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小巴前段時間約人吃飯,約了兩個都失敗了,答覆都是:身體不好。
小A
頭皮發癢好久了,一發作就把頭髮抓成雞窩。塗過了精油,吃過了過敏藥,甚至用上了針灸,也沒有太大的療效,就差用巫術了。小B的問題是心悸,全身上下好像有20個心臟在跳動。3點才能睡著、5點又被跳醒,稍微多動一些就沒力氣再動。去醫院做了一整套檢查,心跳是快,
但沒有器質性病變,找不到心悸的原因。前兩天終於約飯成功了。小巴問問是哪個名醫治好的,沒想到他們竟然不約而同說:心理療法。
許多入職幾年的人,熟悉了職場的節奏和職業的技能,進入了事業的快速上升期,這時候正需要健康的身體作為堅強的後盾,但墨菲定律又奏效了:他們常常在這個時候病了,還病得莫名其妙,找不出原因也治不好。於是有人常常安撫他們:「就是太累了,多休息就好」。
但是,真正的原因,其實是生活和工作的壓力造成的心理問題反映在了生理上。
其實焦慮極其普遍,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2014年精神衛生地圖集》顯示,
全世界每10個人中就有1人存在精神障礙,總數高達7億。而頻道的主編最近也得了一種病,英文縮寫是TMD,聽名字就知道有多坑爹了,仔細一查,竟也有很大的比例是焦慮引起的。
本期小巴就來跟大家好好談談焦慮這個問題。
NO.1焦慮究竟是什麼首先請大家想一個問題:我們可以主動地控制自己的呼吸、手指、四肢,甚至耳朵,但是你聽說過有人可以控制自己的血壓、心跳和腸胃蠕動嗎?
答案顯然是:幾乎沒有。因為前者是我們通過自主神經控制肌肉完成的,但後者卻是由植物神經控制的。雖然我們可以通過一些行為間接地影響血壓、心跳和腸胃蠕動,比如劇烈運動後的心跳加速,可是我們無法讓它們按照自己的主觀意願活動。
而當
自主神經過度敏感,或者錯誤地引導了植物神經,焦慮症就會出現。 NO.2為什麼會引發焦慮產生焦慮的原因,目前學界尚無定論,可能與遺傳因素、個性特點、不良生活事件、生化、軀體疾病等均有關係。不過無可爭議的是,
認知過程的不同是引發焦慮的主要原因。小A在某場大型活動上進行演講,他擔心會在眾人面前出錯,十分緊張。而
越緊張腎上腺素就分泌越多,心跳跟著開始加速,這又促使他更加緊張。小B在工作上有很大的任務量,
他希望儘快地完成,反而很難在精神上集中精力,「欲速則不達」。小C希望在
三年內能賺到一套房子的首付,但他實際的收入則需要五年才能完成。因此一心想要升職加薪的他變得暴躁易怒,弄砸了人際關係,陷入了離目標更遠的絕望。 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來源於未知事物的恐懼,或是制定過高目標而無法實現所產生的執念等等,都是認知過程中產生的障礙。除了最本質的心理因素和認知過程外,還有一些外界因素也能觸發焦慮:
1
久坐會間接帶來挫敗感運動能讓大腦釋放出感覺良好的化學物質,一定強度的體育鍛鍊能降低人體內「壓力激素」皮質醇的含量。
但越來越多的行業就是日夜對著電腦與手機。久坐不動、缺乏運動,不僅僅會在生理上造成腰椎和頸椎的負擔,還會
因為缺乏皮質醇給人帶來心理上的強烈的挫敗感。2
高脂肪食物也會引發焦慮 巴西聖保羅聯邦大學的研究人員長期給實驗白鼠餵食高脂肪食品,白鼠除了體重和血糖隨之增加外,
也開始表現出了強烈的焦慮狀態,甚至出現了撞牆的自殺傾向。有的時候加班很晚,回家之後又不知道吃什麼,於是就在樓下的漢堡店用各種漢堡填滿胃的空虛。但其實以高脂為主要特點的西方飲食,在帶來健康問題的同時,也會造成我們的焦慮。
3
空氣汙染加重了焦慮陰影惡劣的空氣環境,會加重焦慮情緒。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用衛生學院的學者曾經通過研究發現,「
暴露於細微顆粒汙染物中會顯著提高焦慮的症狀。」當然,空氣品質也不是我們個人能決定的。不過這也確實說明:
保護地球,人人有責,先從小巴做起。 NO.3面對焦慮怎麼做1 「森田療法」關於焦慮的療法有很多,最著名的療法是
日本東京慈惠會醫科大學森田正馬教授創立的「森田療法」。
森田療法,簡單一點理解,就是沒有方法。是的,「森田療法」的基本治療原則就是
「順其自然,為所當為」。我們拿焦慮最常見的症狀失眠來舉例。你睡不著的時候,就想著一定要睡著,但是越想睡著,做不到的話就越焦慮,越焦慮就越清醒,這就是
焦慮進攻思維在作祟。而這都是不利於睡眠的,森田正馬教授則鼓勵
「消極的治療」,他的方法告訴我們「放棄才是正道」。所謂的放棄不是放棄睡眠,而是不強求睡眠,不去想著「我一定要睡著」。而是放空一切的聯想,看一些無聊的雜誌,學會和失眠相處——這樣你反而更容易入睡。
2
「正念」地去做事情這幾年較為流行的緩解焦慮的方法還有「正念」。
「正念」這個概念最初源於佛教禪修,是從坐禪、冥想、參悟等發展而來。後來,正念被發展成為了
一種系統的心理療法,即正念療法,就是以「正念」為基礎的心理療法。其實這個方法說起來很簡單,就是有意識地只觀察當下的一切,而對當下的一切又都不作任何判斷和反應,只是單純地注意它。
但做起來很難,你會發現自己根本無法停止思考。我們有一些簡單的小方法來幫助「正念」:
方法一:散步的時候,不去考慮任何其他的問題,數自己的步數,一步、兩步、三步……不進行分析和判斷,只一心走路。
方法二:在靜謐的房間裡聽輕音樂,然後只關注呼吸本身,感受吸進去的這口氣,如何到鼻腔、到咽喉、到胸腔,又重新出來。
方法三:平躺或者太空人臥姿,引導注意力依序觀察身體不同部位的感受,從左腳腳趾開始,最後至頭頂。這是面對妄想與疼痛的策略,想像疼痛隨著呼吸離開身體。
這些方法聽起來好像都十分簡單,但是過程好像又很抽象。不過在具體操作的過程中,
每個人做到正念的難易程度和感受都是不一樣的。的確,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今天,我們
每個人好像都患上了焦慮症一般地在焦慮周遭的一切。現在就請靜坐著,什麼都不做,什麼都不想,單純地只關注自己的呼吸,5分鐘。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責任編輯:李治華 HN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