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泡沫經濟催生電影《敦煌》,為何刪減40分鐘,臺詞大有深意

2020-09-03 我就是個碼字的

每到假期,別人總是奔海邊跑,筆者總是偏愛沙漠,估計是小時候看電影留下來的情結。

印象最深的兩部關於沙漠的電影,一部是于榮光主演的《海市蜃樓》,那部電影告訴了筆者沙漠是多麼的殘酷。

另一部則是史詩電影《敦煌》,那部電影除了讓筆者感受到沙漠的深邃之外,還有一個異樣的感覺,這電影的風格怎麼有些奇怪。

長大了才知道,《敦煌》原來是中國和日本合拍的,從原著作者、編劇、導演到演員,幾乎全是日本人,這是一部日本看中國歷史的作品。

而且,讓人驚訝的是,該片國內配音版居然比日本原版少了40分鐘左右,佔整個影片的接近三分之一,這又是為何呢?

本文將從幾個方面回顧一下這部經典的史詩電影《敦煌》。

一、《敦煌》的拍攝背景,泡沫經濟幸運兒

維時景佑二年乙亥十二月十三日,大宋國潭州府舉人趙行德流歷河西,適寓沙州。今緣外賊掩襲,國土擾亂,大雲寺比丘等搬移聖經於莫高窟,而罩藏壁中,於是發心,敬寫般若波羅蜜心經一卷安置洞內。伏願龍天八部,長為護助,城隍安泰,百姓康寧;次願甘州小娘子,承此善因,不溺幽冥,現世業障,並皆消滅,獲福無量,永充供養。

這是日本著名作家井上靖寫的小說《敦煌》裡 的一段文字,這段文字基本上算是電影和小說《敦煌》的故事梗概:

大宋舉人趙行德到西夏考察,路遇不幸,被迫加入西夏軍隊,為了生存筋疲力盡。後來得到機會在敦煌從事古卷抄寫和保護工作,在這期間他和一位「甘州小娘子(回鶻公主)」發生了一段愛情故事。

很多人都以為這段話來自於敦煌莫高窟所藏古籍,但根據考證,趙行德和「甘州小娘子」均為井上靖虛構,歷史上並沒有這個來自湖南的舉人趙行德。

不過,電影《敦煌》裡涉及到的部分歷史,如西夏李元昊攻滅甘州回鶻,佔領歸義軍都是真實存在的。

小說《敦煌》成書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的時候,它被眾多影視公司和製作人盯上了。

在經過一番複雜的版權角逐以及兩換導演之後,《敦煌》確定由拍攝了《追捕》等電影的著名導演佐藤純彌指導,主演由佐藤浩市(飾演趙行德),西田敏行(飾演朱王禮),渡瀨恆彥(飾演李元昊)和新人中川安奈(飾演回鶻公主)擔任。

其中國內觀眾比較熟悉的演員應該是西田敏行,他曾是日本《西遊記》裡豬八戒的扮演者。

《敦煌》由中日合拍,也是為了慶祝中日邦交正常化十周年。不過說是中日合拍,片中國內地演員極少,絕大部分工作人員和演員都由日本派遣,中方主要提供了外景地和群眾演員等協助,其中片中幾場大規模的沙漠騎兵戰鬥場面均由解放軍騎兵部隊擔綱,光騎兵就出動了八百多。

《敦煌》的拍攝正好還趕上了日本的泡沫經濟時代,因此日方在花錢上非常大方,該片總投資據說達到了45億日元之巨,有人曾按照1987年匯率估算約相當於一億多人民幣,在那個時代堪稱超級投資,要知道同時期的《西遊記》拍攝了6年二十五集才花了600萬人民幣。

在電影投資中包括建設一座價值兩千多萬人民幣的敦煌古城,日方原計劃在影片最後按照劇本所寫將敦煌古城真的焚毀,但在中方的堅持下,該鏡頭只是燒了一座木頭架子,這座古城如今成了景點和影視基地。

雖然投資巨大,但《敦煌》也帶來了超級收益,它在1988年奪得日本票房冠軍,總票房82億日元,在藝術上也獲得了十項「日本奧斯卡」大獎,可謂商業和藝術雙豐收。

拍攝和上映都趕在日本泡沫經濟期內,《敦煌》也可謂一部幸運的電影。

二、《敦煌》的三大看點

1、古意

誠然,日本人拍攝的《敦煌》,雖然努力在細節上力圖還原北宋風貌,其製作也

非常精良,但還是被很多國內觀眾抓到了不少穿幫之處。

不過,不論是歷史細節穿幫還是皇帝服飾不嚴謹,這其實都不算是重要問題,因為《敦煌》雖然題材為古裝歷史片,但其中心思想是拍出一種「古意」,讓觀眾進入古代的氛圍,在這種氛圍中感受歷史的厚重。

應該說,《敦煌》確實達到了相當高的歷史片高度,網絡上有很多人評價其為中國最好的歷史電影,稱其為史詩片也沒問題,相比較而言我國國內拍攝的很多古裝片在氛圍上顯然太現代化了。

2、戰爭

相信很多觀眾都會對《敦煌》中的幾次騎兵大戰印象深刻,尤其是技術含量極高的甘州之戰。

在這段戲中,西夏軍隊和對手甘州回鶻軍隊在陣型、兵種、戰法、裝備上各顯神通。

我們可以看到,弩箭對騎兵的壓制,步兵方陣迎戰騎兵的打法,拋石機等裝備的威力,更有如雷貫耳的「鐵鷂子」「連環馬」,此外,李元昊高超的指揮藝術也讓人嘆為觀止,再加上讓人熱血澎湃的鼓點,整個畫面宛如戰場重現。

甘州之戰幾乎可以成為我國電影史上的標杆,在筆者看來,其技術含量已經不亞於《角鬥士》和《勇敢的心》等好萊塢經典大片。

關於戰爭還有一段很精彩,就是朱王禮在影片末尾率領少量騎兵反覆衝擊西夏軍陣殺李元昊,三次失敗後陣亡的畫面。

這段劇情應該是取材於日本戰國時期著名勇士真田幸村衝陣殺德川家康的歷史,他也被稱為「日本第一兵」,這可能是日本片方為了取悅日本觀眾特設的劇情,同時也符合片中朱王禮勇敢無畏的人設。

3、文明

如果只看戰爭,《敦煌》已經夠優秀了,不過該片的靈魂實際上是文明。

片中有很多劇情都在圍繞著文字、名字、語言、書籍、繪畫和歷史等關於文明的印記:

趙行德去西夏的目的是為了學習西夏文字、了解西夏文化,以備將來在殿試中不會再次失敗。

他遇到的第一個西夏女人,給了他一張西夏文字書寫的通行證。

趙行德被迫加入朱王禮的僱傭軍部隊後,在衣服上寫下了自己的名字,不願當無名的死人,不會寫字的朱王禮部士兵包括朱王禮本人紛紛求他也在自己的衣服上寫下名字。

趙行德在西夏系統學習了西夏文字,並且編纂了西夏文字典。

來到敦煌之後,趙行德致力於古卷的抄寫和保護,在敦煌城破前夕將古卷密封進莫高窟,他對朱王禮說,這是他願意捨命去做的有價值的事情。

而該片被一些網友評價為最有價值的一個片段,則是李元昊向麾下各族士兵下命令的一場戲,李元昊在臺上說的是正兒八經的經過考證的西夏語,然後由翻譯傳達給語言不通的各族士兵。據說,這是西夏語第一次出現在電影中,歷史和文明傳承意義重大。

可以說,如果《敦煌》只有趙行德和回鶻公主的愛情,以及高技術含量的戰爭戲的話,那該片的史詩意味將大打折扣,正是因為該片融入了大量關於文明的元素,才讓這部電影在歷史意義上要勝過《勇敢的心》這樣的商業歷史大片。

不過,該片在國內上映時遭遇被刪減的命運,似乎也和這些文明戲份有關。

三、刪減40分鐘背後的原因

《敦煌》在日本上映的版本是143分鐘片長,在國內上映和播出的版本則是99分鐘。

一開始筆者也懷疑自己的眼睛,畢竟一部電影刪減40分鐘,接近三分之一的劇情也太不可思議了。

後來筆者查閱了國內外的專業平臺,發現確實如此,顯示均為99分鐘片長,那麼刪掉的那四十分鐘劇情是什麼呢?

由於之前看國語配音版的記憶已經模糊,筆者也不確定刪了哪些部分,後來在網絡上找到了143分鐘長的國語配音版本,發現在國語配音中夾雜著一些日語原音片段,從技術上講,這部分混在國語配音中的日語片段估計就是被刪減的那部分。

筆者重看了一遍《敦煌》,得出了一個結論,這些被刪減的片段,大部分是意義不大的過場戲或者龍套戲,對劇情主線影響不大。

但是,中間有兩段對話的片段比較顯眼,其中一段也是網友們公認的被刪減片段之一。

一段是影片末尾,趙行德和朱王禮在城破前一晚城牆上的對話,朱王禮要求趙行德為他樹立一個碑文。

另一個網友公認的應該刪減的片段,則是李元昊在西夏文館和趙行德的對話。

實事求是講,這段臺詞不論是給日本觀眾看,還是給中國觀眾看,估計大家都能讀懂其中的深意,因此該片段在國內上映時被刪除也是情有可原。

當然,瑕不掩瑜,《敦煌》這部史詩電影,雖然是三十多年的作品,但其影響力卻非常巨大,不僅在日本引發敦煌研究的熱度,也為國內的古裝歷史影視劇樹立了一個標杆和榜樣。

最後,重看《 敦煌》,讓筆者最為感傷的劇情並不是回鶻公主的死,不是朱王禮的壯烈,不是趙行德的命運,也不是莫高窟的悲慘遭遇。

而是李元昊對著遠處向他衝來的朱王禮,說的這句臺詞:能在歷史上留名的,不是你。

END

相關焦點

  • 日本泡沫經濟催生電影《敦煌》,為何刪減40分鐘?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日本泡沫經濟催生電影《敦煌》,為何刪減40分鐘? 每到假期,別人總是奔海邊跑,筆者總是偏愛沙漠,估計是小時候看電影留下來的情結。 印象最深的兩部關於沙漠的電影,一部是于榮光主演的《海市蜃樓》,那部電影告訴了筆者沙漠是多麼的殘酷。
  • 日本泡沫經濟催生電影《敦煌》,為何刪減40分鐘,臺詞大有深意
    長大了才知道,《敦煌》原來是中國和日本合拍的,從原著作者、編劇、導演到演員,幾乎全是日本人,這是一部日本看中國歷史的作品。而且,讓人驚訝的是,該片國內配音版居然比日本原版少了40分鐘左右,佔整個影片的接近三分之一,這又是為何呢?本文將從幾個方面回顧一下這部經典的史詩電影《敦煌》。
  • 原形畢露 :日本泡沫經濟催生電影《敦煌》,為何刪減40分鐘,臺詞大有深意
    而且,讓人驚訝的是,該片國內配音版居然比日本原版少了40分鐘左右,佔整個影片的接近三分之一,這又是為何呢?本文將從幾個方面回顧一下這部經典的史詩電影《敦煌》。一、《敦煌》的拍攝背景,泡沫經濟幸運兒維時景佑二年乙亥十二月十三日,大宋國潭州府舉人趙行德流歷河西,適寓沙州。
  • 日本泡沫經濟催生電影《敦煌》,為何刪減40分鐘,臺詞大有深意
    而且,讓人驚訝的是,該片國內配音版居然比日本原版少了40分鐘左右,佔整個影片的接近三分之一,這又是為何呢?本文將從幾個方面回顧一下這部經典的史詩電影《敦煌》。一、《敦煌》的拍攝背景,泡沫經濟幸運兒維時景佑二年乙亥十二月十三日,大宋國潭州府舉人趙行德流歷河西,適寓沙州。
  • 日本泡沫經濟催生電影《敦煌》:為何刪減40分鐘 臺詞大有深意!
    長大了才知道,《敦煌》原來是中國和日本合拍的,從原著作者、編劇、導演到演員,幾乎全是日本人,這是一部日本看中國歷史的作品。 而且,讓人驚訝的是,該片國內配音版居然比日本原版少了40分鐘左右,佔整個影片的接近三分之一,這又是為何呢? 本文將從幾個方面回顧一下這部經典的史詩電影《敦煌》。
  • 《色·戒》被刪減的7分鐘,原來大有深意
    這部影片給湯唯的事業打開了一扇窗,同時也給她關上了一扇門,大家關於她曾經的努力都不曾提及,哪怕在金馬獎的頒獎臺上,她也是被貼上了「一脫成名」的標籤,同時,因為那刪減的7分鐘,她還遭到廣電局的封殺~~~其實,那被刪的7分鐘,原來大有深意。本文轉自公眾號:電影工廠(ID:vipidy),原文作者:廠長在電影的世界裡,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
  • 電影《魔獸》導演:電影遭刪減40分鐘 不會有加長版
    導讀《魔獸》電影導演鄧肯·瓊斯(Duncan Jones)日前在接受採訪時透露,影片公映的劇場版遭刪減了約40
  • 什麼是泡沫經濟?泡沫經濟又有多大的影響?
    這部劇的歷史背景是日本泡沫經濟時代衰退前後。三個應屆畢業生半澤、近藤、渡真利一起入職東京中央銀行後,開始見證日本泡沫經濟達到頂峰並逐漸破裂。每個國家在經濟快速增長的時候,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數都是最高的,反過來,經濟增速慢,所謂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後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回想一下,我們還是在21世紀初,幸福指數最高,中國開始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2000年中國gdp已經位列全球第四,僅次於美國、日本和德國。那時候即便是農村,家裡也開始有了大哥大、彩電、冰箱、洗衣機。在那個時期,新買一個電器夠開心一整年的。
  •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為什麼日本痛定思痛,主動刺破房地產泡沫?
    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有過房地產泡沫,而且這個房地產泡沫都給所在國的經濟造成了不小的傷害,以至於人們談起它都會有談虎色變的感覺。房地產泡沫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現象,就像胎兒分娩是孕婦的陣痛,並沒有那麼可怕;只要科學、冷靜去對待,完全可以走過危機,迎來新生。我們不妨看看當年的美日是如何對待氣勢洶洶的房地產泡沫的。
  • 日本人為出資億元拍《敦煌》,他們為何如此痴迷敦煌文化?
    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在唐朝初年,日本曾進行了一場影響日本歷史極為深遠的改革——「大化革新」,全面模仿唐朝的一次改革。從一定意義上說,日本的文化,就是本地土著文化與唐文化結合的產物。因此,現代日本人對唐文化極其重視,認為唐文化才是他們的文化之根。曾有兩位日本前首相發表過對敦煌表示無比尊敬的話,一位是海部俊樹,他說:「不到敦煌,就不算有文化。」
  • 曾經的巔峰——日本泡沫經濟時代下的生活百態
    1989年日本就有刊物記載,晚上有位公司幹部坐了5分鐘計程車,竟砸了100萬日元(100萬日元在當時折合成人民幣是3.3萬多),這個數字無論放到當時還是現在絕對是個驚人的數字。但是別驚訝,這個還不算什麼,當時的一家日本公司給普通員工一年的交通津貼就是300到400萬日元,中層幹部則是3200萬日元,甚至還有領到1億日元的。如果放到現在,沒有哪家大公司敢在交通補貼上如此闊綽。
  • 《色戒》被刪減的7分鐘,原來大有深意
    《感官世界》,109分鐘,一刀未剪,要在臺灣重映了!!!廠長驚訝的只能用三個感嘆號了。說來繞去離不開那被內地刪減的7分鐘。多年後,面對媒體追問,李安還是坦白了——是的,沒有那七分鐘,《色,戒》就不是《色,戒》。《色戒》最經典的是那三段床戲,可誰知道拍完床戲李安自己都哭了呢。
  • 最不願意回憶的一部電影,因尺度太大被刪減40分鐘,導演稱讚敬業
    鞏俐最想刪的電影,因裸露太多刪減後版本,將近40 分鐘鏡頭被剪掉說起鞏俐,小夥伴們或許也都知道了她的鼎鼎大名了吧?在如今,雖然鞏俐鮮少再出現在電視熒幕當中了,但是娛樂圈中卻還是留有她的傳奇,甚至還稱她為「鞏皇」。那麼一個普普通通的女演員到底是憑藉什麼做到了「鞏皇」的位置上呢?一起來看看吧!據悉,鞏皇是很早一批火起來的演員。在33年前,一部《紅高粱》讓鞏俐走進了大眾視野當中,幾乎沒有觀眾不喜歡她。在略有名氣之後,鞏俐就開始走進了國際舞臺,出演了許多中外合資的電影。因此,在世界舞臺上,人們也能夠看到鞏俐的身影。
  • 從日本第一到泡沫經濟:日本失落了嗎?
    從近來引發社會廣泛關注的『996工作制』中,譯者也仿佛看到了很多日本上班族日夜拼命工作的身影……日本社會曾經歷過的事情,如今有一些或原原本本,或改頭換面,或多或少發生在我們自己的身上。」縱觀日本經濟史,在 20 世紀初完成了工業革命的日本,從 1910 年到1980 年維持了幾乎世界上最高的經濟增長率。
  • 泡沫經濟時代日本都市生活是怎麼樣?是日本一場漂浮雲端美夢
    昭和末年平成初年所經歷的泡沫經濟時代,是日本一場漂浮雲端美夢。日本傳統歷史上女性的地位,在泡沫經濟年代出現了質的飛躍,社會上甚至出現了女性完全無需花錢,自然有追求者爭搶買單的情況。日本人對那個年代的印象是——女尊男卑。
  • 被刪減了一百分鐘,還改了三處臺詞,《姜子牙》拉胯根源找到了
    《姜子牙》上映的時候,刪減了一百多分鐘,而且有三處重要臺詞被修改了,所以原本九十分的劇情,遭遇刪減和微調之後,可能只剩下六十分。刪減和魔改對《姜子牙》的影響有多大?我們一起來探尋一下。三、被刪減了一百多分鐘
  • 4大場景,10分鐘刪減鏡頭!《復聯3》藍光版值得期待
    漫威電影《復仇者聯盟3》國內上映於5月11號,當時正片的時長是149分鐘。整部電影下來,給觀眾的感受是劇情相當緊湊。如今,漫威終於確定了《復聯3》藍光版的發布時間。7月31號發布數字版本,8月14號發布實體版本。
  • 我親歷的5次經濟泡沫
    由於當時日本股市和樓市如日中天,股市比2007年中國股市還火,市盈率到了100倍,一些日本和世界的經濟學家紛紛說,傳統經濟理論對日本不適用,日本正在創造新的經濟規律。日本房地產更是不可一世,一個東京市的地價就可以買一個半美國。 日本商人在全世界可牛了,到哪兒都像闊佬逛菜市場,想買什麼就買什麼。
  • 80年代,房價15萬一平,泡沫破裂後,崩潰的不僅是日本經濟
    彩色泡沫與日本年輕人的狂歡 日元升值也讓日本政府有了擔憂:出口壓力大,比如以前賣給他國的杯子是5日元,現在隨著隨著日元升值要讓大家買東西,首先大家手裡要有大把大把的money,日本政府採取了放鬆信貸的手段,降低基準利率(日本成為當時主要經濟體中利率最低的國家)。
  • 日本人參考《清明上河圖》再造敦煌,拍了這部中國宋朝的電影
    有一部電影令人驚詫。明明講的是中國宋朝的故事,然而從導演到演員,屏幕上都是清一色的日本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