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懿傳》:性別場域中的鬥爭與壓迫

2020-09-05 獨行彩雲間

對於諸如《甄嬛傳》、《延禧攻略》以及《如懿傳》這一類被稱作宮鬥劇的電視劇,我們對其的討論往往是淺嘗輒止且隔靴搔癢的,尤其是其中最主要的性別問題時常缺席。命名其為「宮鬥劇」本身就隱藏著潛在的性別意識形態的運作。即這一類劇在此命名階段就已經被悄無聲息地劃入傳統的「私領域」。這裡指的是,它被界定為是一部關於「許多女人在後宮裡鬥來鬥去的故事」,所展現的也是些男女情事、女性之間的勾心鬥角以及諸如此類的「小事」,對那些諸如《走向共和》與《雍正王朝》這類講述著歷史巨變與前朝天子為國為民的「大事」的劇而言,宮鬥劇顯然不值一提。於是我們能夠從身邊諸多知識人以及主流關於這些劇的評價中清晰地看到存在於他們思想中的這一幾乎是無意識、但卻根深蒂固的性別偏見。

這一偏見既來源於我們所成長的社會歷史環境,也來源於當代中國重建傳統性別秩序的一系列力量影響。我們很難從《走向共和》與《雍正王朝》這一類正劇中發現關於性別的問題,因為從一開始它們就被設定為「男性劇」,而與之類似的便是宮鬥劇被界定為「女性劇」。而對後者的汙名更是傳統與當下性別觀念合謀的產物,而由此產生的「連帶汙名」也涉及其觀眾。我們發現,這些宮鬥劇的觀眾被預設為女性,一些男性觀眾則往往會遭到連帶汙名的傷害,因為他們與這些「女性的東西」靠得太近,因而遭到質疑其男性氣質。而也正是在這一性別意識形態的運作中,呼應了本文主要討論的《如懿傳》中存在於性別場域中的一系列鬥爭與壓迫,這一壓迫既面對位於傳統性別秩序中底層的女性,也面對處於結構底層的男性。

一、皇帝與諸嬪妃

我時常願意把這些劇稱作「後宮劇」,原因其一是希望能對此有個中性命名;其二則是因為在這些劇中的故事發生場所主要是皇城後宮,這是傳統性別空間設計中女性被安排的位置。傳統中,它被認為是「陰性」、私密的空間,與前朝「陽性」、公共空間相對應。在這一「陰性」空間中,唯一能夠涉足其中的男性只有擁有這一空間的男主人:在皇城是皇帝,在家庭中則是丈夫。雖然傳統中國的性別身份並非如西方那般本質化與二元對立,而更多的是關係倫理式的建構,但在某一固定時刻、空間與場域中,關係式的流動性也會暫時的固定而產生被賦予各種角色的性別區隔。在《如懿傳》中,這一層關係上覆蓋著諸多倫理式的東西,而導致性別成為其中並不重要的一部分,如倫理等級秩序中所設定的「皇帝」「皇后」以及「妃」「嬪」這些身份更重要。對於今人而言,這或許難以理解,因此在這些劇中又時常會涉入當代的性別本質觀念,從而產生一系列更複雜的現象。

在《如懿傳》中有個現象很值得關注,即每當有一位妃嬪即將去世時,都會被安排一段與皇帝對話的場景。而也只有在這個無所顧忌的時刻,那些在後宮中飽受磨難和鬥得精疲力盡的嬪妃們才會說出對於自己這一生反思後發現的問題,而這些臨終之言其實都大同小異,即身處其中的女性在諸多制度結構中的底層/服從地位,導致她們無盡的苦難以及驅使她們為了保護自己以及自己的子女而走上宮鬥的道路;並且,她們也都發現,掌控著一切或說是這一切不公平最初的來源都與皇帝有關。無論是富察氏皇后,高貴妃還是其後的令貴妃以及斷髮時的如懿都指出,作為佔據後宮支配地位的皇帝本身以及他所採取的一系列行為都直接影響了後宮女性所需面對的狀況,並且由於這一狀況的千變萬化和沒有任何制度性的保障,而導致每個人都處於不穩的地位,由此而必須對此作出保護的行動,很多時候這些行為就會大大出格,而產生社會進化論的趨勢。

由於傳統性別結構的自然化與天道化,而導致這一意識形態根深蒂固地生長在每個人的心中,不僅僅是皇帝,也還有後宮中的諸多嬪妃。所以富察氏皇后對乾隆百依百順,盡力做到「皇后」這一職位角色所需要她做的事情。但很顯然,無論是乾隆還是富察氏都忘了「皇后」不僅僅需要順服於「皇帝」,同時也需要對其提出建言以及對其不合禮法行為的制約。也正是在這一層面上,如懿勸諫而導致帝後權力產生正面碰撞,而即使如此,贏的也只能或說是必須是皇帝。在這一衝突中,乾隆與如懿的角色快速變化,如皇帝/皇后、丈夫/妻子以及曾經年少相知相伴的弘曆/青櫻。在這多重角色的共同作用下,最後一組或許被設計成某種我們今人的性別觀念,即存在著平等,但前兩組則顯然帶有強烈且往往是極不平衡的權力對比:無論是皇后還是妻子的角色中順服都被放大,而制衡和建言的功能被壓制。許多人把如懿的斷髮理解為現代的「離婚」,這一對比或許沒錯,但問題是無論是作為皇后還是妻子的如懿都沒有提出「離婚」的權利,寫休書是男性的權力。

如懿斷髮更像是一種象徵性抗議,即對於傳統「結髮夫妻」以及滿族傳統非喪君主不得剪髮習俗的對抗。在此,兩個習俗合二為一——既包含著「夫妻」也包含著「君王」——由此成為如懿抗議的最好對象:既抗議傳統含情脈脈夫妻表面下的性別壓迫,也抗議在帝後這一君臣關係中的諸多不平等;它所反映出的性別結構的不平衡還通過如懿最終所需要承受的一系列後果的嚴重性得以體現。

發生在弘曆與青櫻之間的年少感情更像是今人對古人的想像和一段預設,為此來緩衝赤裸裸的性別鴻溝和由此導致的一系列殘忍結果。在諸多嬪妃們的臨終留言中,大都看清了這一點,但卻依舊為今人的愛情因素所過分地幹擾而使得底層的結構性問題只露出冰山一角,直到如懿最終的「不能再忍」後,才把隱藏的冰山搬出水面。此時,更多的愛情回憶和遺憾也遮蔽不了了。

「愛情」這張現代人的面具在令貴妃被灌下毒藥後的遺言中表現得最明顯:人人都拿愛情說事,但其後藏著的其實是在一個不平等的性別場域中的權力爭奪以及壓迫和反壓迫。然而在這一場域中遭到支配性地位壓迫的不僅僅是這些後宮女性,還有那些存在於底層的男性。在這裡,他們同樣被剝奪性別權利,而成為掌權者的受害者。

二、宮裡的男人們

在《如懿傳》中,最吸引人注意的男性除了皇帝之外便是凌雲徹,而他的一生遭遇所反映出的一個側面也正是在性別場域中,男性同性之間的等級關系所導致的一系列苦難和壓迫。在傳統的女性主義理論中,時常會把男性當作一個統一的、佔據霸權性地位的支配群體。但隨著從上世紀末在女性主義理論啟發下發展出的男性以及男性氣質的研究中,諸多學者指出,男性群體並非鐵板一塊,而是多種多樣的且同樣是充滿等級的。男性歷史與氣質研究的著名學者麥可·基梅爾和R.W.康奈爾都曾指出,每個時代都存在著一個主流的男性氣質,它在性別場域中佔據主導地位,由此形成等級並以此轄制和懲罰所有與之不同的非主流性彆氣質。在這一建構中,最大的受害者是被設定為男性氣質對立面的女性氣質,其後便是男性群體內部的諸多非主流男性氣質。

香港學者雷金慶在其專著《男性特質》中以「文」與「武」作為分析中國傳統男性氣質的主要概念。有清一代隨著才子佳人小說的興盛以及掌握著話語權的士人階層對其的推波助瀾,面容皎潔的才子們溫柔、敏感且多愁善感這一性彆氣質被推崇。但在《如懿傳》中,由於皇帝與凌雲徹(侍衛)各自的特殊身份,而使得他們更多地體現的是「武」的男性氣質,但不可否認的一點是,當下社會的男性性彆氣質同樣投影於其中,與之形成完好的融合。也正因為乾隆和凌雲徹都展現著「武」的男性氣質,因而他們處於同一個性別場域中,而由於其他因素的加入導致凌雲徹完全不會有勝利的可能。

這些其他元素便是社會地位、階級和年齡,它們是相輔相成而與性別共同發揮作用的。凌雲徹出生低微,原本只是冷宮守衛,後來成為御前侍衛……但無論如何,他都籠罩在皇帝的陰影下。我們或許可以說,在傳統晚期帝制中國,只有皇帝是絕對的、支配性的以及霸權的,因此不僅僅是凌雲徹,還有前朝的傅恆以及皇帝諸子都不可能在這場性別戰爭中獲勝。這一點又與傳統中國的關係式性別觀念產生聯繫,在君臣之間,前者屬陽,後者屬陰;前者是後者藉助「閨怨女子」而一心所期盼的「丈夫」……也正因為差距的如此巨大,才導致了凌雲徹完全沒有掌握自己人生的權利,而成為皇帝疑心的受害者。

在男性群體內部,獲得主流性彆氣質也就代表著進入「正常的」男性行列,而那些未獲得的則被驅趕至邊緣,並且常常都通過對其的「女性化」來達到相應的目的。凌雲徹最終被閹割,既是生理上的,最重要的還是象徵性上。男性的菲勒斯使得他們即使於性別場域中處於底層,但依舊能保持最基本的「男性資源」,但一旦失去它,也就徹底被驅趕出男性群體,而被「女性化」。但女性群體對於這樣的「男性」同樣並不接受,由此導致他們(太監)成為性別場域中最為詭異的存在。

無論在《雍正王朝》還是諸如《如懿傳》的一系列宮廷劇中,太監這一群體總是十分特殊,他們的形象大都是按照傳統社會對女性形象的設計而模仿的:一是心理變態的陰險小人;二是被欺負的可憐人。在《如懿傳》中,諸如王欽、進忠和王蟾這類太監都被設計為前者,並且這類形象在影視劇中更為常見。在末代皇帝溥儀的自傳以及作為慈禧女官的德齡公主的回憶錄《清宮二年記》中,都曾說宮內的太監有心理問題。我們對於太監的認識大都為這類影視劇所塑造,在信修明等晚清太監所著的《太監談往錄》中,我們發現他們大都來源社會底層,因生活所迫而走上這條道路。因而,他們從一開始就處於各種權力場域中的最底層,而在性別等級結構中,他們甚至連底層的位置或許都難以擁有,而更多的是像幽靈般徘徊其中。

王欽的變態和淫亂更像是我們今人對於幽深宮殿中太監形象的想像,更是現代人的性觀念對於古人的折射。除了王欽,在進忠和令貴妃之間存在的一系列曖昧同樣是相似的投影。當令貴妃得知凌雲徹被閹割成為太監之後,她的反應是噁心,而這一噁心的來源則是後者由曾經帶刀的男人變成了如今「不男不女」的太監。這一潛在的性別意識形態其實是現代的,在明清諸多豔情小說中,太監在性關係中被設置成被動的「女性角色」,他們在流動性的關係倫理中是單向的,由此導致他們承受著更多的消極意涵,除了傳統被賦予女性的,也還有在性別場域中屬於底層男性的,但這一承受的結果並不表示為雙方所接受,而恰恰相反,結果是為雙方排斥,而導致角色固定,永無翻身之日。對於傳統關係式倫理的等級制度而言,這是最可悲的狀況。

在韓國電影《霜花店》中,王為了阻止自己所愛的同性男人與女人在一起,而對其閹割,並希望他能回到自己身邊。但無論在傳統性別觀念還是當代中,都沒有什麼比一個男性被閹割更為羞辱的事情了,而這一羞辱所來源的正是被建構出的有問題的性別制度。在男性群體內部,也正是通過一系列象徵性的閹割手段來排斥非主流的男性氣質,他們被汙名為「娘娘腔」、被稱作同性戀而遭到「去男性化」。這便是「強制性異性戀」社會的最典型手段。

三、餘論

無論是什麼劇,由於產生自現代人之手都必然受其觀念和意識形態影響,即使是一些極力希望復原古人一系列思想的作品,最終也是服裝場景好復原,但其社會狀態以及生活於其中人物的思緒依舊難以捉摸。但這樣的理解或許從一開始就錯了。以《如懿傳》而言,它所反映的是清代時期的性別制度與觀念,還是當下我們的呢?在我看來,兩者皆有,而導致這一作品最終成立的便是二者的結合處,是那些「同聲相應」的部分讓這個古代的故事得以成立。

在關於性別平權的議論中,我們大都把視線放在歷史中被壓制的女性群體身上,這是必要的,但同時我們也不能因此而對男性群體進行本質化的誤解。就如康奈爾等人的研究所發現,男性群體如女性群體一樣複雜,其中牽涉的社會地位、階級、種族和年齡使得性別場域變化多端。而就如我們已經發現的,社會對於男性的壓迫在某些方面更為嚴酷,即對其的社會性別角色的塑造更為嚴格。女孩於成長中父母們會欣喜其喜歡男孩們的玩具,或是「像男孩」那樣;但父母卻對男孩喜歡「女性化」的東西——如洋娃娃和裙子等——十分緊張。當女孩進入青春期,父母開始對其進行「女性化」的教育,告訴她如何做一個「正常的」女性;而對男孩而言,如何做一個「正常的」男性這樣的教誨從小便開始了……正如基梅爾所說的,「男性是在其他男性的目光注視下長成的」。

《如懿傳》就像一面雙面鏡子,既照著過去也照著當下,而它們又是如何得以融為一體,且為當下人們所感知和接受的,則始終是我們需要注意的。退一萬步說,宮鬥劇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頗為赤裸但卻十分有用的文本,讓我們得以透過這些生存在後宮中女性的艱難與決絕看到那個經歷百年變化卻又總是藕斷絲連、關係密切的性別制度中所潛藏的種種問題。

相關焦點

  • 粗評《如懿傳》
    這幾日恰好先生在家百無聊賴打開了《如懿傳》,我也便有一搭沒一搭的看了兩眼,沒想到逐漸開始上癮,並跟著完整地追了下來。《如懿傳》播出的時候,我手上的項目正好也在後期階段。恰巧後期公司用的同一家,接觸的時間便也多了起來。知曉他們因為過審和集數刪減的需求,成片100多集,硬是砍到了90集,後來播出版本保留在了87集。
  • 《如懿傳》大結局:宮鬥不重要,浪漫必死
    》則有一個浪漫愛的開頭,但最終這一感情高開低走,美好的情感都在現實文化結構和位置中消磨殆盡,最後自己選擇了離開,而不是被拋棄——從這個角度看,《如懿傳》頗有些回應現實的,或者說創新的傾向。 二 粗淺揣摩,《如懿傳》的故事能引起共鳴的是那批已經對封建的父權文化結構或者自由主義式浪漫愛話語中的性別/欲望模式雙雙鄙夷、失望、看透的觀眾。
  • 如懿傳中的宮女蓮心,走到這一步真的是宿命嗎,如懿回答!
    最近的電視劇中,可以說被《如懿傳》搶奪了很多的收視率,也可以說,《如懿傳》把清宮戲又推向了熱門。在以往的清宮戲中,往往給人們留下的印象是,宮鬥很激烈也有一些朋友認為,其實清宮戲大部分的內容就應該是以鬥爭為主。
  • 《如懿傳》真有那麼糟糕嗎???
    《如懿傳》要講的故事,可以視作雍正與純元關係的另一種猜想:如果純元沒有早逝,她跟做了皇帝的雍正會一直相愛嗎?《如懿傳》已經給出了答案,那就是:不會。在這個故事中,如懿與乾隆的婚姻終究是「蘭因絮果」,以悲劇收場。雖然,從已經播放的劇集裡,如懿和乾隆暫時還在熱戀期。
  • 《如懿傳》大劇透!如懿的五大對手是誰?
    宮鬥大劇《如懿傳》從立項以來,一直不缺熱度。現在,關於這部劇的定檔時間眾說紛紜。 《如懿傳》的導演是汪俊,熟悉汪俊的都知道,汪俊之前一直都是在拍現實題材劇,《如懿傳》是他首部古裝劇?他能擔起這個大任嗎?
  • 如懿傳下架是怎麼回事 為什麼延禧攻略和如懿傳都下架了
    繼《延禧攻略》下架之後,《如懿傳》也遭到了下架,目前就只剩一個《甄嬛傳》還在,讓很多觀眾沒有了下飯劇可以看,而官方也沒有回覆下架的原因引發了大家的關注,如懿傳下架是怎麼回事?下面帶來介紹。  如懿傳下架是怎麼回事?  繼《延禧攻略》下架之後,很多觀眾去搜了一下表示《如懿傳》也被下架,昨天晚上還看。
  • 如懿傳首播 真實的「如懿」什麼樣?想像空間大
    如懿傳首播,由汪俊導演,周迅、霍建華、張鈞甯、董潔等多位知名演員出演的《如懿傳》,因為被視為《甄嬛傳》續集,個別觀眾也為《如懿傳》的播出而擔心,畢竟正在熱播的《延禧攻略》和《如懿傳》講的同樣都是乾隆時期後宮爭鬥的故事。
  • 《如懿傳》中唯一可與《甄嬛傳》的宮鬥媲美的「硃砂水銀局」
    我看過《如懿傳》的一個紀錄片,裡面有一個片段,是《如懿傳》的主創,包括製片人、導演、編劇和主演在那裡討論劇情。《如懿傳》之所以不像《甄嬛傳》那樣從頭到尾鬥的精彩紛呈,部分原因是由於主創的有意為之。從主演周迅的角度看,如果想要保證如懿性格的完整性,勢必要削弱如懿主動「爭」的部分,否則,最後的斷髮就會變成鬥爭失敗者的控訴,而並非看穿這種鬥爭無意義的覺醒。
  • 異裝Cosplay場域中青少年的性別角色認同實踐
    ;在異裝Cosplay活動中, 青少年性別角色認同的實現途徑, 從而完整詮釋青少年在異裝Cosplay場域中是如何打破來自傳統社會性別角色的束縛, 解放被「規訓」的身體, 從而完成自身性別角色的建構與認同的。
  • 《延禧攻略》與《如懿傳》,哪種宮鬥更接地氣?
    文/李金甫如今,《如懿傳》熱播,與《延禧攻略》展開了正面競爭。首戰並沒有告捷,畢竟《延禧攻略》的粉絲基礎已經形成,在輿論上佔據優勢。如今,挺《延禧攻略》的人,給出的《如懿傳》不好看的理由非常模糊。筆者仔細看了更新的所有《如懿傳》的劇情以及演員的表演,發現比《延禧攻略》的確高出了一個段位。《如懿傳》的優勢,總結起來有這麼幾個:第一、宮鬥的劇情設計明顯比較高,很多宮鬥橋段脫胎於前臺的政治鬥爭,不單純是為鬥爭為鬥爭。第二、一群老戲骨,表演非常優秀。無論周迅還是董潔,都有極為出色的表演。
  • 如懿傳:永璜心計太深,如懿險被「設計」,漸漸看清永璜!
    哈嘍大家好啊,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如懿傳》呢,這部劇雖然一開始被吐槽成渣,很多人表示周迅不適合演小姑娘,並且聲音也是非常的難聽,再加上花花綠綠的服裝
  • 《如懿傳》,如懿是否真的如意
    近年來,清朝後宮劇刷爆螢屏,《甄嬛傳》、《如懿傳》、《延禧攻略》等等,讓人們看到了一個色彩斑斕的歷史畫卷。女人們在深宮之中,舉起纖纖玉手變成帶血屠刀,把身邊的絆腳石一個個清理掉,然後一步步走上那個嚮往的皇后「寶座」。
  • 《如懿傳》如懿查出嘉嬪與他人有染,嘉嬪被如懿狂虐卻怒不敢言
    由周迅和霍建華領銜主演的清宮宮鬥劇《如懿傳》主要是講述了乾隆皇帝後宮妃嬪中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
  • 《如懿傳》喪到了最後一刻
    前者多半覺得《如懿傳》不如《延禧攻略》的「爽」。女主角魏瓔珞一路從包衣宮女晉升皇貴妃,遇神殺神,遇佛殺佛,也將點擊和話題推向巔峰。即使劇情頗多經不起推敲,但機靈的觀眾從中讀出了「職場寶典」和「戀愛心經」,以及現實生活中難得的爽。 後者大多感慨《如懿傳》是好狠鬥勇的宮鬥戲裡的「清流」。
  • 《如懿傳》中對如懿最好的不是皇帝,是她...
    最近《延禧攻略》和《如懿傳》相繼下架,讓不少網友感覺氣憤,本來想借著小長假再看一次,就這樣慘遭下架了,到現在也不知道原因。不得不說,作為《甄嬛傳》的姐妹篇,《如懿傳》讓不少粉絲覺得意難平,如懿為了她的少年郎,最終走上了鬱鬱寡歡,不治而終的地步。
  • 如懿傳如懿當皇后是第幾集 如懿傳如懿當皇后是哪一集
    《如懿傳》一開播就有非常大的熱度,其中周迅扮演的如懿受到了廣大網友的關注和討論,作為這部電視劇的經典情節,如懿當皇后是第幾集呢?來了解一下吧。 電視劇《如懿傳》中如懿當皇后是第47集。
  • 《如懿傳》下架,呼應了如懿的一生
    我已經寫過六十多篇《如懿傳》劇評了,但《如懿傳》又是常看常新的。比如這一次,我就「發現」了如懿的遺書,非常應景。如懿之死,有三重解脫的含義:她從無藥可救的病中解脫,從無休無止的宮鬥中解脫,也從蘭因絮果的「喪偶式婚姻」裡面解脫了。
  • 如懿傳和甄嬛傳有什麼關係?
    小編為你帶來最新資訊  如懿傳和甄嬛傳都出自一個編劇之手,據悉兩部劇說的同個朝代的故事,那麼如懿傳是甄嬛傳續集嗎?如懿傳和甄嬛傳是什麼關係嗎?如懿傳中的如懿;歷史上有這個人嗎?如懿傳是甄嬛傳續集嗎?  如懿傳是甄嬛傳續集,是一個編劇寫的,甄嬛傳主要講述宮廷女人的成長,而如懿傳主要講妃子與皇帝的夫妻生活。
  • 《如懿傳》人生若只如初見,這是你眼中的如懿嗎?
    偶然在看點刷到如懿傳片段,就去追了,這部劇演員陣容強大,製作精細,雖然集數有點多,但我還是堅持看完了,和其他宮廷劇一樣,後宮明爭暗鬥,陰謀算計樣樣不少,但又跟其他宮廷劇不一樣,如懿傳表達的並非鬥爭的哲學。而是愛與信義。
  • 《如懿傳》中,弘曆真的愛如懿嗎?
    在看《如懿傳》的時候,有個疑團一直縈繞在我的心頭,那就是身為帝王的弘曆,真的愛如懿嗎?以前看《如懿傳》原著的時候,我覺得弘曆的確是喜歡如懿,也重視如懿,但要說如懿是他的真愛,可能原著表達力有未逮,弘曆最愛的還是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