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標題,是我坐在阿里影業的放映廳裡看了半小時本片時,猛然意識到的——當然當時還沒有「只差一點」這個定語,而更多落腳在《美國眾神》這一巨大比喻的部分。說實話,這個想法委實太過兇猛,以至於大家事後聊起來的時候,包括很多朋友聽聞我已經看過本片,表達出等待三年的殷殷期盼時,我都三緘其口,不敢提出這一近乎「捧殺」的比喻。但既然當時就想到了這個絕妙(而又誇張)的標題,最終在寫作本文之時,也就到底沒有反悔,沒有把討論時吞進肚裡的幾個字遺棄在筆端。
一、《美國眾神》式的世界觀
如果你還不知道《美國眾神》是什麼,我先來解釋一下。《美國眾神》是由我本人的偶像、英國幻想類文學、漫畫和影視劇創作者尼爾·蓋曼在2001年出版的長篇小說,並將雨果獎和星雲獎這兩大幻想類文學領域的大獎收入囊中。關於《美國眾神》的主人公影子還有公路式的故事形態,因為和本文關係不大我就不具體描述了,重點在於,《美國眾神》描述了世界各民族(有北歐、印度、古埃及、斯拉夫和西非的加納等)的神話和信仰經歷千年流傳至今,並隨著各民族的遷徙移民來到現代文明的中心美國後,面臨的一項後現代主義的難題:信仰的逐漸流失——同時也意味著作為神祗,他們的力量的急劇萎縮。一些神祗因為民族和信仰早已消亡(如非洲古神,非洲裔美國人大多已皈依基督),其信仰化身(佛教叫做「偶像崇拜」)竟已淪落街頭,埃及法老守護神荷魯斯化為食腐禿鷹,示巴女王甚至淪為妓女。
本文作者的偶像尼爾·蓋曼
我不知道王微在最早構思出《小門神》的創意和世界觀時,是否接觸或參考了《美國眾神》中各古文明神明的悲慘命運,但其最終構建出的世界觀模型,卻頗有與尼爾·蓋曼的設計異曲同工的意味。《小門神》的神話體系,建構於我們通過《西遊記》和《封神榜》等古典名著熟知的道教多神體系的基礎上,而未牽涉佛教的神明體系。經過自《山海經》和「三皇五帝」時代以來的數千年建構,這套架設於天圓地方學說體系下、高懸於人類的土地之上的天宮內,根植於華夏民族民間社會活動的偶像崇拜的神仙系統,雖然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在形態和技術上也愈發進步(體現到影片中,就是夜遊神的交通工具,以及天宮的現代摩天大樓感的建築風格等),卻也隨著民間社會活動形態的變遷而愈發衰弱。
當然,由於這是一部基於動畫片形式進行創作的作品,在尖銳或者說恐怖的角度上顯然不會達到《美國眾神》裡面諸神的慘狀,可命運卻也殊途同歸。沒了灶臺,灶王爺下崗了,八仙等道教神仙也都失去了人間香火的支撐,連土地公這樣聽起來好像不該下崗的神仙也未能倖免。只有契合人間「一切向錢看」的財神爺趙公明,在換了一身如同美國Hip Hop歌手的金鍊子金戒指,變成股神,才勉強算作如魚得水。本片的兩位主角,一直負責看家護院保護財產的門神神荼和鬱壘,如今在現實世界中被密碼鎖和防盜門等安保措施逐步取代,也面臨著下崗再就業。在再就業培訓班上,他們和八仙、巨靈神等面對著酷似阿里老闆馬雲(不知道在談下阿里影業發行之前,這個人物是不是就已經做好了)的再就業培訓導師的成功學洗腦,手足無措。是啊,如果說人間的成功學受眾多少還有個發財的方向,下崗的神仙又不能回到人間,再就業前景顯然比人間的下崗工人或者創業失敗者還暗淡。
和《美國眾神》徹底打破神明和信眾的界限,讓他們共處一個維度進而放大失去信仰的神明在人世間的苟延殘喘生存危機不同,《小門神》的世界觀依然執拗地堅持著中國傳統神話故事(如「寶蓮燈」或者「牛郎織女」)似是而非的人神兩界涇渭分明的界限,於是神仙們本身就構成了一種長生不老的特權,但這種特權如果失去了工作和信眾,反而更像是一種被判終生無所事事的懲罰。面對這種恐怖的懲罰該如何對抗命運,足夠講一個好故事了。
二、中國式的反抗
和《小門神》的信仰差不多敗給了無神論和實用主義相比,《美國眾神》的埃及、加納、斯拉夫、北歐等諸神的頹勢不僅因為信仰潰散,更主要的是,在新時代面對了媒體女神、網際網路之神等隨著人們對新技術的依賴(其實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信仰)而愈發強大(而又浮誇)的新神。以北歐主神奧丁(也就是漫威的阿斯加德之主)為代表的舊神幻想著集結力量,和新神們決一死戰。
不知道王微網際網路背景的出身是否限制了他對技術轉化為信仰的思考,亦或者就像他們把人間的事件發生地放在一個並不發達的江南小鎮一樣,想要把現代科技刻意地和神仙故事拉開距離,總而言之,現代文明的痕跡在《小門神》中更多是一個時代標籤,比如在一個中國神仙的故事裡植入了夜店和萬聖節化裝舞會這樣的設定,只為了體現兩個凡人主人公的大城市背景和現代社會的直觀表現。正如前文所述,《小門神》把很大的發揮空間放在了「人神不可接觸不可交談「這一古典命題上。鬱壘來到人間尋求對命運的反抗,此時的他早已忘記天規,因此在幫助小女孩時完全無視了這一戒律。而保守的神荼則一直冒充啞巴不敢說話直到偶然之間的憋不住嘴。這些在中國的神話傳說中稱得上經典設定的規則,也要用一些中國式的方式來破解,似乎更順理成章一些。
三、我的一點遺憾
令我覺得有些不解的是,面對「沒人貼門神就要下崗再就業」的危機,神荼鬱壘這兩個對人間一無所知的原生神(相比於土地公這樣當過人類的神仙),對抗命運的方式簡直擰巴。他們不去從如何改變沒人貼門神年畫這個趨勢去下手(當然也和不敢和人類接觸有關),卻奇葩般地想要製造危機。如果說很多動畫片中的主人公都要自己親自闖下大禍,包括類似《萬萬沒想到》大電影裡的王大錘這樣的真人二次元電影也會有這樣略微扯淡的情節(巧了,白客就是鬱壘的配音),那是因為人物本身就是年輕人,懵懂任性必然闖禍,闖禍後再拯救世界也算一個成長過程,那鬱壘作為一個成年的神仙,中二到這個程度,我還是挺震驚的。
說到這裡,就要說到動畫片在成年或未成年定位上一個重要的差異了。主人公的身份定位在年輕人或者更具體說青少年,和成年人最明顯的不同,就在於人物的行事邏輯上。如果一個故事的主人公大體上是一個成年人,那不是說他不能主動做錯事,但其理由就要更充分一些,不能和身份、性格等屬性有太大的衝突,鬱壘作為一個神,naïve到就知道搞個大新聞的程度,眼中沒有長者實在是too young,這也是我對《小門神》最大的遺憾。
最後聊聊文化符號之外的一些技術層面的事情。
首先我要先把我對電影評論的一個觀點闡明。朋友們都知道我不喜歡戴錦華的純文化性和符號性的解讀方式,我認為這是徹底否定創作意圖、表達欲和技術性、通俗性這幾個維度價值的死研究。但不得不承認的是,不同影片,其影片價值的側重點是有一定差異的,有的完全是技術性和通俗性的結合,如《阿凡達》,有的是表達欲如《十二怒漢》,也有創作意圖嫁接技術性如《聶隱娘》、通俗性搭配文化符號性如《一代宗師》等各種情況。《小門神》這部影片,是其最具價值的兩個維度就是文化符號和技術性。因為動畫片技術性不是我的強項,所以我基本把重心放在了文化符號上面。
而在文化符號和動畫製作之外的技術領域,我最感興趣的就是配音了。本片兩大主演的配音依然延續了很多動畫片用明星配音的思路,用白客和高曉松分別出演鬱壘和神荼。相比很多過分突出了明星個人音色特色,而忽略了影片實際需求(例子就不舉了,某部將在過年期間上映的系列大熱續集就是這種路數)造成觀眾經常出戲的影片,本片的配音導演和兩大主演都非常靠譜,高曉松那麼有特點的音色,白客那種懶洋洋的語調,全都被掩蓋在了角色性格之下,以至於我聽了半部戲才聽出來他們的聲音,可以說,本片的配音是目前為止國產動畫使用明星配音效果最好的。
開篇我曾說,只看了三十分鐘的時候,我就萌生了「中國版《美國眾神》」的結論,但隨著影片情節的開展,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讓我的這一結論一點一點打了些折扣,最終變成了標題上的「差一點的中國版《美國眾神》」,但我們客觀地講,《小門神》作為追光動畫這一嶄新團隊的第一部動畫作品,僅僅「差一點」已經意味著未來巨大的希望了。
主編丨周祚
責編丨喵臣
為夢而生:摩羯男,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