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普,迷幻,鮑勃·迪倫,地下絲絨——安迪·沃霍爾的六十年代

2020-12-24 星期五文藝

很久以前,當我接觸搖滾樂的時候知道了「大門」、「地下絲絨」、「塞隆尼斯·蒙克」這些樂隊、樂手的名字;幾年後,一本《在路上》深深地吸引住了我;隨之而來的是「地下電影」、「嬉皮士」、「垮掉的一代」、「波普」等等一系列即讓人著迷又讓人感覺模糊的名詞。直到看過《波普主義》這本書,那個冥冥之中偉大的時代才浮出水面(即美國的二十世紀的五六十年代)。

▲《波普主義》封面

有人說那是「嬉皮一代」,有人說那是「越戰一代」,其實這些都無足輕重,沒有什麼概念能比親身體驗那個時代的生活更能說明問題的了,這也正是《波普主義》的價值。

而寫《波普主義》的不是別人,正是那個大名鼎鼎的安迪·沃霍爾

初讀這本書可能有些不習慣,感覺作者像是在寫流水帳,很意識流:幾乎每一段都會有新的人物、新的環境進入,沒有什麼故事情節,你會被那些眼花繚亂的派對、酒吧、毒品、人名弄得暈頭轉向。

▲安迪·沃霍爾和他的朋友們

而如果你是一個「邊緣文化」電影、音樂、藝術的發燒友,並堅持讀下去的話,你會發現《波普主義》是一本由「點」和「線」組成的結構嚴謹的書,所謂的點就是那些安迪·沃霍爾所接觸的或別人提及的人物,所謂線就是時間線(即1960年-1971年這十年)。作者正是用這「點」和「線」繪製出了一個龐大的「波普時代」

《波普主義》的文筆是輕鬆的、詼諧的,任何大事小事在安迪·沃霍爾的眼裡都是那麼的簡單,那麼的無所謂甚至不正經。而任何對那個時代的總結都讓人感覺那麼的貼切和直觀,來看看書裡的那些「波普」的文字——

在總結鮑勃·迪倫的名氣時,他說:

「如果迪倫只是一個沒有吉他的詩人,說同樣的那些話,他不會成功;但是當詩歌竄上了十大熱門曲目的榜單時,你無法忽視它。」

在記者要求採訪他的「工廠」(Factory)時,安迪這樣說:

「在工廠你永遠都不必擺拍,你想拍的一切都會自己發生。六五年幾乎隨便一個午後,你都能見到比利在那聽著卡拉斯,傑勒德在寫詩或幫我綁畫布……」

當我們還把地下絲絨的每一個樂手當成偶像的時候,關於他們的女鼓手,安迪轉達了保羅的話:

「很簡單,樂隊斯特林認識她哥哥,他有一個放大器,他對我們說如果我們讓他妹妹給我們打鼓的話我們就可以用那個放大器。」

▲安迪·沃霍爾 與 地下絲絨樂隊

對那個時代的搖滾樂,安迪這樣說:

「在披頭四之前,孩子們會在他們走出校門之後離開搖滾,但是現在,有很多人為他們自己規劃出和搖滾相關的職業生涯,搖滾到了這時已經是個龐大的產業了。」

看那個時代的生活你會感覺異常的輕鬆,就像坐在酒吧裡閒散地喝著啤酒聽著搖滾樂。那種玩世不恭、即時享樂的生活態度讓人欽佩。即便是在晚年安迪·沃霍爾躺在病床上,忍受著疼痛描寫自己受槍傷後的場景時,也處理得如此輕鬆:

「我就那麼躺在地上,不停地流血。救護車來的時候沒帶擔架,所以他們把我放在一架輪椅上。我本以為剛才躺在地上的時候感覺到的痛楚是最厲害的,但這時我變成了在座位上,才知道剛才那個還不是。」

我想安迪無需解釋什麼是「波普」了,因為他和他的那個時代本身就是波普,用安迪自己的話說:了解我們本身就是一種波普行為。

冥冥之中,你對安迪·沃霍爾總有一種既陌生又親近的感覺,他似乎總和你熟知的那些人或事物擦身而過,就像電影《大門》中那個跟嗑藥後的吉姆·莫裡森一面之交的「安迪·沃霍爾」;又像是《午夜牛郎》中那個夢幻般的藝術派對所在的「工廠」…

▲電影《大門》中的 安迪·沃霍爾

我們中國有沒有波普,沒人知道,記得在 2000 年我在北京結識了「樹村」那些搖滾青年,看過在村子裡的迷笛音樂節;我去過那時還不知名的「798」;那個時代,無數個大學、酒吧在舉辦著各種創意的藝術活動…

也許沒人知道中國有沒有波普,也許波普正在我們身邊發生。沒錯,這就是安迪·沃霍爾和他的《波普主義》要提醒我們的!

如果轉載請聯繫:星期五文藝

更多經典影視、經典文學作品的將在以後持續推送,敬請關注。

相關焦點

  • 地下絲絨VS感恩之死:50歲的搖滾樂邪典之王
    而與像披頭四或者鮑勃迪倫這樣的60年代搖滾樂先行者相比,這兩支樂隊至今仍然被當做異類經典接受人們的頂禮膜拜。沒有人是只喜歡一兩首感恩之死或者地下絲絨的歌的,如果你是這兩支樂隊的歌迷,你很有可能會喜歡他們的所有音樂。
  • 波普圖像:安迪·沃霍爾的1962-1987在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開幕
    同時,展覽摒棄了過往安迪·沃霍爾展覽中強調的波普藝術重複與複製的面向,而是充分利用了美術館核心筒空間和西展廳之間的空間關係,為觀眾打造了一段由靜到動、由外及內的探索旅程。  「安迪·沃霍爾」這一名詞,不僅指涉藝術家個人,更作為一個符號和品牌而倍受追捧。
  • 她和鮑勃·迪倫一起走過的年代
    《放任自流的時光:一九六零年代的格林威治村,我與鮑勃·迪倫》  (美)蘇西·羅託洛 著  陳震 譯  光明日報出版社 2011年11月鮑勃·迪倫是美國乃至世界流行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迪倫在他的自傳中這樣描述對蘇西的一見鍾情,「第一眼看到蘇西,我就目不轉睛。她是我見過最挑人色慾的尤物。她皮膚白皙,一頭金髮,是純種義大利人。空氣中瞬間充滿了香蕉葉子的味道。」一星期後,兩人再次見面,隨即開始了熱戀。關於她曾經的戀人鮑勃·迪倫,這本書的主人公——自然是這本書裡最濃墨重彩的一筆。
  • 《鮑勃-迪倫完全收藏》震撼上市 迪倫的歌你會幾首?
    《鮑勃-迪倫完全收藏》全國樂迷翹首期盼!「民謠之王」鮑勃-迪倫(Bob Dylan)於今年4月6日和4月8日分別在北京和上海為內地歌迷們奉獻精彩震撼的演出。作為跨越半個世紀的、堪稱流行音樂史上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鮑勃-迪倫不僅改變過搖滾樂的歷史,也深深影響了許多音樂領域之外的名人,最著名如「蘋果教父」史蒂夫-賈伯斯。作為迪倫的首次登陸中國內地舞臺,媒體、樂迷中掀起了一陣「迪倫熱」。長期以來,鮑勃-迪倫的專輯在中國的正式出版物一直很匱乏,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民謠教父」在中國的推廣與傳播。
  • 地下絲絨與安迪·沃霍爾
    這支雙人樂隊也就是那支對搖滾樂產生了深遠影響的The Velvet Underground(地下絲絨)樂隊的前身。提到地下絲絨,其靈魂人物Lou Reed呢喃式的唱腔和歌曲中不斷重複的和弦總是讓人印象深刻。這也同當時盛行的極簡主義音樂有著重要的聯繫。
  • 地下絲絨在搖滾史上有多偉大?聽聽這張黃色香蕉就知道了
    於是地下絲絨的一切偉大,就都要從這四個字說起。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拉蒙特·楊這個極簡主義代表人物的美國古典音樂家,搞了一個名為「theatre of eternal music」的音樂計劃。極簡主義在其中得到了最大程度地展現。
  • 【影像】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的地下電影情結
  • 鮑勃·迪倫這本曾在地下秘密風行的書,竟然這麼酷!
    1964—1966年,正值創作巔峰的鮑勃·迪倫寫下了一部難被定義的作品,出版前,書稿就在地下秘密風行。在書中,1960年代甘迺迪執政期間,美國社會、經濟、文化、思想各層面交織衝撞的景況,被迪倫割裂、打亂,重新編排,織入不少歌詞的原形或變體,以文字唱出非凡的超現實之歌。
  • 鮑勃•迪倫是誰?
    鮑勃•迪倫(Bob Dylan,1941年5月24日-),原名羅伯特•艾倫•齊默曼(Robert Allen Zimmerman),有重要影響力的美國唱作人,民謠歌手,音樂家,詩人。迪倫成名於1960年代,並被廣泛認為是美國六十年代反叛文化的代言人。
  • 始於1962——安迪·沃霍爾的波普藝術
    安迪·沃霍爾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被譽為「波普王子」。他開創了一個繪畫的新領域,這一領域成為20世紀中後期美國消費文化的鏡像。 本次展覽「波普圖像——安迪沃霍爾的1962-1987」將重點呈現安迪·沃霍爾最主要的代表作品:瑪麗蓮·夢露、金寶湯罐頭、鮮花、奶牛等系列,以及各類海報作品。圍繞這些作品,我們將看到他在系列作品中運用大眾傳媒的創新方式,以及海報創作的天賦。
  • 波普教父|安迪·沃霍爾
    沃霍爾是視覺藝術運動波普藝術最有名的開創者之一,他大膽嘗試凸版印刷、橡皮或木料拓印、金箔技術、照片投影等各種複製技法 。他是紐約社交界、藝術界大紅大紫的明星式藝術家。沃霍爾發明了廣為流傳的「成名十五分鐘」理論,在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有安迪·沃霍的博物館紀念這位偉大藝術家的作品及不平凡的一生。
  • 安迪·沃霍爾的「牛」來到上海,見證浮華激進的波普時代
    安迪·沃霍爾 ,藝術家、印刷家、攝影師,波普藝術的開創者之一。2021年1月1日,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用展覽 「波普圖像——安迪·沃霍爾的1962-1987」迎接新的一年,向觀眾展現安迪·沃霍爾是如何將消費的、日常的變為藝術的,包括《奶牛》系列,最著名的《瑪麗蓮》系列等,呈現其浮華而激進的波普時代。
  • 樂夏回望:安迪·沃霍爾為何是一位偉大的樂隊製作人?
    關於地下絲絨樂隊與波普巨星安迪·沃霍爾的合作,歷來諸多爭議。許多人認為沃霍爾不曾插手一個音符,又怎能自封製作人,並在20世紀最偉大的唱片上掛名?20年來英國最大規模的安迪·沃霍爾回顧展,疫情後昨日在泰特現代美術館重啟 ©Jackarts1960年代,安迪·沃霍爾在藝術界掀起波普風潮後,對繪畫感到厭倦,開始涉足電影等領域,甚至想組一個搖滾樂隊。和他密謀樂隊這件事的視覺藝術家還真不少,包括後來做出「閃電原野」的大地藝術先驅(兼鼓手)沃爾特·德·馬利亞、另一位波普藝術巨匠賈斯珀·瓊斯,等等。
  • 我是傳奇——鮑勃•迪倫
    1946年鮑勃•迪倫六歲,隨父母搬遷至明尼蘇達州的希賓鎮。土路、樹叢、礦坑、鐵軌,人們早已司空見慣,而他卻為之著迷,因為那是最好的寫作題材——純真、質樸。超越同齡人的感受力,猶太家庭的教育重視,鮑勃•迪倫9歲寫詩,10歲彈唱。
  • 【安迪·沃霍爾】畫作之外的音樂、電影與工廠
    上世紀60年代,他宣布將不再畫畫以專心電影製作,此後他又在音樂領域蓋上了波普藝術的印章。或許在他紐約東區47大道的「工廠」裡,我們能更好地理解這個極度自戀、愛慕虛榮、女人腔、好心腸而又才華橫溢的男人。反電影的電影1965年3月6日,安迪·沃霍爾的實驗電影《帝國大廈》在紐約市政電影大廳舉行首映。
  • 《鮑勃·迪倫詩歌集》
    如今,收錄鮑勃·迪倫半個世紀創作經典的《鮑勃·迪倫詩歌集(1961~2O12)》與中國讀者見面,這本書是他本人反覆修訂的,還首度公開珍貴手稿。 全書共分為《暴雨將至》《地下鄉愁藍調》《像一塊滾石》《敲著天堂的大門》《慢車開來》《帝國滑稽劇》《紅色天空下》《「愛與偷」》八卷,收錄了迪倫31張經典專輯的共369首作品。
  • 新版「小丑」萊託將飾演「波普教皇」安迪·沃霍爾
    新版「小丑」萊託將飾演「波普教皇」安迪·沃霍爾 時間:2016.09.21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雲貓貓 分享到:
  • 克蘇魯神話、不可知論與鮑勃·迪倫
    我希望能以六十年代的人物、事物、運動和思想為線索,串聯起其他年代、文化和領域的符號、元素、物事,跨領域探討其間的共性、規律和文化/亞文化的演變。或者,僅僅作為一種好玩的思維遊戲。第二篇:克蘇魯神話、不可知論與鮑勃·迪倫關鍵詞:傳說、自然哲學、認識論、非理性、六十年代註:本文比上篇略長。
  • 是鮑勃.迪倫詩歌集還是鮑勃.迪倫歌詩集?
    借鮑勃.迪倫拿下諾貝爾文學獎的東風,兩岸文化圈各自集結了一幫人馬翻譯並出版了鮑勃.迪倫歌詞集。無論受眾的多寡,都堪稱是一大文化盛事。
  • 地下絲絨樂隊
    2000年09月29日 10:53    >   60年代中期,搖滾樂進入實驗搖滾的新紀元,「地下絲絨」把先鋒音樂融入搖滾樂,並通過現實主義的歌詞把搖滾樂推上了一個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