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這一切極具迷幻色彩的表現形式,終究還是嫁接在一個有趣的故事上。
《美國眾神》最吸引人的地方,還是它的劇情設定。
男主名叫影子(Shadow Moon)。
出獄前幾天得知妻子出車禍身亡的消息,之後又慘遭航班延誤。
飛機上他遇到了一個自稱「星期三先生」的人,聲稱可以為他提供一份工作。
之後的故事並不複雜,就是影子開始跟隨老闆一路穿越美國,四處拜訪朋友。
聽起來有點像公路故事,實際上暗藏玄機。
玄機在哪裡?
就在星期三先生的身份上,其實他並不是一個普通的有錢人,而是一個神。
「美國眾神」,他就是其中之一,而且還是大名鼎鼎的北歐諸神之父奧丁(Odin)。
之所以自稱星期三先生,是因為以前「Wednesday」其實就是「Woden’s day」,而Woden則來源於古羅馬中的Odin。
如果看過第一季,一定記得每一集的開頭都有一段和主線劇情關係不大的「番外」。
實際上,這些小片段就是故事裡各種神的來歷。
就拿奧丁來說。
第一季的「番外」是維京海盜將奧丁之神帶到美洲大陸的故事。
歷史上關於新大陸的發現,普遍的說法是15世紀前後哥倫布發現了美洲大陸。
其實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就是第一個有史可查發現美洲大陸的歐洲人,應該是維京人,而且比哥倫布早了數百年。
劇集裡,這群維京海盜來到新大陸,不僅沒有發現想像中的美女黃金,還處處充滿了危險。
準備回家的時候,正好遇上了沒風的天氣,於是只能求助於神靈。
片中很多細節,都暗示了他們所求助的神靈就是奧丁。
戳瞎右眼。
傳說奧丁為了獲得智慧,特地去求「智慧之泉」,為此犧牲了自己的一隻眼睛。
自相殘殺,甚至找出最勇猛的戰士獻祭。
這一點也很符合奧丁的脾氣,傳說奧丁為了準備「諸神黃昏」的最後之戰,非常喜歡收集勇者的魂魄和力量。
最後一點,奧丁同時也是「風暴之神」,而維京海盜最需要的就是風。
他們獲得神靈的力量,離開了新大陸,但是卻把祈禱的木像留在了原地。
因此也就有了現在美國的「星期三先生」。
不過有一點需要注意,《美國眾神》並不是一本講述迷信的劇集。
相反它對此有著非常清醒深刻的認識。
在列印店,影子和奧丁有一段對話:
「耶穌一共有多少種顏色,有白色的耶穌、非洲的黑人耶穌、墨西哥棕色的耶穌,還有...這也太多了吧,很多人都需要耶穌,所以才有這麼多。」
細細思考,相當有趣。
而且這裡還提到了一個很重要的概念,神並不是唯一的(劇中也有其他地方的奧丁),所謂的美國眾神,很多都是從其他地方移民,甚至偷渡過來的。
例如,來自愛爾蘭的矮人精靈,嗜酒,粗魯,極為擅長硬幣把戲。
示巴女王,因為垂心當時以色列的所羅門王,不惜紆尊降貴前往提親,之後又被趕回了自己的祖國。
在《美國眾神》裡,她變成了情慾的化身。
此外,還有洛基、伊斯蘭神話中的火焰精靈,斯拉夫神話中黑暗之神,非洲傳說中的騙術之神、埃及傳說中的阿努比斯等等。
黑暗之神——
每個人都變成了某個文化既抽象又具體的代表。
與此同時,他們還有一個共同的名字:舊神。
有舊就有新。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能做到的事情越來越多,舊神的作用就越來越小。
很多人開始放棄自己的信仰,取而代之的便是「新神」。
駕馭頂尖科學之力的「科技小子」;
掌控各種信息資源的「媒體女神」;
更有手眼通天,神秘莫測的「世界先生」。
於是,舊神逐漸被拋棄到遺忘的牆角。
面對信仰的崩潰,大多數舊神只能屈服現實,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
黑暗之神不得以找了一份屠牛的工作,示巴女王則需要藉助一次又一次的約炮來獲得力量、死亡之神竟然開起了殯儀館...
只有好戰的奧丁選擇抗爭。
為了對抗新神,他開始全美國遊說這些舊神,希望幫助自己進行最終的諸神之戰。
當然,新神也沒有閒著,他們明白自己隨時都有可能被新事物取代,於是不斷地拉攏一些舊神,希望他們為自己增加信仰的意義和價值。
示巴女王加入了科技小子提供的社交軟體,暴力之神則依靠槍枝獲得了全新的生活。
第一季,大戰一觸即發。
第二季,戰爭正式打響。
表面上,這是一場新神與舊神的戰爭,其實是不同文化之間,宗教信仰與科學技術之間的衝突和融合。
看起來寫神,其實是寫人。
男主角影子就是最好的證據。
一開始他是個人,一個沒有任何信仰的普通人。
慢慢地,他以一個特殊的視角進入到了神的世界,卻發現人們信仰的神並沒有那麼的神通廣大。
相反,他們自私、無賴、狡猾、甚至也有普通人解決不了的煩惱。
他發現了一個無比殘酷的現實:這些所謂的神,想要生存就必須依賴人類的信仰。
換個說法就是神也是可以被殺死的,還是被人。
隨著故事的發展,他的身份開始發生改變,不再是一個普通人(避免劇透)。
面對選擇,他說:「我更想做一個人,而不是一個神。我們不需要任何人來相信自己。我們只是繼續活下去。這就是我們該做的事情。」
這就是《美國眾神》與眾不同的地方。
它用非常荒誕的手法塑造了一個極其「混亂」的世界,但是這個世界又非常的貼合現實,甚至很多劇情都可以在歷史典籍中一一找到對應。
無論是在閱讀小說或者觀看劇集的時候,只要進到故事裡,就會產生一種特殊的感覺。
和第一次接觸《三體》這樣的小說很像。
原來我們都是從地球的角度觀察宇宙,突然一下子從宇宙的角度觀察地球。
用一些書迷的話來說就是:
一下震碎了原來的三觀。
值得注意的是,尼爾·蓋曼並不是一個美國作家。
創作《美國眾神》,他的初心就是從一個外來人的視角試圖解剖這個世界上最發達、最開放、也最混合的國家。
在這裡,你既能看到信仰糟糕的一面,也能突然記起它的好。
看完故事,你會發現神是否存在這件事開始變得不再重要。
古老的神話故事沒必要全盤否定,科技也不能毫無顧忌的擁抱。
這些層出不窮的新神同樣消耗著我們的時間和生命,只不過原本的祭壇現在變成了電視,變成了網絡。
一切似乎都在印證著小說封面上的一句話:
你崇拜什麼,你就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