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派拉蒙有意不讓自己製作的兩枚重磅炸彈在同一時間投入市場,並且在同一年的奧斯卡盛宴上同室操戈的話,《郎心似鐵》本來是要在1950年上映的。但是,為了與自己旗下的《日落大道》錯開,這部在1949年拍攝的影片就推遲到了1951年才上映。
事後看來,派拉蒙的算盤打得十分值得,多餘出來的幾個月給了導演喬治·斯蒂文斯更充裕的剪輯時間,這部作品也最終為他贏得了1952年的奧斯卡最佳導演獎。
影片改編自西奧多·德萊塞的小說《美國悲劇》。德萊塞是美國第一個出生於下層社會、外國移民後裔的重要作家,他擅於鋪陳實例、描寫細節,以反映充滿磨難的真實生活而著稱,是美國現代小說的先驅和代表人物,與海明威、威廉·福克納並稱為美國現代小說三巨頭。
《美國悲劇》取材自20世紀初美國的真實案件,德萊塞對切斯特·吉萊特於1906年在紐約州邊遠地區,荒無人煙的大比騰湖上溺死女友格雷斯·布朗一案等十幾起類似案件進行了詳盡的研究,將這些素材整合起來形成了《美國悲劇》的故事梗概與主題。
在書中他描寫了一個天真淳樸的年輕人,如何受到外部社會的腐蝕與誘惑,逐漸蛻變為一個渴望榮華富貴的人,為此他不惜殺害自己原先的清貧女友,試圖與富家千金結為連理。最終,案情告破,青年被捕入獄、受審、定罪,被判處死刑。
應當說,這樣一個貪圖富貴、始亂終棄的故事放在任何時候都算不上新鮮,德萊塞的高妙之處,在於把這個故事與當時美國社會普遍掀起的功利主義思潮結合起來。
當時,美國普遍信奉擁有金錢便擁有了一切,於是大量貧苦年輕人像小說中的主人公一樣,能夠有朝一日也攀附上一位門第高貴的富家千金,從此出人頭地。看上去這也是一個渴望成功的「美國夢」,但實屬痴心妄想的「美國迷夢」,道德與正義在這一過程中被極大地扭曲,社會上的人們都流於偽善。
正是基於這一時代背景,德萊塞的小說意義顯得尤為深遠,他不但準確地描繪分析了這一狀況,而且對其提出了警醒與質問。
《郎心似鐵》忠實地呈現了原著的故事與思想,只做了細微的改動。無論是在德萊塞的原著還是在史蒂文斯導演的電影中,主人公都不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壞蛋。這個故事的最大魅力,正在於他始終都在忠於原先的女友還是投入富家千金的懷抱中猶豫掙扎。
電影強化了男主角喬治與富家小姐安吉拉的戀情,將他們之間的感情描繪得純真且美好,喬治與安吉拉的愛慕,並沒有很明顯的追名逐利的色彩在裡面。
在拍攝本片時,兩位主演蒙哥馬利·克利夫特和伊莉莎白·泰勒也發生了一段傳奇般的戀情。
這兩位被譽為好萊塢最漂亮的一對金童玉女的新星,在本片的片場第一次相遇時幾乎就在第一時間愛上了對方,在拍攝一場戲時泰勒甚至主動熱吻克利夫特,但是在此之後他卻默不作聲地走開了,直到幾年以後泰勒撞見克利夫特與一個男子擁抱在一起,才明白當初那一幕——他是一名同性戀。
而喬治試圖殺死自己從前的女友那場戲,更是值得反覆揣摩。他帶著已經懷有他的骨肉的女友泛舟湖上,想要找一個機會把船弄翻好讓女友溺死,當時卻遲遲下不了決心。正當他還在猶豫的時候,船卻顛簸得愈發厲害,後來真的翻船,女友溺斃。
這一切看起來像是蓄意謀殺,卻又有一點像無心之失。喬治到底是否有罪?成為一個只能在心中追問上帝的無解疑問。為了將喬治這種矛盾的心理世界表現出來,影片在最後大膽地將原著中他與牧師的大段對話搬到了銀幕上,在他臨終前,掙扎與懊悔的墮落靈魂終於得到了拯救。
最終,這部影片也與德萊塞偉大的原著一起,在幾十年後長久地產生著影響。它描摹出的社會圖景一直那麼真是可信,它所挖掘出的人性慾望一直令人感動和震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