛亮。可是,劉備無動於衷。直到6年後,徐庶再次推薦諸葛亮時,劉備這才有點心動,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希望徐庶將諸葛亮帶來見個面。這個細節充分地說明了,諸葛亮的名聲還沒有大到讓劉備「如雷貫耳」。

在1800多年前,交通和通訊條件都非常差,一直在北方一帶活動的曹操,極有可能不知道有諸葛亮這號人物的存在,他怎麼可能去請一個不存在的人物?

二、曹操手下有大把的謀士,不遜色於諸葛亮


退一步而言,就算曹操知道荊州有一個很厲害的諸葛亮,也不會辛辛苦苦跑到荊州去請他。因為,他手下有大把的謀士,個個都是精英,人人都是俊傑,不遜色於諸葛亮。

曹操手下有五大謀士,分別是郭嘉、荀彧、賈詡、荀攸、程昱。被卞夫人贊為「有蓋世文才」、讓曹操自覺「我才不及卿,乃覺三十裡」的楊修,都排不進這個五大謀士的名單裡。

郭嘉是曹操陣營中最年輕的謀士,也是公認的曹操第一謀士,以著名的「十勝十敗」說,幫助曹操擬定了近期和遠期的作戰目標,從而確定了自己在曹操智囊團中的核心地位。

荀彧是五大謀士中最早「棄暗投明」投奔曹操者,曹操高興壞了,說:「你就是我的張良啊(吾之子房也)。」 事實證明,荀彧當得起「吾之子房」這個評價。194年,正是在荀彧的建議下,曹操集中力量奪回了兗州,為統一北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賈詡為曹操立下的功勞有:勸說張繡投降曹操,說服曹操與袁紹在官渡進行決戰。特別是後者,曹操一戰將稱霸一時的袁紹打得再也沒有翻身的機會,自己取而代之。這場戰役太經典,還被寫進了教科書。

荀攸神機妙算,為曹操貢獻了許多「金點子」,包括在「官渡之戰」中提出「聲東擊西」計策,斬殺了袁紹大將顏良;戰後又提出「誘敵深入」計策,斬殺袁紹大將文丑。

程昱對局勢的判斷極為準確。194年,曹操混得很差,這時候袁紹拋來橄欖枝,請他到鄴城去主持工作。曹操頗為動心:跟著袁紹過日子也不錯嘛。幸好程昱及時制止了他,否則後來的三國就沒他什麼事兒了。

三、曹操不是劉備這種仁慈寬厚之人,拉不下面子去請諸葛亮


我們再退一步,就算曹操手下沒有什麼謀生,急需用人之際,他就會親自上門請諸葛亮出山嗎?

答案仍然是:不會。

曹操的性格與劉備不同。劉備仁慈寬厚,平易近人;曹操桀驁不馴,奸詐狡猾。劉備能夠三顧茅廬,曹操打死都做不到。換言之,曹操手下謀生如雲,都是謀生主動前來投靠他,哪一個是他降低身份前去請來的?曹操會為諸葛亮破例?

大概率出現的情況是:曹操得知荊州有一個很厲害的角色諸葛亮後,將信將疑地派人前去請他出山。顯而易見,諸葛亮不會答應。使者回去報告後,曹操火冒三丈,暴脾氣當場發作,立即派一隊士兵放火燒了諸葛亮的草房子。

我曹某寧負天下人,還怕多你一個諸葛亮?

目前100000+人已關注加入我們

ID:shuosanguo

合作聯繫QQ:122414540

相關焦點

  • 聽說他不死,諸葛亮不敢出山?
    甚至還有人說,要是郭嘉不死,諸葛亮都不敢出山的,不信你看郭嘉死的同一年,諸葛亮才敢出來輔佐劉備。他倆到底是怎麼回事,是不是郭嘉不死,臥龍真的就不敢出山了?還請聽我細細道來。說的再淺顯點,天亮之前雄雞恰巧會叫,但不管雞叫不叫,天都會亮的。所以,你不能說:雞不叫,太陽不敢出。所以,「奉孝不死,臥龍不敢出山」這話,只是個博人眼球的驚人之語,看看就好,不可當真。
  • 曹操那麼愛惜人才,但為何不去拉攏諸葛亮?甚至還罵諸葛亮為村夫
    但我覺得三國歷史上真正愛才的是曹操,曹操才是三國歷史上最愛才的人。兩個表現可以說明曹操更愛才。首先,曹操選人無論貧賤,不計出身。只要是人才,我曹操可以不計較你的出身。曹操手下的謀士荀攸、郭嘉、賈詡等人,都是貧寒子弟,他的愛將張遼、徐晃、典韋等人,也都卑賤出身。
  • 劉備「最大」失誤: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卻錯過了頂尖能人異士
    引言:三國時期,劉備一生中改變命運的兩個人,也許就是徐庶和諸葛亮了,諸葛亮,大家都很熟悉,曾經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後來得到了諸葛亮的支持,成為西蜀霸主,三足鼎立時,劉備也有了自己的位置。但諸葛亮人人皆知,劉備請諸葛亮背後,其實只有一個人在指著,那就是徐庶。曾有一次,徐庶也跟著劉備打仗,只是因為曹操劫持了徐庶的母親,所以徐庶只能屈從於曹操的權勢,不過他在散步時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這個人。但是,事實上,劉備在請諸葛亮的同時,也錯過了一位絕世高人,那麼這個人到底是誰呢?
  • 三國中到死都沒有出山的兩位頂級謀士,究竟有多厲害?
    身為三國「唯二」英雄的劉備,在與諸葛亮相遇之前,曾與張飛、關羽等人屢戰屢敗,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得到諸葛亮之後,諸葛亮為其出謀劃策,幫助劉備拿下荊州、益州等地,實現了三分天下,戰術也不願過去被動,打勝仗。東吳的命運,也和他的謀士周瑜的一生密切相關,周瑜在世時,曾助孫策橫掃江東,為江東打下基礎。
  • 曹操如何三請諸葛亮——那些毀三觀的「反三國」故事 | 奇書
    上世紀80年代,鄭伯成、韓進林即在湖北蘄春、浠水兩縣交界處(那裡有策山、策湖等地名,傳說孫策曾在此屯兵),從當地的教師、農民、公務員,以及鼓書藝人那裡,搜集到一批「反三國」故事,編成《曹操三請諸葛亮》一書(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
  • 三國最厲害的六個謀士,司馬懿第四,諸葛亮第三,第一無人能敵
    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三國是一個亂世,但也正是亂世出英雄,出來了曹操、劉備、孫權這樣的梟雄,也出來了呂布、關羽、張飛這樣大將,今天,我們要來聊一下三國時期的謀士,聊聊三國時期最厲害的六個謀士。在說謀士之前,先明確是一下,謀士和輔臣之間的區別。謀士是指給主公出謀劃策的人,輔臣是除了會說,還具有一定的行政處理能力的人。今天我們要說的是謀士,只出謀劃策的那種。
  • 三國中最厲害的人物,比周瑜機敏,比諸葛亮善斷,比曹操更有膽識
    歷史上每朝每代都有許多名威望重的謀士,那麼三國時期當然也不例外,今天村夫就來聊一聊三國最強的政治家,司馬懿。縱觀三國,你會發現司馬懿才是最厲害的人物,為什麼呢?有些人會說,諸葛亮不是比司馬懿厲害多了麼?那咱就來分析一下,他憑什麼比諸葛亮強。
  • 郭嘉不死,諸葛不出!鬼才郭嘉究竟比諸葛亮厲害在哪?
    不過對於這個排名,筆者是不贊同的。且不說諸葛亮能否跟安兩漢四百年的張子房比,就連與他同時代的郭嘉,諸葛亮也幾乎不是後者的對手。提起郭嘉這個名字,大家可能對他的印象不是那麼深,其實他才是三國第一軍師。郭嘉之所以沒有諸葛亮那麼有名,一是因為他年紀輕輕就死了,二是因為後世的《三國演義》把諸葛亮神話得太厲害了。
  • 三國時期,諸葛亮為何不輔佐曹操?
    所以後來可以看見曹操每到一個地方都儘可能收集當地的人才為他所用,在荀彧、郭嘉、董昭、賈詡、司馬懿、張遼、徐晃、張郃等人的輔佐下打下了半壁江山,為後來統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諸葛亮智力天下無雙,曹操有很多機會招攬諸葛亮,但兩人卻失之交臂成為畢生對手。很多朋友以為諸葛亮是因為在曹營沒有位置所以投奔劉備,這可能是其中一個因素但不全面,以下才是真正的原因。
  • 為什麼司馬懿的兒子那麼厲害,諸葛亮的兒子卻是草包?原因很簡單
    為什麼司馬懿的兒子那麼厲害,諸葛亮的兒子卻是草包?諸葛亮和司馬懿都是最頂尖的謀士,為什麼他們的後代差距那麼大呢?
  • 為何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不請水鏡先生?司馬徽他不香嗎
    劉備駐紮新野六七年,政績算不上突出,但是四方名仕皆言劉備仁德,是可以輔佐的明主。劉備被蔡瑁追殺躍馬過檀溪,正漫無目的的走在回新野的路上,遇得司馬徽,司馬徽推薦了伏龍、鳳雛等皆為經綸濟世之大才,劉備後來得到了徐庶,又三顧茅廬去請諸葛亮,那麼為何不直接多拜訪幾次司馬徽,請他出山輔佐呢?
  • 有人說「郭嘉不死,臥龍不出」,歷史上的郭嘉,真的那麼厲害嗎?
    到207年,曹操徵伐烏丸,他的謀士郭嘉去世,年僅38歲。郭嘉死後,劉備經徐庶、司馬徽推薦,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在郭嘉死前,雖然天下已大亂,各路諸侯都來招才引智,但自比管仲、樂毅,一直沒有出山輔佐明主,即便劉表是諸葛亮的親信,諸葛亮也沒有出山,但郭嘉死後,諸葛亮卻出山輔佐劉備,所以有人說:「郭嘉不死,臥龍不出」。史書中的郭嘉,到底有多厲害?為什麼有「郭嘉不死,臥龍不出」的說法,諸葛亮真的怕郭嘉嗎?郭嘉來自潁川郡。
  • 這個鬼才不死,諸葛亮便不敢出山?
    這一年,劉備三顧茅廬見到了諸葛亮,把他請出山。也不管兩件事發生在年頭年尾、誰先誰後,反正就有了如今大肆流傳的一句話:網上經常有人拿這句話出來問,這倆牛人之間,是否真的存在某種直接或間接的關係?劉禪出生在207年,郭嘉死在207年,也許我們可以說「郭嘉不死,劉禪不生」。張繡作為曹操手下當時封戶最多的將領,可以說是數一數二的人物,只可惜天妒英才,英年早逝。
  • 諸葛亮不選曹操和孫權,為何偏選劉備?從龐統的經歷可以看出端倪
    很多三國愛好者都有一個疑問,諸葛亮出山時,為什麼選擇落魄的劉備?為什麼不選擇實力更強的孫權和曹操?以諸葛亮的智力,加上孫權或曹操的實力,前景一定很美。至於諸葛亮為何對孫權和曹操不屑一顧?這個問題並不複雜,原因如下:第一:諸葛亮出山時,已經無法在孫權或曹操那找到位置諸葛亮準備出山時,孫權和曹操手下的文臣勢力已經成形,孫權那邊是江東四大家為首,曹操那邊是以潁川集團為首,官職是一個蘿蔔一個坑,位置早就被佔光了。
  • 三國第一奇才,讓曹操忌憚、比諸葛亮更厲害,最後活到了133歲
    三國時期,天下能人異士不計其數。而提到其中最出名的,諸葛亮一定榜上有名。其實,在三國還有一個比諸葛亮更厲害的人,你知道是誰嗎? 於是曹操十分開心,他環顧四周賓客,說道:「今日貴賓聚會,山珍海味大致齊備了。所缺少的,只是吳國松江中的鱸魚做的魚末子了。」左慈一聽,這是展現自己能力的時候,也是上前說道,這很容易做到。左慈上前對著侍衛說,自己需要一個銅盤,一個竹竿,一個魚餌。曹操滿足了他的要求。東西上來之後,左慈將一隻銅盤盛滿水,用竹竿再加上魚餌,就開始現場表演釣魚。不一會兒,一條鱸魚就被釣了上來,賓客們都大吃一驚。
  • 諸葛亮的扇子是從哪裡來的?為什麼從不離手?原來如此!
    描寫的十分符合諸葛亮的形象,不管是名著《三國演義》裡,還是影視作品中的諸葛亮都是手持一把羽扇,顯得非常神秘。那麼到底諸葛亮的那把羽扇是從哪裡來的?為什麼從不讓羽扇離手?難道這羽扇有什麼驚人的秘密?這不得不讓人展開遐想。諸葛亮隨叔父逃亂來到南陽,結草廬而居,躬耕苦讀。孤獨的諸葛亮遊走襄陽,結交朋友,拜見師長,見識和學業大長。
  • 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郭嘉,他在三國究竟有何表現
    郭嘉,傳說中三國的第一鬼才,那麼多人喜歡郭嘉,首先是因為《三國演義》以及周邊小說遊戲,先入為主之後,愛屋及烏,連正史中曹操集團的兩大謀士荀彧的清雅
  • 諸葛亮名震三國,卻為何被曹操無視?你看看曹操是怎麼評價法正的
    但讓人奇怪的是,曹操對蜀漢集團的重要人物諸葛亮,卻從來沒有點評過一句,無視諸葛亮一般。莫非諸葛亮的級別不夠?那是不可能的!沒有了諸葛亮的三國,就根本不是一個完整的三國。其實,若想搞明白這個問題,就需要從三個方面入手分析了。
  • 三國第一謀士,比諸葛亮厲害,名聲不如司馬懿,被稱為「毒士」
    羅貫中的三國對三國這段歷史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如果沒有三國,那麼三國這段歷史肯定不為後人所熟悉。小說畢竟是小說,不能算是正史。小說和真實的歷史肯定是有區別的,畢竟小說會在情節的描述中加入一些虛構的成分。相反,正史是來不得半點虛假的。從東漢末年開始,天下大亂。直到晉朝建立,三國亂世才告結束。
  • 三國排名前五的謀士,諸葛亮排第三,第一無可爭議!
    三國之中最出名就是武將,三國亂世,戰亂時期,天下諸侯紛紛起兵,很多武藝高強的人便紛紛出山去為國家效力,其中最出名的武將有呂布,關羽,典韋,張飛,許褚等等,每一個人在三國演義裡被羅貫中的刻畫都變得栩栩如生,如同神明,而其中除了武將,那麼能左右三國亂世的就必屬三國之中的謀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