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普教父|安迪·沃霍爾

2021-02-17 極地F


BBC紀錄片 |安迪沃霍爾

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1928.8.6-1987.2.22) 是一位美國藝術家、印刷家、電影攝影師,被譽為20世紀藝術界最有名的人物之一。沃霍爾是視覺藝術運動波普藝術最有名的開創者之一,他大膽嘗試凸版印刷、橡皮或木料拓印、金箔技術、照片投影等各種複製技法 。他是紐約社交界、藝術界大紅大紫的明星式藝術家。沃霍爾發明了廣為流傳的「成名十五分鐘」理論,在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有安迪·沃霍的博物館紀念這位偉大藝術家的作品及不平凡的一生。

Andy Warhol

 出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匹斯堡,是捷克移民的後裔,生長在一個貧民區。當時正值1930年代大蕭條,食物短缺是常有的事。小時候,沃霍爾經歷過三次精神崩潰,這是一種名為「風溼性舞蹈症」的 神經系統疾病,分別在他8歲、9歲、10歲那年暑假髮作。那幾年夏天,他都是閉門不出、躺在床上度過的,聽著收音機,抱著玩偶,剪著紙娃娃。敏感漸漸成為 他揮之不去的自卑點,他總覺得自己在同齡人中不受歡迎,沒有人會對自己傾吐心事。還好,母親給了他大量的關愛,不時找來彩色雜誌、漫畫,這些無形之中影響 了他日後的作品。沃霍爾喜歡塗塗畫畫,每當他完成一幅好的畫,母親便會獎勵他一條巧克力棒,並鼓勵他給畫上色。曾在卡耐基技術學院(Carnegi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學習。

1949年(21歲)他離開匹斯堡去紐約尋找發跡機會,他是來找尋藝術家的夢想的,但現實讓他只能先成為一名商業插畫師來謀生。為了省錢,他不斷搬 家,與不同的室友同住,一度,曾跟17個人住在一個地下室裡。那些日子,蟑螂給沃霍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所住過的每一間公寓都有一大堆蟑螂。一次,他帶 著作品集到《時尚芭莎》雜誌辦公室,誰知拉開作品集拉鏈,蟑螂便爬了出來。這樣的經歷讓沃霍爾感到羞辱不已。他明白要在美國的視覺藝術上獲得成就,就必須讓人們看到他知道他的存在,大眾傳媒給了他許多啟示。

1952年(24歲)他在紐約以商業廣告繪畫初獲成功逐漸成為著名的商業設計師,他設計過賀卡、櫥窗展示、商業廣告插圖,這些經歷決定了他的作品具有商業化傾向的風格。他的作品於該年在紐約嶄露頭角,在著名的工作室「工廠」(Factory)內聘請了一組工作團隊,摒棄古典藝術,立志從事於顛覆傳統的概念創作。「大量複製」當代著名人物的臉孔就是其中之一,將濃湯罐頭與可樂瓶化身成藝術品也廣泛為人所知。

1954年(26歲)沃霍爾首次獲得美國平面設計學會傑出成就獎。

1956年(28歲)和1957年(29歲)他連續獲得藝術指導人俱樂部的獨特成就獎和最高成就獎。

1962年7月沃霍爾以32幅「坎貝爾濃湯罐」系列畫作舉辦了自己的首個波普藝術展,至今這32罐罐頭仍在世界現當代美術史上佔據一席之地。1967年遭受槍擊,僥倖活下來,但一直沒有康復。

1987年2月22日死於一次外科手術。

 

20世紀中期,美國藝術家波洛克因為厭煩過去的美術程式,於是將畫布放在地板上,潑灑顏料,形成驚人的形象。這種整個作畫過程依據內心的自發衝動,在行為中完成的藝術實驗旋即成為一種潮流,甚至發展到藝術家的創作過程本身也成為作品。但隨著社會工業文明的發展,一些藝術家積極探索,尋找新的蹊徑,很快,這種潮流便被以安迪·沃霍爾為代表的藝術流派所取代。沃霍爾等人可以與既有觀念為敵,傳統觀念認為是一種精英文化,而他們卻致力於模仿流行的「庸俗」文化,在他們眼裡,藝術家的觀念變得至關重要,它甚至取代了感覺和技藝。沃霍爾的湯罐頭就是他在創作中運用的與大眾文化密切相關的當代現代品,模仿的是公眾熟悉的形象。這讓藝術家名聲大噪,幾乎成為了這一流派的註冊商標。藝術再也無法獨立於庸俗存在,相反,它也沉浸到這一派喧囂之中。可見度與知名度混合起來:它現在有了自身的價值。

少年時候的沃霍爾已是個鋒芒畢露的藝術學生,在師長的鼓勵下,決定到紐約這個藝術熔爐一闖。最初只為書刊負責插圖設計工作,但很快便在紐約流行藝術界打響名堂,最出眾的風格是透過絲網印刷手法和不斷重複影像,將人物化成視覺商品,代表作包括《瑪麗蓮·夢露》、《金寶罐頭湯》、《可樂樽》、《車禍》、《電椅》等,這些作品都在沃霍爾開辦的紐約影樓(TheFactory)中,經一些業餘助手大量生產和複製,massproduction總是沃霍爾的流行藝術觀中不能或缺的指標。至六一年,沃霍爾已被譽為是繼Dali及畢卡索後另一位前衛藝術界名人,不論是一卷廁紙或一個廁板,只要蓋上他的印章,隨即便時髦起來!

 沃霍爾成為成功的商業插畫師,是上世紀50年代中期的事了,他為專輯和書本設計封面,也為百貨公司的玻璃櫥窗提供畫作,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為米勒鞋店所畫的插畫,這令他獲得「畫鞋的人」的美譽。這一時期,沃霍爾已經有著頗為鮮明的畫風了,圖案古怪迷人,並且帶有一種不規則、粗糙的手工質感。他往往先用墨漬線條在光面紙上作畫,然後用手指按壓,將圖案印在另一張吸水紙上,最終「製造」出略帶模糊、呈鋸齒狀的線條。

沃霍爾的第一件創作是可口可樂。「你在電視上看到可口可樂時,你可以知道總統喝可口可樂,利茲·泰勒喝可口可樂,你也可以喝可口可樂。你喝的可口可樂和別人喝的一樣,沒有錢能使你買到比街頭流浪漢喝的更好的可口可樂。所有的可口可樂都是一樣的,所有的可口可樂都是好的。」他琢磨著,為什麼可口可樂不能成為藝術品?緊接著,有著番茄、牛肉、蛤蜊等多種口味的坎貝爾濃湯罐頭也進入了他的繪畫領域。1962年7月,沃霍爾以32幅「坎貝爾濃湯罐」系列畫作舉辦了自己的首個波普藝術展,至今這32罐罐頭仍在世界現當代美術史上佔據一席之地。畫面上,呈現出來的圖案簡潔明朗,帶有一種乾淨的、幾何形的、機械的模式,碩大的logo宣告著它的商品身份。以往的畫家儘管也多在描繪生活,但聚焦的多是莊稼、牛車、鮮花、水果,而將可口可樂、罐頭甚至美元、明星等商業對象置於畫布中央,在當時是巨大的創意。這完全打破了高雅與通俗的界限。

與此同時,沃霍爾還嘗試以膠片製版和絲網印刷,將藝術納入「複製」、「量產」程序。他將自己位於紐約東區47大道的銀色工作室稱為「工廠」,在這裡,藝術和商業融合在了一起,所謂的藝術品被置於流水線下生產,對藝術技巧和原創性的摒棄得到了進一步強化。他的作品沒有「原作」可言,全是複製品,他就是要用無數的複製品來取代原作的地位。並且只要別人付錢,他就願意幫助其生產版畫、海報或者廣告。很多作品甚至根本就是他的助手完成的,名字則是他的母親代籤的。

Venere Dopo Botticelli,  在波提切利的維納斯,1966年

上世紀70、80年代,沃霍爾的影響力簡直無孔不入:先後推出《安迪沃霍爾電視秀》及《安迪沃霍爾的十五分鐘》兩套電視節目,參與美國綜藝節目《周六夜現場》,為搖滾樂隊製作音樂片,並在時裝秀及無數平面和電視廣告中亮相。影片代表作品有:《沉睡》(Sleep,1963)   《帝國大廈》(Empire,1964)《切爾西女郎》(The Chelsea Girls,1966)  《我,一個男人》(I, a Man 1967)他毫無忌諱地應用和開拓了多種媒介和表現可能,涉足眾多不同的領域,設計、繪畫、雕塑、裝置、錄音、電影、攝影、錄像、文字、廣告……不變的是,對於所處時代的高度敏感。 

沃霍爾的繪畫中常出現塗汙的報紙網紋、油墨不朽的版面、套印不準的粗糙影像,讓人像看電視一閃爾過,而不是欣賞繪畫般仔細觀看。

<Campbells Soup Cans>坎貝爾湯罐頭

 

<Coca Cola>二百一十個可口可樂瓶

《坎貝爾湯罐頭》和《二百一十個可口可樂瓶》中,當幾個、數十個、乃至上百個形狀、色彩、大小、方向、肌理完全相同的形象排列在一起的時候,人們就不會再去關注對象背後的意義,而全然被相同視覺符號組成的畫面而產生的強烈視覺衝擊力所吸引。這種重複構成展現了一種反常或變異的體驗,達到一種隱去單一母題的表現效果。

 他將瑪麗蓮·夢露、伊莉莎白等知名演員,籍由漫畫式照片的印象及絹印的技巧,創作了反覆印象的獨特繪畫,反映出現代商業化社會中人們無可奈何的空虛與迷惘。

他作品的內容與美國社會的消費主義、商業主義和名人崇拜緊密相連。在沃霍爾的作品創作中,由於他選用題材和創作內容的廣泛,作品開始突破以往單一模式,體現出強烈的創新精神。其最為明顯的特徵就是機器生產式的複製,完全相同的主題元素或者不同色相的主題元素在同一個作品中不斷重複出現。沃霍爾擅長繪畫、印刷、攝影之間的跨越使用,不斷利用傳媒而重複傳媒。他對新媒介的關注,為其設計找到一個契入口並逐漸轉化為與多元媒體設計的完美結合。

<Mao>毛澤東在1972

《毛澤東在1972》是沃霍爾肖像題材的代表作,上個世紀70年代,美國媒體上開始出現中國開國領袖毛澤東的頭像及相關報導,沃霍爾以藝術家的敏銳嗅到一向對立僵硬的中美關係有所緩和,這個時期他大膽地創作了許多以毛澤東頭像為題材的作品,取之於媒體的毛澤東肖像開始廣泛地與不同媒材結合產生不同形式的作品,不久中美果真建立了外交關係。2014年2月12日晚,著名藝術家安迪·沃霍爾所作的毛澤東畫像在英國倫敦蘇富比拍賣行以760萬英鎊(約合人民幣7663萬元)的高價被拍賣。這幅毛澤東畫像在2000年6月曾以42萬英鎊(約合人民幣425萬元)的價格被拍賣。如今的價格是原先的18倍多。 他打破以往標準,用文化大革命時期的紅黃兩色創作了這幅帆布制的畫像。

關於安迪·沃霍爾,沒有誰比他自己說得更清楚了:

「我的畫面就是它的全部含義,沒有另一種含義在表面之下。」

Elvis I & II   貓王的I和II  1963

 

Triple Elvis (Ferus Type)    三重貓王(ferus型)  1963年  

「如果你想了解一個真正的安迪·沃霍爾,只需看看的我繪畫、電影和我的外表,沒有什麼東西隱藏其後。」

  shoe   鞋 1955年

「我的作品完全沒有未來,這我很清楚。只需幾年時間,我的一切將全無意義。」

Sixteen Jackies    十六個Jackies, 1964年 

「在未來,每個人都能出名15分鐘。」之後他又說,「每個人都可能在15分鐘內出名。」

Velvet Underground & Nico  地下絲絨樂隊 1967

「好的攝影就是把焦距對準名人。」

Self Portrait 自畫像 1970

Flowers  花 1970

「我將去任何事兒的開幕式,包括一隻馬桶。」

Portrait of Seymour H.Knox    Seymour H. Knox肖像 1985

「我不參加葬禮,同樣地迴避婚禮,我從來不喜歡節假日,我認為節假日是一種病,我不願意旅行,除非是為了工作。」

「我認為每個人都應該是一部機器,每個人都應該和另一個人一模一樣。」

Mercedes-Benz 300 SL Coupé   梅賽德斯-奔馳300 SL跑車    1986.

「我喜歡無聊的東西,我喜歡一樣的可以被不斷的重複的事。」

Princess Caroline of Monaco,摩納哥公主卡洛琳 1983

「我的畫從來不是我所想要的那樣,但是我已經習以為常。」

「如果不是每個人都是美的,那就沒有人是美的。」

Maria Shriver,施萊弗  1986

「你仔細想想看,百貨商店就是一個博物館。」

Untitled (Beauty Products)  無題(美容產品) 1960

「所有的我的電影都是人為的,我看所有的東西都有虛假的成分。我不知道虛假會在哪裡停住,真實可以從哪裡開始。」

Self Portrait in Drag 《拖曳》中的自畫像 1981

「我從不閱讀,我只看畫面。」

Gun 槍1981

「這個國家的偉大之處在於,在美國開始了一個傳統,在那裡最有錢的人與最窮的人享受著基本相同的東西。你可以看電視喝可口可樂,你知道總統也喝可口可樂,麗斯·泰勒喝可樂,你想你也可以喝可樂。可樂就是可樂,沒有更好更貴的可樂,你喝的與街角的叫花子喝的一樣,所有的可口可樂都一樣好。」

Campbell’s Soup Can (Tomato)/Retrospective Series   坎貝爾的湯罐頭(番茄)/回顧系列, 1978

Big Campbell’s Soup Can 19c (Beef Noodle)   大坎貝爾的湯罐頭(牛肉麵) 1962

「我總是感覺到我說的話是言不由衷的,不是我要說的,採訪者應該告訴我他想要我說什麼,我會一句一句地重複他想要的。我想這樣真是太好了,因為我是如此空洞,我實在是想不出來任何要說的東西。」

Mona Lisa  蒙娜麗莎1979

「我從來沒有不在狀態,因為我從來沒有狀態。」

Apple  蘋果 1983

 

 下面分享來自極地F的兩張作品

 

       《異域》

      36×36cm

 綜合媒介

陳白苗

  

《 海·獨語》

 36×36cm

 綜合媒介

葉藍藍

本期內容就到這裡了

更多精彩敬請期待!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呦

相關焦點

  • 使肖像畫比明星本人還出名的波普教父——安迪·沃霍爾
    1964年的紐約,在一個噴滿銀色油漆,名為「工廠」的地方,有一個忘記自己要打電話給誰的人,他就是安迪·沃霍爾。《瑪麗蓮》1962年安迪·沃霍爾是誰?你也許不認識這個帶著銀色假髮的男人,但是你一定知道上面這幅比明星本人還要出名的肖像畫--《瑪麗蓮》。
  • 始於1962——安迪·沃霍爾的波普藝術
    安迪·沃霍爾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被譽為「波普王子」。他開創了一個繪畫的新領域,這一領域成為20世紀中後期美國消費文化的鏡像。他以一種非常個人化的方式將高雅藝術、通俗文化、先鋒藝術融合,打破商業藝術和純藝術的界限,創造了一種人人都能欣賞的藝術,締造了波普藝術的不衰傳奇。他對藝術的革新至今都深刻影響著全世界的藝術家。
  • 新版「小丑」萊託將飾演「波普教皇」安迪·沃霍爾
    新版「小丑」萊託將飾演「波普教皇」安迪·沃霍爾 時間:2016.09.21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雲貓貓 分享到:
  • 波普,迷幻,鮑勃·迪倫,地下絲絨——安迪·沃霍爾的六十年代
    作者正是用這「點」和「線」繪製出了一個龐大的「波普時代」。《波普主義》的文筆是輕鬆的、詼諧的,任何大事小事在安迪·沃霍爾的眼裡都是那麼的簡單,那麼的無所謂甚至不正經。我想安迪無需解釋什麼是「波普」了,因為他和他的那個時代本身就是波普,用安迪自己的話說:了解我們本身就是一種波普行為。
  • 安迪·沃霍爾的「牛」來到上海,見證浮華激進的波普時代
    安迪·沃霍爾 ,藝術家、印刷家、攝影師,波普藝術的開創者之一。2021年1月1日,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用展覽 「波普圖像——安迪·沃霍爾的1962-1987」迎接新的一年,向觀眾展現安迪·沃霍爾是如何將消費的、日常的變為藝術的,包括《奶牛》系列,最著名的《瑪麗蓮》系列等,呈現其浮華而激進的波普時代。
  • 波普圖像:安迪·沃霍爾的1962-1987在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開幕
    現場  2020年12月31日, 「波普圖像——安迪·沃霍爾的1962-1987」於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正式開幕。同時,展覽摒棄了過往安迪·沃霍爾展覽中強調的波普藝術重複與複製的面向,而是充分利用了美術館核心筒空間和西展廳之間的空間關係,為觀眾打造了一段由靜到動、由外及內的探索旅程。  「安迪·沃霍爾」這一名詞,不僅指涉藝術家個人,更作為一個符號和品牌而倍受追捧。
  • 這位波普教父50年前就玩直播當網紅了
    我們很難給這位20世紀藝術界最有名的人物下一個什麼樣的定義有人認為他是波普教父,最偉大的藝術家也有人認為他以重複、複製為特點的藝術品不算原創,不值一提1962年7月,安迪以32幅《金寶罐頭湯》系列畫作舉辦了自己的首個波普藝術展。這組作品將金寶濃湯罐頭形象進行絲網印刷,至今這32罐罐頭仍在世界現當代美術史上佔據一席之地,成為了不朽之作。
  • 【美術】能看得懂的波普藝術
    提到波普藝術,大家首先蹦入腦海的 就是安迪·沃霍爾與《瑪麗蓮·夢露》 △《瑪麗蓮·夢露》系列動圖展示,安迪·沃霍爾 波普藝術,Pop Art 是流行藝術(popular art
  • 「又潮又有錢」的波普藝術
    安迪·沃霍爾《瑪麗蓮·夢露》簡簡單單的複製人像,各個顏色看上去還有種廉價印刷品的低質量效果,鏤版定線不精確造成套色錯位,怎麼看怎麼覺得粗劣低級。但就是安迪·沃霍爾的這幅《瑪麗蓮·夢露》,成了波普藝術不朽的傑作,所以這到底是個什麼藝術?簡單來說,波普藝術起源於二十世紀中葉的英國。
  • 安迪·沃霍爾作品全集
  • 安迪·沃霍爾:寶麗萊
    安迪·沃霍爾:寶麗萊 2020-08-03 12: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威廉·達福將飾安迪·沃霍爾 科瑞蘭蔻等明星加盟
    威廉·達福將飾安迪·沃霍爾 科瑞蘭蔻等明星加盟 時間:2013.10.02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何小沁 分享到:
  • 安迪·沃霍爾的「網紅」之路
    「在未來,每一個人都能獲得 15 分鐘的成功。」
  • 【影像】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的地下電影情結
  • 羅伯特·韋恩布萊特粉彩藝術邂逅波普藝術
    去年9-10月期間,在中國太原市舉辦了波普藝術與粉彩畫藝術的聯展,其中展出了安迪·沃霍爾的收藏版畫與羅伯特·韋恩布萊的粉彩原畫、和限量粉彩藝術衍生織物,展覽免費對公眾開放。什麼是波普藝術?波普藝術是一種流行風格,它以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誕生於英國,「藝術應反映日常生活,日常生活應表現在藝術中」這藝術觀念被波普藝術家所遵從,波普藝術從而出現在大眾視野。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安迪·沃霍爾作為波普藝術領袖,作品深受大眾喜愛,在太原,安迪·沃霍爾邂逅粉彩藝術。什麼是粉彩藝術?
  • 有鹽直播 | 6月17日 走進安迪·沃霍爾的「複製時代」
    6月17日周六下午15時,有鹽君攜手山水美術館,邀請20位幸運鹽粉一起參觀安迪·沃霍爾「複製時代」藝術展!
  • 【雅昌專稿】「接觸」安迪·沃霍爾:電影、自拍和「銀色工廠」
    憑藉絲網印刷《瑪麗蓮》和《金寶湯罐頭》紅遍全球的安迪·沃霍爾曾經這樣說過。實際上,他不僅是一個波普藝術家,還是一名電影導演、攝影師,一個派對明星、社交達人,他將自己的「波普哲學」滲入到藝術和生活的各個層面。2016年8月5日,即將在木木美術館開展的「安迪·沃霍爾:接觸」將為觀眾呈現其在當時打破藝術邊界的攝影、裝置、影像作品。
  • 從波普藝術到紋身美學,反抗讓藝術更有鋒芒
    波普藝術又稱通俗藝術 興起於在1950年代中期 並在1960年代達到頂峰 它始於對傳統藝術和主流文化觀點的反抗 紋身不也是如此?
  • 【安迪·沃霍爾】畫作之外的音樂、電影與工廠
    上世紀60年代,他宣布將不再畫畫以專心電影製作,此後他又在音樂領域蓋上了波普藝術的印章。或許在他紐約東區47大道的「工廠」裡,我們能更好地理解這個極度自戀、愛慕虛榮、女人腔、好心腸而又才華橫溢的男人。反電影的電影1965年3月6日,安迪·沃霍爾的實驗電影《帝國大廈》在紐約市政電影大廳舉行首映。
  • 美國波普藝術之父:羅伊·利希滕斯坦
    和安迪·沃霍爾一樣,利希滕斯坦是美國波普藝術最具代表性和象徵性的藝術家。下面的紀錄片完成於 1990 年,也就是藝術家去世七年前製作的專題紀錄片,內容包括了克裡斯·亨特( Chris Hunt )在羅伊·利希滕斯坦工作室中對他的採訪;羅伊·利希滕斯坦繪畫和創作過程的現場記錄;美國波普藝術重要推手——畫廊主利奧·卡斯特裡( Leo Castelli )對六七十年代美國波普藝術伊始時細節的憶述;以及羅伊·利希滕斯坦飽受爭議的創作主題——對美國漫畫的模繪和再造中所涉及到的漫畫原著者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