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的生活方式比我們的好得多。」——《尼爾斯騎鵝旅行記》
圖/Erika Larsen 文/譚山山
還記得動畫片《尼爾斯騎鵝旅行記》中那個神奇的拉普蘭嗎?
Garin及她剛出生的寶寶。
拉普蘭指北極圈以北,從挪威、瑞典、芬蘭北部延伸到俄羅斯西北角的地方,它號稱「歐洲最後一塊淨土」。住在拉普蘭的人,就是拉普人(Lapps)——他們在這塊淨土上已經生活了幾千年,不過,他們自稱薩米人(Sami)。
和格陵蘭的因紐特人一樣,薩米人是歐洲最後的土著民族。薩米人有約7.5萬人,其中,在挪威生活的薩米人數量最多,有4萬多人;其次是瑞典,有1.5萬到2.5萬人;芬蘭則有約7500人。
傳統的薩米放牧人住在帳篷或草房裡,以5、6個家庭為單位帶著鹿群遷移,一路上靠狩獵和打漁來補充食物。然而這種遊牧生活現在已消失。
在《尼爾斯騎鵝旅行記》的同名原著小說中,瑞典作家塞爾瑪·拉格洛芙講述了一個15歲瑞典女孩被薩米人的生活方式折服的故事:黑死病肆虐,女孩家人都病死了,她和一個同為15歲的薩米男孩跟著馴鹿群生活(薩米人認為,除了擁有幾頭馴鹿和一頂帳篷,不需要別的更多的東西就可以生活了),漸漸習慣了喝鹿奶,睡在一些樹枝當床只鋪一張鹿皮和的帳篷裡,也學會了用鹿筋搓繩子、鞣皮子,用鹿皮縫製衣服和鞋子,用鹿角做梳子和工具,坐著鹿拉的雪橇旅行。過了差不多一年的薩米人生活,女孩決定留在薩米人中間,因為,「你們的生活方式比我們的好得多」:習慣了在大山和森林裡自由自在地遊蕩之後,女孩再也不能接受在狹窄的房子裡生活了。
穿著傳統服裝的兩個女孩。薩米人的傳統服裝只在禮儀場合穿著,衣服上的飾物代表佩戴者來自哪一個家庭、區域和部族,標誌著出生地和社會地位的不同。
正如塞爾瑪·拉格洛芙的小說所描述的,傳統薩米人的生活幾乎全仰賴馴鹿。正因為馴鹿如此重要,在薩米語中,關於馴鹿的詞彙就有四百多個。有作者在描述薩米人的文章中這樣寫道:「假如世界是由一種動物——馴鹿構成的,他們可能會很滿意,因為馴鹿可以滿足他們所有的要求。他們獵取它、食用它、無休止地談論它,甚至做夢都夢見它。在很久以前,他們就把天堂想像成有無數馴鹿的地方。」
Skalt發現兩隻為爭奪地盤鹿角糾纏在一起,不能覓食而餓死的兩隻馴鹿。
如今的薩米人分化成兩類:一類仍保持傳統生活方式,一類則已被現代文明浸染。後一類薩米人不再以飼養馴鹿為生,比如在挪威,很多薩米人是沿海的漁民;其他地區的薩米人,則以農耕、林業、淡水漁業以及開礦為生,或者進入城鎮,成為政府公務員、工商業者。
在冬季,牧民與他養殖的馴鹿。
攝影師艾麗卡·拉森(Erika Larsen)去了薩米人傳統的聚居地,她所拍攝的影像,向我們呈現了童話般的馴鹿國度。在她看來,這塊冰原上,時間仿佛靜止,晝夜不分,過去和現在似乎也可以互換;而莽莽冰原中唯一的亮色,就是薩米人身上鮮豔的衣物。
拉普蘭是傳說中聖誕老人的故鄉。正宗的聖誕老人,自然應該坐在馴鹿雪橇上,到處派送禮物——所以,最早的聖誕老人其實是薩米人,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