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正麟:綠光
Shen Zhenglin: Green Flash
策 展 Curator | 王將 Wang Jiang
展 期 Duration | 2020.04.17 - 05.17
地 點 Venue | dRoom-站臺中國
沈正麟「綠光」站臺中國dRoom空間展覽現場
798藝術:此次你在站臺中國dRoom空間的個展以「綠光」為名。在你的個人闡釋中,綠光是一種「罕見的光學現象」、「帶有人文主義情結」。在你分別以綠色和藍色為主調的兩個最新作品系列中,畫面均透露出一種幽暗的光感,光在你的畫面語境中似乎也具有了一種形而上的意味?它是否更多指涉了蘊含在新作中的某種核心觀念?沈正麟:「光」在我的作品中一直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但它更多的是一種存在而非意義。那麼當我們單純討論「繪畫」的時候,它只關乎「實現」,是一種綜合的精神體驗,而非邏輯推導。雖然繪畫本身確實與意識形態有關,但其根本卻是剝離這一切之後的純然。798藝術:《虛擬聖殿》(Virtual Sanctuary)系列呈現了一系列帶有科幻感、未來感的空間,而《Mnemosyne》 (記憶女神)系列則刻畫了若干古典人體雕塑。從畫面內容來看,兩個系列分別指向了過去與未來。如果說它們共同探討了有關神話、場域的議題,那麼藉由這兩個系列,你試圖探討怎樣不同的問題面向?
沈正麟:在十九世紀以前,人類的建築基本上是以宗教信仰為中心建立的,璀璨的建築裝飾也是為了表達神的莊嚴。但是到了二十世紀,傳統宗教的影響力急轉直下,追求前衛表達的建築家不得不找出當神不存在時的人類居住形態。在這樣的背景下,現代主義建築誕生了。然而在這樣的前提下如何製造新的神話,或者說神話一直以來是如何被製造出來的,讓我展開了另一個維度的思考。這裡面的「人為性」或者「人工性」其實一直是吸引我的部分。
《Virtual Sanctuary NO.11》150×200cm 布面油畫 2019
798藝術:一些較為具體的畫面形象會出現在《虛擬聖殿》系列畫面的前景中,且部分畫作中也會出現一些表現性的筆觸,對這些形象的選取依據是什麼?他們在畫面中充當了怎樣的一種角色?
沈正麟:比方說《Virtual Sanctuary NO.11》的這件作品,我不否認我對於培根等藝術家的喜愛,但是畫面中類似於某種符號化的形狀,在這件作品裡只是一種筆觸和存在。在面對繪畫問題的時候我不是觀念先行的藝術家,對於一個形象的選擇也往往來源於知覺的部分,而這個部分有的時候本就不是清晰的,甚至也不需要是清晰的。它可能是一筆顏色,也可能是一種可以被眼球識別出來的完美形象,但這一切其實都不重要,因為今天的繪畫已不再傳遞技巧和知識,而是一種「視覺意識」,這種視覺意識本身包含了一種精神性的在場!
《Mnemosyne180618》38×51cm 布面油畫 2018
798藝術:《Mnemosyne》系列在畫面形象上令人聯想到你之前創作的《Ockham’s Razor》系列,是否可將前者看作是在後者基礎上的推進?在《Mnemosyne》系列中,你在固有題材中注入了哪些新的語言或思考?
沈正麟:謝謝您對於作品這麼仔細的閱讀,《Ockham’s Razor》是我從2013年-2017年一直在創作的一個系列作品,到2018年左右開始了《Mnemosyne》這個系列,較前者後者主要是在作品的尺寸和顏色上做了重新的調整。從研究方法來說都是基於圖像學研究展開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始終相信大量以圖像的外在文本為標尺來闡釋作品內容這一方式破壞了圖像自身擁有的獨立表達屬性。從具體工作方法上來說這批作品屬於一種心理上的需求。我的繪畫作品都是用油畫這種材料,而且大部分作品都需要罩染,所以乾燥時間和工作周期會比較長,在工作室創作的時候一般是十幾件作品同時進行,這裡面就包括《Mnemosyne》和《虛擬聖殿》這樣的系列。有些大尺幅的作品對我的體力和精力都有很大的挑戰,尤其是情緒方面好像是同時扮演著做牛排的大廚和案板上的牛排這樣的角色。所以往往站在第三方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會更清晰和直接,那在面對一個第三方文化背景的古典形象時反而讓我有一種抽離出來看問題的輕鬆感。
沈正麟「綠光」站臺中國dRoom空間展覽現場
798藝術:在《虛擬聖殿》系列中,一些不具明確指向性的元素構成了一系列帶有抽象性特點的畫面背景,卻又形成了一種莫名的空間實體感。與此形成對照的是《Mnemosyne》系列中對人體雕塑局部的截取所帶來的抽象感。事實上,抽象與具象元素在你的繪畫創作中一直是以一種並置的狀態推進的,二者在你的畫面中也並不總是涇渭分明的,能否談談與之相關的思考?
沈正麟:正如你所說的那樣,我其實並沒有主動尋找某種差異性,在具體的工作過程中很少會主觀選擇去畫一張抽象繪畫或者具象繪畫這樣的想法。
抽象和具象都是從視覺形式的角度去入手區分繪畫風格,但是很顯然,形式本身在我目前的作品裡沒有單獨討論的價值。任何形式的文明都是以對於感覺的某種否定或者顛倒為代價,以編造神話和思辨性假設為代價來維持的,而在後來某個年代以完全超然的眼光來看,這些神話和假設似乎是一種瘋狂,至少是沉迷於幻想,而實際上卻是看上去無關聯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材料中發現典型的價值觀的衝突,而這種典型價值觀的衝突卻具有更加廣泛的意義。
《Virtual Sanctuary NO.8》200×200cm 2019
正如奧根赫立格爾在《箭術與禪心》中提到的「無藝之藝」——在箭術中,射手與目標不是兩個相對的事物,而是一個整體,射手不再把自己意識為一個想要擊中對面箭靶的人。所以我特別想引用一段奧根先生的話來作為我們這次訪談的結尾,這也是我在繪畫中孜孜以求的信念:「人類是最會思考的生物,但是人類的偉大成就都是在沒有計算與思考的情況下產生的。經過長年的自我遺忘訓練,人類能夠達到一種童稚的純真狀態。在這種狀態中,人類不思考地進行思考。他的思考就像天空落下的雨水,海洋上的波濤,夜空閃爍的星辰,在春風中飄舞的綠葉。的確,他就是雨水、波濤、星辰與綠葉。」
- 沈正麟,生於1986年,2009年畢業於魯迅美術學院新古典主義工作室,現工作並生活於北京。沈正麟的繪畫以圖像比較學作為基礎,在具象與抽象的雙重線索上不斷推進。在他的近期作品中,最常見的主題是圍繞人造景觀而展開的空間重組和虛擬想像。近期個展包括:《綠光》(站臺中國 dRoom,北京,2020);《MNEMOSYNE》(KIAF , 首爾,2019);《虛擬聖殿》(三瀦畫廊, 新加坡,2018);《野心時代》(站臺中國,北京,2015)
- Shen Zhenglin Born in 1986, graduated in 2009 with a bachelor in Oil Painting department of LUXUN Academy of Fine Arts (LAFA), China. Lives and works in BeiJing, China. Shen Zhenglin's paintings are based on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images and continue to advance on the dual clues of figurative and abstract. In his recent works, the most common themes are spatial reorganization and virtual imagination around artificial landscapes. Recent exhibitions includes : "Green Flash" (dRoom-Platform China, Beijing, 2020); "MNEMOSYNE" (KIAF, Seoul, 2019); "Virtual Sanctuary" (Mizuma Gallery, Singapore, 2018); "Age of ambition"(Platform China, Beijing, 2015)
d-Room是由站臺中國當代藝術機構於2016年10月啟動的藝術項目,通過基於物理和虛擬空間上的互動行為探討和反思在當下現代生活背景下藝術新的可能性所在。d-Room is an art project launched by Platform China Contemporary Art Institut in October 2016. It explores and reflects on the new possibilities of art in the context of modern life through the interactive behavior based on physics and virtual space.站臺中國當代藝術機構(Platform China Contemporary Art Institute)於2005年在北京成立,2015年底搬入798藝術區。站臺中國是一個具有實驗性和開放性的平臺。作為一個藝術的發現、推動和參與者,站臺中國致力於優質藝術實踐的推廣和藝術生態的建設,持續推動著當代藝術國際間的對話與交流。是一個致力於當代藝術交流和研究的綜合性藝術機構。Platform China Contemporary Art Institute was founded in 2005 in Beijing, and moved into 798 area in the end of 2015. Platform China is an experimental and open platform. As a finder, pusher and participant of art, Platform China focuses on the promotion of the art practi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rt ecology, continually promoting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n contemporary 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