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點擊上方「兩岸商匯 」 → 點擊右上角「...」 → 點選「設為星標 ★ 」
讓你能第一時間瀏覽到更多兩岸之間的好文章!
天下雜誌:食物的再利用,臺灣食物銀行資助弱勢人群
有這麼些餐廳,價格便宜,只是晚餐菜色不固定,菜市場剩什麼吃什麼,至於做出的菜怎麼樣,全靠現場發揮。
這樣的店,你來麼?
(看完支付寶帳單哭暈在廁所的小益表示:走走走,吃得起。)
這兩家店在臺中市,它們都屬於「七喜廚房」:一個在華美社區,一個在育德路,每到飯點,店門口都有各種各樣的人排起長龍。
店的附近有菜市場,這是店員們日常「掃蕩」的地方。每天下午兩點,菜販們看到他們的小車過來,就樂呵呵地把賣剩的菜放上去,毫不吝惜。
「不要說配合了,其實我們應該感謝她們。差不多在 30 年前,中午過後就會有人來低價收購那些賣不出去的菜,現在都沒有了。」大家一臉滿意。
怎麼回事?送菜還謝人?
原來,很多菜只是長得醜,或稍微磕碰到,就賣不出了;當天賣不完,第二天更難,其實味道和營養都不差的,卻只能下架,菜販自己吃也吃不完,送也送不完,經常只能扔了。還有豬骨、內臟肉這些,如果賣不完,經常也只能浪費掉。
現在有人來收去做公益,大家眼前一亮,覺得很好。
於是蘋果、梨、蘿蔔、蘑菇、生菜、豬肉等來到這家店,開始了新生。
附近的義廚,多是當地退休的媽媽們,準時來到店裡,用犀利的眼光先打量一下今天都收到了什麼菜,然後整理出夠用的,結合店裡的其餘材料即興發揮,做出各種美輪美奐的菜餚。
▼
這樣的
▼
這樣的
覺得醜?熟了就好看多了。
▼
想換口味?那,
撿點當天賣不完的海鮮吧。
▼
用自製咖喱調製的料理,
不僅營養高,味道在臺灣
也獨一無二。
▼
每天收到的菜不同,新菜單一波又一波地推出,各種口味的新菜流水般上線。別人換菜單是為了增收,這裡卻是自助取餐,給錢隨意;
沒錯,吃了這頓飯,你覺得值多少,就給多少。
這是因為,七喜廚房的最大目的不是盈利,而是為了減少浪費。
什麼叫做佛系剩食?這家店就是!
佛系剩食:
不必工作,不必收菜,不用下廚,
時候到了自然就有鮮味剩食可以吃
(還可以當枕頭睡)
01
也許你很難想,在臺灣,有必要這麼節省嗎?哪有那麼多的人吃不飽飯,有必要為此專門做一個社會企業嗎?答案是需要的。
在物資豐富的時代,人們更容易不擔心食物問題,而導致浪費。在臺灣,食物自給僅佔三成,而食物被浪費的問題卻很嚴重。每分鐘,有456公斤食物被丟掉,一次性廢物更是不可估算。
食物的浪費問題不止廚餘。從食物的種植開始,長得醜、不賣相會被丟掉,運輸損壞或保存不當,也導致了一些食材耗損;再加上市場上賣不出去的,大量食物就這樣進入了垃圾。
七喜廚房要救的,正是這些賣不出去、醜、但能吃的蔬果。
"很多食物其實在產地或市場就被丟棄了,大家看不到剩食,自然不覺得臺灣有嚴重的剩食危機。」
臺灣食藥署2016年推估,臺灣省一年浪費3.6公噸的食物,每日剩食量可堆出60棟101大樓。放眼全球,剩食議題也越來越受到民眾關注,
全球將近40%食物被浪費掉,造成大量土地耗損、水源汙染以及為了處理大量剩食所燃燒的碳排放汙染問題。可是這些剩食真的是毫無價值的嗎?七喜廚房以此作為創業的切入點,它真的蘊含著商機嗎?這一切的疑問,從剩食開始。
「一個臺灣,兩個世界」,楊千喜心裡總想做點什麼。她的媽媽是流浪動物幹事,從小她就有深深的同理心。
02
她是個腦洞大開、平時停不下來的女孩,19歲早早有了自己的網頁設計工作室,卻想著萬一市場飽和了呢,隨手就關掉工作室,跑到各個行業闖蕩,百貨、餐飲各業都做過,5年裡換了20多份工作。
而26歲時突如起來的一場大病,使她開始思考今後的人生:
如果我還剩下40年的時間,那我要用來做什麼?我想為90%的人而活,我想知道一個問題:如果用40年的時間做一件改變世界的事情,那麼我可以改變世界到什麼樣的程度?
那時,幾近一無所有的她還沒有想過,未來自己居然建起了價值百萬的七喜廚房。
這一切,還是出於一場偶然:
在餐飲店每天做咖喱的楊千喜,經歷也有點像菜販:每天忙兩小時做咖喱餐,卻經常遇到賣不完的情況,送給朋友吃也吃不完。
於是,她開始把做好的咖喱餐食物送給一些精神病患、家庭情況不好的婦女、流浪者等,稍微幫助他們的生活。
送出了幾百份咖喱後,她突發奇想,不如做個「自由取餐,自由定價」的活動,讓大家直接到店裡來吃,這樣也更溫暖。
結果一覺睡醒,帖子火了,轉發次數比她的粉絲數還高,網友們紛紛熱情表示:不錯呀,要吃要吃。
從此,她的生活變得一發不可收拾。
▼這就是那條「萬惡」的帖子
她仔細地看了每一條評論,也發現一個問題:大家似乎覺得這是一個剩食餐廳。
哎,那就做個剩食餐廳唄。她的手頭只有5萬新臺幣,其中4萬還是借來的。
她在附近的向上市場「潛伏」了幾天,觀看每天那些不好賣的菜會如何;看了幾天,她大致摸清了市場的基本情況,於是清清嗓子,上去告訴攤商們自己的想法。
沒想到大部分菜販都同意了,而且大為讚許:多好呀,節省食物,還能做公益。
2016年4月,七喜廚房在華美社區建起了第一家店。
在現有的社會狀況下,剩食已成事實,那麼我們應如何重拾他們的價值呢?《拯救食物大作戰》提出「三再」觀點,即再分配、再價值、再利用。
1、再分配:向食物鏈各階段收集剩食,轉交給需要的人。在這個過程當中,食品安全組織會篩選出安全可食用的食物進行剩食再分配。面對小量的剩食,我們可在社區內設共享冰箱,居民將自己多餘的食物放進冰箱,各取所需。
而對於大量的剩食而言,則需要食物銀行方能有規模有計劃地處置剩食。超市、餐廳、公司的大量剩食均可捐給食物銀行,而後食物銀行整理剩食並聯繫相關單位,將其運送至合作的慈善團體或交給有需要的人。
2、再價值:通過加工,讓剩食變成新商品,以全新的面貌重新進入市場。
3、再利用:落實廚餘回收,使其價值最大化,例如可用來飼養豬以及堆肥,甚至可用來發電。
(作者於七喜廚房豐盛的一餐 圖片來源:作者拍攝)
03
每天下午兩點,楊七喜就和員工一起到菜市場,在各種攤位「掃蕩」。
她希望能建起一個消滅被浪費食物的廚房,讓大家都可以一起「用肚皮拯救世界」,也希望大家在這裡學到關注食物剩餘的問題。
來到店裡吃飯,是隨意給錢的,或用帶來的物品抵食物,或者通過洗碗、幫工等抵飯。
起初,廚房只有12個座位,1天只要收1個攤的剩菜,就能滿足晚餐需求。後來,來的人越來越多,1個攤位就不夠吃了。
大家可以幫消滅食物,也可以當義工幫助店裡各種事務,例如幫做晚餐;也可以將自己不需要的食物帶到店裡的「共享冰箱」,分享給其它人。
這些看似簡單的流程,真正做起來並不容易,當時31歲的她天天睡不到4小時,被店裡各種事情搞得焦頭爛額:冰箱故障、持續虧損、負債一天天擴大……
正當幾乎到達臨界點的她一籌莫展的時候,一位萍水相逢的阿姨給她的帳戶打了5000元的私房錢:「阿姨不懂你的計劃,但我知道你在做偉大的事,這些私房錢是阿姨的『百倍奉還』。」原來這是她曾經幫買過機油的一位阿姨。
本以為自己做的是一件小事,沒想到阿姨居然認真地記著。她忍不住紅了眼眶:「我覺得自己好幸福。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應該有權利這樣幸福地生活。所以就算只有我一個人,也要一直走下去。」
「我相信,不要放棄,就不會失敗。」
「七喜廚房本來就是因剩食問題而存在的餐廳,如果有一天能達到零剩食,七喜廚房存在的理由就會消失。」楊七喜如是說。
在市場附近開設剩食食堂,一是為了以在地化的理念,照顧當地甘苦人,增強社區居民互幫互助、團結友善的社區凝聚力,另一方面也是能夠有效利用在地資源,對當地市場剩餘食材及時運用處理,使其在儘可能新鮮且可食用的狀態下達到剩食的最大價值。
不需要的菜會放在門口,路過的人可以直接自取。
在七喜廚房共餐,人們首先應該考慮自身的付出奉獻,自由給餐食定價,去衡量自身為剩食行動所作出的努力。共餐的過程可以快速地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很多客人甚至爭相主動來當志工。
所以這是面向所有大眾的食堂,無論你的身份是什麼,共餐時都是平等的,並且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去自由付費。
當人們想要好好吃一頓飯的時候,可以來七喜廚房;當人們想要回饋社會的時候,也歡迎來七喜廚房。這便是採用全民參與的方式來充分體現尊重與平等的理念,給予機會讓弱勢也有為社會付出的能力,所以其實沒有人是弱勢的。
店裡還有「便當好朋友」活動,客人們只要自帶餐盒,只需要1000元臺幣,就可以領15次便當。
當然,為了環保,便當盒需要自己提供哦,一次性塑料飯盒就不要了。
還有招攬顧客的貓!!!每天負責賣萌和詮釋佛系。▼ 貓爺平時還會幫發公告
不到一年時間,華美社區廚房已經幹掉了4噸蔬果,有了固定合作的6家菜攤、2家水果攤,平均每天可以收到20斤以上的剩食,還有60多位志工幫忙,食客也越來越多。
這家自由定價的廚房,也慢慢進入扭虧為盈的時期。
看著廚房越來越興旺,楊七喜又開始有了別的想法: 一家12個人的店影響力有點小,我要探索一種更大的可持續模式,讓它複製到整個臺灣。
04
那時,正好有一家育德路的餐廳正在轉讓,她立刻做了企劃書,到處借錢,迅速租下了這家店,準備做剩食餐廳。
「如果失敗,設定的底線是負債五百萬,而且只是一個人的失敗,但如果成功了,運營模式被摸索建構出來,把社會問題轉化成社會資源,就是整個臺灣的成功。」
七喜廚房的經驗,得到了充分應用。不同的是,它的模式更為商業化。
每天的食材,是從廠商那裡收來被淘汰的蔬果肉類,由專業廚師操刀。
中午是普通餐廳,低價銷售各種好看便宜的套餐。
晚飯和華美七喜廚房一樣,採用自由定價的形式,每天也有絡繹不絕的人過來吃飯。每晚5點,他們就過來排隊領取限數量的號碼牌。
每天,這裡能回收100-200斤的剩食,晚餐能供給10道菜。
這家店的嘗試非常成功,盈利開始累積起來。這種白天餐廳、晚上自助餐的方式,被證明了是可行的。
除了吃,楊七喜還以這兩個廚房為中心,讓大家一起開心地加入各種有益地球的社區活動。這種溫馨,這才是楊七喜真正想看到的。
她發起「明日生活體驗」,號召大家將乾淨塑膠袋或紙袋、紙箱,或即將到期的茶包或衝泡飲品,可以送到這裡換取剩食麵包或甜點。這些袋子或紙箱經過整理後,又送回菜市給攤販們,實現循環利用。
發起「免費市集」,大家可以將自己不需要的東西帶過倆市集上,做一個交換;
發起「零廢棄聚落」,鼓勵通過手工、藝術等方式讓廢棄物品重生;
還有,通過設計各種紙膠帶交給單親媽媽、更生人、街友等群體在街銷售,讓他們多一份工作,還連接起一些不知名的藝術家。而販賣所得,會捐給需要的社會團體。
發起「共食好朋友」,讓一群陌生人一起開心地吃朋(dùn)友(fàn)。
在多家合作的商店門口,他們一起放置TNR木箱,進一步帶貓咪結紮、野放。
為了讓大家更了解當季最可能剩餘的食材,七喜廚房還發起製作《格外氣節報告書》的田野調查計劃,號召人們在網上關注這些可能被剩餘的蔬果;
同時,還致力於創造社會救助網和剩食回收網絡,讓更多的民眾了解如何加入,精確地幫助甘苦人。
……
從一個廚房到推動整個臺灣,這個女孩的腦洞只多不少,你永遠猜不出她接下來會幹出什麼。
七喜廚房目前開設兩家店,一間為華美社區廚房,另一間為育德店的剩食餐廳。通過兩種不同的經營業態和商業模組,不斷嘗試與探索社會企業永續經營的模式,並且希望給更多有志踐行剩食利用理念的同仁以借鑑。
1、華美社區廚房
七喜廚房以社區為依託,以節約概念為初衷,把醜食和弱勢相結合,從與一攤商販合作,到與多家合作,至開啟與第六市場合作,並且準備向向上市場回收全部的剩食。除了蔬果,下一步將計劃回收肉類、生鮮和乾貨,讓向上市場成為浪費最少的市場。
2、育德店剩食餐廳
為擴大宣傳剩食利用的理念,楊七喜決定再開一家真正的剩食餐廳。但面對手頭的拮据,決定在網絡上推出「全臺第一間剩食餐廳募資計劃」,
希望通過群眾募資籌款,但因計劃籌備不足而喊停。最後她釋出20%公司股份給部分親友外,其餘獨自扛起,四處找支持者借款,這也讓她的負債金額從200多萬新臺幣暴增到500多萬。
她的眼光看得更遠,考慮的是整個臺灣的變化:
如果失敗,設定的底線是負債五百萬,而且只是一個人的失敗,但如果成功了,運營模式被摸索建構出來,把社會問題轉化成社會資源,就是整個臺灣的成功。」
對於七喜而言,創業的過程的倍感艱辛的,身上也一度負債纍纍,但她依然有信心堅持發展下去,創造命運的轉機。而且她不是孤獨一人,大批的死忠志工與志同道合的夥伴與她一起,扛起了推廣剩食觀念的重擔。
畢竟,一個新的商業模式的推行和新觀念的提出都絕非易事,七喜團隊任重而道遠,舉步維艱。
「就如同我一直秉持的信念,
或許未來還會面臨很多困難與挑戰,但楊七喜不是孤軍奮戰,讓美好發生的信念需要全民皆可參與,從「用嘴巴拯救土地」開始,
共同解決剩食浪費問題,使我們生活的家園更加環保並且得以永續發展。少一些功利主義的追求,多一些不為什麼的堅持。
正如七喜廚房的理念一樣:人與蔬果,都沒有剩餘。
走進臺灣
想來臺灣打球,親子旅,探尋臺灣!
或你們是協會,商會,團體,公司,
想對臺灣做深度考察之旅,商務對接
辦理自由行籤證,商務籤證,醫美健檢籤證
請按下面二維碼進入臺商總匯平臺,與我們聯繫!
你關注了嗎?
《臺商總匯》是一個大家都信任的平臺.
趕快按上面二維碼去加入我們吧!
因為我們己經等你很久了!
下列有那些需求.就點擊文字進去查看
一個值得你信賴的平臺【臺商總匯】
用最優惠的價格提供給你:
各式臺灣優質精品與美食
讓你享受不一樣的生活!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臺商總匯商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