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花了幾個小時看完了這部電影。該片根據自英國作家西蒙·溫切斯特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牛津詞典第一版編寫過程中,主編詹姆斯·默裡教授和志願供稿人邁納精神病患者之間的故事。是什麼將一位自學成才的教授和一位患有精神分裂症的瘋子聯繫在一起的呢?是牛津字典的編纂,或者換句話說,是對語言的追求。教授說這是他一生的追求,是生之所向。教授對待字典,是嚴謹的。「為了栩栩如生的標註每一個詞,我們必須從它的誕生開始記錄,從它第一次被寫出來時,從那時開始,文字在千古的歲月中,鬥折蛇行,迂迴前進。」便是這樣的一翻話,使得活在痛苦自責中的瘋子解救出來。他告訴寡婦,「當我閱讀的時候,站在書脊之上,我可以飛躍眼前圍牆,借著文字之翼,我可以抵達世界之巔。」文字成為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他藉此來安慰自己,但他又不能徹底擺脫夢魘。他在死裡求生,在生中求光。
「一個如此有教養的人,怎麼會因為疾病而退化為野獸呢?」我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魘,他一步步逼迫著我們,一步步地讓我們淪為野獸,也許程度較輕,難以察覺,但那些滋生的邪惡的念想卻隱隱地蟄伏起來,等待著時機伺機而動。
「在我們有幸見面前,就讓筆與墨成為我們之間的紐帶吧。」「我們將攜手傳遞光明,直至再無黑暗。」在救贖中,我們依舊能看到許多困難,比如新編的字典因為速度慢而被要求捨去繁瑣的東西,追尋大眾所喜愛的。於我們生活中,又有多少人選擇了隨波逐流,去繁逐簡。人因為思考而存在,麻木或許能得到一時安逸但最終也是思想的滅亡。他們的相遇,是思想的一次碰撞,他們為世界留下了珍寶,這不僅僅是牛津字典,更是他們對文學的嚴謹。「頭腦比天空遼闊,因為把他們放在一起,前者能輕鬆地包容後者,還有你,頭腦和上帝的重量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