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綜藝演員請就位很是火熱,播出後便話題不斷。
節目第一期中,趙薇就發出了這樣的反問:「我那天看到女性的廣告,所有的化妝品護膚品,睫毛膏粉底全是小男生在代言,我說姑娘們都去哪了?並呼籲同在導師席的另幾位男導演,「多捧捧我們女演員」。
馬蘇和倪虹潔也在臺上,含淚說出40+女演員所遇到的困境。現在的演員行業男性藝人更容易火,女演員難以出頭已經成為一種常態。
雖然趙薇呼籲「多捧捧我們女演員」,卻在PK環節,給了男演員S卡,儘管她也認為兩人能力相當。這樣的做法未免有些過於「雙標」。
比起趙薇的「雙標」,那麼第二期的郭敬明導演就絲毫不掩飾其對年輕男演員的欣賞。偶像組合出身的新人演員何昶希,在詮釋「魏無羨"一角時演技稚嫩,表現欠佳,郭敬明卻給了他S卡。
這一舉動,引起了在場演員及導演的質疑。女演員董思怡就直接詢問:給S的標準是什麼?
郭敬明解釋「S」有很多種解釋,節目組可能以為是「super」,但他的這張S卡有三重含義:學生、種子、獨一無二。認為這位演員是有潛質。但是他的解釋並不能服眾,網友普遍認為他個人偏好嚴重。看好的只是男演員的外形和人氣,不在乎其實力。畢竟現在流量當道的娛樂圈,沒有什麼是比小鮮肉更能「圈粉」的 了。
前段時間大火的綜藝《乘風破浪的姐姐》,也聚焦在「30+」女演員求職難的問題上。其實,這不僅是女演員的窘境,也是在職場拼搏的中國女性們的縮影。
01
女性就業選擇範圍少
女性在求學階段,受社會、家庭觀念影響,會傾向文職或服務類的專業。所以財會、人力資源、行政等職能崗位女性居多。而女性想要進入汽車、軟體編程、航空航天等技術型崗位,性別就是一個門檻。近些年,為了追求男女平衡,多樣性。傳統的「女性行業」也不斷湧入男性,比如教師、護士、美容等。
商場消費的主力軍以女性為主,商家發現個人形象良好的年輕男性,對於商品出售更有推動作用。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化妝品專櫃,有越來越多妝容精緻的櫃哥,為顧客試妝講解產品。他們溫柔耐心,品位在線。比起被詬病的「XX氏」式櫃姐推銷,顧客更容易接受前者。憑藉直播帶貨年收入近兩億的李佳琪,就是化妝品專櫃櫃哥出身。
所以,摒棄掉一些老觀念會發現,男性還是比女性更能夠模糊行業特質。
02
婚育問題影響職場發展
30歲是職業發展的黃金階段,也恰好撞上女性的婚育高峰期。女性求職者面試時,往往會被問及婚戀、生育狀況。這提高了女性求職者的錄用標準,侵犯了女性的工作權和生育權。但仍有許多用人單位違反此規定。
楊女士是一名平面設計師,從上一家公司離職後遲遲未找到新的工作,儘管才28歲,她就已經感到年齡帶來的危機感。面試官不停詢問她是否結婚?是否有男朋友?打算什麼時候生育?這些問題令沒有男朋友的她很苦惱,而對招聘企業而言就有了很多不確定性。還有很多公司表示不招30歲以上的女性,而她也只有兩年的時間了。
一面是求職的焦慮,一面就是父母催婚的焦慮,身邊的閨蜜已經生下二胎,而她仍孑然一身。28歲就被稱為」大齡剩女「的她,開始有了不婚的念頭。
生育已經成為影響女性職場發展的首要因素。在傳統的家庭觀念下,往往職場女性不僅要面臨職場的焦頭爛額,還要承擔家庭的雞毛蒜皮。
03
提升對女性在職場中的認可度
在實際工作中,女職工承擔的工作不比男職工少。可不僅出現了同薪不同酬的情況,甚至很多時候得不到認可。
抗疫劇《最美逆行者》的播出,引起了很多人的憤慨不滿。認為劇中的很多情節,不尊重女性,抹黑抗疫英雄。
比如,在一場治病救人的戲裡。女醫生趕到手術室幫忙,明明缺少人手,主刀的男醫生卻說:「你一女同志,在旁邊配合就好了。」在生命危機的緊要關頭,依舊強調性別之分,這價值觀實在令人不齒。女性也是專業的醫護人員,她們同樣擔負著治病救人的職責,也有著堅定的職業信仰與操守。
據國家衛建委公布數據,上前線的4.26萬醫務工作者中,女性佔三分之二,醫生超過50%,護士超過90%都是女性。
女性的存在與價值不應該被抹殺,「英雄」不應有性別之分。相較於《最美逆行者》對女性貢獻的抹滅,電影《奪冠》裡面的女性角色則塑造的有血有肉,敢於拼搏了。看完不由得為女排精神打call!
媒體人,應該多多關注民生,關注女性視角,關心女性就業環境。而不是致力於,製造焦慮與兩性對立。工作焦慮,婚姻焦慮,外貌焦慮,這一切都環繞著當代的年輕女性,成為了無形的手把她們越抓越緊。
希望職場女性可以在事業和家庭之間找到平衡,可以擁有更加多元的企業環境,在職場上擁有更大的舞臺。女性也不必畏懼30+,40+年齡帶來的束縛,只需要達到自我價值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