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會養生健康不踩坑#
被拍了,頭上罩著黑色塑膠袋,蹲在高速路旁解決問題,被監控逮到,還要罰款。平時斯文的帥哥,咋就這麼不爭氣?跨入成年人行列那麼多年,咋就管不住自己的大便,羞紅著臉與精神文明較勁呢?為何在家一切正常,剛踏上愉快的旅途,就開始鬧肚子?咱們現在來會診。
有些人,平時自覺腸胃功能正常。但是,只要出門旅行,就會遇到尷尬。趕到景區,停車後的第1件事,就是直奔洗手間。裡急後重,拎著褲子小跑,感覺跑得慢點,就會拉到褲子裡。老百姓把這種到陌生地方就鬧肚子的事兒,叫水土不服。在現代醫學中,這種毛病,有個專屬名稱,旅行者腹瀉,Travelers diarrhea,簡稱TD。
旅行者腹瀉,是指旅途中或到達目的地後,每24小時出現3次或3次以上未成形大便,而且至少伴有腹部絞痛、裡急後重、噁心、嘔吐、發熱、大便緊迫感等症狀中的至少1種。咱們提到的那位帥哥就屬於這類情況,根據描述,帥哥感覺肚子痛,忍不住,剛做完掩護措施蹲下,就噴出了液體狀糞便。這是典型的旅行者腹瀉表現。
旅行者腹瀉,除了發生在旅途中以外,還將那些返回家中10天內發生的腹瀉,也納入到診斷範疇之內。這種腹瀉有個特點,通常多見於那些從較為富裕的地方,到相對落後或貧窮地方的旅行者中,發生率可以達到40%到60%。因此,說這種疾病是水土不服,似乎有點道理。從全球視野來看,發生旅行者腹瀉的高風險地區分別是南亞和東南亞,以及非洲。
旅行者腹瀉,屬於感染性疾病,多種細菌、病毒、寄生蟲感染,都可以引起症狀。當病原體侵入腸黏膜時,會帶來血便或發熱,或者進展為痢疾。旅行者腹瀉如果沒有進行恰當的治療,平均病程大約為4到5天,約3%的病例會在1天內出現10次以上未成形大便;12%到46%的患者,可出現短期失禁。這種疾病,還會引起長期併發症,主要是感染後腸道易激症候群。因此,那位帥哥,如果邊拉邊玩,返程途中,可能還會遭遇路邊緊急狀態,或者備好尿不溼,拉在車裡。
旅行者腹瀉,最常見的病因是大腸桿菌感染,諾如病毒感染也較常見;汙染的食物和水,是主要感染途徑。此外,正在服用抑酸胃藥的人,發生感染的風險更高。多數旅行者腹瀉,具有自限性,但是,溫暖天氣時發生的腹瀉,容易造成脫水。因此,應對旅行者腹瀉的首要措施是補充液體,大量飲水,如果有條件,可以喝口服補液鹽,預防電解質紊亂。患者也可以使用非處方的止瀉藥,但是,不宜盲目服用抗生素,防止帶來耐藥菌定植風險。有關研究指出,發生這類定植的風險超過20%,持續時間可能會達到6個月。如果腹瀉伴隨高燒或血便,以及嚴重脫水者,則需要及時就醫治療。
預防旅行者腹瀉,基本的措施是注意食物和飲用水的衛生。食物經過100攝氏度以上溫度煮透,可以殺滅多數細菌和病毒,因此,旅行時攜帶的食物,需要充分煮透。旅行途中,注意用餐衛生,吃東西前認真洗手,最好攜帶有皮的水果及密封瓶裝飲用水,喝水時最好用吸管。此外,特別需要注意的細節,是那些小攤上的調味品,那是最容易受到汙染的東西,最好避免食用。好啦,祝大家旅途快樂,也希望那位帥哥儘快康復,不要再給自己和值班的同志們添亂啦。據了解,旅行者腹瀉,不算工傷,也不是減免隨地大小便罰款的理由。
愛誰,就把健康傳給誰。
你的健康,我的關注。專業人員以科學與人文視角觀察健康,包括快報、細節、提醒、釋疑、觀察、觀點、史話、逸事等系列,內容為作者魏宏嶺及團隊原創作品。拒絕未經許可的一切形式的盜用、盜鏈及轉載,否則將依據相關法律予以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