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女演員都很難出頭。」
《演員請就位》第2季開始了,趙薇說的一句話上了熱搜。
一開始是曾經出演過《武林外傳》的倪虹潔感慨:「現在戲越來越少,如果自己不演媽媽,就無戲可演。」
曾經因為「無雙」一角爆火的倪虹潔,演技可圈可點,在整個比拼演技的綜藝裡都算出挑的那一類。
她和沙溢是同期出演過《武林外傳》的演員,都曾因為角色爆火。而沙溢上一次還是這個節目的主持人,她卻還擠在競演的人堆裡,是評級最低的B級。一切說起來,又心酸又不甘,畢竟她的基礎演技、外形是不差的:
趙薇聽完倪的自陳,指出了最核心的問題。
她說:「大家都說女演員40+有各種困境。但我覺得根本不是年齡的問題,而是所有女性演員都有一種很難出頭的問題。」
她就此也發出疑問:「現在廣告怎麼都是小男生代言。小姑娘都去哪了呢?我那時候,都是男演員挺難出頭。現在女演員怎麼就越來越難了?」
女性在職場出頭難,這已經不是新鮮話題了。
去年,在First電影展閉幕式上,海清、姚晨等中年女演員就呼籲,希望導演們可以給中生代女演員一些機會。
這幾個演員,都是作品傍身、演技過關、有較大影響力的著名女演員。
可她們竟然也沒有戲拍,實在是令人感到很遺憾。
目前的演藝生態對中生代女演員確實是不太好,影后姚晨在演講裡說自己是「不得志的中年婦女」。
明明處在一個表演狀態最成熟的階段,但卻沒有戲可以拍。
而她能接到的戲,都是演主角的媽媽。
她們公開向社會求救「懇請導演給我們一點機會」,這一幕看得實在是令人心酸。
觀眾紛紛開始吐槽,難道優秀女演員只能在這種國產劇裡演婆婆媽媽了嗎?這是性別限制,也是年齡圍困。
而與此不同的是,年輕小鮮肉卻還能划水軋戲。金星曾曝出某當紅小鮮肉愛「軋戲」,一次接6部,到處跑。
現在的電視劇市場,就顯得很奇怪:婆媳劇、偶像劇佔了主流,演技再尬的流量都能演,但質量高的中年女演員都只能演婆婆或者媽媽。
而電影市場,卻又被男演員把持,女演員更難突破重圍。《大秧歌》裡,男主角楊志剛38歲,而和他搭戲的女演員吳越40歲,演他的媽媽。
中年女演員好像往哪裡走,都沒有她的位置。
而這一幕也正在普通中年女性身上發生,職場往往沒有她們的位置,而只當家庭主婦又那麼可惜。
而無論是已經成功的女演員,還是普通女性,她們要重新在這個尷尬的年齡返回職場、大殺四方往往要付出很高的代價。
女性在職場中的生存現狀怎樣?
一、女性就業選擇範圍少
女性在求學階段,受社會、家庭觀念影響,會傾向文職或服務類的專業。所以財會、人力資源、行政等職能崗位女性居多。而女性想要進入汽車、軟體編程、航空航天等技術型崗位,性別就是一個門檻。近些年,為了追求男女平衡,多樣性。傳統的「女性行業」也不斷湧入男性,比如教師、護士、美容等。
商場消費的主力軍以女性為主,商家發現個人形象良好的年輕男性,對於商品出售更有推動作用。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化妝品專櫃,有越來越多妝容精緻的櫃哥,為顧客試妝講解產品。他們溫柔耐心,品位在線。比起被詬病的「XX氏」式櫃姐推銷,顧客更容易接受前者。憑藉直播帶貨年收入近兩億的李佳琦,就是化妝品專櫃櫃哥出身。
所以,摒棄掉一些老觀念會發現,男性還是比女性更能夠模糊行業特質。
二、婚育問題影響職場發展
30歲是職業發展的黃金階段,也恰好撞上女性的婚育高峰期。女性求職者面試時,往往會被問及婚戀、生育狀況。這提高了女性求職者的錄用標準,侵犯了女性的工作權和生育權。但仍有許多用人單位違反此規定。
生育已經成為影響女性職場發展的首要因素。在傳統的家庭觀念下,往往職場女性不僅要面臨職場的焦頭爛額,還要承擔家庭的雞毛蒜皮。
三、女性在職場中難得到認可
在實際工作中,女職工承擔的工作不比男職工少。可不僅出現了同薪不同酬的情況,甚至很多時候得不到認可。
抗疫劇《最美逆行者》的播出,引起了很多人的憤慨不滿。認為劇中的很多情節,不尊重女性,抹黑抗疫英雄。
比如,在一場治病救人的戲裡。女醫生趕到手術室幫忙,明明缺少人手,主刀的男醫生卻說:「你一女同志,在旁邊配合就好了。」在生命危機的緊要關頭,依舊強調性別之分,這價值觀實在令人不齒。女性也是專業的醫護人員,她們同樣擔負著治病救人的職責,也有著堅定的職業信仰與操守。
女性的存在與價值不應該被抹殺,「英雄」不應有性別之分。相較於《最美逆行者》對女性貢獻的抹滅,電影《奪冠》裡面的女性角色則塑造的有血有肉,敢於拼搏了。
其實,每個女人在中年都要承受很多壓力,家庭的工作繁重,可她們也不想就放棄事業,而職場對她們的隱性歧視,從來就很大。
希望職場女性可以在事業和家庭之間找到平衡,可以擁有更加多元的企業環境,在職場上擁有更大的舞臺。女性也不必畏懼30+,40+年齡帶來的束縛,只需要達到自我價值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