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米人:北歐最後的原住民

2021-01-10 新周刊

「你們的生活方式比我們的好得多。」——《尼爾斯騎鵝旅行記》

圖/Erika Larsen 文/譚山山

還記得動畫片《尼爾斯騎鵝旅行記》中那個神奇的拉普蘭嗎?

Garin及她剛出生的寶寶。

拉普蘭指北極圈以北,從挪威、瑞典、芬蘭北部延伸到俄羅斯西北角的地方,它號稱「歐洲最後一塊淨土」。住在拉普蘭的人,就是拉普人(Lapps)——他們在這塊淨土上已經生活了幾千年,不過,他們自稱薩米人(Sami)。

和格陵蘭的因紐特人一樣,薩米人是歐洲最後的土著民族。薩米人有約7.5萬人,其中,在挪威生活的薩米人數量最多,有4萬多人;其次是瑞典,有1.5萬到2.5萬人;芬蘭則有約7500人。

傳統的薩米放牧人住在帳篷或草房裡,以5、6個家庭為單位帶著鹿群遷移,一路上靠狩獵和打漁來補充食物。然而這種遊牧生活現在已消失。

在《尼爾斯騎鵝旅行記》的同名原著小說中,瑞典作家塞爾瑪·拉格洛芙講述了一個15歲瑞典女孩被薩米人的生活方式折服的故事:黑死病肆虐,女孩家人都病死了,她和一個同為15歲的薩米男孩跟著馴鹿群生活(薩米人認為,除了擁有幾頭馴鹿和一頂帳篷,不需要別的更多的東西就可以生活了),漸漸習慣了喝鹿奶,睡在一些樹枝當床只鋪一張鹿皮和的帳篷裡,也學會了用鹿筋搓繩子、鞣皮子,用鹿皮縫製衣服和鞋子,用鹿角做梳子和工具,坐著鹿拉的雪橇旅行。過了差不多一年的薩米人生活,女孩決定留在薩米人中間,因為,「你們的生活方式比我們的好得多」:習慣了在大山和森林裡自由自在地遊蕩之後,女孩再也不能接受在狹窄的房子裡生活了。

穿著傳統服裝的兩個女孩。薩米人的傳統服裝只在禮儀場合穿著,衣服上的飾物代表佩戴者來自哪一個家庭、區域和部族,標誌著出生地和社會地位的不同。

正如塞爾瑪·拉格洛芙的小說所描述的,傳統薩米人的生活幾乎全仰賴馴鹿。正因為馴鹿如此重要,在薩米語中,關於馴鹿的詞彙就有四百多個。有作者在描述薩米人的文章中這樣寫道:「假如世界是由一種動物——馴鹿構成的,他們可能會很滿意,因為馴鹿可以滿足他們所有的要求。他們獵取它、食用它、無休止地談論它,甚至做夢都夢見它。在很久以前,他們就把天堂想像成有無數馴鹿的地方。」

Skalt發現兩隻為爭奪地盤鹿角糾纏在一起,不能覓食而餓死的兩隻馴鹿。

如今的薩米人分化成兩類:一類仍保持傳統生活方式,一類則已被現代文明浸染。後一類薩米人不再以飼養馴鹿為生,比如在挪威,很多薩米人是沿海的漁民;其他地區的薩米人,則以農耕、林業、淡水漁業以及開礦為生,或者進入城鎮,成為政府公務員、工商業者。

在冬季,牧民與他養殖的馴鹿。

攝影師艾麗卡·拉森(Erika Larsen)去了薩米人傳統的聚居地,她所拍攝的影像,向我們呈現了童話般的馴鹿國度。在她看來,這塊冰原上,時間仿佛靜止,晝夜不分,過去和現在似乎也可以互換;而莽莽冰原中唯一的亮色,就是薩米人身上鮮豔的衣物。

拉普蘭是傳說中聖誕老人的故鄉。正宗的聖誕老人,自然應該坐在馴鹿雪橇上,到處派送禮物——所以,最早的聖誕老人其實是薩米人,對吧?

相關焦點

  • 北歐|歐洲「最後的土著」薩米人
    北歐是一片充滿了神話與傳說的土地,粗礪而壯美,擁有著北大西洋鉛黑的海水和大片大片的森林。在斯堪地那維亞半島上居住著諸多少數民族部落,其中「薩米人」是最古老的原住少數民族之一,被人們稱為歐洲「最後的土著」。
  • 滿口人權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小清新國家瑞典竟強迫薩米人絕育
    而拉普蘭生活著北歐地區唯一的原住民,薩米人,他們是一個沒有自己獨立國家的微型民族,被瑞典人從溫暖溼潤的南方沿海地區,趕到北緯66度,冰天雪地的北極圈,並且到20世紀70年代,一直被瑞典人強迫實行絕育政策。
  • 薩米人,一年有8個季節
    薩米人在這裡已生活數千年,與森林和馴鹿為伴,靠漁獵為生,是歐盟唯一的原住民和遊牧民族。他們堅守在這苦寒之地,生存的挑戰有哪些?在氣候變暖的今天,他們的生存是不是更加艱難?在北極小鎮,記者就此採訪了當地土著。馴鹿,薩米人的北極支點薩米人的家園被稱為薩普米,位於斯堪地那維亞北極地區的北部和北極圈內的科拉半島,分屬挪威、瑞典、芬蘭和俄羅斯四國。
  • 北活故事丨歐洲「最後的遊牧民族」,薩米人的現代生活
    作為從新石器世代就存在的原始部落,薩米人一直居住在極其寒冷的北極圈內,所以也很少遭遇其他國家的戰爭紛亂,這大概是部落文明可以延續幾千年的原因。原始遊牧民族薩米(Sámen)有著許多的頭銜,如「歐洲最後的遊牧民族」、「四國之民」、「最後的土著」及「拉普人」。
  • 延續薩米人傳統的北極養鹿人
    新華社芬蘭索丹屈萊12月28日電 通訊:延續薩米人傳統的北極養鹿人  新華社記者李驥志 徐謙  隨著北極開發成為熱門話題,北極原住民的生活也納入人們視野。芬蘭政府規劃中的北極鐵路方案正在積極徵求薩米人和養鹿社群的意見,預計明年1月將公布調查結果。
  • 北歐最後的馴鹿牧場
    不過,有一條宇宙法則人人都得遵守:即絕對不可以吃馴鹿的舌尖 — 薩米人堅信:呑食舌尖者,必成撒謊人。奧斯卡說:「 在世界飲食文化之中,北極地區原住民的傳統飲食方式很可能最不為人所知。」
  • 北歐不僅有維京猛男,還有狐狸與極光
    在傍晚時分,拉普蘭德的森林中迴蕩著Kulning高昂的曲調,那是北歐的牧羊人們,為了喚回牲畜而唱。各個地區Kulning的唱法並不相同,但清冽高亢的歌聲卻能穿透層層林障,直達心扉,將牧場上的生靈喚回圍欄。當Kulning的歌聲在林葉中漸行漸遠,餐盤中的鹿肉也所剩無幾時,人類便將寧靜還給了這片森林。
  • 北歐的薩米人,薩米婦女負責為全家人縫製新衣
    薩米人是北歐偏遠地區的土著居民,他們生活在揶威、瑞典、芬蘭的北部以及俄羅斯西北部的科拉半島。薩米人的家居生活:薩米人祖祖輩輩都是若干戶人家把帳篷集中搭在一處居住的。這樣的集體被稱為「西伊達」。組成一個西伊達的幾戶人家一起放牧馴鹿並在同一時間遷往他處。
  • 世界各地的三相神【北歐篇】
    Triple deity (Northern Europe)在北歐神話中,有一種和希臘命運三女神十分相似的存在:諾倫三女神 (the Norns)。三位女神是來自於約頓海姆 (Jötunheimr, 北歐神話中巨人的國度) 的女巨人,一說是智慧之神密迷爾 (Mimir) 的女兒。
  • 慰安婦剩一人》最後的原住民慰安婦 難忘的血淚證言
    (攝影:黃子明)去年(2020)12月,臺灣的慰安婦紀念館「阿嬤家」在臉書發布消息,表示有一位近百歲高齡的慰安婦阿嬤在11月初因病離世,至此,臺籍的慰安婦阿嬤僅存最後一人。儘管阿嬤家的新聞稿很簡短也很低調,並未透露逝世的慰安婦的相關訊息,但根據了解,剛逝世的慰安婦和最後一名慰安婦,都是「原住民慰安婦」,也是過去人們談論慰安婦議題時,比較少注意到的一種受害類型。然而她們的故事,卻為日軍犯下的性暴力罪行提供了無可辯駁的證據。
  • 北歐五國國旗有一個共同點:都有「十」字,這個符號的內涵是什麼
    ——喬治·屈維廉(英)文章類型/歷史見聞字數|871,閱讀約2分鐘歷史上的北歐原住民就是維京人,也就是歐洲人曾經談之色變的維京人。當時的維京人多是神話,從未聽說過基督教的福音。公元9世紀,法國傳教士到北歐傳教,福音的種子在北歐生根發芽。1015年,挪威國王奧拉夫二世開始信仰基督教,福音得以在北歐大規模傳播。
  • 澳原住民學生大會召開 原住民學生吐槽:很受傷
    ­  中新網7月6日電 據澳洲網報導,每年7月第一周是澳大利亞原住民紀念周(NAIDOC Week),澳各地會舉辦活動紀念原住民的歷史。一位原住民大學生近日在坎培拉召集首次全澳原住民學生大會,討論把原住民學生阻擋在高等院校之外的障礙。­  會議中,原住民大學生「吐槽」稱,沒有大學政策的支持,讓他們「很受傷」。
  • 美國原住民做出瘋狂決定,獲民主黨高度贊同,為何最後卻慫了?
    美國原住民做出一個瘋狂決定,要將雕刻著4名前任總統的拉什莫爾山推翻。該山又名美國總統山,雕刻著4名對美國有著傑出貢獻的美國總統,分別是林肯、華盛頓、傑斐遜、羅斯福。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該項決獲得了美民主黨的高度贊同,但是不知道出於什麼原因,民主黨轉發相關文章後不久,就將該文章給刪除了。這就引發了不少外界的關注,為何民主黨到了最後卻慫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