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歐最後的馴鹿牧場

2020-12-25 素心素食素問

(802) 讀新聞 看世界

【素心素食素問 譯自 紐約時報】

北極馴鹿:神聖且養活人類

薩米族人牧養馴鹿已經好幾個世紀了。牧養這個詞,看起來是視放牧的人類為主導,但其實在許多方面,牧養則是順從,即聽從動物的導引。今年 47 歲的安德斯奧斯卡是世界馴鹿牧養協會的秘書長,他說:「 往往都是人們跟隨馴鹿,而非馴鹿聽命牧民。」

如果說,物盡其用浪費極小是可持續性的一項準則的話,那很少有其他動物可以與馴鹿相比,能夠獲得人類長久給予的完美讚譽。當大雪漫天積雪覆地、牧場上寸草不見荒蕪一片之時,馴鹿會用蹄子刨開覆雪挖出隱藏之藥草。在凍原地帶,在針葉樹森林裡,馴鹿皮毛可以縫製成衣物、毯子和帳篷,供人類禦寒。牧民與馴鹿相互依存、互惠共榮,就如同鯨魚與因紐特人之間的關係。馴鹿既是人們衣食之日常所需,亦是人類心靈之神聖所依。

時至今日,對許多牧民而言,馴鹿仍然是他們的一日三餐。馴鹿全身上下幾乎皆可食用。裡脊肉鮮嫩可口,氣管切成環狀,鹿蹄文火慢燉熬成肉凍,富含礦物質的鹿血貯存起來,用於烹製血腸或血煎餅,或者作為伴著生肉吃的蘸醬。不過,有一條宇宙法則人人都得遵守:即絕對不可以吃馴鹿的舌尖 — 薩米人堅信:呑食舌尖者,必成撒謊人。

奧斯卡說:「 在世界飲食文化之中,北極地區原住民的傳統飲食方式很可能最不為人所知。」

相關焦點

  • 北歐|歐洲「最後的土著」薩米人
    北歐是一片充滿了神話與傳說的土地,粗礪而壯美,擁有著北大西洋鉛黑的海水和大片大片的森林。在斯堪地那維亞半島上居住著諸多少數民族部落,其中「薩米人」是最古老的原住少數民族之一,被人們稱為歐洲「最後的土著」。
  • 北歐浪漫童話小鎮,不僅可以玩馴鹿和哈士奇,還能和聖誕老人合影
    剛從車上下來,就好像進入了北歐童話之中,湛藍色的天空中白雲漂浮,尖頂的木質結構房屋被白雪覆蓋,幾米高的可愛雪人立於房前,周遭的遊客都洋溢著笑臉,心情也跟著舒暢起來。聖誕老人村本身不需要門票,可以自由進出。作為南方人來說,雪不算特別常見,每每看到雪,都有一種難以抑制的喜悅,在村子裡漫無目的的散步,踩著雪地吱嘎作響。
  • 時空之外 ▎最後的馴鹿部落與馴鷹獵人
    森林深處的馴鹿部落蒙古北部的森林深處,有一群依靠餵養馴鹿為生的遊牧人,他們是生活在這片森林中的杜科哈人,尼克與他的義大利攝影師朋友Cristoforo Perrone計劃前往馴鹿部落,探索馴鹿人的故事。攝影師Cristoforo Perrone曾在他的日記中寫道:「聯繫馴鹿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時空之外 ▎最後的馴鹿部落與訓鷹獵人
    森林深處的馴鹿部落蒙古北部的森林深處,有一群依靠餵養馴鹿為生的遊牧人,他們是生活在這片森林中的杜科哈人,尼克與他的義大利攝影師朋友Cristoforo Perrone計劃前往馴鹿部落,探索馴鹿人的故事。
  • 聖誕老人用來拉雪橇的馴鹿,在人類這邊,原來有另外的用途!
    聖誕老人肯定是假的,但雪橇和馴鹿卻是真的。而聖誕老人用來拉雪橇的馴鹿,在人類這邊,卻有另外的用途!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馴鹿這種動物。1.「是哪種鹿?」很多人這種動物,感覺長相都差不多。「奇特的雪橇鹿」好了,筆者也不繼續賣關子,聖誕老人用來拉雪橇的,應該是生活在北歐的馴鹿。在馴鹿身上,有兩個比較有意思的特點!首先,其他品種的鹿,只有公鹿有角,而母鹿沒有。但馴鹿,公鹿和母鹿都是有鹿角的。
  • 薩米人:北歐最後的原住民
    拉普蘭指北極圈以北,從挪威、瑞典、芬蘭北部延伸到俄羅斯西北角的地方,它號稱「歐洲最後一塊淨土」。住在拉普蘭的人,就是拉普人(Lapps)——他們在這塊淨土上已經生活了幾千年,不過,他們自稱薩米人(Sami)。和格陵蘭的因紐特人一樣,薩米人是歐洲最後的土著民族。
  • ▲常見鹿種知識普及▲ 馴鹿、麋鹿、駝鹿、馬鹿和傻狍子
    馴鹿是鹿科動物中數量最多的種,據調查全世界的野生馴鹿在1986年有390萬隻。拉雪橇的就是他們啦,很受北歐人的喜歡馴鹿主要分布於北半球的環北極地區,包括在歐亞大陸和北美洲北部及一些大型島嶼。馴鹿並非人工馴養出來的。
  • 迷你世界聖誕坐騎,馴鹿雪橇仙氣十足
    這次的坐騎是充滿聖誕風情的馴鹿拉雪橇,只要看到它,大家就一定會在腦海中浮現出裝飾豪華的聖誕樹,大雪紛飛的夜晚和給大家送禮物的聖誕老人!這一款的造型比較寫實,就是一個有兩頭馴鹿拉著的木質雪橇,雖然,沒有什麼花哨的東西,但是只需要一眼,大家馬上就會想到雪花紛飛的北歐,那個聖誕節起源的地方,而且,馴鹿脖子上的鈴鐺如同畫龍點睛,馬上讓整個雪橇的整體效果提升了一個檔次!
  • 【人物剪影】守護山林與馴鹿的額妮——瑪麗婭·索
    郭景華/畫莊會寶  在呼倫貝爾大地上,每每提到敖魯古雅,就不得不說一說一直守護著山林與馴鹿的鄂溫克族老額妮(額妮:鄂溫克語母親、媽媽之意)——瑪麗婭·索,她被譽為敖魯古雅使鹿部落最後一位女酋長。他能找馴鹿,很顧家,還聽話。年輕時我跑得可快了,抓小鹿的時候,我跑得飛快,連男人都佩服。有的小崽出生不讓人碰,瘋跑一氣,我就能追上,猛地抓住後腿拴好,等把大群趕回去後再去取回來。40多歲時,是我的鹿最多的時候,多得怎麼抓都抓不過來,眼睛能看到的範圍內都是鹿,什麼樣的小崽都有,它們身上的花紋也都不一樣。我跟小鹿賽跑,最後還是把它攆回來。
  • 聖誕老人、毒蠅傘和馴鹿的迷幻往事
    今天,用蘑菇形狀的飾品裝飾聖誕樹仍是北歐許多地方和世界其他一些地方的傳統。我想提醒你注意:芬蘭最北部的拉普蘭德(Lapland)經常被稱為聖誕老人和小精靈的所在地,居住在那裡的薩米人也常被視作聖誕老人的小精靈。飼養馴鹿更是薩米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在挪威和瑞典,飼養馴鹿是薩米人獨有的生計,是受法律專門保護的:只有擁有飼養馴鹿傳統的薩米人才能飼養馴鹿。
  • 看哭了,中國唯一的馴鹿部落正在消失
    分布在大興安嶺的馴鹿是全球馴鹿分布的最南端,生活在這裡的鄂溫克獵民世代飼養馴鹿,女酋長瑪利亞·索的一生都在與馴鹿打交道。「我只想回到馴鹿身邊」——使鹿鄂溫克部落最後一任女酋長       瑪利亞·索 自述我在激流河邊出生,現在我快90歲了,但我從來沒離開過激流河。從能牽馴鹿開始,我就跟著父母出去打獵,幫著餵鹿。
  • 花25小時直播織毛衣,168小時直播馴鹿遷徙,卻成為收視率冠軍
    而在遙遠的北歐挪威,他們竟然真的花150個小時,就只直播織毛衣!▲挪威NRK電視臺連續25小時直播一堆柴火從點燃到熄滅全過程、直播織一件毛衣全過程,最無聊的一期,卻有超過100多萬人收看。也是這一把火讓挪威慢直播紅遍全球。
  • 中國最後的「使鹿部落」,興安嶺深處的「馴鹿使者」
    鄂溫克人飼養馴鹿具有悠久的歷史。相傳在很早以前,他們的8位祖先在山中狩獵,捉住了6隻野生鹿仔帶回飼養,久而久之發展成了今天人工飼養的馴鹿。據有關專家考證,鄂溫克人飼養鹿可追溯到漢朝以前,《梁書》中關於「養鹿如養牛」的記載指的就是這裡飼養馴鹿的北方民族。由於歷史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馴鹿在其他北方民族中都已先後消失,唯獨在鄂溫克獵民中得以延續......
  • 大興安嶺養馴鹿的中國聖誕老人,國內最後的狩獵部落,你們去過嗎
    他們是靠著飼養馴鹿為生,也是我國最後的狩獵民族,馴鹿在他們的眼中是吉祥的象徵,並且馴鹿們都非常的善良、性情也很溫和。他們就是鄂溫克族人,他們稱自己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他們生活在根河。以前他們都是靠著打獵為生,後來國家禁止打獵後,他們就把自己的所有的重心放在了飼養馴鹿上,如果到了敖魯古雅馴鹿之鄉的話,那麼在林海裡你一定會看到馴鹿的身影。在深山中,真正地體會到了林深時見鹿,他們所住的房子都是就地取材而建的。
  • 八達嶺孔雀城 北歐風情
    森林裡的馴鹿,山腳下的野花,雪山間的湖泊……數百年來,這些迷人的風景安然地存在於這個浪漫的童話世界裡,不疾不徐,等待一雙雙發現的眼睛。而如今,瑞士的生活,正在被一座醇熟大城呈現在您眼前!這座大城,就是八達嶺孔雀城。由孔雀城團隊耗時九年,根據八達嶺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和地理形態,打造北京城外富有北歐童話色彩的生態莊園,堪稱作品的巔峰之作,絕版珍藏之席。
  • 《地球脈動》加拿大馴鹿為找到草原而遷徙,但馴鹿的數量急劇下降
    在加拿大北部荒野上,馴鹿為了找到新的草原,都會上演一幕馴鹿大遷徙,成為了加拿大極地苔原地區最壯觀的動物遷徙。 據統計,在1986年全世界的野生馴鹿有390萬頭,分布於北美、西伯利亞南部、歐亞大陸等,但歐亞大陸的馴鹿大多數都是被馴養出來的。
  • 《跑跑卡丁車》手遊馴鹿雪橇技能怎麼樣 馴鹿雪橇技能介紹
    導 讀 《跑跑卡丁車》手遊馴鹿雪橇有著什麼樣的技能呢?相關的技能介紹小編已經為大家準備好了。
  • 冬天去哪兒玩,30塊錢就可以在大興安嶺餵馴鹿,哄馴鹿午睡
    我想,這樣靈動的所在,一定是那「林海之舟」「森林的精靈」馴鹿吧。說到馴鹿,它似乎是童話般的存在,沒錯啊,大興安嶺就是這樣一個現實中切實存在的童話世界。看一看這些憨憨的馴鹿,是冬季到大興安嶺最FUN的打卡。 與馴鹿的零距離接觸,讓你瞬時間忘記了尋常的苦惱,就連寒冷的冬日也沒那麼難耐了,會感到一種莫名的幸福。
  • 《跑跑卡丁車手遊》馴鹿雪橇如何獲取 聖誕車馴鹿雪橇介紹
    導 讀 在手遊《跑跑卡丁車》中,在聖誕期間上線了一款主題賽車——聖誕車馴鹿雪橇,那麼這輛車怎麼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