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第55屆金馬獎頒獎儀式落下了帷幕。胡波導演的《大象席地而坐》斬獲了最佳影片,然而,胡波卻早已提前離場,令人唏噓。
2017年10月,胡波用一根繩子結束了自己29歲的生命。這是一次自由創作和市場需求的博弈,最終,失敗的胡波選擇了放棄。
胡波
《大象席地而坐》的原始版本有4個小時之長,而製片人認為4個小時太長了,希望胡波能刪減到2個小時。然而,胡波只剪掉了10分鐘,就第二次交了上去。也因此此事,胡波和製作方發生了激烈的衝突。顯然,製作方作為資方,對電影擁有更大的話語權,胡波如果想帶著作品一走了之,必須先出錢購買自己作品的版權。
正是這件事,讓胡波陷入了掙扎的泥潭。如今,沒有人知道導致他自殺的直接原因,但他也因為留給世人一個不妥協的背影——不向市場妥協,不與這個社會相處。
如今很難講,需要把電影剪輯到2個小時之內,對《大象》來說是好事還是壞事。也不知道如果製片方真的向胡波妥協,這部電影真的公映4個小時,有多少觀眾會走進電影院。但從柏林電影節的公映效果來看,可以肯定的是,這部電影非常值得一看。
電影《大象席地而坐》海報
那電影院到底為什麼大多數時間只留給我們2個小時呢?
當然,首先,這涉及到院線的排片。現在的電影大部分時長都在2個小時到2個半小時之間,如果一部電影的時長在4個小時,顯然收益會受到很大影響。畢竟,一部電影目前還不可能因為時長超長而賣雙倍的票價,觀眾不買帳。
但是,如果說只是因為這一個原因,各方面都給電影規定了時長,也是不公平的。那我們為什麼不要求刪減到1個半小時呢?
其實,在上個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美國的很多電影,用現在的標準看都是「超長」的。212分鐘的《賓虛》,202分鐘的《現代啟示錄》、251分鐘的《埃及豔后》、251分鐘的《美國往事》等等。那個時候,電影產業剛剛起步,作品不多,所以自然電影院留給每部作品的時間也比較多。另外,那個年代裡,人們的娛樂生活也很單調,所以在電影院坐坐,成為一件時尚而奢侈的體驗。
電影《埃及豔后》劇照
進入70年代以後,美國的電影產業仍然在扎紮實實的發展和上升,產出了很多精品。相應的,人們對電影的接受能力也更高——比如《教父》三部曲,90年代的《綠裡奇蹟》、《鐵達尼號》、《辛德勒的名單》,2001年的《指環王》等等,時長也都在170分鐘以上。然而,由於電影產出的量化增長,這個時代,200分鐘以上的電影開始減少。甚至,商業片的大量產出,科幻類、間諜類、懸疑類影片的崛起,開始讓人們更能接受緊湊的90到120分鐘。因為這樣的電影,超過2個小時,觀眾就會十分疲勞。
電影《辛德勒的名單》海報
同一個年代,香港電影正處在繁盛期,同樣道理,武打片、警匪片的大量出現,使得90分鐘左右的電影成為了電影院裡的主流。
直到最近幾年,國內外的影業逐漸的恢復到正常軌道上來,類型片減少,而導演想表現的東西越來越多,90分鐘時長的電影滿足不了導演和觀眾的需求而成為過去。同時,社會經濟的發展,使人們的娛樂生活越來越多樣化,經過幾十年的摸索,通常人們認為,2到2個半小時,是符合目前這個年代電影規律的時長,既能讓電影飽滿、豐富,又不至於浪費人們過多的時間。
而同時,多年的經驗,也讓電影院更多的考慮觀眾的「觀影體驗」。
觀影體驗好不好,和電影本身好不好看完全沒有關係。
比如說,電影院裡過熱,你身後有個「劇透王子」,前面坐了一個2米的人,旁邊還有個人在吃韭菜盒子,而你肚子裡又憋著尿,就算你在看《阿凡達》,觀影體驗也是很差的。
電影《綠裡奇蹟》海報
同樣,如果電影片長超過3個小時,觀眾有可能出現腿麻、屁股疼、眼乾、大腦疲勞、想上廁所的狀況出現,如果說電影有4個小時之久,那意味著我們要從早上看到中午,中午看到晚上,有的人已經開始餓了。當然,這其中個體差異很大,不過,必定有一定機率會使觀眾提前退場。
不僅製片方不想賭,很多觀眾也不願意賭自己是否能坐得住。畢竟在電影院裡看電影不比家裡,限制比較多。
每個導演,在精心的拍完一部電影後,必定是看每一幀畫面都如珍寶,覺得哪一句話都重要,哪一個場景都不可缺少。在製作者心裡,電影必然是完美的,才能上映。
所以,剪輯有時候比拍攝更考驗功力。
無刪減版的4個小時的《賽德克巴萊》,在內地影院剪輯到150分鐘,絲毫沒有影響觀眾對它的理解,並給與了這部電影極高的評價。或許,觀眾對於電影的感情,永遠沒有導演投入的那麼深。他們懂得欣賞,懂得回味,懂得評價,已然足夠了。
電影《賽德克巴萊》海報
被理解,被肯定,始終是一個創作者極深的需要。而矛盾重重的是,作品,終究是為了與觀眾對話的。胡波去世後,製片方將電影的收益和版權,交還給了胡波的家人,我們不知道這部電影最終還有沒有上映的機會,只是,一個在國產電影中能引起如此漣漪的年輕人走了,留下的除了這一部電影,剩下的只有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