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日本演藝圈又傳來噩耗:日本女子組合赤色公園的隊長津野米咲在家中自殺。
今年的日本演藝圈也是不平靜的一年,幾個月前著名男星三浦春馬在自家衣櫥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隨之而來一系列明星自殺事件:今年9月,女星蘆名星、80歲的資深演員藤木孝相繼在家中死亡,直至9月27日,著名女星竹內結子的去世再一次引起轟動。
▲今年自殺離世的三浦春馬和竹內結子曾一起拍劇
人們不禁納悶,日本明星們究竟是怎麼了?日本社會到底是怎麼了?
其實,不僅是明星,日本的自殺率一直保持在世界範圍內的高水平,那麼,日本人為什麼「熱衷」於自殺?
其實,早在上個世紀法國著名社會學家,也是社會學學科的奠基人之一埃米爾·涂爾幹已經給出了解答,涂爾幹在他的著作《自殺論》中闡釋了這樣一種觀點:即使是這樣一種看似全然由個人的性格、經歷、一時的情緒所影響的行為,也是由社會結構所決定的。
20世紀80年代,日本從日元升值、石油危機的絕望中挺了過來,隨之而來的則是一個高光時刻,海外淨資產世界第一,1978年,日本貿易經常收支順差和外匯儲備也雙雙奪得世界第一。那麼,日本是如何實現繁榮的呢?可以從《飽食窮民》一書中找到答案,小額信貸的狂歡、長時間的勞動和巨大的勞動強度,人們慾壑難填的內心像一個無底深淵一般吞噬著自己。
而談到對我們的警示,正如本書譯者在後記中所說:
「日本當年盤踞在車站前的小微貸,如今早已將陣地轉移到了手機和網際網路上。日本當年紅極一時的自我啟發活動,如今也包裝成精美的個人提升、企業培訓課程粉墨登場,令許多企業管理層與普通白領趨之若鶩,不惜花高價去學習。從近來引發社會廣泛關注的『996工作制』中,譯者也仿佛看到了很多日本上班族日夜拼命工作的身影……
日本社會曾經歷過的事情,如今有一些或原原本本,或改頭換面,或多或少發生在我們自己的身上。」
縱觀日本經濟史,在 20 世紀初完成了工業革命的日本,從 1910 年到1980 年維持了幾乎世界上最高的經濟增長率。日本經濟雖然因為 1945 年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失敗而出現了暫時性的倒退,但從結果來看,其快速成長期持續了大約 80 年,這是十分驚人的。
但日本經濟之後的道路卻是坎坷的:
1973—1974年爆發的第一次石油危機,結束了日本經濟在世界史上罕見的高速增長;
以在 1973年10月爆發的第四次中東戰爭為導火線,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原油價格
暴漲,日本經濟的高速增長宣告結束;
1978—1980 年又發生了第二次石油危機。
但是,在第一次石油危機之後,日本經濟仍然能夠實現穩定增長,原因是什麼呢?著名經濟學家橘川武郎在其作品《日本失落了嗎:從日本第一到泡沫經濟》中分析了原因。
其主要原因有:良好的勞資關係和長期合作的企業間關係,長遠考慮展開經營戰略,開發節能降耗等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徹底提高生產工序效率,等等。這些舉措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當然,作者主要站在企業的角度上考慮的這一問題,但的確在石油危機後,國際社會對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的日本企業的關注度明顯提高了。「日本第一」這一評價在日本企業克服石油危機的過程中被廣泛認可。
但是,隨著日本產品在海外市場所佔份額的擴大,日本的貿易收支黑字也不斷增加,與歐美各國之間的貿易摩擦亦不斷升級。
貿易摩擦的激化使日本政治力量開始介入經濟問題。
1981 年,日本自主限制對美國的汽車出口,導致當時在部分領域甚至出現了「敲打日本」的情況。日本的企業為了避免貿易摩擦,採取了對外直接投資的新對策。自20 世紀 80 年代中期開始,日元迅猛升值,加快了日本企業走出海外的步伐。
面對國內外新形勢,日本對國家發展戰略進行了調整,將「科技立國」作為戰略,不斷推動產業結構調整,積極發展電子通信、服務業、計算機產業等。政策如此,企業響應,但隨之而來的是不斷增長的勞動時間和日益加重的勞動強度,這也可以解釋日本是如何發展繁榮至此。
在 1968 年,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GNP)就已經位居資本主義國家中的第二位,那時是日本經濟發展最令人振奮的時刻。但在迎來明治維新 150 年之際,日本經濟的前景依然不明朗,幾乎看不到什麼值得興奮的現象。那麼,日本經濟起步早、成長快,但為什麼此後便黯然失色了?也就是說,長期的高速增長,由於 20 世紀 90年代初的泡沫破滅而戛然而止,此後的日本經濟一蹶不振,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了今天。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1985 年因「廣場協議」導致的日元急速升值,致使日本出口增速變緩,生產活動出現停滯。因此,從 1985—1986年出現了日元升值蕭條,給鋼鐵、造船、石油化學等原材料產業帶來了沉重的打擊。
但是,到了 1986 年下半年,經濟又急速好轉。這是因為日元升值、原油價格下跌、利率下降這「三重利好」使得企業的收益明顯增加;個人消費支出因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和企業對內需的充分挖掘而穩步上升;政府通過下調官方利率和擴大公共投資等推出了積極的刺激經濟回升的政策。上述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日本經濟從 1986 年下半年開始好轉,不過,在形勢一片大好的背後卻隱藏著巨大的危機,從 1988 年開始,日本經濟出現過熱的苗頭,房地產價格的上漲導致資產價格明顯上漲,通貨膨脹開始顯現。
投機色彩越發濃厚的日本經濟在進入 20 世紀 90 年代後便急轉直下,其前兆是 1990 年春的股價下跌。1990年 10 月,股價大跌,泡沫經濟一下子走向了破滅。
時至今日,日本經濟也一直沒有再恢復到以前的高光時刻,而且隨著一些論調的出現,人們似乎越來越不看好這個國家了,面對此情境,日本經濟,或者說日本企業的出路在哪裡呢?
日本知名經濟學家橘川武郎先生在《日本失落了嗎:從日本第一到泡沫經濟》給出了具體措施。
既然日本市場的日益萎縮已經成為事實,那麼,日本企業只能通過在全球展開正面應戰來尋找活路,要同時攻佔日漸擴大的低端市場和確保收益的高端市場。即使是現在,解決問題的動力說到底還是靠民營企業的活力。日本企業必須擁有長期的眼光,擺脫抑制投資的機制,按照正確的發展戰略開展投資。
具體到企業時,又提出以下五條建議:
(1)公司要掌握權益融資的專業知識;
(2)推進金融業的改革,確立兩大支柱,即擁有極具國際競爭力的綜合性銀行和發揮具有嚴密監控能力的地方主銀行系統;
(3)製造業要結合高附加價值化,深化國際分工;
(4)實現製造業與服務業的新結合;
(5)開拓能夠讓潛藏在市場中的居民需求凸顯出來的服務業和流通業。
如果日本企業能夠按照正確的發展戰略開展投資,就能帶來持續的股價上漲和勞動條件的改善,再次讓股東利益和職工利益保持一致。那樣的話就能再次顯示出日本式經營的優點,我們看到的也絕不是單純的舊型日本式經營的復活。
日本式經營必須從長期僱用和論資排輩並存的舊型日本式經營轉變為將重點放在長期僱用的新型日本式經營上。
雖然日本的成功是東亞的神話,也是亞洲的驕傲,但是日本的陣痛也是東亞的遺憾,也足以讓後發國家有所警醒,不軋著其歷史的車轍滾滾而前。
《日本失落了嗎:從日本第一到泡沫經濟》
作者 / [日]橘川武郎
定價 / 49.80元
淘口令 / ¥LkGPcRCEUm4¥
自明治維新開始的150多年來,日本在現代化和工業化的道路上突飛猛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經濟發展成就,並於1968年超過德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日本陷入了 「失去的十年」,經濟增長陷入停滯,在失落的泥潭裡掙扎不前。
為什麼日本能夠較早地搭上經濟高速增長的列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20多年便一躍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日本經濟為什麼又黯然失色了?如今又應該如何走向新生?
日本知名學者橘川武郎從經營史學角度分析了日本經濟、日本企業的興衰,同時,也另闢蹊徑,描繪了活躍在日本經營史上的澀澤榮一、土光敏夫、小林一三等企業家群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