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絕對是國產佳片爆棚的一年,動畫片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大聖歸來》的成功逆襲把觀眾對國產動畫片的期待直接提升了一個檔次。2016年元旦上映的《小門神》則又一次刷新了國產動畫片的面貌,在迎新年的氛圍中,這部富有年味的電影把老少觀眾都吸引進了電影院。
作為追光動畫的開山之作,《小門神》呈現出藝術與技術相結合的高品質,在短短90秒的預告片中,畫面精緻唯美,頗具東方神韻,配詞採用了南宋詞人蔣捷所作的《虞美人·聽雨》:「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更是賦予了《小門神》一種古典的詩意。
《山海經》裡說,很久以前,大海裡有座山,叫度朔山,山上有棵大桃樹,枝幹蜿蜒三千多裡。蜿蜒到東北面,有一個門,每天各種鬼在這裡進進出出。有兩個人在這裡當守門員,一個叫鬱壘,一個叫神荼,他們的任務就是監視壞鬼,發現了就綁起來扔到山下餵老虎。
其實他們就是兩位安檢人員。
也是因為他們兩人,桃木也成了闢邪的利器,古人都是用桃木刻上他們的名字和畫像,掛在門上。《仙劍》裡李逍遙一出來拿的就是一把桃木劍,她嬸嬸告訴他要拿這個打妖怪。王安石說的「總把新桃換舊符」也是這個東西。
在《封神演義》裡,這兩個人成了千裡眼和順風耳,但是他們被姜子牙收服後居然沒有封神。唯一的解釋是,作者許仲琳同學那天沒睡好覺,寫這一段的時候腦子短路了。
而被他封了的神,比如風調雨順四大天王,財神爺趙公明,文曲星比幹,後來都在人間成了大V,坐收億萬粉絲。
但是也沒有關係,《小門神》讓這二位最早有工作經驗的門神,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野。
然而,重新回到人們視野的神荼和鬱壘,卻發現了一個更嚴峻的問題,今天的人已經不掛門神了。他倆快要失業了。
不僅是他們,各位大神日子都不好過了。灶王爺日子不好過了,因為大家都開始用電了。花仙的日子不好過了,因為人們發明了溫室,處處都有大棚。八仙也不行了,已經沒人理他們了,他們唯一的作用就是湊兩桌麻將了。而眾多負責平安、健康、保佑的神都已經快下崗了,因為人們已經沒有他們的信仰了。
而神界第一個下崗的是土地公,因為土地很早之前就不歸老百姓了。
唯獨有一個神,日子過得越來越好,那就是財神。
在神界的再就業分享大會上,財神爺表示,日子想過好,要與時俱進,人間幹嘛我們幹嘛。財神爺現在學會了炒股,座椅上安裝了IPAD 8,已經實現了曲屏技術,滾動播出最新股市漲跌信息。
財神爺的任務不再是保佑人們和氣生財,而是自己也果斷下海,撈上一筆。電影裡財神爺的人設是個亮點,他沒有了以前那樣的慈祥,而是變成了一個二師兄。
已經鬱悶得快要自閉了的鬱壘想跳槽,要不去當廁所神吧,結果廁所神都已經有三姑娘娘了,可見神界分工也夠細的。鬱壘決心要放出年獸,讓人間重新知道神會保佑他們,以改變神界大量人員下崗的問題。鬱壘的辦法很明顯是錯誤的,他剛破壞兩個封印,人間已經受到重災。
這是鬱壘飲鴆止渴的辦法。他不知道,這不是原因所在。
先聊聊角色。
中國神仙的故事究竟應該是怎樣的?是披著鐵甲長衫,如鋼鐵俠蜘蛛俠一樣拯救世界? 還是像大聖一樣放浪形骸卻義重情深?前者未免畫風不搭,而後者,怎麼說呢?大聖畢竟只有一個大聖。
在我看來,《小門神》成功創造了一個「很中國」的神仙世界,其核心在於「神從人變來」。
神仙們並非高高在上,和凡人並沒有太大差異。也會迷失,也會犯錯,也在成長。
自古國人信仰多神教,習慣將神仙們人格化,以「人」的稱謂來稱呼神仙們,如土地「爺」、財神「爺」、觀音「娘娘」等。影片開頭木偶戲藝人演繹的門神來歷的故事,寥寥片語,奠定了「人神一體」的世界觀。
既然「神」也是「人」,故事裡的神仙就不應該被當成普遍意義上的「英雄」來看待,他們的行為動機,也更多應該從人的角度去解讀。
《小門神》裡最難理解,而我卻覺得最出彩的角色,是鬱壘和開場結尾出現的木偶戲藝人。
其實,早在《小門神》3月份發布的先導預告片裡,導演已經預先為大家詮釋了鬱壘這個角色: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虞美人·聽雨》一詞,概括了鬱壘在片中的心境變化與遭遇。三個封印,由年輕氣盛走向遲暮蹣跚,從堅定走向偏執。
青年斬斷友情,壯年捨棄愛情,暮年放下自我的,這是一個戲劇化了的人的遭遇。最後是什麼讓鬱壘停了手?
對於這點,不同人自可以有不同的解讀,我們常說,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萊特,但在電影裡,尤其是國產動畫電影裡,留下這樣一個意味深長的留白,實屬首次。
性格之外,鬱壘動作表演、情緒變化在影片中表現的細緻入微,即便在真人電影中也可謂影帝級的存在。
鬱壘的幾場戲都十分出彩,幾個讓我印象深刻的畫⾯有:第一封印打開後通過面前寶劍,發現自⼰變老的微表情。
破廟裡被雨⼉握住寶劍後的細微顫抖(這個個人覺得剪輯應該給長點)。
以及片尾面朝遠方意味深長的凝視
《小門神》裡鬱壘充滿內心戲的表演,不僅在《大聖》,即使在好萊塢的一線動畫片中也極少見到。
這是一個抽離了「符號化「的角色,非正非邪,他不是英雄,就如千千萬萬的凡人,正邪只在一念。
片中鬱壘說出「既然人神各異,我又何必一意孤行」,那一刻,我被深深打動。習慣了中外各種英雄故事英雄題材的觀眾們,可能確實很難理解《小門神》對鬱壘這個角色的詮釋和演繹。
但在我看來,這是《小門神》一個裡程碑式的突破,它不讓觀眾去仰視英雄,它讓觀眾審視自我。
關於木偶戲藝人,很多人質疑這個角色存在的意義。但我不得不說,這個角色讓我眼前一亮,想起《紅樓夢》中的跛足道人。
影片開頭老頭對門神故事的介紹「世人都道神仙好,只是成仙太難了」,也和《好了歌》的言辭相似:「世人都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木偶戲藝人在破廟裡出現,一把胡,一首曲,隨著鬱壘最後的執念和自我毀滅, 他無奈地停曲、收琴。一句「神仙都不知道自己從哪來到哪去,何況凡人?」道盡禪機。
這位世事洞明的木偶戲藝人仿佛《紅樓夢》中的道人,無法劃定他屬於人間還是神界,也無謂他是否是最後的大boss。
片尾,老人在喧鬧的元宵之夜獨自揚長離去,口中念念有詞。這種近乎強迫症的前後呼應,結合劇中老人與神荼鬱壘的關聯,隱隱道出了佛家三世因果幾道輪迴的世界觀。
說完了角色,來聊聊故事。
《小門神》是近些年我看過的故事最複雜的動畫電影,無論國內外,沒有之一。
說影片線索多,有些段落銜接不暢還能理解,若拋出「低幼」之辭,我只能說對不起,您恐怕真的沒有看懂。
追光的野心很大,第一部電影就採用了敘事難度極高的多線敘事,跨越神界人間,串聯多個角色線索,闡述改變和勇氣的主題。
這是非常東方的敘事方式,仿佛中國古典小說常用的章回體形式,多條線索獨立發展卻始終相互關聯,最後神界人間共戰年獸,將所有角色的命運交織。
說說我對故事的理解吧。(以下內容深度劇透)
小門神的故事主要分為兩條線,一條在神界,一條在人間。
神界線講的是在經濟危機下,門神兄弟對光輝不再的生活轉變所作出的不同選擇。
人間線講的是年輕媽媽小英帶著女兒雨兒從大城市回到老家,應對隔壁新式快餐店的衝擊,堅持不放棄祖傳的餛飩店。
電影以一場精彩的木偶戲開場,通過木偶戲藝人,簡單介紹了門神兄弟。之後影片節奏轉緩,將觀眾帶入江南小鎮寬街窄巷的細雨綿綿中。
小英、雨兒和外婆依次出場:小英略帶歉意的淺笑,雨兒天真浪漫的問好,外婆無聲的理解和寬容,將故事外的故事表露無疑。
影片此時青藍的色調,靜謐祥和中夾帶點點哀愁。隨後畫風一轉,外婆去世,孔明燈帶著餛飩店的八音盒,帶著人間的祈願,穿過銀河來到神界。
神荼鬱壘兩位門神兄弟隨後正式登場,一番爭執表明了雙方的矛盾。之後夜遊神查崗和神界培訓班的情節,戲謔中道盡眾神窘境,為鬱壘之後的行動做了鋪墊。整個第一幕戲非常出色的交代了故事所發生的背景。
第二幕戲主要講鬱壘來到人間尋找和開啟封印,同時,哥哥神荼為了尋找鬱壘也來到人間,幫助小英雨兒母女保護餛飩店,而後和雨兒一起意圖阻止鬱壘。
觀影中最深的感受,在於兩兄弟的選擇動機。鬱壘一心想做好本職工作,卻主觀地忽視了周圍世界的改變,甚至忘記了自己最根本的職責:保護人間。
內心的心魔摧毀了自己也傷害了周圍的人。而神荼作為一個好好先生,面對改變的生活,逆來順受,直到危機迫在眉睫,仍然無所適從。門神兄弟雖為神仙,卻犯著凡人的錯誤。
而此時在與神界平行呼應的人間線,小英母女苦心經營著祖傳的餛飩老字號,看似柔弱的小英,堅守「燒了一百年的老湯」,雖是凡人,卻比神仙還堅持。
第二幕的高潮在鬱壘試圖打開第三封印之時,「把什麼都扔掉了」的鬱壘終於在兄弟呼喚聲中找回了自己。
看了之前的影評,有些人說是兄弟情喚醒了鬱壘,我卻不然。一個舊時代的英雄面對新時代時的掙扎,止住他的並不是神荼的石像,更不是雨兒,而是門神的身份和責任,砍不斷的也是和兄弟一起作為門神的存在。
在第二幕中,可以看出導演試圖在表達故事內涵和大眾娛樂之間找一個平衡。鬱壘的故事線顯然是為成年人準備的,而神荼與雨兒的戲份則更多是為了照顧小朋友們。這是挺難的結構設計,難點在於戲份比重的把握,《小門神》勇敢地做了這個嘗試, 其努力和用心值得點讚。
第三幕也是最後的大決戰,人間神界繫於一線,年樹的形態與鬱壘呼應更是凸顯了主題,使得鬱壘與年的較量多了一層宿命感。
個人認為不足的是,年被擊敗的過程稍微有點簡單,看的時候有點「這樣就完了」的感覺,另外年所造成的破壞也不夠大,沒有明顯的「反派感」。年反而顯得有點無辜,一出現還沒走兩步就被一頓亂揍亂炸給崩壞了。。)
另外,八音盒的設置若在之前有更多呼應也許會更好。值得一提的還有影片的結尾。
如果說,《大聖》最後的華麗變身是全場最燃點,所有觀眾都在這一刻完成了自我理想的轉變,將情緒引到最高點心滿意足地走出影院。但《小門神》沒有,打敗大boss後,門神沒有歸來,唯有天界人間的兩兩相望。
門神也沒有接管天庭,只是開了個小吃店,和大眾普遍認知中的「偉大」相去甚遠。一番歷險到最後,似乎一切並沒有太大的改變。只能從結尾主角們嘴角的一抹微笑中感到些許變化,只是淡得讓人難以察覺。
好萊塢經典的三幕式故事結構,主角們歷經一切,最終會完成自我的轉變和升華。但在《小門神》裡,最後究竟什麼變了,什麼沒變,並沒有給出定論。結尾老頭揚長而去的身影,像是特意留下的大大的問號,不讓你過癮,也不讓你停止思考和回味。
在我看來,《小門神》在觀眾劇情理解上的「吃虧」,可以說是由於劇情過度複雜所導致。很多觀眾在第一遍看的時候很容易由於無法理解會出戲,丟失了一些線索,之後就無法跟上影片敘事而覺得無聊。
加之一些場次小觀眾過多,耐不住性子而導致觀影時有此起彼伏的噪音幹擾。三刷時趕了個早場,清淨許多。一鼓作氣看下來,看出了之前沒有注意到的很多細節,才對多個情節有所領悟。其實說了這麼多,似乎也還並沒有參透《小門神》這本故事經。
拋開角色和故事,《小門神》豐富細膩,充滿「中國風」的場景設計讓人震撼。充滿東方想像的「銀河」,第二封印所在的日晷遺蹟,神秘恢宏的連接人間神界的通道,昏暗幽靜的古剎……既與故事情節完美的契合,也無不體現出創作者們的用心。
在國產動畫低齡向的大環境下,《小門神》做出了一系列大膽的嘗試,是唯一一部真正試圖讓全年齡段的觀眾都能欣賞的動畫電影,也充滿了鮮明的時代感。它如實記錄了我們這個時代,新事物接踵而至,人們在守護傳統和順應潮流的選擇中悵惘和迷失。
雖然影片的一些藝術處理仍顯稚嫩和生硬,但是已經足以讓人肅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