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首發鳳凰電影(movie-bigbang),未經許可,勿轉!】
秦昊主演的口碑力作《隱秘的角落》剛落幕,他主演的另一部新劇《錦繡南歌》也於視頻網站播出。
有不少觀眾衝著秦昊打開了劇集。
觀眾期待《錦繡南歌》也會是一部質量過硬的作品。
只是秦昊的演技雖然一如既往的穩,《錦繡南歌》的質感卻不敢讓人恭維。
不少觀眾給該劇打出差評。
秦昊是實力派,李沁的演技也好過不少「花瓶」演員,秦昊+李沁的表演卻無法根本上改善《錦繡南歌》。
該劇的問題出在哪?
《錦繡南歌》講述的是,俠女驪歌(李沁 飾)與監政劉義康(秦昊 飾)在經歷重重磨難後終成眷屬,攜手保衛國家,共同開創盛世昌榮的故事。
從故事元素看,《錦繡南歌》囊括了歷史、權謀、大女主戲、愛情、戰爭等元素。
除了戰爭元素外,其餘元素當前劇集均有所涉獵。
遺憾的是,《錦繡南歌》雖是一部原創作品,但它體現出的是方方面面的老套。
《錦繡南歌》是以南北朝為背景,但它又不是一部嚴格的歷史劇。
一旦創作者將古裝劇與歷史聯繫起來,它就必須恪守一條最基本的底線:故事發展基本符合歷史記載,人物關係也基本符合正史描述。
《錦繡南歌》不具備這個特徵。它本質上是一部架空劇。
它只是採擷了南北朝時代的一些特徵,以劇中人物對歷史人物進行一點影射。
比如秦昊飾演的劉義康,對應的是歷史上劉宋第三位皇帝劉義隆。
除此之外,從服化道到官場禮儀,觀眾並不能看出南北朝的時代氣息。
好像這個故事發生在什麼時候都可以。
《錦繡南歌》也摻雜了大量權謀戲份。
各方勢力鬥來鬥去,打打殺殺就沒停止過。
但如果跟《琅琊榜》這樣的權謀戲相比,《錦繡南歌》的權謀實在是小兒科又想當然。
比如一開始孫太妃壽宴,驪歌要刺殺劉義康,她夥同舞姬們掏出弓弩射向觀臺。
可如果真要刺殺,驪歌何不收買劉義康的身邊人?
這樣大費周章,最後還是一敗塗地,似乎是為了製造衝突而製造衝突。
劉義康的弟弟劉義宣(谷嘉誠 飾)之後也會黑化,兄弟倆也將展開權謀爭鬥。
劉義宣一開始是忠心耿耿站在哥哥這邊的。
劉義康念及兄弟情義,不想再讓弟弟置身漩渦之中,所以很多事都瞞著劉義宣。
這反倒讓劉義宣心生猜疑,兄弟倆漸漸產生嫌隙,成為權謀導火索。
但這個理由也很牽強:劉義康為什麼不直接告訴弟弟他的擔憂?為什麼好好的話不說,偏要變成誤會?
《錦繡南歌》雖有不少權謀鬥爭戲,但都拍得雷聲大、雨點小。
跟之前的《錦繡未央》一樣,《錦繡南歌》也是一出大女主戲。
不同於以往一些大女主戲一開篇,女主角都是傻白甜,《錦繡南歌》中的驪歌颯多了。
心懷正義、敢愛敢恨、殺伐果決。
可惜的是,驪歌的人生歷程與以往一些大女主戲高度相似。
《錦繡未央》中,亡國公主心兒在遭逢國破家亡的變故之後,陰差陽錯成為李未央,回到尚書府與仇敵鬥智鬥勇;
《錦繡南歌》直接把女主角的成長套路搬過來了:
驪歌陰差陽錯成為沈家將門嫡女,並與劉義康聯姻,與敵人鬥智鬥勇。
至於驪歌與劉義康的愛情戲更是俗套。
其模式是:男主角因為種種原因,「臭名遠揚」;
不知道彼此身份的男女主角不打不相識並暗生情愫;
再之後女主角發現了男主角的真實身份,才知道外面的傳聞都是誤會,兩個人消除誤會……
之前李慧珠執導,張雪迎、李治廷、羅雲熙等人主演的《白髮》,也是這個套路。
女主角奉命嫁給男主角,卻被男主角拒婚,男主角也聲名狼藉。
女主角化名茶樓掌柜,和不知其身份的男主角不打不相識,並互生情愫。
《錦繡南歌》就像是李慧珠之前執導的《錦繡未央》與《白髮》等雜糅在一塊。
這部劇什麼樣的元素都具備,但無論哪一種元素都沒有它獨特的魅力。
《錦繡南歌》由李慧珠與黃斌聯合執導。
常看古裝劇的觀眾對李慧珠應該不會陌生。
《宮》、《陸貞傳奇》、《宮鎖連城》、《美人製造》、《新版神鵰俠侶》(陳曉版)、《錦繡未央》、《鳳囚凰》、《白髮》等,都是她執導的。
她近些年來的作品,口碑都不好。
根源在於:執導手法太老派了。
古裝劇的創作背景與2011年的《宮》的時代已經不同了,觀眾的審美也進步了。
但李慧珠似乎還是停留在10年前。
比如在鏡頭運用上,為了體現出服化道的高級、場景的宏大,就是開篇給你來個遠景的俯瞰鏡頭;
為了製造緊張感,就是慢鏡頭+定格+快速剪切;
為了體現男女主角的情愫,就是旋轉+跳躍+慢鏡頭……
這些鏡頭運用雖然說「沒錯」,但它們實在是太初學者、太常規了。
電視圈裡曾經有一個說法叫「於正配色」,就是將粉色、綠色、藍色、紫色任性地混搭在一起,然後瘋狂調整參數,讓各種顏色亮到睜不開眼。
其實「於正配色」何嘗不是「李慧珠配色」?因為於正早期很多劇集多是與李慧珠合作的。
《錦繡南歌》依然是一貫的「李慧珠配色」,朝堂戲外的配色,都是鶯鶯燕燕、熱熱鬧鬧,對於構圖也沒什麼講究。
現在一些精品古裝劇,都開始追究審美上的提升,比如偏暗的調色、低飽和度的畫面、大量多景深和複雜背景構圖。
這與《錦繡南歌》沒啥關係。
再看動作設計。
動作戲是《錦繡南歌》的重頭戲。
好的動作戲,應是金庸的寫法, 擅長通過武打戲寫人,不同的角色、不同的功力、對武功有不同的理解,出招的狠辣程度也各不相同。
《錦繡南歌》值得肯定的是,它的動作戲有設計。
導演善於利用不同道具,製作出有新意的動作場面。
只可惜,它的動作戲流於「花拳繡腿」。
太過依賴於特效,太注重視覺效果,硬生生地將武打劇拍成了玄幻,沒有多少招式設計,都是靠威亞和特效堆砌出來的炫技。
動作戲內部的邏輯,動作戲的打法,動作戲與人物性格的關係,你一概看不出來。
比如開篇的「鼓臺大戰」,這鼓是怎麼長時間浮空,運動軌跡還如此「精準」的?
比如驪歌與劉義康打鬥過程中,還情意綿綿地在半空中慢騰騰地劃個圓圈,又是怎麼回事?
總之,李慧珠的拍法,好像僅僅是為了把這個故事講完;
鏡頭之外更豐富的意境、意味和層次——而不僅是空洞的美,她似乎沒什麼追求。
2018年最嚴「限古令」出臺後,古裝劇曾短暫沉寂。
但是古裝劇雖然上星受阻,依然有視頻網站的廣闊平臺。
因此,作為最容易出爆款的類型劇之一,古裝劇的創作熱潮一直沒停下來。
只不過因為政策的影響,古裝劇也在轉向。
一方面,政策對於一些涉及真實歷史人物的古裝劇有更嚴格的審核標準,並且限制炒作權鬥、宮鬥,這樣一來,很多主打「權鬥」「宮鬥」的劇集在立項和播出就面臨困難,這類劇就很少人拍了;
另一方面,「限薪令」出臺有效遏制了天價片酬,頭部演員的片酬大幅削減,古裝劇對於一些演員的誘惑力也就有所削弱。
因此,現在大部分古裝劇都不再是走「大」的路線:大製作、大投入、大IP、大主題、大流量。
《慶餘年》《宸汐緣》《清平樂》這樣的大劇都是個案。
更多古裝劇走上「小」的路線。
製作級別上,投資幾億的情況變少了;
故事主題更「小」,主要圍繞懸疑、愛情、仙俠、傳奇等展開,有權謀等,也只是點綴;
演員陣容上,不選最貴的,儘量選取「對」的。好一點的,主演有實力又性價比高;
次一點的,主演是性價比較高的小流量。
比如近段時間播出的《三千鴉殺》《兩世歡》《月上重火》《暮白首》《傳聞中的陳芊芊》等。
除此還有一系列小成本的古裝甜寵劇。
但回想起來,大部分古裝劇不是「小而美」;
而是不僅「小」,還非常俗套,簡稱「小而俗」。
比如《月上重火》《暮白首》《錦繡南歌》,故事看上去差別挺大的;
但實際上又隱隱神似:主打愛情,到處撒糖,男女主角相知相愛的橋段互換對各自都不會有什麼本質上的影響。
而古裝劇導演大都在審美上缺乏進取,手法乏善可陳。
兩方面因素影響下,古裝劇的影響力也變「小」了,只在粉絲的小圈層裡有一定影響力。
但「小而俗」不是古裝劇的新出路。
要麼像《傳聞中的陳芊芊》,在立意上下功夫;
要麼像辛爽等年輕導演,在美學上有追求、有銳氣。
只有「小而美」、「美而強」,中小製作的古裝劇才可能彎道超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