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邦達列夫(Nick Bondarev) 旅行攝影師, NatGeo RU十佳攝影師 他被稱為俄羅斯當代最具才華的旅行攝影師之一,是一位用鏡頭講故事的人。出版攝影集《北風》(Northern Winds)捕捉了北部的自然風光及居民生活。目前從事的視覺人類學項目「 Out of time」拍攝於蒙古,講述了人與自然的互動以及瀕臨文化的傳統,備受業界關注。
馴鹿部落 Nick Bondarev 攝
西伯利亞冰雪啟蒙
尼克·邦達列夫(Nick Bondarev)出生於烏茲別克斯坦,七歲時移居於寒冷的西伯利亞。從小受北部冰雪覆蓋的自然風光所吸引,對攝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在跳蚤市場買下了他人生第一臺相機,開啟了他攝影之路。
「我一直對世界有不同的看法,實際上,我一直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攝影是展現我看待世界的最好方式。」
最初尼克從事時裝商業攝影,隨著時間的流逝,他的技術越來越專業,但這反而讓他想跳脫商業領域,去探索更廣闊的世界。他一直對戶外旅行充滿熱情,他決定開始旅行,並想通過攝影的方式去講述人與自然的故事。
《北風》(Northern Winds)攝影集
尼克在路上行走了九年,輾轉了世界多個國家,拍攝了大量的照片,這成為他迄今為止最大的旅行攝影項目之一,大量的照片收錄於他的攝影集《北風》中,書中講述了他探索冰島、格陵蘭以及蒙古的旅行經歷。
其中蒙古的故事成為尼克最難忘的經歷,他之後又再次前往蒙古,開啟了他視覺人類學項目「 Out of time」,探索人與動物之間的關係,以及傳承千年的瀕臨文化。
「生活中我最鍾愛的兩件事是人與自然。我們生活在一個美麗的世界中,我希望能通過攝影表現出它的美麗,更希望能表現出自然世界中人的美麗。」
訓鷹獵人與獵鷹 Nick Bondarev 攝
瀕臨消失的鷹獵文化
尼克在蒙古的阿爾泰地區跟蹤記錄了訓鷹獵人,訓鷹在蒙古是一項延續了上千年的傳統,馴服的獵鷹被當作一份特殊的遺產由父親傳給兒子,在阿爾泰山脈的牧民中延續了一代又一代。
邦達列夫回憶說:「在我認識訓鷹獵人的頭幾秒鐘,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和鷹散發著同樣沉著而英勇的氣場。與帶有爪子的猛禽建立關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訓鷹獵人berkutchi也曾遭受過鷹的攻擊,建立尊重和信任是基礎,耐心與技巧至關重要。
但一旦建立了相互理解,訓鷹獵人與鷹就學會相互交流,會創造一種緊密的、直覺的紐帶。訓鷹獵人與鷹的關係會持續10-30年,通過數次狩獵旅行之後,將會把鷹放回野外。」
訓鷹獵人與獵鷹
在蒙古,鷹獵文化已經成為了即將消失的傳統,因為年輕一代大多數人已經遷徙到城市。據估計,在蒙古,現如今大約有200名訓鷹獵人,但在所有這些人之中,很少有真正的獵人。現如今,有些獵人只將鷹用於節日或與遊客互動的賺錢方式,而對真正的獵人來說,鷹獵具有更複雜的意義,並且被認為是一種生活方式,可以給家人帶來尊重和食物。
森林深處的馴鹿部落
蒙古北部的森林深處,有一群依靠餵養馴鹿為生的遊牧人,他們是生活在這片森林中的杜科哈人,尼克與他的義大利攝影師朋友Cristoforo Perrone計劃前往馴鹿部落,探索馴鹿人的故事。
攝影師Cristoforo Perrone曾在他的日記中寫道:「聯繫馴鹿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荒涼的蒙古大草原上我們開了三天的車,來到一個當地牧人家庭,這位牧人帶領我們穿越未知的森林,在走了大約25公裡的山脈和森林後,我們終於找到了一個馴鹿家庭,他們給了我們一些馴鹿奶茶,安營紮寨後,我們一邊享用晚餐,一邊聽著遠處馴鹿的叫聲入睡。
清晨的第一縷光升起,牧人會去擠馴鹿奶,鹿奶可以用於製作奶茶,製作黃油以及奶酪和酸奶。他們的飲食以麵包,乳製品和狩獵為基礎,但馴鹿很少被宰殺,它們的肉大部分都在馴鹿自然死亡後才會食用。
馴鹿與孩童 Nick Bondarev 攝
親眼目睹了馴鹿人獨特的生活方式,這些經歷成為我最難忘的記憶,同時也讓我更加懂得珍惜當下的生活。」
最後的馴鹿人
如今,馴鹿部落僅僅只有40個家庭過著遊牧生活,他們每隔幾周就要輪轉牧場,森林的夜間溫度很容易降到-35攝氏度,他們經常要去砍伐枯樹作為柴火使用,在如此嚴酷的生存環境之下,杜科哈人培養出堅韌不拔的性格,但是當今大部分年輕人更願意去城市過現代化的生活,然而,馴鹿部落的人在逐年減少,馴鹿文化也逐漸在走向瀕臨。
Maxsur馴鹿牧民部落首領
Maxsur,是少數幾個馴鹿牧民部落的首領,他們能夠生存在極端嚴酷的環境之下,少不了馴鹿的幫助,馴鹿為它們提供牛奶、運送人們和營地物品。作為回報,馴鹿人的日常生活主要是圍繞著照顧和餵養馴鹿為主,馴鹿和杜克哈人是相互依存的。對於杜科哈人來說,馴鹿絕不是普通的家畜。在他們的社會和宗教文化中,馴鹿擁有特殊地位,是他們心目中的圖騰。
「沒有馴鹿,我們就不再是真正的杜科哈人。」
馴鹿專家巴圖加
松石之綠雙面雙色犛牛絨圍巾
點擊圖片可進入小程序了解
▼
來自諾布匠人手繪的藏式木箱
點擊圖片可進入小程序了解
▼
往期文章
可點擊圖片閱讀
▼
三獲荷賽獎的攝影師,活在喜馬拉雅命運裡法國導演。
石川直樹,在喜馬拉雅山重生。
萬花筒中的喜馬拉雅朝聖 ▎彩色攝影先驅恩斯特·哈斯
藏族人與東京人的碰撞,日本攝影師的90年代西藏肖像。
喜馬拉雅文創 ▎將阿里四千年的靈鹿戴在耳畔。
為我們講述您的故事,您與藏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