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減肥#遊泳是可以減肥的,這一點確鑿無疑。但為什麼許多人堅持遊泳,還是會有大肚子,無法練出遊泳運動員的身材呢,原因在哪裡?
御行君身邊就有一個實例。我有一位朋友,已經堅持遊泳十餘年了,但他依然挺著一個大肚腩。實際上,在遊泳館裡,我們可以輕易看到許多胖胖的、挺著肚子的遊泳者。然而去公園裡觀察一下,那些跑步達人卻肯定沒有大肚腩。同樣都在運動,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呢?
原因1:遊泳鍛鍊,沒有訓練質量!
誠如開頭所說,遊泳本身確實能夠減肥,而且熱量消耗還挺高。1小時的遊泳和1小時的長跑,熱量消耗水平大致是相當的,都可以達到600到700千卡甚至更高的水平。
問題在於,要實現這種預期的鍛鍊效果,對於遊泳運動是有所要求的。其中,最基本的要求是「長時間地持續遊動」。僅此一點,大多數的遊泳者都做不到。
人在水中運動時,水的阻力會非常大,很容易讓人感到力竭與疲勞,因為這並不是一種人類普遍適應的日常運動環境。
速度快慢且不論,大多數人都有能力在岸上進行持續的跑步鍛鍊,短則十來分鐘,長則半小時、1小時。但是讓普通人持續遊動幾十米,可能已經累到不行了。大多數人去遊泳時的狀態,一般都是短暫地遊動幾十米(這可能都高估了),感到遊不動了,就靠在泳池邊休息或者站在泳池中休息。能夠連續在泳池中,不間斷地來回長時間遊動的人,少之又少。
按照有氧運動燃脂的時長要求,一次連續遊泳的時長,最好能夠達到30分鐘以上,這對於普通人幾乎是一個無法完成的任務。也就是說,大多數人所謂的「遊泳」,由於運動強度、運動時長無法保證,也就沒有訓練質量,所以無法達到理想的燃脂效果。
原因2:運動頻率不夠!
任何一項運動,如果想達到一定的減肥或鍛鍊效果,必須每周要達到三次或三次以上。如果我們堅持了兩年或三年的遊泳,但是我每周只去一次或兩次,雖然也算是「堅持」,但減肥效果差不多就等同於沒有。
有一點運動經驗的小夥伴一定知道,就算每周運動頻率達到3次以上,如果運動方案不及時調整、升級,身體適應後,減肥效果也會停滯不前,更別說運動頻率不夠了。
每周運動頻率也反映了一個人運動減肥的努力程度,可以這麼說:想要遊泳減肥效果好,那就每周多去幾次遊泳館,投入的運動量越大,越有利於減肥。
貼士:國家體育總局在《全民健身指南》中對減肥者運動量的建議(1)超重、肥胖人群運動減肥的關鍵是,保證足夠的運動時間。(2)超重人群:每天運動45至60分鐘,每周運動5至7天,每周運動225至300分鐘。(3)肥胖人群:每天運動60至90分鐘,每周運動5至7天,每周運動300至450分鐘。
這個建議提出的運動頻率相當高,遊泳減肥者可以從一周兩三次練起,慢慢增加到每周5至7天的頻率,讓身體有一個適應的過程。
原因3:陷入「運動減肥平臺期」
普通人遊泳減肥效果差,還會遭遇另一個障礙,那就是平臺期。平臺期產生的原因,是由於身體對當前運動節奏的適應,而身體之所以能夠適應,一是運動方案長期無變化,二是因為運動強度太低。
比如快走,它也可以用來減肥,但效果難以持久,因為強度太低,身體很容易適應。
再比如參加長跑,如果長期不調整跑步方案,總是每周跑3次、每次30分鐘勻速跑完5公裡,那麼體脂率也會原地踏步。
遊泳本身可以達到較高的運動強度,但是由於無法長時間持續遊動,多數人的運動強度並不大,身體也很容易適應。這種適應狀態下「長期堅持遊泳」,減肥效果不好、大肚腩減不掉,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參加遊泳也好,參加其他運動也好,只要想取得理想的減肥效果,就需要不斷突破身體的「適應狀態」,才能一次次地離開平臺期。
原因4:沒有管住嘴!
想要快速減肥,或者保持理想的體脂率,都離不開飲食控制。堅持運動越久,對於飲食控制的要求也就越高。
有研究認為,如果堅持運動,卻不控制飲食,只要運動量足夠大,長期來看,還是能夠抵消不控制飲食,對體重造成的負面影響。也就是,堅持運動總體上,還是有利於減肥的。
但放到遊泳這件事上,由於前面說到的「普通人無法保證遊泳的鍛鍊質量」,因此不控制飲食,又沒有訓練質量,想實現良好的減肥效果,減掉大肚腩,就會變得很困難。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會在遊泳館裡看到那麼多挺著大肚腩遊泳的人。
長期堅持遊泳,減肥不成功,大肚腩還在,並不只是由於運動量不夠造成,而是和訓練質量、運動頻率、平臺期、飲食控制等多種因素有關。系統地調整與改進遊泳鍛鍊方案,才是提升遊泳減肥效果、儘快減掉大肚子的關鍵所在!
【延伸閱讀】
遊泳就一定能減肥嗎?
慢跑和遊泳哪個減肥效果更好,更能練出好身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