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移動丁海煜:衛星與地面通信互補大於競爭

2020-12-24 太平洋電腦網資訊中心

中國移動丁海煜:衛星與地面通信互補大於競爭

2020-12-05 13:58出處/作者:C114通信網整合編輯:佚名責任編輯:lishiye1

  用戶對5G網絡提出更高要求,5G能力需不斷增強、疊加、融合;與此同時,衛星產業加速升級,高通量衛星通信「初露頭角」。在今天舉行的「5G+空天融合網絡技術研討會」上,中國移動研究院無線與終端技術研究所所長丁海煜表示,衛星和地面5G屬於國家新基建的兩大信息基礎設施,兩者融合是未來發展趨勢。

  互補大於競爭:星地相向而行是大勢所趨

  2020年是我國5G加速發展的一年,中國移動克服新冠疫情影響,全力建設覆蓋廣泛、技術先進、性能卓越的5G精品網,大力推進業務發展。截至目前,已建成5G SA基站超過38萬座,在全國所有地級市具備SA商用能力。

  與此同時,全球衛星產業也正積極打造廣覆蓋、高通量、優體驗的網絡,以中星16、亞太6D為代表的高軌高通量衛星,以清華玫瑰星座為代表的中軌寬帶衛星計劃,以及以科工虹雲、科技鴻雁、中電科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等為代表的低軌星座計劃。

  丁海煜強調:「衛星通信與地面通信互補大於競爭,星地相向而行是大勢所趨。」具體融合方式存在三種層次,緊密度逐步遞增:嵌入融合,也就是現階段的融合方式,主要的應用就是衛星作為基站的傳輸中繼,解決偏遠地區覆蓋以及應急應用,應用場景有限;異構融合,衛星和地面可沿用現有技術,通過接口互通和信息交互實現兩張網絡按需選網,兩張網絡獨立發展,但用戶體驗受限,難以大規模推廣;系統融合,可以實現資源管理統一、最大化實現產業鏈復用,用戶體驗最佳、終端更利於推廣,未來最具備競爭力,但需要突破更多的跨領域、跨體制技術問題。

  丁海煜指出,系統融合最有利於發展,是最終目標,目前主流國際組織均已經開展衛星與5G標準系統融合研究。「當前推動衛星與地面系統融合正當時: 從5G時期開始融合,到6G中進行升級演進。」

  立體式發展:探索空天地「SHAFT「技術體系

  丁海煜進一步指出星地融合網絡面臨的挑戰,具體包括系統通信體制環境適配,寬帶衛星終端難以手持,衛星通信載荷如何運營等問題。中國移動積極探索空天地「SHAFT立體式」發展體系:以地面網絡(Terrestrial Network)為主,衛星網絡(Satellite)作為補充,結合HAPS高空平臺、ATG、無人機(Flight Vehicle)等技術進一步提升網絡能力,優化業務體驗。

  HAPS高空平臺搭載基站,搭建星地通信橋梁。一方面部署靈活、環境適應性強,可以進一步增強局部覆蓋;另一方面可以解決手持終端無法使用衛星網絡的問題,通過一跳完成接入頻段的轉換。

  ATG通信成本低、帶寬大,能夠為機載通信提供更好的寬帶體驗。而衛星機載方案可實現跨國覆蓋,ATG與衛星方案也存在場景互補,可根據航線選擇通信方案,為機載提供高性能、低成本的網際網路通信服務。

  無人機的雙角色形成靈活機動解決方案。「無人機+終端」可以實現巡檢、監控、直播等應用,「無人機+基站」可以實現「小、快、靈」 的網絡部署。

  丁海煜介紹,中國移動聚焦5G+空天融合業務,努力實現地面5G網絡能力升維和價值創新,孵化新興業務市場和新商業模式,有力支撐CHBN業務戰略。與此同時,中國移動希望與合作夥伴攜手,打造技術統一、產業一體、生態健壯的空天地融合生態,共同助力我國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來源:C114通信網】【作者:九九】

相關焦點

  • 華訊方舟駱睿:6G時代將實現衛星通信與地面通信的深度互融
    【通信產業網訊】(記者王改靜)自1965年美國發射第一顆商用通信衛星以來,衛星通信開始改變人類的生產方式、通訊方式及生活方式。相比地面移動通信網絡,衛星通信利用高、中、低軌衛星可實現廣域甚至全球覆蓋,可以為全球用戶提供無差別的通信服務。
  • 細說低軌道通信衛星(二)開扒「全球星」衛星通信系統
    低軌道衛星離地球近、路徑短,能克服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存在的種種缺陷。由於低軌道衛星信號覆蓋地面面積小,為了覆蓋全球,需要用幾十顆衛星組成星座和系統才能進行全球通信。低軌道通信衛星主要用於移動通信,可為衛星電話、車載、船載、飛機等移動終端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提供全球通信、無縫連結服務,十分方便,通信質量也好。它廣泛應用於衛星通信、全球通信、遠洋通信、抗災救災、搜索救援等。
  • 全球首顆量子衛星 地面光學通信終端「成都智造」
    世界上第一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將在8月發射,它將構建天地一體化的量子保密通信與實驗體系。如果實驗成功,中國也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量子通信的國家。值得一提的是,衛星和地面通信的關鍵技術出自「成都智造」。位於成都的中科院光電所承擔了衛星的「星地量子通信地面光學通信終端系統的研製和試驗」。  量子通信,被認為是竊聽者的「噩夢」。
  • 通天蓋地45年——中國衛星通信事業發展的偉大徵程
    天通一號02星是我國天通一號衛星移動通信系統的第二顆衛星,基於東方紅四號平臺,主要為我國周邊海域提供穩定、可靠的衛星移動通信服務。 文中,作者首先從當時的通信情況出發,分析了實現全球範圍的全天候通信和電視廣播的必要性,繼而首先提出了衛星通信的可行性:如果人工發射衛星到地球軌道上,就可以將它作為接收和反射地面信號的中間站,實現將廣播和電視信號遠距離通信和跨海通信的能力。
  • 我為「十四五」建言丨中國通信廣播衛星公司原總工程師、東方紅三...
    早在2000年,《中國的航天》白皮書對天基信息網絡的發展就提出了要求:建成多種功能和多種軌道的、由多種衛星系統組成的空間基礎設施;建成天地協調配套的衛星地面應用系統,形成完整、連續、長期穩定運行的天地一體化網絡系統。
  • 當5G遇上衛星——中國聯通與航天科工完成國內首個「5G+低軌衛星...
    近日,中國聯通和航天科工結合雙方優勢資源及技術,充分融合5G網絡大帶寬、低軌衛星網絡廣覆蓋等先進特性,在基於中國聯通5G網絡的星地融合通信實驗組網架構下,成功在浙江省舟山市岱山縣實現端到端移動業務展示
  • 衛星網際網路產業鏈
    衛星網際網路是基於衛星通信的網際網路,通過一定數量的衛星形成規模組網,從而輻射全球,構建具備實時信息處理的大衛星系統,是一種能夠完成向地面和空中終端提供寬帶網際網路接入等通信服務的新型網絡。衛星通信與移動通信、地面光通信一樣作為 現代通信的重要方式之一,具有低延時、低成本、廣覆蓋、寬帶化等優點。
  • 孫晨華:讓衛星通信實現「中國創造」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記者 李豔中國電科首席專家孫晨華是衛星通信領域有名的巾幗英雄。作為我國衛星通信領域、以及天地網絡融合方向的帶頭人之一,30多年來,她一直從事衛星通信、天地通信網絡融合方向系統設計與研發,主持國防和國家多項「首個」、「零突破」和「跨代標誌」的領域重點項目,深度參與我國寬帶、移動、抗幹擾衛星通信全體系研製建設。日前,她被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 力爭上郵 |《衛星通信技術》課堂 8.通信衛星
    地球站有不同類型和用途:可以安裝在地面上;可以安裝在車輛上;可以安裝在艦船上;也可以安裝在飛機上。通常,衛星廣播電視系統也屬於衛星通信。衛星廣播電視系統示意圖: 相比較而言,其中難度最大的是通信衛星,包括衛星的製造與發射是整個系統的關鍵。也只有大概了解通信衛星的一些主要知識,才能夠弄懂衛星通信系統。 通信衛星由「有效載荷」和「衛星平臺」兩部分組成。所謂有效載荷就是指「中繼設備」,而衛星平臺是用來搭載有效載荷的。
  • 新風口衛星網際網路:戰火早已熊熊燃燒
    衛星通信是目前僅有的可同時實現抗毀性強、覆蓋範圍廣、部署快速靈活、傳輸容量大、性能穩定可靠、不受地形和地域限制的通信技術。衛星通信可以實現有線電話網和地面移動通信網均無法實現的廣域無縫隙覆蓋,尤其適用於傳統陸地通信不宜覆蓋的地區。對於廣大低業務密度地區與通信基礎設施嚴重缺失地區人口來說,搭建衛星網際網路基礎設施來使其接入全球網際網路是核心解決方案之一。
  • 2020年衛星行業研究報告
    按照國際諮詢公司的測算方式, 衛星移動通信用戶數一般取地面移動通信系統用戶數總量的 0.2-1%,取下限計算,國內衛星移動通信市場的潛在用戶數將達到 319.4 萬戶,按佔該市場的 1/3 計算,保守估計直接使用衛星移動系統的活躍用戶數量可超過 100 萬戶,按照一戶一臺測算,個人直接使用的衛星手持移動通信終端需求為 100 萬臺。
  • 衛星網際網路,把「基站」搬到太空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全球低軌衛星移動通信與空間網際網路系統中心副主任黃華介紹說,地面網絡靠基站通信,衛星網際網路則是基於衛星通信技術接入網際網路,好比將地面的基站搬到了太空中,每一顆衛星就是一個移動的基站。根據通信衛星所處軌道的不同,衛星網際網路可分為高軌和低軌兩類。高軌衛星的軌道距離地面約3.6萬公裡,也叫作對地靜止軌道。
  • 中國量子通信再迎裡程碑,衛星加密傳輸從天而降
    在我國「墨子號」量子衛星的星地輔助下,科研團隊以量子糾纏為基礎,在全球首次完成了利用衛星中繼、達到上千公裡地面站間量子密鑰的分發,相比於以往地面沒有可信中繼的密鑰分發距離上,再次上升了整整一個數量級。而且本次量子通信能在量子衛星不完全受控的局面下,利用物理原理本身實現通信安全。
  • 亞太衛星深度報告(下):核心投資邏輯
    2015年10月26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防科工局發布《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年)》,明確提出主要發展固定通信廣播衛星和移動通信廣播衛星,同步建設測控站、信關站、上行站、標校場等地面設施,形成寬帶通信、固定通信、電視直播、移動通信、移動多媒體廣播業務服務能力,逐步建成覆蓋全球主要地區、與地面通信網絡融合的衛星通信廣播系統,
  • 全球低軌衛星星座計劃與進展
    衛星通信、地面通信競爭與融合交織,低軌衛星星座建設必要性和可行性升級,有望帶來衛星通信商用新氣象。衛星通信從誕生開始就處於與地面通信的競爭局面,地面通信的發展快速壓制著衛星通信的發展步伐。現階段,我國地面通信處於全球領先水平,逐步將重心轉移到打造天基通信系統。Space X等巨頭穩定發射衛星,已經逐步證明了巨型低軌通信衛星星座的可行性和優越性。
  • 全球首顆6G通信試驗衛星太赫茲技術告訴你
    11月6日11時19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六號運載火箭,成功將13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其中一顆「電子科技大學號」衛星,是由電子科技大學、國星宇航等聯合研製的全球首顆面向6G的太赫茲通信驗衛星。
  • 未來5年中國衛星網際網路產業的預測分析
    廣覆蓋:實現全球寬帶無縫通信,作為地面網絡的補充和延伸,實現有線電話網和地面移動通信網均無法實現的廣域無縫隙覆蓋,有效解決通信基礎設施匱乏地區網際網路接入問題。低延時:實現延時與地面網絡相當,衛星網絡布置於近地軌道,數據信號在衛星與地面終端往返傳輸延時被大大降低,達到幾十毫秒級別的較低延時。
  • 中國首顆民營5G衛星在軌通信試驗成功,星地通信鏈路連通
    2月16日,中國首顆通信能力達10Gbps的民營5G低軌寬帶衛星在軌30天後成功開展通信能力試驗,驗證低軌Q/V/Ka頻段通信,實現Q/V/Ka頻段星地通信鏈路連通,後續將繼續開展Q/V/Ka等頻段的通信性能測試。
  • 聊聊衛星電話吧
    另外,衛星通信的傳輸性能也遠遠不如基站通信效果(有傳輸帶寬窄、語音信號延遲等問題),但在沒有基站的海洋、野外,衛星電話便可以派上很大用場,可以廣泛應用於衛星手機、航空用戶、緊急援助、邊遠地區等多個場景,所以衛星電話是蜂窩手機的補充,二者相輔相成,而不是競爭關係,並不能相互取代。